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对此您有何想法和建议?

有关幸福的事


重点不是戒尺和体罚,而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爱,如果老师爱学生,那么见好表扬是爱,违纪惩罚也是爱!

如果违纪还要迁就,那跟见好批评一样,牛唇不对马嘴!那就对师生关系的亵渎,是对教师爱学生的背叛!

初中时,我被老师误会偷东西,叫去办公室,戒尺打胸脯,回来后血印鲜红,哭了一下午!但是我从来没因为老师的打而产生阴影,相反这个老师是我很尊重的老师,他对我很照顾,有时候他有些思考题就会交给我做,问问我!我心里知道他心里是有我的,打我只是因为他认为我偷东西那件事…老师的爱,如果为了你成才,那么无论他打你多狠,都是渗透者爱的!

后来毕业多年,我们再次聚会,他坐在我身边,我侧身说:老师,其实当年真的不是我偷的!他看了我一会:老师,也是会犯错的!

在我眼里,我和老师之间就这么一点无法磨合的点,在心头!放我说出这句话以后,他对我来说,就只剩下尊敬了!

让戒尺回教室,是对的,没有戒尺的教育,有时候是片面的,也会疏远师生关系!你真的以为不打学生,才是增进师生情?错了!


二十一画生18


我儿子的班主任,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就把孩子劈头盖脸一顿骂,一点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说他们班是“死”班,是最差的一个班,孩子被人骂告诉老师,她却说,骂你你会少块肉吗?同学把他们全班的笔都扔了,老师就因为家长一句你针对我儿子,就不管那孩子了,他在班里随便欺负别人,这样的班主任,有什么资格做老师?我忍了她三年,真的,4年级赶紧换班主任,不换我就去找校长。


00不凡00


儿子初中的时候,有天我在客户家接到个电话:我是班主任,你是孩子家长吗?嗯,我是!我要揍你的孩子,可以吗?我毫不犹疑的说:您揍吧!老师很惊讶的问:真的可以?我说:您既然要揍他,一定有您的道理。

后来儿子问我:没想到老爸竟然同意老师打我!老师把破笤帚把子都打碎了。我说:在家里我不惯着你,在学校我也不会袒护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儿子是法院政治部主任,才工作一年。

跟儿子是父子,也是兄弟,开玩笑时候他会称呼我”哥”。青春期,我给他讲性;上大学,我给他讲交女朋友,怎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给他讲婚姻,怎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儿子顺利毕业,并且娶了同学做老婆;我陪着他度过了青春叛逆期和迷茫期,感谢学校和家长的无缝配合。

我们这一代开始,后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一群老人的溺爱中成长,不仅在家里是霸王,也希望在学校里得到一样的待遇;想让孩子成龙成凤,又不想风吹雨打,作为老师希望桃李满天下,每一个有出息的学生都是老师的骄傲。遗憾的是,这些长不大的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一点坎坷就哭爹喊娘,家长对老师不依不饶,老师只好放任自流,严厉点的就可能丢了饭碗。

唉。。。我不是教师,我替现在的老师委屈。

想当年,我们有几个没被老师惩罚过,有那个家长找过老师替孩子出气?可我们却比现在的孩子坚强,我们有足够心理准备面对各种打击,我们不会动不动就跳楼自杀,我们更容易知足,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虚荣,我们崇拜科学家,崇拜将军,崇拜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我们不会盲目追星。


mh梦涵


老师真的需要戒尺吗?

孩子读初二时,叛逆期叛逆很严重,隔三差五的被班主任罚站。爱人告诉我,我呵呵一笑,当年我也叛逆过。

读初三前,孩子的成绩已掉到班级22名,我和孩子认真的交谈。

我也告诉孩子,当年我是怎样叛逆的,结果成绩也掉队了。到了初三,发觉不努力,考不上高中就要回家种地,于是初三阶段拼命努力考上了高中。

我告诉孩子,人生只有两场考试:中考和高考。中考考上省海中,第一场考试就成功了。第一场考试考好了,高考就不是问题。

我不要求孩子的名次,要求他追求正确率,平时的考试不重要、名次不重要。一定要分析错误的原因,稳扎稳打的学习。

初三重新分班后,我主动去找班主任。把孩子初二叛逆的表现如实相告。我告诉班主任,因为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与我们那个时代不一样。我请班主任多多鼓励孩子,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家长,我们在家里批评和教育。

中考前,问孩子考试注意什么?他告诉我,班主任在考前已作辅导。

中考成绩出来了,总分780分(体育分40分),孩子考了759.5分,全班第一、全校前十、全县27名。

孩子高考后,本硕连读。

当孩子犯错时,家庭与学校怎样沟通很重要。

人非完人,都会犯错。怎么去改正错误很重要。

我们在70年代读书没有戒尺,也成长了。

我母亲经常说:棒打出孝子。我父亲没有打我一次,我很尊重父母。

到了新时代,还需要戒尺吗?

让我们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吧。



顾小兵1


打可以,打手,别打脸和屁股,别用侮辱性的语言骂人,其他的怎么样都可以,至少给孩子留点面子,我初中那会,英语老师天天上课说班上一个男生没本事,各种侮辱性的语言暗示,那个男生本来就比同级的人大两岁,朝气蓬勃的男生,哪听的了这些话,没多久就退学不读书了


读历史明未来


正常的,是应给课堂老师戒尺,俗话说自己教不了自己孩子,就让别人教,要不要学校干嘛。孩子不懂事关键是父母素质应响的,老师是纠正者,若老师没有惩罚权,无法教出听话的学生,(当然除了本来就懂事的孩子,也不否定个别老师素质低的),既然放给别人教,为何还干涉别人,还怕自己宝贝受委屈,干脆自己教。现在的父母太弱爱自己孩子了,老师就算大声点都不敢,想想我们这代是如何求学如何走几公里几十公里去学校,迟到了体罚,扫地,冲厨所…,不守日常规则的,一样,就知道了!我感谢我当时体罚责骂过我的老师,至少在社会我懂得什么是错什么是对,错了就认就应接受惩罚,为什么社会有那么多霸座,违章的人还泼,无理取闹,是教育出的问题吗?还是家庭的问题?在校守校规,至于听话不听话父母应该负最大责任,连父母都不懂的道理,孩子怎听?


用户7243809360250


赞成此做法“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作为一线耕耘十二载的我谈点自己的陋见:戒尺在课堂的存在它具有一定的震慑力,有一定的权威性。教育该有一定的惩戒力,现如今社会让老师欲将不能了,孩子不敢说,不能说!记得刚毕业那会给几个外国学生代课教中文,有个孩子由于前一天的生病,他作业没有完成。在我检查完其他学生的作业批改后,我很理解地告诉他“下去补上,注意身体!”我原以为我很人性的做法学生会感动,谁知,他当时提出来(他说的英文,中文意思大概就是)“老师,作业没有完成应该惩戒,你不惩戒便是对我不负责任,是在放纵我!”我一时不知所措,因为面对比我高一头的外国友人,与其说是学生,倒不如说是同龄。他从自己包里拿出了一把作图用的直尺,当着我的面在自己手上狠敲了五下(五道题),我拿起直尺在自己手上回了五下!至今,我和这个“学生”的关系还非常好!从那以后,我要求自己做榜样,做楷模,凡事躬亲示范,让戒尺在我们身边陪伴,因为那是权威的力量!


潇湘司兰


各位朋友好,作为教师,转发一篇我体罚学生故事,是真实的教学经历。

       爱需要无怨的坚持

   清晨,我正低着头在街边小摊吃面条。忽然听见有人热情地打招呼:“徐老师好。”不由抬头观看,哦!原来是学生汪小勇,骑摩托车打此经过。多年未见,师生俩在街边寒暄了一番,小勇详细地介绍了他的近况。当学生骑摩托车挥手离去,我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掀起一片小小涟漪。汪小勇,这个昔日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一件小事,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迹。

   事情经过是这样,多年前,我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做了个手术。出院第五天便是九月一日,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大病未愈,身体仍很虚弱,但作为初二年级班主任,我放心不下班级,尤其在新学期开学的日子,班级事情千头万绪。所以我没有请假,强打精神去学校上班。可开学没几天,班上经常爱惹事生非的汪小勇便惹事了。作为班主任,我不少精力都耗在他的身上,平日里一听到说班上有人做坏事,不用猜,十拿九稳有汪小勇在内。这次小勇惹的事,是动手打了初一年级一个刚入校的新生。初一年级班主任很生气,在我面前,面显愠色地道:“徐老师,你怎么管的?班上学生怎么打初一年级小孩?”语气有点重,使我心生几分不满,立即叫人把小勇叫到办公室,想好好地教训也一顿,也算泄一下心中怒气。

   在办公室,面对我的责问和批评,小勇找许多牵强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好像自己是受害者。当时在气头上,我听不进去小勇的辩解,也没有耐心听辩解,情绪失控,顺手扇了他一个耳光。在学校班主任队伍中,我属于性格温和的,平时几乎不体罚学生。所以体罚学生过后,我内心就很后悔,还有点担心学生家长不高兴,把事态扩大。

   怕什么有什么,下午放学不久,小勇父母因心痛儿子被扇了一个耳光,竟然真的到我家兴师问罪,讨一个说法。当时我病后身体虚弱,正坐在沙发上休息,被迫起身应对,解释体罚小勇的缘由。家长则不听解释,始终抓住一句话不放,说送孩子来学校受教育的,而不是送给老师打的。家长说的不无道理,我理亏词穷,只好道歉,说自己一时冲动,没控制住情绪。我向家长道歉,不仅仅是权宜之计,消除当前矛盾,也是发自内心的。好在小勇身体无恙,加上几个同事闻讯出来调解,事情没有闹大。家长走后,奇怪的是,我心中没有怒火,仅有一种深深的凄凉,沁入心脾。有人劝慰我,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孩子,以后别再为他操心,将来让警察来管他。

    这件事发生后,小勇开始沉湎于游戏,时不时逃课上网。在一般情况下,我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其家长。大概双方有过间隙,家长在电话总是不冷不热,简单敷衍几句,从不去网吧找儿子。虽对家长颇有意见,但我还是几次骑着电动车去网吧寻找。有的网吧老板开通,还配合老师工作。有的老板见影响生意,冷面霜眉,真正是脸难看门难进。这时有人开导我,小勇这个混小子,是敷不上墙的泥,何苦去找呢?他不到学校,班上纪律好多了,还能让班级平均分提升一大截。每当此时,我只时苦笑一下,说,不管家长学生如何不理解不配合,作为一个班主任,我要尽到我责任,不能有他们一样的错误思想。我嘴这么说的,心里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也许我的真心感动了家长,到初三年级上学期,家长还特意带着小勇、拎着一袋水果来到我家,自我批评以前教子无方。自此以后,我与家长关系变得融洽起来,时不时在电话中交流如何教好小勇。在初三年级,小勇成绩虽进展不大,可都能按时到校,不再逃课上网,不再打架斗殴,各任课老师在我面来告他状的也少了。

  初三毕业后,小勇没有能考上高中,上了一所职业学校,学汽车维修。今天清晨,在街边的面条摊上他告诉我,现在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生意很红火。说以后老师车子坏了,他会免费给我维修。我打趣道,老师现在还没有钱买小汽车,骑的依旧是电动车,还是几年前上网吧找你的那辆车。小勇听后,有点不好意思摸了一下头,笑了,我也笑了。(新手上路,请多关注)


教师大保


“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

这是发生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五年级一个班级的一幕。

3月13日,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

“戒尺”作为教具,似乎只存在影视剧当中,在现实课堂上,是极少看到戒尺。很多时候,戒尺的存在是教师“惩戒权”的一个物质载体。

这一次,在达州大竹县第二小学,戒尺走进了课堂,再次引发了老师、家长以及广大网友关于教师惩戒权的讨论。

在这个学校,戒尺进入了课堂


学校:做“良心”教育,是“戒尺进入课堂”的本意和初衷

学校启动“让戒尺进入课堂”的本意是啥呢?先和中教君一起看看,“戒尺”是怎么进课堂的。所谓“戒尺进入课堂”,就是由学校给各年级各班分别配备一把标准戒尺,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

在谈到“戒尺进入课堂”的初衷和想法,沈逢春校长说,让戒尺进入课堂,通过发挥戒尺的惩戒作用和威慑作用,帮助学生纠正或改正学习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引领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阳光做人、健康成长,正是学校顶着压力开展这项活动的本意和初衷。

老师:尺在手中、度在心中

对于使用戒尺的一线老师们,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吴丹是大竹县第二小学四年级3班班主任老师,有着30年教龄。对于戒尺进课堂,她表示赞成。吴丹老师表示,对什么时候、如何使用戒尺学校和班级都有相关规定。“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在惩戒之前老师要先在自己手掌上试两下,感受力度,以保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她们班也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细则,例如连续三次不交作业,课堂上扰乱秩序连续3次被老师点名等情况发生后,老师就会请出戒尺。在请出戒尺后,事后吴丹老师还会找时间和接受惩戒的同学进行交流,做心理疏通。

蔡川是大竹县第二小学三年级二班班主任老师,有17年的教学经历。“从仪式启动到现在,我使用过一次戒尺。”蔡川老师说,班里有位学生,没有做作业,偷偷把同学的作业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多次犯不做作业的错误了。“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家长:戒尺让孩子学会了守规矩、知礼仪

叶小燕的孩子就读于大竹县第二小学6年级,叶小燕感慨到,自从戒尺进入课堂后,她女儿在家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会了守规矩,知礼仪。

据了解,该校自3月下旬开展这项活动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迅速好转,各年级各班的班风、学风以及整个学校的校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方面表示,近期他们将再次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及时沟通“戒尺进入课堂”开展后的情况,更好的与家长建立联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戒尺进课堂”,为啥有争议,为啥这么难?

戒尺重现课堂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议论,有人说,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不惩戒就不能成才;也有人说,现在的社会不宜恢复戒尺那一套,有可能会加重师生之间的矛盾……

对于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戒尺进入课堂”这件事,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赞同,说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很有个性,又调皮捣蛋,让戒尺进入课堂,对于维持课堂纪律,尤其是对那些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有人表示担心,戒尺进课堂最难拿捏的是尺度,什么时候使用戒尺?惩戒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实,大家的担心各有角度,目标也都是为了教学好、为了学生好。有关教师的惩戒权,也是近几年老师们关心的事儿,甚至是老师们的头疼事。

为什么头疼呢?“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一方面怕管严了,让孩子们不耐烦,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工作上的‘麻烦’;另一方面,如果放之不管,感觉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职业。”有老师这样说道。

这似乎成为了教师工作中的一对天然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法律无明确界定,“戒尺”在学校成了“烫手山芋”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多数教师都认为对违规学生施以恰当的惩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实际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又大都不敢行使惩戒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截至目前,在“适当的惩戒”和“体罚”的界定方面,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细则。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认为“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体罚”,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

学生权利被强化,纪律反而被弱化

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媒体报道也有失偏颇。出现了一味强调学生的权利,而淡化纪律的现象。

如果老师一旦话说重了,超过学生的承受范围,一些家长就会跑到学校去闹,找老师的麻烦。久而久之,一些学生逐渐将学校的规矩抛之云外,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在媒体的报道中,更多是谴责老师的报道。

教育理念改变,赏识教育大行其道

现在的教育一味地提倡赏识教育,小心地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理。教师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就会对惩戒教育避而远之,谁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手段,就是教育观念落后。

社会环境改变,家校关系更复杂

现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媒体,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学校,动辄对学校、对教师加以指责,学校、教师在此大环境下小心翼翼。

学生心理改变,如今学生更脆弱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在繁重学习压力的挤压下,有的孩子呈现出了心理脆弱、情绪焦躁等不良现象。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还怎么敢再进行惩戒?

好老师应当是严慈同体,这是教育的一部分

不久前,一篇文章刷了中教君的朋友圈,是新学期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这位妈妈说“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她对孩子说“关注你成长的老师,在传输给你课本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同时,有权利管教你——这本是教育的一部分,妈妈应对此支持,教育应对此宽容”;她告诉孩子“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她对孩子的希望是:“愿你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这篇文章引起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共鸣,不少家长给中教君留言,赞同这位妈妈的观点,好的教育应该是奖罚分明、管教同步。那么,作为老师,又应该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戒尺”呢?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呢。

惩戒不等于体罚,需要合法程序

“惩戒不等于体罚。体罚指向人,惩戒指向人所犯的事。惩戒的目的不在‘惩’,而在于‘戒’”。全国知名语文教师王开东认为,惩戒只能谨慎而为,不能过多使用。惩戒本质上治标不治本,但却是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有效手段。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对学生进行批评、惩戒,以及处分,都必须有合法的程序。当前,我国中小学批评、惩戒、处分学生,有很多就由当事班主任、老师直接做出,这貌似十分直接、快速,可是,却缺乏程序正义,把属于学校公共事务的批评、惩戒和处分,演变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恩怨,直接导致被批评、惩戒、处分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把矛头对准教师,制造师生间的冲突。

惩戒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并非仅仅为了“教训”和报复,因此,惩戒只能罚过失,不能罚尊严。

惩戒要与激励相结合

一方面,惩戒的标准应该是确定、适度的,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界限在哪里,并由此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还应该将惩戒与鼓励结合起来使用,即在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

惩戒有必要事先经过社会家长的认同

在保障教育惩戒权的前提下,让惩戒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则离不开多方合力,包括社会、家长对惩戒教育的理解,制定合法明晰的惩戒规则与实施程序。教育惩戒权的落实需要社会媒体、大众舆论,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有专家建议,国家在教育立法中应将惩戒的范围更为具体化,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何种程度的惩戒,最好能列举具体事例,让教师一目了然。


寻你and奔跑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不舍得打,不舍得骂,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经常犯了错,家长会默默的忍受,会谅解,认为他只是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忍让程度,达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如此。疼爱孩子不等于溺爱孩子,过分的疼爱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小时候读书就知道,不怕家长怕老师,因为家长疼爱,可以撒撒娇就过去了,而在学校可不同,没有完成作业,罚站,罚扫地甚至还有戒尺,对孩子来说,有种敬畏感,在特定的环境下,在同龄的孩子面前,小孩也懂得要面子,懂得学规矩,学习环境也很好,这是一件好事。

当然,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还得需要相应的监督,以免出现过分的管教甚至虐待的程度,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希望孩子有美好的前途,因材施教,戒尺适当,对每个家长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