伍戈:期待疫情拐點到來,看得到恢復生產的動能

伍戈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月10日,部分企業啟動復工,嘗試恢復生產經營工作。疫情防控與恢復生產,都被提到重要位置。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稱,大家都在期待疫情拐點出現,但是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這就要求疫情防控要繼續嚴防死守,同時在防疫和復工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現在看得到大家想要恢復生產的衝動的,只是疫情的嚴峻讓大家有些兩難。”伍戈認為,在疫情防控方面,還可以投入更大的力量,以更聰明、更智慧的方式來提升對疫情的防控效果,堅決防止返工期間疫情出現二次反覆。同時,根據不同行業特徵,逐步將生產恢復起來,不能讓經濟停擺。

在他看來,結構性政策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總量政策根據疫情發展小步快跑,但結構性的政策要“大放異彩”。

“結構性政策第一更加精準,第二力度要更大。總量性的大刺激,在這個時點,我覺得還是要悠著點。”伍戈稱。

保持謹慎

第一財經:近期疫情控制數據呈現向好跡象讓我們感到寬慰,你認為疫情是否不再需要擔心了?

伍戈:我們都在期待疫情拐點的出現,但何時出現,醫學專家還沒有告訴我們準確的時點。

站在這個時點,好消息是我們看到新增確診人數已經比較穩定,特別是湖北以外的數據有好轉跡象。但是,隨著返工潮啟動,大家也在擔心會不會有二次衝擊的可能性。可以說,目前疫情還是有必要擔心的。

第一財經: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各界對經濟下行的擔心正逐步升溫。在你看來,當前大家對經濟所受衝擊的預計是否充分?

伍戈:對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很清楚的是,致死率低於SARS但傳染性要高得多,死亡人數也超越了SARS時期。所以,無論是對經濟造成的打擊還是對社會產生的衝擊,都比SARS要大很多。同時,為了防控疫情傳播,政府採取了嚴格的封閉隔離措施,這些對經濟也會造成明顯影響。

下調增長預期

第一財經:你預計疫情對中國經濟一季度影響有多大?

伍戈:我們預測在4%到5%之間,比年初的5.8%左右的預期大幅調低。

疫情出現之前,大家對一季度經濟增速的預期都是5.9%、6%的樣子,但是毫無疑問,現在都會將預期調低。保守的觀點認為,會降到5點幾、4點幾。確實從最近的高頻數據看,不管是發電耗煤量、客運量、房地產銷售面積,都很低。

這也要求,要在疫情控制和生產恢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雖然很糾結,但隨著疫情控制的變化,我相信這個天平還是會朝著穩增長的方向傾斜。

第一財經:目前很多機構的經濟學家都預計,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暫時的,可能會侷限在一季度。從全年來看,你認為影響程度有多大?

伍戈:疫情的拐點何時出現是個關鍵。但是目前醫學專家沒有給我們一個定論,不過一個可能的時點是2月中下旬。

如果拐點如期出現,那麼到3月份就會出現疫情向下、經濟向上的趨勢,衝擊就不會延續到二季度。這樣的話,房地產、基建就能很快恢復,物流、交通等也會明顯恢復,餐飲旅遊等受衝擊非常大的行業,會滯後恢復,但也會逐漸恢復。

所以一季度會是一個低點,全年是一個逐步恢復的過程。但這也要求我們加強疫情防控,返工潮後不要出現疫情的二次反覆。

支持逐步復工

第一財經:今天(10日)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復工,這能不能看作是經濟開始恢復的標誌?

伍戈:今年春節假期延長,很多企業在10日開始復工。預計2月中旬會有大量企業選擇復工,有的可能是遠程工作或者彈性工作制。但目前來看,復工將是緩慢的。

目前大家對疫情依然很擔憂。企業和員工擔心,所以何時復工會在政府允許的範圍內根據實際情況自己決策;地方政府也擔心,目前各地對疫情防控都在儘量壓實主體責任,既包括地方官員的主體責任,也包括企業負責人的主體責任。所以,疫情拐點還沒有明確,疫情防控又比較嚴格,這兩股力量之下,復工是逐步的。而且復工也不意味著復產,產業鏈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

從需求的角度看,在疫情出現之前,今年的預期本來是會邊際修復的。一方面,外需2020年預期比2019年是要好的,與此同時,去年四季度開始全球PMI指數是向上的,製造業在修復。另外,雖然今年債務壓力比較大,但是專項債擴容、財政發力、貨幣政策滯後影響,內需也會企穩。在沒有疫情的時候,大家對今年的需求的預期不是很差的。

疫情來了當然會打擊需求。需求的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現在看得到大家想要恢復生產的衝動的,只是疫情的嚴峻讓大家有些兩難。另外,銀行間市場利率、LPR都是下降,這對利率敏感行業都是有作用的,而實際上絕大多數行業都是對利率敏感的。

積極施救

第一財經:一季度債務壓力之下是否會造成拋股還債,股債聯動產生疊加風險?

伍戈:目前主要擔心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對它們而言,是遭遇了天災。

可以預見的是,在他們沒有現金流收入的同時,還要支付固定的房租、利息、員工成本,顯然是難以支撐的。

這種如果出現違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並不是因為企業自身經營不善造成的,而是遭遇了外部衝擊。這時候的救濟措施就變得非常關鍵,這個時點,我建議還是要適當去給予救助的,幫助企業緩解債務壓力。

實際上我們能感覺到一些對應的救助已經在展開。總量政策方面看,銀行間利率在下降,我相信還會有更多紓困措施出現,會在2月、3月將風險控制在最低。

第一財經:有觀點認為,企業本來就應該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遭遇外部衝擊時努力自救,不應對宏觀政策過度依賴。你同意嗎?

伍戈:我不同意。就好比一個人掉進了水裡,你能要求他“你應該去學游泳嗎”?他肯定是先撲騰著自救,不行了才呼救。

當然,要救所有的企業肯定是救不過來的。客觀上,一定會有一部分企業面臨破產、倒閉,自己消化風險,正常經濟下行期也會有企業破產。

我們期待疫情的拐點早點到來,期待3月之後逐步復工,而消費餐飲等行業的恢復,實際上也依賴於製造業復工的進展。

發揮價格的作用

第一財經:在經濟增長承壓、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是否會出現金融市場風險疊加,形成新的衝擊?

伍戈:我們討論風險疊加的時候,往往是在最差的時候。但是很多問題需要向前看。疊加當然是會疊加,債市違約風險、人民幣匯率風險、股市拋售風險等,但是市場是有自身調節的力量來消化的。

比如匯率。當經濟遇到挫折、當出口遇到問題,匯率在央行不干預的情況下會自主地貶值。而這種貶值恰恰是應對經濟下行的對沖,出口會得到提振,會有一種自發調整。不要把資產價格的波動就一定認為是風險的疊加,它反而是一種自我增加免疫力的過程。

要充分發揮價格的作用。目前,我們一方面要謹防疊加,但另一方面也要仔細觀察,到底是一種非常規的市場現象,還是市場自發的一種反應。要發揮金融資產價格的作用。站在目前這個時點,一方面要防疫情,一方面要恢復增長。大家對疫情預期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重視結構性政策

第一財經:總體來看,應如何通過短中長期經濟政策和改革組合,走出衝擊,恢復經濟增長動力?

伍戈:要在復工和防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也是每一個人在糾結的,我要不要去上班。一方面,對疫情我們不樂觀,要繼續嚴防死守。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各個行業特徵,將生產逐步恢復起來。否則經濟停擺,大家更加恐慌。

因城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政府政策積極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來做這些事情。在疫情防控方面,還可以投入更大的力量,比如加強大數據觀測分析,提供更有效的防治依據,通過更聰明、更智慧的方式來提升對疫情的防控效果。堅決防止返工期間疫情的二次反覆。

從宏觀政策而言,結構性政策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總量政策要根據疫情發展小步快跑,但結構性的政策我覺得還是要大放異彩。

目前不是所有企業都難過,總量性的利率放鬆等政策要漸進性地使用,還是要結構性的政策。如果這時候放水放多了,疫情結束之後房價猛漲,這又會成為一個問題。

對中小微企業,該展期的展期,該減免的稅費減免,銀行方面,對中小微企業給予更多的展期和容忍度,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哪怕積累一些不良,這都是可以接受的代價。結構性政策第一更加精準,第二力度更大。

總量性的大刺激,在這個時點,我覺得還是要悠著點。

提升軟實力

第一財經:疫情發展及防控,將如何影響中美經貿關係?全球價值鏈遭受怎樣的衝擊?如何加強國際合作?

伍戈:中美前年以來的問題依然存在,但疾病的抗擊是全人類共同的任務。在抗擊疾病的緊要關頭,其他的問題就要從長計議了,人道主義救助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目前可以看到,疫情已經對國際間的貿易、交往產生了一些影響。但是,很難想象產業鏈會因為一個疫情發生變化。能夠真正改變趨勢的,還是國內軟實力方面的東西。

我們一直是想擁抱世界、擁抱全球化的。但是客觀上,這些年來全球化也造成一些貧富懸殊等問題,並非一帆風順,遭受到不少挑戰。

從我們自身來看,加強國際合作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金融市場,在信息披露、會計規則以及其他制度標準方面,能不能更加主動地與國際接軌。同時,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加有誠意地擁抱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