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文人齊如山

齊如山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戲曲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理論家、劇作家、導演和活動家。他不僅發現並培養了青年京劇藝術家梅蘭芳,還通過多年準備和不懈努力將其推向了世界的舞臺。由此,梅蘭芳和他所表演的京劇藝術受到了西方世界的關注。齊如山先生最令人矚目的貢獻是以畢生之力完成的幾百萬字的劇學著作,構建起了京劇表演藝術的理論體系,他的理論研究涉獵廣泛,不僅專注於京劇藝術本體,還涉及到京劇技法學、京劇史學、京劇文獻學、京劇觀眾學、京劇管理學等方面的內容。他的“有聲必歌,無動不舞”的著名論斷,更是對京劇乃至中國民族戲劇藝術特徵較為科學之概括。今日與讀者一起走進京劇巨擘齊如山。

京劇文人齊如山

齊如山先生

齊如山,名宗康,以字行。河北高陽縣人。祖父、父親分別是阮元、翁同穌門生,出自這樣書香門第,齊如山自幼熟讀經史。十七歲時通過翁同龢的引介,進入同文館學習德語和法語。庚子事變後同文館停辦,齊如山肄業,開始經營家族商號。為處理商業事務,曾多次赴歐洲,其間接觸到西方戲劇。1912年回國後,開始了其編劇、戲曲研究、民俗研究的工作,直至1962年在臺灣去世。

在民國京劇藝術發展史中,齊如山絕對是一個需要一整章節來敘述的重要人物。他的廣為人知,當然還是輔佐梅蘭芳,通過編制劇本、策劃訪美等活動,對梅蘭芳藝術成長以及梅派藝術的傳播立下汗馬功勞。1928年4月15日《北平晨報》附刊《星期畫報》第129號有羅癭公寫給齊如山的一首詩,雲“齊郎四十未為老,歌曲並能窮奧妙;結想常為古美人,賦容恨不工顰笑。可憐齊郎好身段……額下鬃髴頗有須,難為天女與麻姑。恰惜梅郎好顏色,盡將舞態上氍毹”,這意思是齊如山藉著梅蘭芳實現自己的藝術觀念,但梅蘭芳前臺得盛名,在幕後的齊如山卻少為人知,所以羅癭公寫這首詩“潛光必發待我詩,送爾聲名日千里”。此時齊如山已經為梅蘭芳編了十幾出戏,正在為梅蘭芳訪美做各種籌備工作。

京劇文人齊如山

1929年,梅蘭芳、齊如山(右)赴美國時乘加拿大客輪

但這只是他戲曲人生中的一部分。當訪美歸來,梅蘭芳去上海之後,齊梅分開,齊如山即全力投人戲曲研究工作,儘管在此之前他已經寫下《說戲》《編劇建言》《編劇淺說》以及為梅訪美而寫的《中國劇之組織》《戲劇腳色名詞考》等著作,但其京劇史及京劇理論的重要著作還有待將來。此後的三十年,是作為戲曲史論研究者齊如山的時代,他在這個領域的成就,比起在梅蘭芳身邊的工作毫不遜色,齊如山在學術史上的地位無疑是這個階段才得以奠定的。

齊如山自1931年與餘叔巖、梅蘭芳、莊清逸、張伯駒、傅芸子成立“北平國劇學會”開始,即進人國劇研究的重要時期,不僅創辦了《戲劇叢刊》《國劇畫報》,編纂《國劇辭典》,此後陸續撰寫出版了《臉譜圖解》《戲中之建築物》《上下場》《戲班》《京劇之變遷》《行頭盔頭》《國劇身段譜》《北平國劇學會陳列館目錄》《國劇簡要圖案》《國劇淺釋》《梅蘭芳藝術一斑》《皮黃音韻》《戲臺楹聯輯》《戲館子》《戲中桌椅擺設法》《劇詞諺語錄》《歌場趣談》《劇學獺祭編》,戲曲劇目集《昇平署月令承應戲》《戲班題名錄》《承應戲的研究》《故都百戲圖考》《齊氏百舍齋收存戲曲目錄》《國劇概論》《國劇要略》《國劇漫談》《國劇漫談二集》《國劇漫談三集》《談平劇》《談四腳》《戲界小掌故》《清代皮黃名腳簡介》《編劇回憶》《國劇漫談》《國劇藝術匯考》等幾十種國劇研究著作。

京劇文人齊如山

梅蘭芳、齊如山(右一)與美國戲劇家貝拉斯考在紐約合影

可以說,二十年代的齊如山還是梅蘭芳幕後人物,三十年代開始他已經以國劇整理與研究者的身份獲得了獨立的價值。(首先為其帶來研究者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是寫於1928 年的《中國劇之組織》。)在民國時期眾多戲曲研究者當中,齊如山的治學方法和成果頗為獨特。眾所周知,國人系統地以現代學術理念研究戲曲,是從王國維開始的。他自1908 年編著《曲錄》,嗣後陸續推出《戲曲考原》《優語錄》《唐 宋大麴考》《古劇角色考》等著作,並在此基礎上寫成《宋元戲曲史》一書,奠定了中國戲曲史研究的基礎。吳梅繼承古代曲學研究的路數,進行明清戲曲研究領域的開拓。在兩位大家的影響下,一時湧現出錢南揚、任半塘等眾多戲曲研究者。這些研究者基本都是宗範王國維、吳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古代戲曲文獻為基礎,進行戲曲史的梳理和戲曲理論的闡發。無論是戲曲史還是戲曲理論,皆依據存世眾多的戲曲文學、曲論文獻為基礎。齊如山的研究路數明顯不同。從戲曲史的層面來說,與眾多學者關注宋元明清等古典時期戲曲史不同,齊如山更關注的是近代戲曲,尤其是近代戲曲中最為重要的京劇;與其他人多關注戲曲文學作品不同,齊如山更關注國劇“場上”的情形及其變遷的歷史;從戲曲理論層面來說,與其他人多關注曲論、創作論不同,齊如山更關注戲曲之本體,即場上的技術規範,表演的理論。

因為研究思路、關注重心的差異,齊如山國劇研究呈現出極為個性的色彩,開啟民國時期極為獨特的戲曲研究格局。包括京劇在內的近代戲曲,以及場上之情形,為以往戲曲研究者所忽視,齊如山在做這些工作時幾乎沒有太多的借鑑,篳路藍縷,從最為基礎的史料蒐集開始,然後再歸納總結,以科學的方法抽繹出理論觀點。正如王國維、吳梅研究古代戲曲文學史和理論從基本文獻出發一樣,齊如山的研究同樣是從文獻出發,只不過他蒐集史料文獻的旨趣和方法頗為不同。在此基礎上寫成了史論著作也就有了不同一般的創新價值和意義。

京劇文人齊如山

晚年的齊如山先生

從戲曲研究的學術史上來考察,齊如山注重史料的蒐集整理並以此為基礎來展開研究,將戲曲場上之道納人學術的正軌,併產生了豐富的成果,他是民國時期當之無愧的戲曲研究大家,也是京劇史料學研究的巨擘,這是毋庸置疑的。(文 | 吳新苗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聊京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