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严莱


乾隆四十三年,西历1778年,乾隆皇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为已经去世120多年的多尔衮平反,并恢复其爵位。那么,乾隆帝为一个过世百余年的人平反,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个人感觉,这要从多尔衮的功过说起。

多尔衮的功过

清朝太宗皇帝皇太极去世以后,清朝统治集团因为继承人问题而面临分裂风险,最终各方做出利益让步:由几岁大的孩子福临当皇帝,从而达到政治平衡的目的。

而随后不久,清朝又利用关内的甲申之变得以入关,并且和南明朝廷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而在清朝入关之初的过程中,多尔衮为自己的实力,增加了资本,最终,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以至于顺治帝(福临)都要尊其为“皇父摄政王”。


清朝入关六年后,多尔衮去世。顺治帝在多尔衮去世后不久,对多尔衮掌权期间一些不符合君臣礼法的事情进行了追究、清算,而后宣布夺去多尔衮的封号,同时掘墓鞭尸——此时多尔衮不过过世一个多月,可谓尸骨未寒。

此后,不论是康熙朝还是雍正朝,以及乾隆四十三年之前的乾隆朝,对多尔衮的评价,均是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直到乾隆四十三年。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宣布为多尔衮平反:理由是多尔衮对于清朝夺取天下,居功至伟;至于多尔衮的一些罪行,则是当时一些大臣利用顺治帝年纪还小,为了构陷多尔衮而强加的,至于顺治帝则是被动的。

乾隆帝目的何在?

事实上,乾隆帝在给多尔衮平反的同时,还给九王夺嫡中,被雍正帝打压的八王爷、九王爷予以平反,同时,则对清朝初年洪承畴等明朝归顺大清的功臣,进行谴责、批判。

这些事情并非是孤立的,实际上,不论是为多尔衮平反,还是批判洪承畴,这些事情的背后,都存在着关联。



那就是,此时大清帝国已经得天下一百余年。前明的遗老遗少已经全部作古,天下百姓生来只知道自己是大清人,是大清皇帝的臣民。因此,大清的宣传,或者说官方价值观,也应该适当更新一下。

因此,乾隆皇帝有必要重塑大清国的社会价值观。和历代华夏王朝一样,大清朝需要塑造的核心价值观,是忠:做忠臣,做孝子。

因此,尽管洪承畴等人对清朝功劳再大,但毕竟他们以前是明朝、是崇祯帝的臣子,身为明朝臣子,即便投效清朝立下功劳,也还是会被看不起的——这就意味着,乾隆帝让天下人知道,即便大清的臣子背叛大清投靠别的势力,晚景也不会太好。


而为多尔衮平反,则意味着乾隆帝向天下人宣布:如果是功臣、是忠臣,即便暂时(这一暂时就是一百多年)受委屈,但只要遇到英明天子在上,也迟早会沉冤得雪,被后世敬仰。

至于为八王爷、九王爷等九王夺嫡的失败者平反,则是乾隆帝考虑,通过这一行为,彰显自己仁爱,是前无古人的圣君,圣天子的价值观,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天下人遇到这样的圣君,一定要为之忠臣。

总之,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乾隆帝的价值观重塑工程。


藤树先生


多尔衮一案,是清世祖顺治皇帝钦定的,谁敢翻案?一代雄主康熙帝不敢忤逆皇父的意思,不敢翻案,铁腕治国的雍正帝也不敢翻案,可这个重孙子乾隆就翻案了。为何?

一、写入国史需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岁高龄的乾隆帝下诏:

“命追复睿亲王封爵”;

“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 。

很明显,乾隆要讲多尔衮的相关资料补入国使馆。为何要写入历史?多尔衮功劳太大了,虽说清军入关写在顺治的功劳簿上,但谁都知道,1644年,顺治才6周岁,他懂个屁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多尔衮的创造的,你不能写历史忽略掉这么重要的人吧,况且多尔衮也是皇族一员、太祖皇帝亲儿子,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如果是外人完全可以在历史上屏蔽掉,但自家人还是要顾及面子的,也是对远支的皇族的安慰。

二、政治需要

给多尔衮平反,其实也不用补偿什么,不就是下发一纸空文,给多尔衮恢复名誉,重新给他造个墓地,给他的后代一些钱粮救济,哪怕让他们世袭睿亲王爵位,无非就是朝廷多开销一点点钱粮,在皇帝眼里,九牛一毛而已。

这样给历史一个比较好的交代,给天下臣民一个求真务实、宽大为怀的态度:看看,朕是最讲道理的,连罪臣多尔衮也给平反了!朕能容天下万物,你们好好遵从朕的旨意,服从大清王朝制度,做大清的良民,朕一视同仁,一定给你们安居乐业,好好生活!总之,你们永远听从朕的话,就对了!这和康熙拜谒明孝陵如出一辙。

三、乾隆大帝的野心

乾隆是很有野心的,乾隆控制朝政长达63年多(退位后依然控制),一直想让自己彪炳史册。文方面,编纂《四库全书》、一生写诗繁多(水平一般)、附庸风雅(到处都是题词和盖章);武方面,一生开战不止,号称十全武功(有些战争滥竽充数了);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六下江南;开创所谓盛世。

他一心要做千古一帝, 乾隆可不止平反了多尔衮,鳌拜(重新定位)、袁崇焕、甚至胤禩,他把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定案都给翻了。却把对清朝有功的祖大寿、李永芳等写进了《贰臣传》,可见其用心。而千古一帝除了政绩、最重要的就是胸怀。

当然,历史并没有满足乾隆的野心,客观公正的评价乾隆,他还算个不错的君主,但在那个时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晚年好大喜功、宠信和珅,都算是他的污点,甚至要为之后的“道咸衰世”负点责任。


黑水布衣


乾隆为何要给多尔衮平反,这是一个比较值得深思的问题,既有多尔衮的功绩因素,也有乾隆皇帝自负因素,两者相互依附,缺一不可,为何这么说呢?且待我深入分析。


一、多尔衮功过

1643年,皇太极突然因病去世,由于当时他才五十多岁,并没有考虑过继承人的问题,突然离世,让整个朝廷陷入恐慌。

大家为争夺皇位乱成一团,这时,继承人呼声最高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还有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豪格是嫡长子,最具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多尔衮手握重兵,最具有实力继承。两者互不相让,没办法最后只能聚集大臣一起商量继承大事。

讨论继承人时,大家首先就把多尔衮排除,因为毕竟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太极有长子存在,轮不到多尔衮继承。原本豪格已经距离继承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结果豪格稍微客气谦虚了一下说自己怕肩负不了这个重担。

就因为这一句话,多尔衮死死抓住不放,觉得豪格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能把江山交给他呢?门外鳌拜、索尼等也是重兵在握,为豪格助威,多尔衮想要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抢夺,不太合适。

最后济尔哈朗提出建议,让皇太极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做摄政王辅佐福临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双方才暂时消停,济尔哈朗本来就是与豪格一伙的,他做摄政王也算双方实力相当。


但是济尔哈朗远远没有多尔衮实力雄厚,福临才登基不久,很多支持豪格的大臣就倒戈支持多尔衮,并且出卖豪格一伙人,说他们有人想要谋立豪格,首先被处置的就是济尔哈朗。多尔衮不仅把济尔哈朗处置,还将济尔哈朗原本的旗主之位也抢占。

紧接着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致死,多尔衮霸占了豪格的旗主之位,还将豪格的老婆也一并抢占,实在有些残忍。豪格倒台之后,索尼、鳌拜也被多尔衮想方设法进行处置,朝中权利基本掌握在多尔衮手里。

年纪尚小的福临只能默默忍耐,别无他法。1644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大清顺势迁都北京,实现统一基业,这应该就是多尔衮最大的功劳,因为这个功劳,基本已经可以与其余内讧的过错相抵消。

至于福临为何对多尔衮如此不满,是因为相传多尔衮与福临的母亲孝庄皇后有一腿,导致福临感觉脸上无光,此外,就是权力的抢夺,福临后来长大成人,多尔衮又于1650年去世,为了将之前多尔衮带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旗主之位收回,福临对多尔衮的功绩进行了否定。


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福临就叫大臣纷纷揭发多尔衮生前过错,最后对其进行死后处置,削去爵位,革去官职,也算是报多尔衮当年专权的一箭之仇。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实多尔衮也算不上什么专权,正如康熙时期的鳌拜一样,作为辅政大臣,鳌拜有责任辅佐年龄尚小的康熙,多尔衮一样有责任辅佐年龄尚小的顺治,只是皇帝年轻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康熙晚年就给鳌拜平反,因为已经恍然大悟。

顺治得天花年仅24岁就去世,要是他活得久一些,也许就会明白多尔衮当时所做的一切,要是多尔衮真的想篡位,顺治根本挡不住。


二、乾隆时间充裕

乾隆在看关于多尔衮档案的时候,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可是为什么他的爷爷康熙没有给多尔衮平反,父亲雍正没有给多尔衮平反,偏偏乾隆就要给多尔衮平反呢?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乾隆比较闲,才有时间去处理这些旧事,为何乾隆能够如此悠闲自在呢?那还是他的爷爷康熙与父亲雍正为他奠定的基础。早在康熙时代,就已经平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抵御住沙俄侵略,让大清江山稳定下来;雍正时期又追缴国库亏空,大力施行“改土归流”等改革政策,让国家更加安定,国库更加富足;到了乾隆时期,江山稳定,国家富裕,天下杂事较少,乾隆不需要像父辈那样操心而担惊受怕。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乾隆才有时间精力来研究过去的案件,并且一一平反,比如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还有与雍正夺嫡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以及乾隆的哥哥弘时等人。

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后,还恢复其爵位,让子孙后代继续世袭。

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三、乾隆自负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并且公然敢说:


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觉得要是他不敢做不敢说的话,以后子孙后代都不敢说不敢去做,他已经完全把自己标榜成为清朝时期最厉害的皇帝,他平反时这样评价多尔衮: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这样的评价抓住了多尔衮的功劳,而忽视错误,要说乾隆认识有多深刻,实在不敢恭维。

盛世总是容易让人麻木,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历史从来如此,比如唐朝时期的李隆基,处于开元盛世,国家人民生活足够富裕,可以做到夜不关户,路不拾遗,但是危机也隐藏在盛世表面之下。

清朝一样,乾隆时期虽然看似富裕稳定,但都是靠祖辈奠定的基础,才造就的,乾隆自以为是,闭关锁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的结果也就导致奢靡成风,官员贪污腐败,比如和珅之流,成为国家蛀虫危害国家。

单纯从这些事情来看,我们就知道乾隆当时平反多尔衮的心态其实主要还是想在自己政治生涯中锦上添花,让百姓觉得自己确实足够宽宏大度,足够仁义。



要说真实的功过,也许乾隆并没有考虑的那么深入,而真实的多尔衮什么样子,也因为乾隆平反之后将资料销毁,我们无从得知,给后世留下一个谜,让我们逐渐摸索。


结语

虽然多尔衮确实有过很多功劳,该得到历史正确的评价,但是乾隆的做法目的为何,也值得我们深思!



嗔痴历史观


乾隆时期是康乾盛世的最辉煌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权力专制的顶峰,而乾隆皇帝对于“千古留名”的追求也是所有帝王中最为强烈的一个,为了显示自己“包容天下”的胸襟。乾隆为一大批前清时期遭遇迫害的家族成员洗去不白之冤,像被雍正帝迫害的众多兄弟,侥幸存活的都得到了乾隆照顾,当然,最出名的还要数多尔衮



要讨论乾隆为什么会为多尔衮“正名”,首先就要看一下多尔衮当时的罪名是否真的成立?我们正视历史的话,多尔衮的功绩显然要比过失要大得多:

清廷能够顺利入关,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得以定都北京,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在皇太极死后陷入权利争斗,又是多尔衮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才换取了各方的退步,避免了大清的分裂;甚至说顺治也是沾了多尔衮的光,才登上了皇位!若没有顺治,哪有后来的康熙和雍正,也就没有强盛的大清,这一切,都是多尔衮励精图治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把多尔衮和皇太极并列认为是大清的奠基人



在肯定多尔衮功绩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死后被定下的罪名:篡权、夺位、意图谋反等等等等,反正都是为了皇位。历史都是胜利者撰写的,显然,多尔衮不属于“胜利者”的范畴!可是我们看看当时这些罪名的具体所指:穿龙袍、以皇父自居!拜托,这些到底是谁赐予的?难道不是顺治吗?先是摄政王,然后是皇父摄政王,哪一道圣旨是多尔衮发的?再说了,多尔衮时期,如果他真想取而代之,那也真没什么难的,因为豪格、济尔哈朗等人都已经被他给摆平了,在“夺位”的路上,已经没什么可以阻止他了。可是,皇帝依然是顺治,而多尔衮再牛,权势再大,他也始终没脱离“摄政王”的称号。说多尔衮“谋反”,估计连顺治自己都不信

那顺治为何如此仇视多尔衮呢?在多尔衮的众多罪状中,有一条是“私入后宫”,这可能才是顺治的“心病”所在,因为当时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绯闻已经天下皆知,在很多野史中甚至记载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这等于给顺治找了个“后爹”。没掌权的顺治除了“忍”,也别无他法,可是,当多尔衮不幸去世后不久,就借着有人揭发的理由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这种仇视其实也和孝庄有关



孝庄太后亲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顺治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关系并不好,主要原因就是皇后的任命基本是孝庄做主。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女,结果和顺治根本没有共同语言,顺治几次要废皇后,都在孝庄或明或暗的反对下无功而返,致使顺治郁郁寡欢,无奈之下,孝庄只得同意了顺治“废后”的意愿。(顺治后来自己选了一个,又想废,没废成就偶了)

顺治认为由于多尔衮的存在,使得自己当了多年的“傀儡”;他还认为是孝庄的原因,才使自己的婚姻支离破碎;最主要一点,这两个他所不满的人还绯闻不断,这就更激化了顺治的愤怒,所以,多尔衮就这么定罪了

多尔衮被定的各种罪名显然根本站不住脚,更何况他对大清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所以,乐于被后人赞扬的乾隆就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


回眸满清


首先我们看看乾隆在平反多尔衮的时候是怎么说的:“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

很多人说,乾隆是为了恢复满足统治、政治需要等理由。但是通过乾隆本人的性格和他平反时候说的话来看,并没有如此深奥复杂。其实答案4个字就足够:承认功绩。

乾隆之所以想要承认多尔衮的功绩,主要是因为乾隆自己的性格所致。乾隆一直都以十全老人自居,说明他是一个有政治洁癖的皇帝,所以在皇族的问题处理上,乾隆秉承的是清者自清的原则。

多尔衮有功就是有功,而顺治皇帝因为却因为私人感情给多尔衮欲加之罪,这让乾隆不能接受。所以在乾隆执政的后期,选择了为多尔衮平反。因为这个时候他认为他自己有足够的功绩作为支撑,底气十足。另外,如果自己不为多尔衮平反,就意味着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为多尔衮平反了。

所以,我给出的最后答案有一下几条,

1、多尔衮确实功绩卓著

2、乾隆自恃十全老人,不容皇族的用功之人受冤,有罪之人逍遥。

3、乾隆有着十分严重的政治洁癖。

4、除他以外,没人敢给多尔衮平反。

至于其它的答案,比如政治需要等,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武品文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在政治上是没有对错之分。全看治阶级当时的需要 。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多尔衮为什么有罪。这个历史就可以推到努尔哈赤时代了。

女真人以黄色为尊。所以努尔哈赤为两黄旗旗主。 但当时最能打的却是两白旗 。能打,分的战利品也多,牛录也多。两白旗的旗主分别是多尔衮和多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大统。 皇太极成为两黄旗旗主。这下问题来了 。作为皇上的皇太极实力还没有多尔衮兄弟大。所以皇太极把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以前的两白旗成为现在两黄旗,以前的两黄旗成了现在的两白旗。 这下两黄旗和两白旗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了。

清军入关,多尔衮是摄政王,两大助手就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 这样两白旗在统一战争中立功最大。也就是说两白旗压过了皇上的两黄旗。 所以在圈地运动中两白旗独多。 这样以两黄旗为首的剩下六旗是大大的不满。

清朝是一个二元帝国,虽然皇上准确的说是汉人的皇帝,满人的可汗,蒙古人的大汗,藏人的法王。但在女真的内部 皇上的全称是镶黄旗第一佐领,多尔衮是正白旗第一佐领,平级。所以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作为两黄旗旗主他必须为两黄旗出气,两黄旗才是他的命根子。 多尔衮的必须有罪,两白旗必须有罪。

到了乾隆时期国家已经彻底安定下来。八旗旗主彻底变成摆设了。八旗之前已经没有不可调和矛盾了。相反乾隆要塑造明君的形象,就必须有功则赏,有罪则罚,给过去的一些事情平凡。


Johnny亲王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收拢人心。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多尔衮一生战功赫赫,其实也是很受冤枉的人。当初,在多尔衮身边的正白旗人苏克萨哈是个有野心的人。善于察言观色的苏克萨哈见多尔衮拥立顺治有功,在朝中能够独揽大权,于是特意依附于他,很快成了多尔衮的心腹。后来多尔衮在一次狩猎时跌落马下,暴病而亡。而之前察觉到顺治对多尔衮不满的苏克萨哈 ,便向顺治告发多尔衮生前有谋反之心。此告正中顺治下怀,于是将入土为安的多尔衮被掘墓鞭尸、挫骨扬灰,剥夺所有尊谥和家产,家人也受到株连被治罪。



乾隆43年(1778年),乾隆皇帝掀起了一场翻案狂潮。被翻案的宗室成员分为两类:第1类就是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功勋卓著,却被残酷对待的宗式成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当时颇受争议的,就是多尔衮。乾隆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身份、封号, 并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而乾隆也借着此翻案时机,将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确颁行,恢复了诸王最初封号。


乾隆进行翻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政治的需要。经过雍正13年的治理,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不仅国库充盈、官场清廉、国泰民安,国家达到盛世景象,版图也拓展到了清朝的顶峰。好大喜功的乾坤皇帝充满了足够的果敢和魅力,他认为自己此时不去平反,后世的人就更不敢了,他也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

其次,平反也是乾隆实行的怀柔政策。时间距离多尔衮被削夺已经过去150多年,恩怨情与家国矛盾已被时间冲淡,平反行为缓解了宗室之间的关系,让宗室更加支持自己,巩固统治的内部根基。同时这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表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已经化解, 现在的朝廷团结一致,从而进一步提升皇权的威严和自己的地位,为自己树立仁政的形象,保证皇位的稳固。



此后不久,乾隆皇帝还为袁崇焕平了反,缓和了民族矛盾,拉拢了汉族阶层,稳定了民心,维护了统治的基础,表达了乾隆皇帝的开阔胸襟。相反,对于洪承畴、孔有德、祖大寿等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将,却编入了《贰臣传》。


总之,对有功之臣平反,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实施的怀柔政策。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多尔衮是满清政权绕不过去的坎。

作为摄政王,实际带领满清入关者,多尔衮虽然只有短暂的六七年时间,但满清坐稳江山之后就得厘清法统——这肯定很重要。而要厘清法统就始终绕不过多尔衮。

如持续否定多尔衮,则满清入主中原的理论依据从哪里来?

此外,多尔衮虽然跋扈专权,但他的权力基础是八旗贵族公议而来,并非武力夺取。此后多尔衮至死未篡权夺取皇位,顺治因愤恨其杀兄擅专,也出于快速控制政权、夺取正白旗的考虑才批判定罪多尔衮。

最后,正白旗成为上三旗已近200年,乾隆平反多尔衮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可以凸显自己的能力。


四川達州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九日,年仅39岁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膝盖受伤,以药涂之,不久竟不治死于喀喇城。多尔衮死后,顺治帝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以皇帝礼下葬,身后极尽哀荣。

然而不到两个月,多尔衮的命运就急转直下,13岁的顺治皇帝开始全面清算多尔衮一党,正式向全国宣布多尔衮十四条大罪,追论其生前谋逆罪,削爵擢宗室籍家产,罢庙享断其后嗣,掘墓开棺鞭尸。此后,一百多年朝野上下无人敢提及多尔衮。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亲自阅看清朝以来的重大档案,不仅对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重新定义编撰《贰臣传》,同时也对清朝开国功臣多尔衮开始重新翻案。

乾隆皇帝认为多尔衮手握重兵大权之时,何事都能干的时候,都没有谋逆篡位,可见其没有谋逆之心。再次,多尔衮对清朝入主中原实现大一统功劳太大,可堪功臣第一。乾隆皇帝阅览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乃清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最高功臣。其三,乾隆皇帝同情多尔衮死后的遭遇,对多尔衮有大功于清朝却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感到不平。从乾隆皇帝下达全国的上谕中,给多尔衮平反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原因。




当然乾隆给多尔衮平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当时处在乾隆皇帝统治的中后期,天下承平日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给帮助清朝定鼎中原有大功的多尔衮平反,可以有利于缓解宗室矛盾,树立自己的威望,巩固满清的统治,所以给乾隆皇帝给多尔衮平反的政治意义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漫话史海


帮助多尔衮平反,只是乾隆恢复满族统治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到了乾隆皇帝的时代,满族因为人口太少,选拔人才的范围有限,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满族重臣表现的或平庸,或不称职。

乾隆内心非常焦急,长此以往,满族失去了精英性。在斥责一些派去各省当地方大员的满族高官时,明确表达了这种情绪。

于是,乾隆开始在族内斗争的失败者后人中提拔人才。但是要提拔这些人才,先要给他们祖先翻案。

多尔衮只不过是族内斗争的最后一个牺牲品而已,在他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的所谓罪人,也都翻案。

甚至近到被雍正皇帝打倒的满洲权贵,也统统翻案。毕竟能和皇室斗的,也是满族中的精英,都是人才。

从此之后,满族成了一体,乾隆选拔族内人才,也多了很多人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