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為緊張的情緒“鬆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少出門、少聚會是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的方式。加之很多地方延遲復工、開學,宅在家裡讓不少民眾產生了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出現了頻繁刷手機、作息紊亂等情況。

對此,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所長陳雪峰分析,這是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不適。這種改變不是我們的主動選擇,是疫情防控需要的適應性改變。

“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如果不能儘快調整好生活方式、適應現在的情況,就很難緩解這種不適。”陳雪峰說,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擊。

如果出現上述情緒不適和心理問題應該怎麼緩解?專家和權威部門對此進行了解答。

如何克服焦慮和恐慌?做好防護,主動轉移注意力

專家表示,首先要做到有備無患,不折不扣落實各種防護措施,加強個人防範,戴口罩、勤洗手,有效切斷傳染源,減少感染機會。通過官方渠道客觀瞭解疫情信息,不要輕信謠言。

避免對疫情信息的過分關注。有了基本防範措施以後,就不必對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過分關注,應當將注意力投入到積極、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和娛樂。

同時,保持社會聯絡,通過微信、電話與熟悉的朋友保持暢通聯繫,藉助與親朋好友的互動轉移注意力;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即使宅居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奏和習慣,這有利於增強抵抗力。

陳雪峰強調,如果心情特別難受,自己無法調整時,應當撥打心理熱線電話或尋求在線心理諮詢。

“睡不好”怎麼辦?睡前不看疫情信息

帶著不良情緒鑽進被窩,“睡不好”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國家衛健委疾控局指導、人民衛生出版社日前出品的《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調適指南》對調節睡眠質量給出了幾點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不少人睡前仍在刷手機瞭解疫情信息,但是疫情動態時刻變化也加重了焦慮。指南特別提示,關注疫情要適度。睡前1小時儘量避免查看與疫情相關的信息,避免睡前因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引起失眠。

指南還建議,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舒適,儘量不把鬧鐘放在床頭,避免反覆看鬧鐘影響入睡;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同一時刻起床,避免邊玩手機邊睡覺、開燈睡覺、喝酒助眠、晚上不睡白天補覺等;睡前1小時內不做容易引起興奮的腦力勞動或觀看容易引起興奮的書籍和影視節目,可以選擇聽舒緩音樂,結合適當的呼吸或肌肉放鬆訓練。

當睡眠問題嚴重時可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可短暫、按需使用助眠類藥物,不要自行服用助眠類藥物。

怎樣疏導孩子情緒?家長應先保持情緒穩定

學校推遲開學、家長延期上班,難得增加的親子時光反而讓一些家長不知該如何好好把握,正確疏導孩子情緒。專家表示,父母情緒的穩定性對孩子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家長應該儘量不要太焦慮、太著急,保持情緒穩定。

陳雪峰說,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家長的陪伴很重要,可以跟孩子一起設計一些互動的小遊戲。如果孩子對疫情好奇和提問,家長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借這個機會教孩子學習健康知識、讓孩子有安全感,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對青春期以及剛成年的孩子,應當尊重他們對獨立和獨處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說,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保持理性的心態非常重要,一方面要相信我們已經採取的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定會有成效,另一方面還要相信自己,保持鎮定、樂觀。我們本來就具備免疫力,樂觀自信是最好和最強大的“免疫力”。 (稿源: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