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就是这么拼命替刘家打江山,为什么还是逃不过被杀?

有寶


昏君杀人,明君诛心,圣君既诛心也杀人,刘邦是个圣君(请大家先别急着反驳,往下看)。大汉初年继承的还是大秦的法治,法治讲究的是诛行不诛心,韩信既然被杀就一定是有了反行。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死后,高祖刘邦“且喜且怜之”,是什么原因让一位开国皇帝对于一个大臣的是又开心又难过呢?我们细细的道来:



第一部分:大汉初年,8个异姓王反了6个,你方唱吧我登场,不亦乐乎。

先看看《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

1.汉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燕王臧荼反了)

2.汉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韩王)信因与谋反太原。(韩王信反了)

3.汉八年,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赵国的丞相贯高刺杀刘邦未遂)

4.汉十年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陈豨也反了)

5.汉十一年:

春季,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夏季,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秋季,淮南王黥布反。

当造反成了家常便饭,似乎韩信不反有点不合时宜了。而造反不成,就得死这似乎也是个铁律。汉随秦制,诛行不诛心,韩信之死到底应不应该呢?




第二部分:4次该杀,4次未杀。刘邦对韩信的仁至义尽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第1次该杀韩信,

我们应该还记得韩信从项羽那里逃跑后来投奔刘邦。在刘邦这里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但后来因为犯法,整个仓库的13个人都要被杀。

可后来除了韩信之外,剩下的12个人全都被杀头了。这里面就包含两个疑问:

第一:犯了什么样的罪才能让一个仓库管理员被杀头?这芝麻大的一点官能犯下杀头的罪过,说明只有一个罪名:那就是监守自盗!

第二:为什么没有杀韩信?只因为轮到韩信被斩头的时候,韩信对夏侯婴说:我是个人才,如果刘邦想得天下就不能杀我。于是夏侯婴就将他再次推荐给了刘邦。而刘邦依然让韩信做管理粮饷的官。

第2次该杀韩信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从长安,迁到南郑。在迁徙的过程中,韩信逃跑了。最后还是萧何连夜把韩信给追了回来,逃兵是不是也应该被杀头?可刘邦依然没有杀韩信,而且还拜他做了大将军!

第3次该杀韩信:

发生在汉四年,那一年刘邦被困在荥阳。

刘邦差点被项羽直接弄死。望眼欲穿的等着韩信发兵来救,可韩信却在这个时候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当代齐王(假齐王)。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任何一个领袖都怕自己的手下,拥兵自重,韩信干了,刘邦忍了。直接给他了个真齐王,



第4次该杀韩信

发生在彭城之战,刘邦依然打败,韩信依然不救,搞得刘邦差点又死了

事后刘邦问韩信原因的时候,韩信是这样说的:

第一,我相信你汉王的实力肯定能够逢凶化吉,

第二,我要给你保存实力,以便你将来争夺天下。

如果当时刘邦战死了,那韩信这实力到底是为谁保存的?他到底想干什么?

刘邦依然没有杀韩信。

第三部分:事不过三,这第五次韩信作死的时候,刘邦下了杀手

在刘邦对外征战,不在京师的时候,韩信拉拢原先的老部下,准备来个里应外合。

最后还是吕后和萧何被逼无奈只能先下手,这才杀了韩信。而刘邦在得知韩信死后“且喜且怜之”,我们不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个喜字上,而是应该放在这个怜字上。

韩信有了反心,而且有了反行,所以韩信死后刘邦高兴。

同样还是有了反心,但没有反叛的能力与实力,所以刘邦可怜他。

这才是一个帝王的大胸襟。因此韩信之死完全咎由自取,不存在被杀害这一说。


少校柳下惠


韩信和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另外两个从不曾被封王的萧何与张良,都寿终正寝,哀荣备至。为什么同样名列三杰,另外两个人的结局都很完美,偏偏韩信死于非命,韩信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犯过那些致命的错误?细听怀信同学分析分析!

韩信

《淮阴侯列传》上来看,韩信的一生,既是开挂的一生,也是让人警醒的一生。

韩信

作为执戟郎的韩信,不甘于平凡,总想走点捷径,干出一番事业来,最终也没能得到项老板的赏识,韩信只好转投友军刘老板;在刘老板的团队中仍旧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便连夜出逃,幸得

萧何月夜相追,终于如愿捞到大将军的职位。

韩信从此开启了开挂的一生。先是给刘邦分析了天下大势,让刘邦茅塞顿开,后又收散兵游勇,开辟第二战场,基本上为刘邦打下了半个天下,当韩信干掉齐地后,韩信竟然拥有了可以跟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实力,刘邦不得不答应他的封王请求,项羽也主动派来使者谋求联合

但此时的韩信或许还不知道,这将是他人生的至高点,要不了多久,他就会从至高点滑落。

得罪刘老板

对比三杰中的萧何和张良,韩信犯的最大错误不是不表忠心,而是没在关键时刻表忠心,不但不表忠心,还和刘老板讨价还价,刘老板的面子在那放是不?

刘邦

楚汉之争中,刘邦以身为饵,在荥阳拖住项羽的主力部队,作为大将军的韩信独自开辟第二战场,当韩信接连攻下魏、代两地后,韩信的军事实力已然很强了,但他丝毫不理困守在荥阳的刘老板,你说气不气人,恼怒的刘老板派人收走韩信的精兵。

这是韩信第一次没有表忠心,让困守于荥阳一线的刘邦怀疑韩信有二心,精兵被收的韩信依旧故我,(我笑故我在)拿下赵地后,只顾操练,还不管荥阳城中的刘老板的死活,是人不?

为了逃出荥阳城,刘老板搭上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军纪信,刘邦回到关中招募的新兵依旧不是强悍的楚军对手,无可奈何的刘邦只好独身来到赵地,夺去韩信的精兵。

这是韩信第二次没有表忠心后受到的惩罚,韩信也开始反击了。

韩信的第一步,是破坏刘邦谋臣郦食其跟齐王齐相定下的汉齐联盟,擅自带兵偷袭了齐国,占领齐地后,韩信变本加厉,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假王,韩信此举,是拿刘邦给他的兵权和将军来要挟老板,你说这不找死吗?萧何给他的粮草和汉王刘邦的信誉以及汉臣郦食其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刘邦怒了,刘邦也忍了。

但或许就是这一次,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或者念在韩信有功于汉,又是难得的军事家,所以才放韩信一马,仅在项羽失败后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萧何、张良

萧何

当年,刘邦在荥阳一线抗击项羽,萧何坐镇关中,经营关中、汉中和巴蜀,刘邦没粮草了,萧何便送粮草,刘邦没兵了,萧何便在后方征兵,萧何担心刘邦认为自己不忠,便把子侄送到前线,你看人家萧何多会做人。

张良

天下大定后,刘邦让张良自己挑封赏,张良却只要了他和刘邦相遇时的留县作为封地,这张视富贵如浮云感念君王厚恩的感情牌,一下子就把张良置于绝对安全地带,你看人家张良懂多么懂得人!

而韩信呢,从来都不曾在关键时刻表过忠心,除了拒绝楚国使者时的那套公关言辞外,没在任何时候打过感情牌,这样的一个韩信,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不作就不会死刘老板不搞他搞谁!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动动手点个关注!


怀信同学


引语:“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韩信其人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江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早年家贫,因生计从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却刻苦读书,胸怀大志。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从军,初投项梁,继投项羽,又投刘邦,经萧何力荐,被拜为大将军。

文武双全,马上将军,帷下学者

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韩信以冠世之才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拜将后,韩信以“汉中策”进刘邦,建议要知人善任,论功行赏,兼济百姓,收天下人心,取三秦、东向灭楚,“汉中策”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根本方略。

韩信制定“汉中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能够统一天下,主要是韩信的功劳。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几乎是历代开国时期的共性,也是功臣的悲哀,对于韩信来说,消灭项羽这一主要对手就等于消灭了韩信的存在条件

为加强中央集权,担心功臣依开国之功,争权夺势,刘邦决心采取铁腕手段,消灭拥兵自重、专治一方的异姓王,首要目标,便是实力最为强大的韩信。

垓下会战结束后,还军定陶,刘邦突然袭击,闯入韩信营中,收夺了韩信的兵权。《高祖本纪》记载: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韩信之死

韩信的死为吕后一手谋划,吕后性格刚毅,残酷不仁,为巩固刘汉政权,杀伐果断,眼见刘邦既想使政权得到巩固,又不忍滥杀,吕后精心罗织了“谋反”罪名,与萧何设计谋杀韩信。

汉朝建立后韩信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三族。


点亮万家灯火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韩信实力太强,战必取,攻必胜不是传言

也许大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比如:在实战方面:(1)在军事方面,汉朝的多半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一人就收复了3,4个国家,当时总共才有7国家。韩信灭了龙且的时候,历史记载的是项羽听说此事大为惊慌;(2)兵法方面:多次以少胜多,各种计谋兵法,水火、军心、天气、心理战韩信都非常精通,并且刘邦经常将韩信的精兵换走,处于经常锻炼新兵的状态(当时局势就是刘邦正面防项羽,但是屡败屡战,只能调韩信的老兵,韩信各处攻城拔地),前面说到项羽大为惊慌,项羽立即派手下找到韩信,劝说韩信帮助项羽夺取天下,但是韩信拒绝了。

而刘邦也评价韩信是三杰之一,并且还是在最重要的兵权方面,称赞他战必取,攻必胜。萧何更是评论韩信是国士无双,而且萧何曾和刘邦说过,刘邦手下只有韩信能够独当一面。当时英布看到韩信等功臣都被刘邦杀害,自己非常害怕于是就造反了,然后就和自己手下商量说:“刘邦已经老了,他肯定厌恶打仗了,肯定不会亲自来,其他的我只怕淮阴、彭越等人,但是他们都死在了刘邦的手下。由此来看韩信的实力确实很强。

二、野心太大,但却没有政治眼光

前面说到只有韩信能够独当一面,而刘邦因此也记在了心里。韩信在他攻下了齐国之后,当时刘邦正处于被项羽围困的局势,只能让韩信去救援,当时韩信也没告诉刘邦收复了齐国,齐国正处于动乱之中,急需要一个代理人去安抚,所以韩信无法出兵救刘邦,同时韩信还请求刘邦封自己当齐王。

当时刘邦就大为愤怒,被围困的刘邦生命危在旦夕,韩信不但不救还跟刘邦要官,当时为了稳住韩信,刘邦只能答应韩信的要求。但是,这件事让刘邦明白了韩信是有野心的人,他明白韩信有多大功劳,就要封赏多少领地的人。还有估计就是刘邦感觉自己死后没人能压住韩信,所以要在死前处死韩信。


公元前


韩信被杀冤枉亦!

史书记载韩信因为家中舍人告密,其与边将合谋造反被诱杀于钟室;韩信作为一代传奇人物、历史战神,在手握重兵时尚拒绝属下劝谏自立、在处于“向汉则汉兴、向楚则楚兴”的环境下,尚能不忍背叛刘邦;难道在失去兵权,被软禁以府中时还要与人密谋造反吗?再说韩信如果造反会让一个舍人知道其意图吗?

我以为韩信之死有三

1.要挟刘邦为其封王;使刘邦处于尴尬境界。刘邦与项羽苦战,邀韩信前来助战;韩信听从属下建议趁机要求封王,至此埋下伏笔让刘邦时刻感觉到处于其要挟之下;

2.功劳太高,无法升赏;韩信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一战定关中、背水一战灭亡韩赵两国、带领属下平定齐鲁……;功劳太大,能力太强。既让君主无法赏赐又让刘邦胆战心惊,卧榻之侧如虎在背。

3.个人高傲孤僻,与群臣不睦;曾有记载韩信至樊哙家中小聚,樊哙大喜与大门口跪迎韩信并称:大将军能来属下府上,乃樊哙天大之喜!而韩信仰天长叹:我韩信竟然沦落到与樊哙为伍,真是可悲。由此可见韩信性感孤僻与众同僚之间不睦。

由此三点,韩信处于当时境界即便不被杀害,也不会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俊学与您一起养羊


韩信拼命替刘家打江山,为何还是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要分析一个人的命运,就必须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分析韩信为什么被杀,就必须要去了解秦末汉初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刘邦创立的大汉在他死之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而这个刚刚形成的王朝里,又曾拥有什么样的故事?

大汉王朝建立时期的主要势力群体!

汉朝作为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作为将华夏族命名为汉族的源头,自然在历史长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汉虽然承接大秦王朝,但是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出身亭长原因,创业建国初期其实更像是合作伙伴关系!刘邦是老板,下面的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属下。尽管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合作伙伴们的地位越发不对等,但大汉官员势力内部的划分依旧是存在的!不仅是汉初,在任何一个时期,作为统治者,

一般都会利用不同势力的关系,从而在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形成制约,继而更好地巩固自己作为上层的地位与统治!

话归正传,大汉王朝建立之处,简单地来说,主要具有以下势力集团:

1、丰沛集团——起家班底!

这里面的人大都是知根知底,甚至是和刘邦一起长大的。其中重要核心人物便是萧何!除此之外,还有曹参,正所谓萧规曹随!周勃,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樊哙,后来成为了吕后的妹夫,同时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是汉高祖刘邦的心腹猛将。沛县豪族王陵,刘邦微时,对王陵兄事之。夏侯婴,刘邦少时的朋友,跟随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还有就是雍齿、任敖等等!

2、陆续加入的功勋集团。

虽然刘邦沛县起兵时自己拥有自己的老乡势力,并且那帮人也很厉害,但这些并不能确保刘邦可以战胜项羽等人,取得最后胜利!所以,此时必然需要更有能力的人才加入!也就是后来的功勋集团,这其中最重要出名的是——张良、陈平以及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角韩信!基本上,这些人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刘邦原有势力的不足,比如说顶级谋士张良,堪称国士;顶级统帅韩信,中国历史上的军神之一;以及陈平,一个非常具有手段的政治人才。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文臣等等,都暂表不提!

3、战时拉拢的诸侯。

主要包括英布、彭越、张耳。以及在楚汉大战时独占一地的韩信。这些人很多是楚汉大战之时,面对自己与项羽实力的差异,汉高祖刘邦所联盟拉拢的诸侯们!

4、外戚/宗室

虽然这些人大部分在大汉立国之前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在大汉建立之后,这些人后来极大地影响了大汉的历史进程!这些人的代表人物有周吕侯吕泽,后来的吕氏诸王以及刘邦自己的大哥和侄子(如刘濞)等等!

汉初三杰的比较,不得善终的韩信!

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并称汉初三杰,那么为什么只有韩信不得善终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一下三人的爵位、势力、威望等,看到三者的区别!

比较封爵,萧何为酂侯八千户,后来因为与旧恩加封二千户。张良为留侯万户,刘邦许之三万,但张良谦冲只取万户!韩信呢?韩信被封为楚王!

比较势力,萧何从未领兵,只是一个纯粹的文职丞相,并且一直呆在长安,甚至无法与外臣联系;至于张良,自身平时多病,也只领少傅闲职;而韩信,身为楚王,有淮东五十二城,淮西三十六城,兵精人广!

还有威望,萧何封户多,但诸将皆因为其无军功而不服;张良为刘邦所重,为吕氏所信,于诸功臣则不明;至于韩信呢?在被贬淮阴侯时,樊哙仍然“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两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势力集团,并且樊哙本人并未曾属于韩信麾下。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凭借战功,在汉军中的威望其实是很高的!

为什么韩信不得善终呢?原因之一便是韩信封王,而剪除异姓王则是刘邦的早就已经确立好的方针。汉初的8个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张敖、吴芮、韩王信、臧荼。除了长沙王吴芮没动,女婿张敖因为娶了吕后唯一的女儿被搞掉王位还算善终之外,韩信、彭越、英布、臧荼被杀,韩王信投降匈奴后被汉军所杀,刘邦发小燕王卢绾都被逼的远走匈奴……

为什么刘邦一心要整掉异姓王,无非就是确立“非刘氏不能王”的原则。看看顺序,前201年,韩王信,被怀疑私通匈奴,于是投降匈奴。前201年,韩信,被告发谋反,被擒,贬为淮阴侯。前198年,韩信,被告发谋反,被杀夷三族。等到公元前195年,刘邦杀白马盟誓,说出了那句比较经典的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对于异姓王,不仅是韩信,刘邦对任何一个异姓王都有戒心。

“白马之盟”,异姓王带来的忌惮!

大汉立国,此时其实与战国结束并没有很长时间,所以分封制的理念,其实在秦末还是很有市场的。而韩信的理念,也应该是希望天下恢复到春秋战国的那种分封制的时代的理念!

韩信是那种标准的“士族“,以国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他对刘邦的忠诚,里面夹杂了太多东西!所以,韩信在手里掌握兵权的时候没有谋反,因为他以一个国士的标准要求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被道德观所限制了。

不谋反,不代表自己不可以称王,韩信他认为自己是应该当王的!刘邦可以当皇帝,但是韩信可以说是开国第一军功,军方第一巨头,怎么能不被封王呢!而这,也就大概是韩信的想法了!韩信既然能够承受“胯下之辱”,自然不是什么淡泊名利,意味忠诚的君子!他是国士,但不是圣人,因此必然也会他有野心和追求。所以,一个王位,其实也是韩信对于自己功劳的认可与评价!

但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后来的白马之盟,刘邦死时,杀白马,要求所有人发誓,自己死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里,异姓王这种东西,其实一直就是最大的祸患,绝对不能留的。

刘邦骨子里是不想封异姓王的,偏偏军功第一的韩信却必须要被封王的。特别是韩信在齐国给刘邦上书,让刘邦封自己为代齐王,这不可能不让刘邦记在心上!但当时形势逼人,刘邦只能听了张良的话!但这些事情,其实已经触犯到了刘邦的大忌。

同时,也为刘邦与韩信君臣的关系决裂,早已埋下了伏笔!

君臣不和,能力之下的刺刀!

从韩信想当王的第一天,其实刘邦心里就已经有了一根刺,而这其实也变相造成了韩信最终的命运悲剧!韩信被封楚王,而后被贬淮阴侯,此时,韩信和刘邦曾经的君臣感情,肯定是已经决裂。既然知道韩信已经心里对自己十分不满,那么韩信造反不造反,对于自己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自己不除掉这样的巨大的威胁,只能给刘家留下后患?

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就是刘邦其实是和秦始皇一个年代的人,所以刘邦老了的时候,韩信还年轻!刘邦的年龄只比秦始皇只小三岁!杀韩信的那一年,刘邦已经六十岁了。看看刘邦六十岁时其他人的年龄!张良,55岁,萧何,48岁,而韩信那年,34岁!不用认真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人的年龄差,如果不出意外,韩信肯定会活到最后!

要知道,韩信可是真正的军中第一人!樊哙年纪比韩信大十几岁,权位比韩信高,又是皇帝的连襟,大家都是开国元勋。却心甘情愿的跪在家门口迎接,对韩信口称大王,对自己的自称是”臣“。

可想而至,韩信在军中的威望有多高!不客气的说,韩信是当时的军中之神!

一旦刘邦死了,韩信谋反,谁能来制约?

那时的萧何张良恐怕早已垂垂老矣?那些将军呢?以韩信的威望,恐怕会有很多将军磕头就拜!因此,只能杀之,才可以不留后患!

韩信之死,汉初政治的必然选择!

先借着陈豨谋反这件事,刘邦找个借口把韩信从齐王降为淮阴侯并软禁,把梁王彭越拿下并发配。然后在自己临终前来个白马盟誓:异性不得封王!

杀韩信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吕雉!吕后很有政治智慧,并且和刘邦一样喜欢独权,但是除掉他人时一般快刀斩乱麻!

阳夏侯谋反,刘邦御驾亲征,长安只剩下吕后与萧何留守,有人趁机上奏,说阳夏侯既然已经动手了,韩信随后就会谋反,建议吕后一定要先下手为强。吕后知道后,来萧何商量对策,决定用计除掉韩信,当天朝廷对外公告北方叛乱已定,邀请群臣进宫庆贺,

可怜的韩信没有任何防备,最后在宫中惨死,吕后下手干脆利落!

韩信死后,刘邦什么反应!

《史记》说: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汉书》说: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

韩信死后,刘邦可以说是又喜又悲,欢喜的是吕后动手解决了自己的心头大患,悲痛的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终归有感情!从始至终,韩信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谋反的事情,因此后世对韩信的死非常惋惜,。毕竟在他担任齐王期间,他明明有自立山头的机会,凭他的能力足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甚至可以夺取天下。毕竟当年韩信打下齐地后,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三足而立,但是韩信没有采信。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和吕后知道,韩信最能带兵打仗。所以韩信有没有谋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能力让人感到忌惮!

韩信之死,是丰沛集团、宗室和吕氏外戚集团共同的结果!也是在刘邦默认下的政治行为。他的年龄,他的能力,他对军队和政局的影响,都将他推到了这个地方!可以说,从韩信第一次自立为王的念头萌生时,其实就已经距离黄泉不远了。


龙羽评青史


韩信,淮阴,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经过萧何的推荐,被刘邦拜为大将!然后,韩信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定齐,立了很大的军功!齐国平定之后,他跟刘邦说:“齐国的局势不是很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经提醒于是改口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虽然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但在刘邦的心中,对韩信就有了个疙瘩!

后来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自刎而死,刘邦于是收了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

项羽兵败后,他手下的一个将领钟离眛一直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眛,听说他在韩信那里,就下令韩信逮捕他。此时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眛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眛商议,钟离眛说:“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结果钟离眛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眛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对陈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后来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结果韩信的一个家臣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于是吕后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当韩信入宫时,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这就是韩信被杀的情况!如果韩信不谋反,又肯放弃兵权,估计当个富贵闲人是没问题的!


大江侃历史


韩信最终逃不过被杀主要是做人太失败了!

韩信攻打齐国的时候已经知道俪食其说服齐王田广归顺刘邦了,本来是不打算进攻的.但是被人一说,他又强攻了,导致俪食其惨死。还凭借这事去刘邦那里要了一个王,被俪食其的朋友恨死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韩信得罪了很多人,而且他被杀的时候一个求情的人都没有,连萧何都来送他去死了,可见韩信做人太失败了!




大宝喜欢吃提子


韩信之死实是咎由自取,刘邦不是一个爱杀功臣的人,大家看张良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周勃陈平一大批开国功臣都得善终,绝大多数后代的富贵一直延伸到东汉末年甚至是南朝,英布和彭越本来就不跟他们一条心,对开国的贡献也不大,开国功臣里等于只有韩信一人被杀,连雍齿这个小人都放过了,这是因为韩信在攻打齐国时犯了两个致命错误,第一在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的情况下,还要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简直灭绝人性。第二打下齐国后,在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韩信不但不去救刘邦,反而写信要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当时碍于形势,忍气吞声,等到打败项羽,天下已定,不收拾韩信才怪,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但人品够差,政治头脑更是极其愚蠢,最终被杀是理所当然。也不值得同情。


杨喜光


韩信为刘邦打下江山,为什么逃不过被杀?我以为是"该造反的时候没有造反,不该造反的时候却要造反”的缘故。

当韩信斩杀项羽大将龙且、尽定齐地并且被刘邦封为齐王以后,项羽的使者武涉以及韩信身边的蒯彻都为韩信分析当时天下的形势,劝韩信脱离刘邦,与刘、项鼎足而立。韩信如果这时候听了二人的话,三国演义怕就要提前四百年上演了,可是韩信却深深地顾念刘邦对自己的重用,也可以说是恩情,不肯听从。一一这就是该造反的时候没有造反。

项羽被消灭以后,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九个月以后的汉六年十月〈汉以十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有人报告韩信造反,刘邦用陈平的"伪游云梦"计策,拘捕了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韩信自己也清楚,刘邦这样做,是忌畏自己的领兵才能,因而怏怏不乐,经常请病假不上朝,在人事关系方面,羞于与周勃、灌婴等一干武将为伍,只喜欢一个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的樊哙。当陈豨被刘邦派往赵地、代地守边的时候,韩信便与陈豨约定共同造反,自己做内应。

汉十年九月,陈豨在赵、代造反,刘邦领兵平叛,约韩信同行,韩信装病不去,却暗地里与陈豨通谋,组织家里的仆从等,准备乘机袭击吕后太子。可惜被人告发,汉十一年冬,又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一一这就是韩信的不该造反的时候却要造反。

现在常常有人为韩信鸣冤叫屈,也贬斥刘邦忌杀功臣。其实刘邦平叛回来,听说了韩信被杀以后,还“且喜且怜之”,喜得是除去了一个祸根,怜惜的是韩信的功绩。那么刘邦为什么会把韩信当作造反的祸根呢?抛开韩信的实际造反不说。汉四年冬天韩信灭亡齐国以后,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王"〈代理齐王〉以镇守齐国故地,刘邦迫不得已,只好封他为齐王;汉五年十月,韩信和彭越又因为刘邦不明确他们的封地,因而不信守共同攻打项羽的约定,导致项羽把刘邦打得大败。正是因为如此,垓下之战刚一结束,刘邦就收回了韩信的兵权。莫说帝王,就说我们平民百姓,那位领导会喜欢一个总在关健时刻要挟自己的的下属呢?从韩信的角度说,你总让刘邦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你不是找死是什么?

对于韩信的死,司马迁评价说:"假如韩信学会谦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那么对于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姜太公相比,代代享用不尽。可是韩信在天下安定以后,还要谋反,被夷灭宗族就是咎由自取。”司马光评价说:"〈韩信〉以市井小人之心希望别人用君子之德回报,也太难了!"

韩信在可以造反的时候顾念刘邦"以己之衣衣我,以己之食食我",不忍心造反;天下大定以后又怏怏不乐决意造反,完全不看天下形势,只凭自己内心的感情行事。总结起来说:他就是一个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侏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