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是否有提到過他對學習的態度呢,如何評價?

YERO


請恕我愚昧,實在看不出來《道德經》是主要講學習的著作。

你如果非要說,有沒有對學習的態度,我覺得你問錯人了。

老子其人是什麼樣的人?

但凡瞭解點歷史的,讀過道德經譯文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老子是充滿大智慧的人。他的大智慧又來自哪裡?除了他常識淵博,閱歷豐富之外,老子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超高的智商。

他講的很多哲理,不用心體會,不設身處地去實踐,都是很難體會的。

試想,這樣一個學究天人的思想巨人,你在他最深奧、精深的《道德經》中,竟然想找尋他對學習的態度?

我估計,他大概會說:每天睡睡覺,看看書,找朋友聊聊天,沒事做幾年圖書管理員,僅此而已。

你說,你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題主的問題出在:找學霸要學習方法,他的學習方法再好,你的CPU帶不動啊,兄弟!


所以,你如果真想從國學典籍中尋找方法,還不如在《論語》中找。甚至,我建議你重點複習一下,初、高中課本中涉及《論語》的篇章,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用反向思維這樣想:我們的教科書誰編的,尤其是涉及國學的部分,肯定都是當代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進行篩選。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這些大師的見識、知識量都是我輩無法企及的。與其自己閉門造車,不如直接發揚一下“拿來主義”,在課本上找答案。


騎驢走漢唐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了其本人對學習的態度,這裡歸納為12個字:自強 、積累 、靜心 、順勢 、初心 、無為。

總結了《道德經》中老子關於學習態度經典名句,如下:

1、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2、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

3、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下面我們逐條進行解釋和評價:

1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四十一章》

譯文: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評價: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對學習和人生的態度。對於學習,對於別人的建議,我們是否能接受,還是隻沉迷於自己內心的“道”,這是每個人提升的關鍵。可以說,每個人對知識的態度,決定著學習的境界;每個人對人生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道並非深不可測,道在自己心中。

2 、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道德經:十二章》

譯文:你能從小的地方看出整體、看出端倪來,那您是真正高明的。你如果能守住柔弱的狀態,這是真正的強大。

評價:老子的話就是這麼簡單又有哲理,讓人歎服!以小見大,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你會更快的到達彼岸。“守柔曰強”,守住柔弱不是示弱嗎?怎麼能使自己強大呢?這便是老子的高明之處,知道自己要什麼,懂得取捨,懂得變通和學習,你會變得更加強大。

3、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道德經:十七章》

譯文: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師;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

評價:善良的人以身作則,可以教導不善之人積極向上;不善之人又是善人的鏡子,可以正衣冠,提醒自己。但在現實中,不善之人不尊重善人,善人又不愛惜不善之人,都需要改進和更好的提升啊。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

譯文:人必須遵循地的規律特性,地生長萬物必須服從於天,天以道作為運行的依據,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評價:人與自然要和諧,順應四時,尊重自然法則,融入自然。對自然多一些熱愛,才能復歸寧靜,返璞歸真。

5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十四章》

譯文: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評價:道是什麼?每個人認識不同,理解著不同的道。道在心中,遵循心中的原則,去生活,去工作,自然達到了道的境界。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三十三章》

譯文: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的才叫強者

評價: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我們要了解別人,要了解自己,戰勝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別人如果批評我們,我們會接受嗎?別人如果否定我們,我們會接受嗎?每個人都想聽到讚美的聲音,每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自己、評價自己,我們要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如何去突破,這才是真正瞭解這段話的含義。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很重要,改變自己的缺點更重要,多一些虛心,多一些自省,多一些慎獨,我們會提升的更快。

“學不可以已”,《道德經》中關於學習的好句子還有很多,今天就介紹到這裡,最重要是我們如何學習,運用,從而提升自己。如果困惑時,就看看總結的12字:自強、積累、靜心、順勢 、初心、無為,希望對您有啟發。

圖片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大志讀書


我是紅塵夢劫,我來回答。

天地無情、無為而治、多言數窮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流芳百世的聖賢之一,是百位世界歷史名人之一,傳世作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以及國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

《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人應該敬畏自然,聖人管理國家應該“無為而治”,為人處事則應該壓制貪慾。

  • 敬畏自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沒有人格化的理性或感情,不會對某人或某事有所偏愛,也不會對某人某事有所嫌棄,天地依照自然法則運轉,如果人對大自然沒有敬畏之心會導致天地發怒,世界萬物都會遭殃,當然也包括人類自己。

  • 聖人之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聖明的君主不任用嫉賢妒能的人,使人民不爭權奪利;不以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人民不進行偷盜等壞事;不放縱自己的慾望,使人民不產生邪惡、動亂的念頭。君主治理國家也要像天地運行一般,對百姓也要一視同仁,不應厚此薄彼,不以自己的”好惡“來施行政策。
  • 為人處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高明的人處事從不多言,少說話多辦事。那些動不動就滔滔不絕,說話囉哩囉嗦、絮絮叨叨的人將來一定會吃大虧。

為學日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關於老子在《道德經》中對學習的態度,其中寫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日積月累,越來越深厚;追求修身養性的人慾念和私妄每一天都在減少,漸漸達到無為的境地。粗大的樹木,生長於細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起初也只是一個小土堆;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邁出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總結

老子在《道德經》中主要闡述的是為政之道,處世哲學和自然大道。對於勸學的篇幅不多,但是幾句話已經完全表達清楚了,愛學習的人掌握的知識只會越積越多,不愛學習的人看到書就開始頭疼了;大學教授童年的時候也只是小學生,各行業的專家們剛滿週歲的時候也才開始牙牙學語。


紅辰夢劫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學習的方式及其態度,對我個人啟發比較大的有三句: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可能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句。益是增加,損是減少,這個沒有異議。問題是增加什麼,減少什麼。首先,這句話說明老子並不反對學習,他年輕時也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學習先輩的知識,積累能力,技術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老子也同時發現了學習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機詐之智,增長我漫,讓我們的心靈不再清淨,不再純粹。所以後面提出“為道日損”,要損去那些知見下的偽裝: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熬漫:損掉錯誤的生活態度,觀念,淨化自我心靈,才能讓道心顯現。老子提出的絕學無憂,也決對不是反對學習,而是不要讓學習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長愚痴的知見束縛自己的心靈。

第二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這句話是我們學習實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和態度。人的一生會會碰到各種類型的人和事,有良師益友,肯定也有所謂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強的,也有能力弱的,我們珍惜那些可以幫助我們進步的因緣,但也要用慈悲心看待那些所謂不善的因緣,他們一方面是我們引以為戒的學習對象,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我們幫助,共同進步的家人。“是以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

第三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就是老子的學習目的。我們現在很多地方興起國學熱,這應該是好事情,也是國家大力提倡的。但是有很多國學學校不是注重孩子的心靈成長,道心及倫理觀的培養,只是從表面模仿古人穿衣,行禮,這就本末倒置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反古,復古,而是在學習聖賢的智慧,讓當心下的自然生態,人文環境更加和諧,心靈淨化,這才是老子提倡的學習道的終極目的。以上三句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有關老子學習態度方面的體會。




邊緣隱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學習、做學問的人,他們每天學習認知事物,從中收穫的東西越來越多,日積月累,他們的學識和素養也就越來越高。

按大道修行的人,他們每日每時都在認識事物規律變化,讓自身的言行和意識順應大道的運行規律,因此,在和合大道的過程中,自身有很多的特性特點是逆道而行的,必須時時進行修正,修正就是減損自己不符合大道的思維和行為,減損並改正那些的錯誤言行,剔除自身的錯誤意識等等。就這樣減損再減損,以至於自己無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

莊子雲,吾生也有涯,無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世間可以學的東西無邊無盡,而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東西,是學不來的。因此,老子在對待學習方面,歸根結底是要順道而為,一切背道而馳的行為都是不長久的。人生是一場修行的過程,學習是認識事物的規律,修行提升才是人生終極目標,學習越多,為了損之又損,達到融入大道的至高境界。


行雲流水7878787878


老子的道德經是哲學範疇的書籍,講的是道與萬物之間的關係。研究的是世界的起源,本質,正像道德經所講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可能具體的講到學習的態度。

但是其中的某些觀點,見解還是可以運用到生活學習工作當中的,包括對學習的態度是有指導意義的。本人最感興趣的一句話是,道德經52章中的一個觀點: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對上面這句話很多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理解為:小,就是細微細小。有的人理解為小,就是無,就是世界的本質。我基本認同以上對小的理解;但是理解了小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的態度。本人認為,見小曰明,對我們的指導意義,就是一個人只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才算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或者說事情的本質往往是隱藏在細微表象之後的東西。

再說說守柔曰強。柔是什麼意思?有很多人理解,柔是柔弱的意思。就是守住柔弱就會強大。當然,每個人理解原文,是從不同角度理解的。不能說是錯的。本人對柔的理解就是本心,初心,順勢而為。因此守柔曰強,本人的解讀是,不管萬事萬物如何變化,守著自己的本心初心,一切都從本心初心出發,你就會事業成功,走向強大。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





段白雨新


重拾《道德經》也有一段時日了,全書八十二章,內容豐富、語言極簡,這部經典之作實在博大精深,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深度閱讀。那麼,學習《道德經》,我們首先應該學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老子的智慧之學了。那麼老子的學習態度是什麼呢?學習力是一個人重要能力,身處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唯有會學習的人才不會被淘汰,所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學一學老子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道德經》含蓄蘊藉,老子的學習態度、方法也不是開門見山地擺出來的,而是渾然天成地滲透在字裡行間,以下是我從《道德經》中讀懂的幾個,我把它提取出來,分享給和我一樣喜歡《道德經》的朋友們,好書一起閱讀,智慧一起分享。

1.向大自然學習。原文可見此句: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向大自然學習。學習什麼呢?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無我利他……

2.懂得取捨。原文句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懂得取捨,動力要增強,私慾要減少。也不是學得越多越好,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這一點可以給現在很多焦慮的家長以啟發,真的有必要讓學生又學奧數又學作文,又學書法又學鋼琴,十八般才藝通通武裝全身麼?

3.有目標,有的放矢。原文:執大象,天往下。

有目標,抓住大的方面,分清矛盾主次。學習要樹立正確目標,你為何而讀書?這點很重要。

4.專一的態度。原文:昔之一得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專注得一。深度學習。專注、專一。想在某一個領域取得一些成就就不要心猿意馬,三心二意,一萬小時定律還是有道理的,前提是方法正確。

5.剛柔相濟。原文:見小日明,守柔日強。

剛柔相濟。能看出細小的差別才叫明,堅守住才能強。學習有韌性,會變通。

6.持之以恆。原文: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

天天增強生長就是這樣,用心使氣就是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主張要有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和態度。

綜上所述,可見《道德經》中老子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即便到了互連網時代也沒有過時。學無止境,終身學習,虛心求教,向老子學習,向《道德經》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永遠不會過時,向國學經典學習,這就是我的學習態度。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老子《道德經》怎麼講述學習?】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多處提到學習的方式及其態度,我認為以下幾句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鑑:

1、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德經》48章)。

“為學”是不斷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對知識的探求永遠也沒有個盡頭。“為道”是在修道的過程中慾念一天天減少,直到最後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事事,而是不妄為,做到了不妄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規律的不妄為就是無所不為了。老子年輕時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學習先輩的知識,積累能力,技術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老子也同時發現了學習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機詐之智,增長知識的同時,讓人們的心靈不再清淨,不再純粹。所以後面提出“為道日損”,要損去那些知見下的偽裝: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傲慢:損掉錯誤的生活態度,觀念,淨化自我心靈,才能讓道心顯現。老子提出的絕學無憂,也絕對不是反對學習,而是不要讓學習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長愚痴的知見束縛自己的心靈。

2、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第14章)

掌握自古以來的規律,去理解今天身邊發生的所有事,能夠古往今來無所不知。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反古、復古,而是在學習聖賢的智慧,讓當心下的自然生態,人文環境更加和諧,心靈淨化。古人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其含義類似於老子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人云:“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意思是說:“從浩瀚青史中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培養堅定不移的浩然正氣,效法道德高尚的聖賢。”以史為鑑,總結歷史規律,效法古今聖賢。這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苦讀史書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懂得“利用歷史規律,而不拘泥於歷史規律”的道理,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

3、老子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道德經》第27章)

老子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襯托。不尊重他們的老師,不珍愛他們的襯托,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即使是聰明的人這樣做也是糊塗到家了。這是人們學習實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和態度。人的一生會碰到各種類型的人和事,有良師益友,也有損人利己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強的,也有能力弱的,人們要以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鑑的作用。“是以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

4、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道德經》第54章)

這是老子認為能知曉天下萬事萬物的學習方法。同類事物,通過此一物觀照彼一物,通過此一處觀照彼一處,通過此一時觀照彼一時,這些都是觀照的一般方式,即彼與此對比觀照。同樣,也可以觀照天下所有事物的內在真性與外在表象的關聯與不同,進而瞭解所有事物的實質。如此這般的觀照,是將天下萬物視作一體的觀照。以天下論,萬物一體兩面,外在形式千姿百態,內在實質卻歸一於道。因此,要知盡天下事,不必閱盡天下事,因為生命有限而知無涯,閱盡天下事而知天下是不現實的,即令天下事閱盡,沒有通過事物表象看到內在本質的閱盡,也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知天下。真正的知天下,是善於依據道的法則去觀照萬物,透過事物紛雜的外表去深人瞭解事物簡單的實質,這種觀照方式才是觀察世界的方法。

謝謝收看!我是一位旅遊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酷愛老子《道德經》,歡迎和我交流探討!


遊通天下


首先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何謂知?為學日益謂之知,所謂行呢?為道日損謂之行,其次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是謂:聞道有先後,而士(人)有三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者,信者不疑,疑者不信者,不知不信,不信不知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信不足,有不信,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曰:塞其兌(無視),閉其門(無聽),挫其銳(必靜),解其紛(必清),和其光(同天),同其塵(合道),是謂玄同,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此致虛極,守靜篤之妙徼也,常無致虛極,無以觀其妙,常有守靜篤,有以觀其徼,


養生男人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