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你还敢吃吗?会不会因此感染新冠肺炎?


“一动不动”可谓是近些天来很多网友们的生活状态,不出门自然就需要依靠外卖和快递。这时,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点外卖、收快递会有感染新型肺炎的危险吗?”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单广良教授在1月30日举行的中国医学健康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常快递可以不用拒收。但是已经感染的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不要寄出快递。此外,为了更好地做好防护,建议除了一些急需用品之外,在疾病流行期间,也尽量不要寄送从武汉发出的快递,以减少间接接触感染的可能和缓解部分省区交通限制的压力。在收取快递和外卖时,可以请快递员将快递物品或外卖食品放在门外,以减少接触传播的机会。

· 假设骑手患有新型肺炎,我接触了


· 他接触过的包装,我会感染吗?


别担心,这种可能性很小。


我们已经知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当我们去取外卖时,如果正确戴好口罩,基本不用担心飞沫传播。


至于接触传播,即便接触的物体上有病毒存活,也不代表它具有传染性。只有「活着」的病毒达到「具传染」的量时,人才有可能被感染。


换句话说,如果病毒的浓度不够高,被感染的概率就很低。


研究显示 2019-nCoV 与 SARS 冠状病毒同源性达 85% 以上,在此我们以 SARS 冠状病毒的生物特性来作参考:


存活时间:SARS 冠状病毒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可存活 2~3 天。


病毒浓度(传染性)随时间变化:当含 SARS 冠状病毒的飞沫落到易吸水材料上(如干燥纸张、棉布),5 分钟后病毒浓度下降了 1000 倍,效果相当于使用了消毒剂消毒,不再有传染性了;如果落在不吸水材料上(如塑料、防水布料),1 小时后也会达到类似的效果。


外卖你还敢吃吗?会不会因此感染新冠肺炎?

由此可以推断,即便 2019-nCoV「侥幸」存活下来,浓度也不足以致传染。


上面讨论的是飞沫沾到包装的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是这位骑手单纯用手接触过包装,病毒浓度就更低了。因为病毒浓度跟依附的「媒介」有关,没有明显污迹的病毒浓度低。

所以,接触包装后感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 假设厨师患有新型肺炎,我食用了


· 他接触过的食物,我会感染吗?


放心吃。只要食物熟透了,病毒就不可能存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即使在发生疫情的地区,如果肉食在食品制备过程中予以彻底烹饪和妥善处理,也可安全食用。

如果实在担心,建议大家点热食,不点冷食。

再保险一点,食用前对食物进行再加热,总之保证熟透,就万无一失了。


· 取外卖时这样做,


· 把传染可能性降到更低


首选「无接触配送」,取货时戴好口罩。


疫情期间,许多外卖平台推出了「无接触配送」功能,告知骑手把货品放在指定地点,无需双方面对面签收。

这样做可以避免因飞沫传播而交叉感染,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戴一次性手套拿外卖、拆包装。


如果担心直接接触包装袋有风险(风险很小),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或者在拿取时用纸巾隔开手和包装袋。

在手套 / 纸巾的保护下,拆开一层层包装,扔进垃圾桶。


规范洗手,放心进食。

接着,按「七步洗手法」用肥皂洗手,或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

规范洗手后,就能愉快地开吃了。


· 养成习惯,以不变应万变


说到底,大家也不必恐慌,日常养成一些好习惯就行。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再怎么强,再怎么变异,传播途径也不外乎通过「飞沫」或者手和物品上面的病毒「接触」到我们的「口、眼、鼻」。

所以,做好接触自己的「口、眼、鼻」前要洗手的良好习惯,对一些接触「口、眼、鼻」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物品表面的消毒方法:


  • 用 75% 酒精擦拭后,放置 5 分钟;
  • 56 ℃ 加热 30 分钟,温度越高时灭活越快;
  • 用 90 μW/cm² 的紫外线灯,在 80 厘米内照射 60 分钟;
  • 含氯的消毒剂(有效氯含氯为 500 mg/L ,如 84 消毒液、漂白粉)擦拭、喷洒或浸泡 5 分钟。


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