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RAML中国好声音:解泌TSC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码”

2020新年伊始,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施国海教授和王江宜博士所在团队完成,旨在探索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TSC-RAML)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的研究结果正式公布,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

Aging US杂志。该项研究揭开了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患者中TSC1/2基因突变情况,尤其是中国患者的相关基因突变,希望为TSC-RAML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TSC-RAML中国好声音:解泌TSC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码”

叶定伟教授

TSC-RAML中国好声音:解泌TSC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码”
TSC-RAML中国好声音:解泌TSC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码”

施国海教授

王江宜博士

从未知到求知:为什么要进行中国TSC-RAML患者人群致病基因探秘?

大约80%的RAML属于散发性,其余与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有关,例如结节性硬化症(TSC)。TSC是由TSC1 / 2的胚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肿瘤综合征,而超过一半的TSC患者会发生RAML。临床上,TSC-RAML与散发的RAML具有不同的表型,其特点是发病年龄较早(20-30岁),双侧和多灶性病变,以及合并皮肤、脑和肺的肿瘤。此外,TSC-RAMLs的初始肿瘤更大,生长更快,并且自发性出血的风险比散发性的要高。因此,鉴定遗传性与散发性RAML在临床中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2012年更新的《国际TSC共识大会: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标准建议》,在患者中检出胚系TSC1 / 2致病性突变可直接明确诊断。然而临床中对于双侧或多灶RAML的患者是否应该进行TSC基因检测,以及检测出阳性概率如何尚不清楚。同时,目前关于TSC患者基因突变谱的大样本研究均以西方人群为主要对象,中国患者的TSC1/2基因突变谱到底如何也属未知。鉴于以上两点,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

探索真知:基因检测将有助于双侧肾脏AML的临床决策

研究共纳入78例诊断为双侧RAML的患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TSC1 / 2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在小于45岁的患者中,有28.6%的患者TSC1 / 2检出致病突变。而在45岁以上的患者中阳性率为14.3%,这提示我们对于患有双侧RAML的患者均应进行TSC 1/2基因检测。

另外,研究还分析总结了315名已报道的中国TSC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发现TSC1患者更容易受到无义突变的影响, TSC2患者的阳性家族史更常见。此外,外显子8、15和18是TSC1的热点突变区域,外显子29、33和40是TSC2的最常见突变区域。此外,中国的TSC患者相比国外患者TSC2突变的比例更高,并且有家族史的比例更高。总之,该研究结果首次为双肾AML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提供了证据。

同时,研究描述了中国TSC患者中TSC1 / 2基因的突变谱,发现中国患者携带几乎所有类型的TSC1 / 2变异。因此,研究推荐将基于二代测序(NGS)检测技术与大片段缺失检测技术(MLPA)结合起来作为中国TSC患者的标准基因检测策略。这些结论将有助于双侧RAML的临床决策,并为中国TSC患者的遗传咨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循中国路:中国研究者国际发声,本土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近几年,中国学者在TSC-AML方面做出了很多喜人的研究成果,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数据登上国际舞台。以往中国罕见病(包括TSC)一直以来并没有受到多大关注,近年来通过业界多方共同努力,中国TSC-AML协作组,中国TSC-MDT会诊平台,TSC-AML系列学术活动等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一特殊人群,相信对该病的规范化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放眼全球,我们还是要看到差距,国外对TSC的研究已有相当完善的数据库以及医患合作机制,这是应该学习的地方。与国外相比,由于中国TSC患者基数庞大,我们一定可以逐渐积累成果,在TSC学术领域达到甚至超越国外水平。

研无止境:患者为本,精诚合作,对疾病的探索永不停息

基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还将在TSC领域不断探究。响应国家号召关注罕见病,完善患者登记制度,规范诊疗,建立基于国人的TSC数据库,集中资源办大事;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合作机制,共建中国的TSC组织(类似国际TSC联盟),设立专门的TSC研究基金,以资助TSC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此外,开展高质量的单中心、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估中国患者自己的疾病特点与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以及与国际TSC联盟合作,引进TSC相关的细胞、动物模型,以助力开展基础研究,这些都将是工作重点。

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未来希望全国各团队间通力合作,共同解决TSC-AML诊治、管理和科研中的问题,促进国内TSC-AML的规范诊疗,加强与国际团队沟通,最终造福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