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將劉邦描述成一個無賴,這是真實的嗎?歷史真相是怎樣的?

漢高祖劉邦在《史記》中,被描繪成一個粗鄙無賴的形象。

司馬遷將劉邦描述成一個無賴,這是真實的嗎?歷史真相是怎樣的?

劉邦劇照


那麼太史公司馬遷是怎樣對劉邦進行這樣描述的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遊手好閒:劉邦年輕的時候,從不下田勞作,整日到處遊蕩,每次吃喝完後卻不給錢,由於經常去樊噲處賒狗肉,樊噲抹不開面子,於是跑到劉邦看不到的地方去做生意。

私通寡婦:鄰鄉有一個寡婦曹氏,劉邦經常去她家談情說愛,曹氏架不住他的甜言蜜語,很快就和他一起生活,不久生下了一個私生子劉肥。

輕慢儒生:有一個儒生去拜見劉邦,劉邦見到儒生那寬大的儒服,看不順眼搶過儒生的帽子往裡面撒尿。儒生酈食其求見他時,劉邦洗著腳和他見面,氣的酈食其差點拂袖而去。

心胸狹窄:大哥劉伯對弟弟劉邦很照顧,劉伯死後,劉邦不避嫌經常帶著狐朋狗友去大嫂家蹭飯。有一次,大嫂露出不耐煩的舉動,劉邦懷恨在心,在當上皇帝后,給大哥的兒子劉信封了一個羹頡侯,羹頡是沒飯吃的意思,人們都對這個封號進行嘲笑,他取這個封號就是對大嫂當年的舉動進行報復。

貪生怕死:有一次劉邦被項羽打敗,逃亡途中碰到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車伕夏侯嬰將孩子們抱上車一起逃命,劉邦閒車子跑得慢,不顧骨肉親情,將孩子踢下車自己獨自逃命,幸虧車伕夏侯嬰三番五次救孩子上車,否則漢惠帝劉盈早已丟了生命。

司馬遷將劉邦描述成一個無賴,這是真實的嗎?歷史真相是怎樣的?

項羽追擊劉邦


這樣看來,劉邦品行低下,又毫無英雄氣概,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這麼多人追隨他,又怎麼能建立大漢王朝呢?我認為太史公司馬遷在描寫劉邦時,肯定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對這位漢朝的開國皇帝有著很深的成見。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漢高祖劉邦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可以從史記的隻言片語中瞭解真實的劉邦。

司馬遷將劉邦描述成一個無賴,這是真實的嗎?歷史真相是怎樣的?

劉邦起義


兼濟天下:劉邦年輕時,是著名的遊俠,而絕不是遊手好閒的地痞。因為崇拜信陵君,希望自己能成為他那樣兼濟天下的人,但在劉邦14歲時,信陵君去世,於是劉邦跟隨昔日信陵君的門客張耳一段時間,同時和沛縣的遊俠王陵以兄弟相稱。“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

生性豁達:劉邦性格直爽,善於結交人才。在劉邦少年時期就結識了盧綰,樊噲等社會底層人才。當了亭長後,比他官職高的蕭何、曹參等官吏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紛紛和他稱兄道弟。每次劉邦出差,主管財務的蕭何都會給他多餘的差旅費。正是由於這樣的人格魅力,年近四十的劉邦被當地大戶呂公看中,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呂雉嫁給他。


司馬遷將劉邦描述成一個無賴,這是真實的嗎?歷史真相是怎樣的?

劉邦與樊噲


用人不疑:韓信熟讀兵法,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但沒有人發揮他的潛力,一直默默無聞。起先韓信投奔項梁處,幾乎參加了項梁的每一次戰鬥,項梁死後,韓信轉投項羽軍中,因沒得到重用,韓信對項羽失望不已,不得不投向劉邦軍中,但他也沒有得到劉邦的欣賞,只得到一個治粟都尉的官職。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蕭何與他交談中,發現他是一個良才,隨後二人的關係變得很密切。有一次,劉邦被項羽打敗後,很多士兵趁機都逃走了,蕭何發現韓信也不見了,於是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隨後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認真的跟蕭何瞭解情況,在不熟悉韓信為人的情況下,大膽決定封韓信為大將軍,放權給他,讓他統領劉邦的全部兵馬,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

司馬遷將劉邦描述成一個無賴,這是真實的嗎?歷史真相是怎樣的?

韓新劇照


聰明機智:老鄉雍齒叛變後,將到手的豐縣拱手獻給魏國人周市,劉邦氣不過帶兵重新攻打豐縣,兩次攻打全以失敗告終。劉邦無奈,打算向如日中天的景駒借兵,途中遇到韓國貴族張良,他也打算投奔景駒,兩人交談中互相都佩服對方,於是合兵一處共同前進。

張良向劉邦說起《太公兵法》中的謀略,劉邦往往能領會其中的精髓,甚至能舉一反三,然而張良和別人探討其中兵法時,別人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快到達景駒所在地時,探子來報,說景駒已經被項梁殺了,現在此城已經被項梁佔據。張良打算回去,不料劉邦拍馬上前,對守城士兵說:“我是來攻打景駒的,識相的就讓景駒開門投降”,守城士兵將情況報告給項梁,項梁一聽是攻打景駒的部隊,於是就接見了劉邦和張良,最後劉邦從項梁處借的五千兵馬,奪回了豐縣。對此,張良很佩服劉邦的膽識。

知人善用:劉邦善於發現人才,並能將他放到最合適的位置為他所用,陳平是一個陰謀百出的人才,但經常收受賄賂,為別人所不齒,劉邦對他的缺點不以為然,依然將他帶在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將。劉邦稱帝后,曾對漢初三傑的長處予以這樣評價:攻城略地、百戰百勝,他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撫百姓、修糧道、著典籍,他不如蕭何。可以看出他對手下每一個將領都瞭解的很通透。

司馬遷將劉邦描述成一個無賴,這是真實的嗎?歷史真相是怎樣的?

蕭何劇照


由此可知,歷史上真實的漢高祖劉邦並不像太史公描繪的那麼不堪,或許劉邦不拘小節,但絕不是無賴的形象,司馬遷此舉略顯偏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