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与诺奖擦肩,没有她中国的原子弹还要晚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为则中国有为。

抗疫期间,李兰娟院士建议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给才德兼备科研,军事人员。刷爆网络,获得全国人民点赞。

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与诺奖擦肩,没有她中国的原子弹还要晚

民国时期,国贫民弱,科研条件有限,中国无数的天才被迫选择留学海外,潜心求学,充满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苦盼国家的召唤。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召唤下,他们冲破层层阻挠,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投入到新中国科学建设中,功绩彪炳千秋,震古烁今。

这些人中一位传奇女子,堪称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她的发现完全配得上诺贝尔奖,她的成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基础,她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

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与诺奖擦肩,没有她中国的原子弹还要晚

出生名门,心系祖国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父亲何澄是山西首批赴日留学生,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元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澄协助陈其美光复上海,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沪军第二师师参谋长。1912年,何澄退出军界,回到苏州兴办实业、教育。

何泽慧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勤学苦读,立下了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志愿。

1932年,何泽慧随身仅带着两元钱来到上海报考大学,最终从3000多人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自此开始了她不平凡的人生。

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与诺奖擦肩,没有她中国的原子弹还要晚

重大发现,震惊物理界

何泽慧清华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以及对科学的热忱,打动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物理系主任克里茨,被其招致麾下,打开了西方求学的大门。

她在西方的成就就连当时西方物理界的大师权威都曾感慨:“她是中国的居里,世界欠她一个诺贝尔。”

1943年,她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1946年,她加入了法国巴黎居里夫人实验室,首先发现了铀核“三分裂”现象,震惊了西方世界。

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与诺奖擦肩,没有她中国的原子弹还要晚

她这两项发现都推动了物理界的发展,完全配得上诺贝尔奖,可惜由于当时中国国际地位很低,华人的身份让她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夫妻档回国,推动中国核研发

何泽慧的丈夫尽人皆知,“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两人是清华的同班同学,当时成绩竟然是何泽慧排第一,钱三强屈居第二。

两人惺惺相惜,情投意合,留学期间长期保持通信,最后,钱老率先打破僵局,寄了封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回信简洁明了,但情真意切:“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与诺奖擦肩,没有她中国的原子弹还要晚

也正如信中所说,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满怀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

婚姻过程中,何泽慧经常对钱老说的:我们先谈国事,然后谈读书,再后谈家事。两人携手同行,将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上。

在原子弹制造过程中,点火装置成为拦路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搞不定,结果还是何泽慧出手,重新对点火装置进行设计,这才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顺利引爆。如果没有她攻破原子弹最难的点火装置,可能中国原子弹还有晚些才能成功爆炸。

中国贵族版“居里夫人”,与诺奖擦肩,没有她中国的原子弹还要晚

何老已经于2011年离我们而去,她是女科学家中少有的人中麟凤,视金钱如粪土,苏州的网师园就是她家的私宅,后来她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