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历史上确有其事吗?

~唯の嗳倪~


狸猫换太子出自清朝石玉昆石三爷的《三侠五义》的第一章,讲的是北宋真宗皇帝的两位嫔妃刘氏、李氏同时怀孕,为争夺正宫国母之位,刘氏将李氏生下的皇子换成了一个剥了皮的狸猫,并污蔑李氏生下妖孽。

真宗将李氏打入冷宫,立刘氏为后,后来李氏所生男婴登基称帝,就是宋仁宗。包拯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归来的途中,受理李氏冤案,查明狸猫换太子的真相,迎李妃还朝。

这个故事跌宕起伏,动人心弦,并广为流传,但这是假的, 包拯是1027年中的进士,之后辞官孝养双亲,直到双亲过世,守孝期满的1041年才再次当官,而李宸妃在1032年过世的,包拯不可能审这件案子。至于真相,前段时间演的《将军在上》到是把宋仁宗的真实身世说了个差不多。

根据《宋史》记载,李氏地位卑微,是以刘氏侍女的身份入宫的,真宗皇帝非常宠爱刘氏,想立刘氏为后,但是刘氏家世普通,又没有皇子傍身,贸然升为皇后一定会让众人不服,所以就想出了借腹生子的办法。

李氏果然不负所望,为真宗生下了皇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真宗对外声称仁宗皇帝是刘氏所生,刘氏被封为德妃,后被立为皇后,而李氏只是被封为崇阳县君,后被封为才人、婉仪、顺容,直到临死那天,刘太后封她为宸妃。

刘太后死后,燕王告诉仁宗皇帝说:“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皇帝为此哀伤过度,深深自责,并多日没有上朝,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壮懿。在给李宸妃换棺材的时候,仁宗皇帝亲眼看到李宸妃的帽子、衣服都是皇太后的规格,尸体被水银保养的很好,就像活人一般,是病死的,不是传言那样被刘太后虐待而死,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

那么狸猫换太子是怎么来的呢? 这应该是石玉昆以明孝宗的身世为原型改编的。

明宪宗唯一宠爱的万贵妃在37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儿子,结果第二年就死了,这时候万贵妃已经38岁了,不能生育了,所以宫内嫔妃凡是有了孩子,都被她弄堕胎或者弄死了,幸运的是有位纪姓宫女,在宫婢的帮助下,成功的躲过了万贵妃的迫害,在安乐堂生下了明孝宗朱佑樘。后又得到太监张敏的帮助,将朱佑樘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六年之后,明宪宗感叹自己无后的时候,张敏这才将朱佑樘的存在告知明宪宗,可惜纪氏很快就被万贵妃给害死了,万贵妃因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

把 太监张敏改成陈林,把万贵妃改成刘氏,再经过石玉昆的加工改编之后,狸猫换太子就流传至今了。










Callme不韦


狸猫换太子是怎么回事?狸猫换太子是真实事件吗

狸猫换太子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宋仁宗亲生母亲究竟是谁?

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

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狸猫换太子原型揭秘

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

明宪宗的妃子万贵妃大明宪宗17岁,却深受明宪宗的宠爱,成化二年 (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可第二年,这个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已经38岁了,已经不可能再生孩子了。

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毕竟要有子子嗣,所以也会宠幸其他的妃子和宫女。

可是无论是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者是强迫她们堕胎,或者干脆害死。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的一次机会,宪宗到内库,见到了一个姓纪的女史,他见纪女史谈吐不俗,十分喜欢,当晚就临幸了她。

临幸归临幸,明宪宗过几天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女史却怀了身孕。

纪女史的肚子渐渐大起来,终于被万贵妃得知,她立马就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去给纪氏吃。

可是那个宫婢却下不了手,冒着杀头的危险,保住了纪氏肚中的孩子,并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上有“病痞”,所以肚子肿胀。

万贵妃听说后,也没有再追究,只是把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居住,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的地方,纪氏要想再见到宪宗就难了。

于是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的男婴,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

太监张敏对明宪宗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但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的性命全都难保,所以他和纪氏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了,皇子艰难地长大了。有一天,宪宗让太监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

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

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

而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不多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上面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也只是大同小异罢了,当然,现实生活没那么美好,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纪氏也是默默地死去。


历史有点意思


一些喜欢玩“标题党”或者是“把无知当博学”的自媒体一定会喜欢创造出“狸猫换太子”的编剧了,毕竟这个编剧算是他们的祖师爷,首先说下结论,狸猫换太子纯属是民间YY然后被写进小说里的事情,根本没可信度。

网络时代的发展涌现出大批“历史穴家”,他们有是一句话就能带动网民的思维节奏,又因为过去的事情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没事质疑一下古人说不定也会成为热搜,比如这几年就有什么秦始皇其实是女人、诸葛亮和刘协是同一人、李世民非汉人血统等说法。而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宋仁宗赵祯(第一次见他的扮相还是《少年包青天》里的佟大为了)因为母亲李氏的身份原因就成了后人创作的对象。

李氏本来是章献太后的一个婢女,一日真宗来看望她,闲聊之余想洗手,恰好端上水盆的就是李氏。真宗可能是个手控,就让李氏抬起头来,发现这小姑娘长得贼水灵,就心潮澎湃,和她搭话。这时李氏不知是抖机灵还是害怕龙颜,居然说昨天梦见赤脚大仙降临要做皇帝的儿子。真宗当时正好为了没儿子的事情发愁,于是满脸笑容的拉着李氏回到了寝宫为其满足愿望,第二年仁宗就出生了,但同时刘娥额儿子也出生了,可惜夭折,所以刘娥就抢来小仁宗说是自己所生,真宗虽然知道这事,但在种种原因下他还是默许了刘娥的行为。

所以仁宗登基初期也一直认为自己的生母是刘娥,知道当了十几年皇帝后才知道李氏的事情。但仁宗的经历给了后人不错的选材,于是我们就能看出小说《三侠五义》中直接说仁宗是狸猫换的(要是熊猫那就好玩了),当然还是名曰《狸猫换太子》的戏剧。好在这一虚构的戏份最终还是以仁宗认亲的完美结局做了收尾,也算是留下了一点文人的风骨了…


所以现在的假新闻制造者们是不是该“杀”?


逻辑文史游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见清代石玉昆的小说《三侠五义》的第一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 奋侠义替死救皇娘”。

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虚构的,但核心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故事中的太子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讳祯,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母亲李宸妃。

宋真宗原有一位郭皇后,景德四年病死,时年三十二岁。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刘德妃被立为皇后。宋真宗晚年经常生病,许多政事都由刘皇后代为处置,刘皇后的权力越来越大。

刘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于是把幼小的赵祯抱来,做为自己的儿子,派杨淑妃抚养。四岁时,赵祯被封为庆国公,五岁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九月,八岁的赵祯被立为皇太子。

乾兴元年二月,宋真宗驾崩,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刘皇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听政。

宋仁宗赵祯的生母李宸妃是杭州人,刚入宫时在刘皇后身边做侍女,生下赵祯之后进为才人,再进婉仪,赵祯继位之后再进为顺容,和宋真宗留下的其他妃嫔一样在宫中生活。

宋仁宗一直不知道李宸妃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刘皇后在后宫当中权力巨大,没有人敢把真情告知宋仁宗。

李宸妃死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当时只有四十六岁。刘太后想用普通宫人的葬仪安排她的后事,丞相吕夷简劝说之后,才决定厚葬。

直到刘太后死后,燕王才把真情告诉宋仁宗。宋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

然后宋仁宗重新安葬亡母,亲自到棺前哭祭。


附:《三侠五义》的相关情节


……天子(宋真宗)饮至半酣,只见陈林手捧金丸,跪呈御前,天子接来细看,见金丸上面,一个刻着“玉宸宫李妃”,一个刻着“金华宫刘妃”,镌的甚是精巧。天子深喜,即赏了二妃。二妃跪领,钦遵佩带后,每人又各献金爵二杯, 天子并不推辞,一连饮了,不觉大醉,哈哈大笑,道:“二妃子如有生太子者,立为正宫。”二妃又谢了恩。

天子酒后说了此话不知紧要,谁知生出无限风波。你道为何?皆出刘妃心地不良,久怀嫉妒之心,今一闻此言,惟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宫。自那日归宫之后,便与总管都堂郭槐暗暗铺谋定计,要害李妃,谁知一旁有个宫人名唤寇珠,乃刘妃承御的宫人。此女虽是刘妃心腹,她却为人正直,素怀忠义,见刘妃与郭槐 商议,好生不乐。从此后各处留神,悄地窥探。

单言郭槐奉了刘妃之命,派了心腹亲随,找了个守喜婆尤氏;这守喜婆就屁滚尿流,又把自己男人托付郭槐,也做了添喜郎了。

“一日,郭槐与尤氏密密商议,将刘妃要害李妃之事,细细告诉。奸婆听了,始而为难。郭槐道;“若能办成,你便有无穷富贵。”婆子闻听,不由满心欢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郭槐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郭槐闻听,说:“妙!妙!”真能办成,将来刘妃生下太子,你真有不世之功。”又嘱咐临期不要误事,并给了好些东西。婆子欢喜而去。郭槐进宫,将此事回明,刘妃欢喜无限,专等临期行事。

光阴迅速,不觉的到了三月,圣驾至玉宸宫看视李妃,李妃参驾,天子说:“免参。”当下闲谈,忽然想起明日乃是南清宫八千岁的寿辰,便特派陈林前往御园办理果品,来日与八千岁祝寿。陈林奉旨去后,只见李妃双眉紧蹙②,一时腹痛难禁。天子着惊,知是要分娩了,立刻起驾出宫,急召刘妃带领守喜婆前来守喜。刘妃奉旨,先往玉宸宫去了。郭槐急忙告诉尤氏。尤氏早已备办停当,双手捧定大盒,交付郭槐,一同至玉宸宫而来。

你道此盒内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二人定的好计,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认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难看。二人来至玉宸宫内,别人以为盒内是吃食之物,哪知其中就里,恰好李妃临蓐,刚然分娩,一时血晕,人事不知。刘妃、郭槐、尤氏做就活局,趁着忙乱之际,将狸猫换出太子,仍用大盒将太子就用龙袍包好装上,抱出玉宸宫,竟奔金华宫而来。刘妃即唤寇珠提藤篮暗藏太子,叫她到销金亭用裙绦勒死,丢在金水桥下。寇珠不敢不应,惟恐派了别人,此事更为不妥,只得提了藤篮,出凤右门至昭德门外,直奔销金亭上,忙将藤篮打开,抱出太子。且喜有龙袱包裹,安然无恙,抱在怀中,心中暗想:“圣上半世乏嗣,好容易李妃产生太子,偏遇奸妃设计陷害,我若将太子谋死,天良何在?也罢!莫若抱着太子一同赴河,尽我一点忠心罢了。”刚然出得销金亭,只见那边来了一人,即忙抽身,隔窗细看。见一个公公打扮的人,踏过引仙桥,手中抱定一个宫盒,穿一件紫罗袍绣立蟒,粉底乌靴,胸前悬一挂念珠,项左斜插一个拂尘儿,生的白面皮,精神好,双目把神光显。这寇承御一见,满心欢喜,暗暗地念佛说:“好了!得此人来,太子有了救了!”原来此人不是别人,就是素怀忠义、首领陈林。只因奉旨到御园采办果品,手捧着金丝砌就龙妆盒,迎面而来。一见寇宫人怀抱小儿,细问情由。寇珠将始未根由,说了一回。陈林闻听,吃惊不小,又见有龙袱为证。二人商议,即将太子装入盒内,刚刚盛得下。偏偏太子啼哭,二人又暗暗的祷告。祝赞已毕;哭声顿止。二人暗暗念佛,保佑太子平安无事,就是造化。二人又望空叩首罢,寇宫人急忙回宫去了。

陈林千捧妆盒,一腔忠义,不顾死生,直往禁门而来。才转过桥,走至禁门,只见郭槐拦住道;“你往哪里去?刘娘娘宣你,有话面问。陈公公闻听,只得随往进宫,却见郭槐说:“待我先去启奏。”不多时,出来说:“娘娘宣你进去。”陈公公进宫,将妆盒放在一旁,朝上跪倒,口尊:“娘娘,奴婢陈林参见,不知娘娘有何懿旨?”刘妃一言不发,手托茶杯,慢慢吃茶,半晌,方才问道:“陈林,你提这盒子往哪里去,上有皇封,是何缘故?”陈林奏道:“奉旨前往御园采拣果品,与南清宫八大王上寿,故有皇封封定,非是奴婢擅敢自专的。”刘妃听了,瞧瞧妆盒,又看看陈林,复又说道:“里面可有夹带?从实说来!倘有虚伪,你吃罪不起。”陈林当此之际把生死付于度外,将心一横,不但不怕,反倒从容答道:“并无夹带。娘娘若是不信,请去皇封,当面开看。”说着话,就要去揭皇封。刘妃一见,连忙拦住道:“既是皇封封定,谁敢私行开看!难道你不知规矩么?”陈林叩头说:“不敢,不敢!”刘妃沉吟半晌,因明日果是八千岁寿辰,便说:“既是如此,去罢!”陈林起身,手提盒子,才待转身,忽听刘 妃说:“转来!”陈林只得转身。刘妃又将陈林上下打量一番,见他面上颜色丝毫不漏,方缓缓他说道:“去罢。”陈林这才出宫。这也是一片忠心,至诚感应,始终瞒过刘妃,脱了这场大难。

出了禁门,直奔南清宫内,传:“旨意到。”八千岁接旨人内殿,将盒供奉上面,行礼已毕。因陈林是奉旨钦差,才要赐座,只见陈林扑簌簌泪流满面,双膝跪倒,放声大哭。八千岁一见,唬得惊疑不止,便问道“伴伴,这是何故?有话起来说。”陈林目视左右。贤王心内明白,便吩咐:“左右回避了。”陈林见没人,便将情由,细述一遍。八千岁便问:“你怎么就知道必是太子?”陈林说:“现有龙袱包定。”贤王听罢,急忙将妆盒打开,抱出太子一看,果有龙袱 。只见太子哇的一声,竟痛哭不止,仿佛诉苦的一般。贤王爷急忙抱入内室,并叫陈林随入里面,见了狄娘娘,又将原由,说了一遍。大家商议,将太子暂寄南清宫抚养,候朝廷诸事安顿后,再做道理。陈林告别,回朝复命。

谁知刘妃已将李妃生产妖孽,奏明圣上。天子大怒,立将李妃贬入冷宫下院,加封刘妃为玉宸宫贵妃。可怜无靠的李妃受此不白之冤,向谁申诉?幸喜冷宫的总管姓秦名凤,为人忠诚,素与郭槐不睦,已料此事必有奸谋;今见李妃如此,好生不忍,向前百般安慰。又吩咐小太监余忠:“好生服侍娘娘,不可怠慢。”谁知余忠更有奇异之处,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来做事豪侠,往往为他人奋不顾身,因此秦凤更加疼爱他,虽是师徒,情如父子。他今见娘娘受此苦楚,恨不能以身代之,每欲设计救出,只是再也想不出法子来,也只得罢了。

且说刘妃此计已成,满心欢喜,暗暗地重赏了郭槐与尤氏,并叫尤氏守自己的喜。到了十月满足,恰恰也产了一位太子,奏明圣上。天子大喜,即将刘妃立为正宫,颁行天下。从此人人皆知国母是刘后了。待郭槐犹如开国的元勋一般,尤氏就为掌院,寇珠为主宫承御。清闲无事。

谁想乐极生悲,过了六年,刘后所生之子,竟至得病,一命呜呼。圣上大痛,自叹半世乏嗣,好容易得了太子,偏又夭亡,焉有不心疼的呢?因为伤心过度,竞是连日未能视朝。这日八千岁进宫问安。天子召见八千岁,奏对之下,赐座闲谈,问及世子共有几人,年纪若干。八千岁一一奏对,说至三世子,恰与刘后所生之子岁数相仿。天子闻听,龙颜大悦,立刻召见,进宫见驾。一见世子,不由龙心大喜,更奇怪的,是形容态度与自己分毫不差,因此一乐,病就好了。即传旨将三世子承嗣,封为东宫守缺太子。便传旨叫陈林带往东宫参见刘后,并往各宫看视。陈林领旨,引着太子,先到昭阳正院朝见刘后,并启奏说:“圣上将八千岁之三世于,封为东宫太子,命奴婢引来朝见。”太子行礼毕。刘后见太子生的酷肖天子模样,心内暗暗诧异。陈林又奏还要到各宫看视。刘后说:“既如此,你就引去;快来见我,还有话说呢。”陈林答应着,随把太子引往各宫去……


于左


戏剧中的历史情节,很少会是真实的,因为撰写戏剧剧本的人,往往只是街头茶馆里坐着喝大碗茶的人,他登不了殿阁,见不得君王,所有画面都出自想象。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但没有狸猫换太子那么戏剧化,更与包拯毫无关系。当时的包公,还在地方上做着州县级别小官,他的脸,也没有涂黑,额头上更没有月亮图案,呵呵!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对于这种问题,还是希望具体去看一些学者的文章,说得会更详细一点,了解下背景,首先确切回答,是没有这事儿的。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老妈地位不够,由皇后抚养,皇帝早先并不知道自己亲生母亲另有其人的一个故事。

“狸猫换太子”传说的虚与实——后真宗时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博弈

知网上可以下载


何事男儿不读书


狸猫换太子是假的,但这件事情背后的人物关系却是实打实的。而这个传说的背后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话本中那个恶毒的刘皇后刘氏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人家,豆蔻年华被安排嫁到一个普通的银匠家里,之后随丈夫到京城营生。一去,就改变了人生。

年轻的襄王赵元侃看上了这个女子,没有想象的强权逼人,银匠也许为了钱财或其他,也乐于成人之美,一纸休书与刘氏断绝了关系,成人之美。

但寡妻刘氏即使进入襄王府也是不得名分的,太宗鄙视刘氏卑贱的出生,就像所有的小说里一样,父亲棒打鸳鸯,但赵元侃阳奉阴违,背地里金屋藏娇。

这段地下恋情一直维持了十年多,十年时间赵元侃等到了太宗之死。995年,赵元侃称帝,就是真宗赵桓。

赵桓和刘氏终于等到双宿双飞的一天,然而更现实的问题却摆到了这对情人的面前。赵桓已到中年,但子嗣单薄,几个儿子相继病逝,刘娥又一直无所出。

此时,刘娥身边的一个婢女李氏恰好被临幸身怀有孕,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被放到刘氏身边抚养,而这样,赵桓就能扶持刘氏为皇后。

而李氏也被升为嫔妃,就是李宸妃。在刘氏安排下李宸妃与兄弟相认,此后生活也不错。

而刘氏自己其实并无精力抚养孩子,真正抚养孩子的又是杨淑妃。

刘皇后摄政期间政绩显赫,但是被架空的赵祯却并不会高兴,此后狸猫换太子,刘氏之恶毒缘何而来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拾史事


没有的事,当年真宗皇帝长期无子,后来一个宫中一位地位低贱的李姓妃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即仁宗赵桢,皇后刘娥无子,自然抱养过来,刘娥在宫中威信很高,李氏生前一直未敢与儿子相认,仁宗一直到刘皇后死后才知道他的生母是李氏,此时李氏已逝世,不过刘皇后对李氏还算不薄,厚葬了李妃,以水银浸泡,保持尸身不坏,让赵桢最终能看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狸猫换太子,不过是民间的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