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位於豫東平原,擁有160多萬人口的太康縣,建縣2200多年以來,積澱了豐厚的文化藝術資源。如今的太康,以文化立縣,打造出了一張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太康是“中國好人城”。在中央文明辦發起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太康已有6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在全國名列前茅。省、市級“好人”及英模層出不窮,學好人、做好人已蔚然成風。縣城“好人園”中,“中國好人”像、跡赫然,景觀獨有。

太康是“中國詩歌之鄉”和“河南省書法之鄉”。全縣有中國書協會員17位,中國美協會員15位,中國作協會員8位,中國詩歌學會會員38位,河南省作協會員40多人。其文學藝術氛圍濃厚,書畫作品聞名遐邇。

太康是“中國道情之鄉”。“太康道情”,融鼓詞、豫劇、越調及當地民間小調等於一體,形成獨特的劇種。歷史上,太康道情名角代出,屢獲國家、省級大獎,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康民間傳統文化也異彩紛呈。曲藝、雜技、舞龍、舞獅、竹馬、旱船等文化藝術活動,滿足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精神需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太康縣先賢君子道德之懿美,名節之顯赫,孝義之彰著,詩禮淳厚之風習,至今盛而不衰,可謂淵源有自。深究其實,除得益於中共太康縣委、縣政府正確的引導之外,還得益於該縣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

太康縣文脈源遠流長,文化藝術資源豐厚。在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聖哲伏羲氏王天下,都宛丘(今淮陽城南),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作八卦、結網罟、養禽獸、興庖廚、刻書契、制嫁娶、創弦瑟、紀龍官,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新世紀。繼伏羲興起的神農氏,發揚伏羲為民造福的傳統,嘗百草,醫民疾,造農具,教稼穡。太康毗鄰宛丘,為畿內近地,先民得人文教化沾溉之先,較早跨過了文明社會的門檻。唐虞受禪,太康隸屬豫州;成湯都亳(今虞城縣谷熟鎮),則附畿內;周封舜後媯滿於陳,又被聖人之遺澤。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因此地曾為夏帝太康失國後的所居之處,又居夏都之東,故以陽夏名縣,隸屬潁川郡。隋開皇七年(587),以“太康失國”所築太康城而改稱太康縣。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最古老的詩歌——彰顯孝道的《彈歌》便誕生於陳地。時至今日,太康百姓農勤稼穡,士尚絃歌,古代之遺風存而尚勁。

崇德向善,尚忠重義,是太康百姓的重要特點之一。在太康大地上,有許多與歷代名人相關的遺蹟和名村、名地。無論史實如何,太康百姓寧信其有,代代口耳相傳,以表敬仰之情和弘揚正氣。夏太康“盤於遊田,不恤民事”而失國,太康之地的百姓忠而擁戴,為築太康城。後又以規諫夏帝太康的《五子之歌》而悲其志,為築“五子臺”,且建廟其上,以“五子歌聲猶在耳”引以為戒。今太康常營鎮的五子李村、五子王村,即以“五子臺”而名村。生於秦代的鄉人吳廣,面對強秦之暴政,與陳勝共舉義旗,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振聾發聵,弘揚了乾坤正氣,撼動了秦朝的國基,從而名垂史冊,為人樂道,後人建塔(俗稱吳廣塔),以示紀念。還有漢王城(漢劉邦拒項羽處)、霸王臺(楚項羽拒漢處)、黃岡(漢黃霸別墅)、成仁閣(紀念明廖永安祠堂)等名古蹟;槐丘(傳夏帝后槐墓)、樊噲岡(漢舞陽武侯樊噲墓)、演武村(傳漢光武帝經此練兵處)、大留村、小留村(傳漢光武帝經此,鄉民進膳,光武說:“大留留不住,小留留住人。”)、鄧禹臺(漢太傅鄧禹墓)、馮異岡(東漢大樹將軍、陽夏侯馮異墓)、張郃營(三國魏將張郃安營處)、竇陵岡(唐竇建德墓)、黃巢岡(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臺)等與豪傑名士相關的名村;陶母營(晉陶侃母墓)、遜(尋)母口、陶母崗等以崇尚教道而弘揚的名村;等等。這些歷代忠義豪傑所留下的遺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太康人。

崇文尚武,行敦孝友,是太康百姓的又一重要特點。春秋時期的高柴和陳亢,都是孔子的高足,芳名播於當時,晚年活動於陽夏,去世葬於此,於是有俎豆馨香百代之享。高柴(字子羔),伏膺老師孔子之教,得其“仁、恕”之道,被孔子譽為“思仁、恕則樹德,公以行之”。其晚年在太康縣講學播道,去世,百姓將其地命名為高賢(為今太康縣高賢鄉治所),並在其墓建祠以祀;陳亢(字子禽)善思好問,得孔子鯉庭叨對之真諦,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以“溫、良、恭、儉、讓”修身行世。晚年活動於太康,其祠、墓在今太康縣北子禽岡。於是孔子“仁、恕”之道深深植根於太康這片熱土,“詩、禮傳家”之訓,嚴於教子之風,傳後世而不衰。

太康人文之盛,盛於魏晉南北朝。其時“袁氏聯族以龍驤,謝宗累葉而鳳舉”,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四大文化世家”的陽夏謝、袁兩大家族,其後裔無不以“陽夏謝氏”和“陽夏袁氏”這兩塊金字招牌引以為豪,分別以姓氏為首名其居處,如謝莊、謝窪、謝營、謝集、謝堂、謝橋等。全縣以袁莊名村的便有六處之多,另有袁橋、袁馬、袁樓等。尊儒重道、崇文尚武的種子深深植根於太康大地,得以厚積而薄發。據民國《太康縣誌》載,僅明、清兩朝,太康籍進士46人、舉人116人,武進士15人、武舉人164人。由漢至民國,該縣有文集行世者94人。以書法名世,載於史冊者32人。至於以文章載於史冊者,不可勝計。這無疑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添了亮色和魅力。

這裡不能不提太康人尊儒尚文的明證——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的太康文廟。文廟正祀至聖先師孔子,配祀孔子七十二賢弟子與歷代大儒。另有忠義祠,祭祀歷代13位鄉人忠義者;名宦祠,祭祀歷代於此地為官並受民擁戴者;鄉賢祠,祭祀歷代53位鄉賢。這些太康先賢,或為官,恪盡職守,清廉善政,勳德赫奕,炳炳烺烺,如被人譽為西漢“第一相”的黃霸,東晉名相謝安;或以忠肝義膽名世,懍懍皜皜,不悔其生,如南朝宋袁粲,明張維世,清馮貞吉、楊逵、柳同春等;或以大德懿行,義舉垂範,如元末明初鄉賢王元佐,元至正間,太康大饑荒,出家貲從淮西糴米千餘石,運回賑災,全活者甚眾;或學博行高,訓誨勤篤,如漢彭宣,晉袁喬、袁宏等;或謀劃得體,安民保疆,立不世之功,如東晉謝玄、清劉郇膏等;或以民族團結為大任,氣節彰顯異域者,如明傅安、郭緒;或犯顏敢諫,剛直不撓,如明都御史顧佐、尚書王鈍、侍郎王瀹、陝西參政秦尚明、御史師存智等;或以開宗立派、學術文章而彪炳史書,如南朝宋謝靈運,南朝齊謝脁;或居家孝友,禮敬尊長,如南朝宋袁最,明鄉賢耿光,清耿於彝、耿燿、郭存志。如此等等,可歌可泣!這些先賢,太康人倍感親切。受其高風亮節和嘉言懿行的影響,或受到鼓舞,或受到啟發,或將鄉賢作為終生學習和效法的榜樣。

文脈孕育文運,文運彰顯國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太康縣委、縣政府的領導,顯然深刻領悟了習近平新時代治國理政之要義,在堅持“四個自信”、“五大發展理念”戰略中,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當作推動發展的優勢和潛能,從而激活了傳統地域文化,營造出風清氣正,昂揚奮進的時代精神。漫步太康大地,欣賞著那多彩多姿的文化形式,感受著文明之花和翰墨的芳香滋潤,讓人深深感到,文化自信所煥發的無窮魅力和精神風貌,已成為新時代太康縣經濟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正是:

文脈悠悠潤古今,渦水湯湯孕賢良。

地坤載物好人多,天道永健當自強。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講好河南故事,助力中原出彩。弘揚傳統文化,促進中日交流。2019年11月15日,日本《關西華文時報》發表《行走河南》專欄文章,整版介紹太康縣厚重的文脈,及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彰顯的文化自信與精神風貌。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太康文廟(簧學)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位於太康縣遜母口鎮小吳村內的吳廣塔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位於太康縣高賢鄉的聖壽寺塔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好人之城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太康道情劇團在為群眾演出

周口太康:文脈悠悠潤古今

書法家張金業向太康縣贈送書法作品《太康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