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据东亚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1644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北京紫禁城后煤山的一片树林中自缢身亡。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王朝,在历经十六帝,享国270余年后,

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民间矛盾的积重难返,在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起义和关外清军的双重打击下寿终正寝。

雄据东亚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自太祖皇帝建立大明之初,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其间既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也有东林党和阉党之间争斗的黑暗。明朝末年,虽然小的冲突不断,但总体上看还可保持稳定,崇祯即位十多年来也算是兢兢业业。可用尽心力依然无力回天。大明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危机,最终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呢?

说到明朝的灭亡,人们总把他归根于军事上的失败,吴三桂的卖主求荣。但这都是问题的表面,军事上的失败只是其一,并非主因,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源自政治上的腐朽和崇祯的刚愎自用。

如果把明朝灭亡的时间向前推进二十年,仍然依稀可见大明的强悍。虽然关外有努尔哈赤建立的清政权,内有高迎祥、张献忠的农民起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大明的根基。那时的努尔哈赤,只不过是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部落酋长的儿子,怎能与坐拥上亿国民的大明天子相比?虽有数万铁骑在关外纵横驰骋,但由于长城这道屏障的阻隔,使其也只能在边境一带时不时的进行一些骚扰。南部的高迎祥、张献忠所率义军也不过区区数万,还被零零散散的赶入大山之中,随时都有被明军吃掉的危险。因此,从总体上说,大明的军事实力和他们相比仍是一个庞然大物,军事失利并非失败的主因,明朝的灭亡主要还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

1.朝政的腐败

崇祯即位后,举国上下,官吏昏庸,腐败严重。各级官员奉行的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而是不遗余力以搜括钱财为能事,这时的官员已毫无勤政廉洁之风,宦官弄权,党派之争严重,高级官吏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普通官员则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下,政治腐败,底层百姓与上层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雄据东亚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缓解社会矛盾,从嘉靖年间开始,许多有识之士先后提出过多项经济和政治上的改革。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更是把这场革新推向高潮。遗憾的是,由于统治阶层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要推行下去,必将触及到一大批当权者及封建贵族和中小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这项改革在张居正死后便告中止,所制定的新法也大部分被废除,旧的利益集团依然保留下来。为了私利他们结成利益团体,互相党同伐异。朝政逐渐趋于无用,改革也因此半途而废。

面对贪腐之风盛行,崇祯即位后也曾想痛下决心,整肃朝纲,严惩官员的腐败行为。但事实上他却一时又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官员贪污仍然肆无忌惮。直至李自成攻占北京,农民军动用严酷刑法,从皇亲国戚和贪官污吏家中收缴的黄金白银无不达千万之巨,足见明末官员贪污数量之庞大。

所以,尽管崇祯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力,然而,已运行200多年的大明帝国,由于政治上的腐败、经济衰退、军备羸弱等多种弊端,崇祯使出了浑身解数依然无力回天,最终在农民义军和满清贵族的双重打击下,大明王朝就像行驶在险风恶浪中的一条小船,渐渐沉沦。

随着李自成攻下北京,长达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随着崇祯的死灰飞烟灭。

雄据东亚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2.经济拮据,国库空虚,财政收支严重失衡

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充足的经济实力才能维护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明朝末年,随着江南一带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已渐处萌芽状态,工业、商业、矿产等税收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块肥肉自然也引起了各方势力的激烈争夺。从嘉靖皇帝开始,朝廷便在江南地区派出税务太监,监管税收,以保证国库有足够的财政收入。但这都遭到了地方豪强、士绅的低制,直至发展成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斗争。

在清除了阉党之后,朝廷便撤回了江南地区的税务太监,废除了商、矿税。此举让朝廷每年都损失大笔收入,导致收支严重失衡,国库空虚。而另一方面辽东战事却久拖未决,所需军费与日俱增。无奈之下,朝廷只得增加各地的赋税。而地方豪绅再把这些赋税转嫁给农民。为了完成繁重的苛捐杂税,农民只能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来换取少量的银两。底层民众苦不堪言,饥寒交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

而靠巧取豪夺获得大量土地的官僚士绅并无管理这些土地的能力,有的只能任其荒芜。而在缴纳税收时为了利益,也会瞒报、少报,导致税收越来越少。而税收的减少又直接影响到各地的驻军,有的地方驻军甚至几十年都领不到军饷,国库早已一贫如洗,明王朝只得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裁撤各地的驿卒,节省开支。于是,没有生活来源的士兵和失去土地的农民组合到一起,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3.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地球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温期,平均温度跌入有史以来的低谷。寒冷的气候造成农作物大幅减产,农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寒冷未过,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尤其北方地区受灾最为严重,数十年内就发生了八次大的饥荒。河南更是自崇祯十年至十三年,连续四年,年年有蝗旱,赤野千里,寸草不生,路边草木皆被吃光,最后发展至“人人相食”。灾民因冻饿而死不计其数,道路上饿殍遍地。

与其同时,国内还出现大范围的奇特现象。据《汉南续郡志》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面对大量的灾民,朝廷又无力赈灾,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为了生存,灾民纷纷加入农民军,成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4.崇祯没有识人的战略眼光,刚愎自用,惩罚随意,属下大都离心离德

崇祯即位后,当时朝中也并非无人可用。魏忠贤虽然罪不可赦,但如果崇祯能容下他一段时间,无论是李自成的“大顺”还是努尔哈赤的“大清”,最后都有可能成为大明的口中食。对魏忠贤来说,他需要的是“大明”,无论“大顺”还是“大清”,同样都是他的敌人。因此,在对待清军和李自成的农民军这个问题上绝不会徇任何私情。而在用人上,魏忠贤明显要强于崇祯。明熹宗死前就曾对其有“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评价。

雄据东亚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怎奈魏忠贤权势熏天,磬竹难书。为了大明江山,崇祯不得不除掉他。清除了阉党集团,朝廷只得依赖东林党。而这些由江南士人出身组建的政治集团虽以“正人君子”自居,但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上,武治上一窍不通,文治上只会夸夸其谈。靠这帮人治理国家,结局可想而知,说是东林党误国都不为过。加之崇祯本性多疑,刚愎自用,杀戳随意,用人却又不信任人。对镇守辽东的边关大将袁崇焕,由起初的信任到怀疑,再到捉拿下狱,最后被凌迟处死,崇祯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自毁长城。袁崇焕死后,辽东战局也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雄据东亚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在围剿李自成的农民军时崇祯对这些统兵的将领更是缺乏信任,不时的频繁换将,让数次身处险境的李自成大难不死。但崇祯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关键时刻又令孙传庭杀掉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悍将贺人龙,导致手下众臣离心离德,众叛亲离。从此,让明王朝陷入了内忧加外患的双重困境。

不可否认,崇祯在即位之初也是颇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也曾以“崇祯中兴”为己任。

即位不久就以雷厉风行之手段铲除了宦官魏忠贤及其帮凶崔呈秀为首的阉党集团。十几年来,更是事必躬亲,勤理朝政,企图力挽大明将倾之大厦。起初,天下人对崇祯中兴明朝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怎奈时运不济,他接手后的大明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在即位前大明衰败的征兆已经呈现,虽五更早朝,励精图治,依然未能力挽狂澜。加上国内天灾不断,农民起义的烽火早已燃遍大江南北,大明江山已岌岌可危。

当李自成指挥数万兵马挥军东征时,几十万明军不战而降。仅数月时间,义军便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绝望之中逼死皇后,杀掉公主妃嫔,鸣钟击鼓,召集百官临朝,然而却无一人前来。望着空无一人的朝堂,崇祯说道: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眼看局势已无法挽回,崇祯皇帝便在景山的一片树林中自缢身亡,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陪同,虽然下场凄惨,但也不能不佩服他不苟且偷生,不愿妻女受辱和不肯做别人阶下囚的勇气。

雄据东亚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5.结语

明朝灭亡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军事上的失败。但军事上的失败主要还是源自政治上的腐朽。两百多年来积累的体制弊病已让大明病入膏肓。财富都集中到了贵族阶层的手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反倒被官僚士绅兼并,造成税收减少,难以为继。贵族集团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庞大的国家经济挖掘一空。

如福王朱常洵,在离京赴河南就藩时神宗一次就赏其良田两万顷。河南土地不够,就从临近两省调补。可让他出资平叛,他却一毛不拔,整日纵情声色、骄奢淫逸。

当灾害频发,饥民饿殍遍地时,贵族阶层虽有万贯家财,却没人愿意拿出钱来赈灾。北方大量的灾民无力救助,南方的士族阶层却终日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统治集团内部集腐败、昏庸、无能为一体,政治上的千疮百孔,让一个雄据东亚二百多年,拥兵百万的大明王朝,面对区区数万义军,迅速土崩瓦解。

这就好比一个体格健壮的人,如果身体各个方面运行良好,自身就会拥有很强的免疫功能,不仅能维持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能低御意想不到的外界侵袭,即便受到一些伤害,也能很快恢复元气。但如果内部出现问题,一个小小的病菌就足以将其击垮。而此刻已病入膏肓的大明政治上腐朽,财政的破产,内斗不断,军士战斗力低下,既没有能用之财,也无可战之将,就如同一个体弱多病的人经不起任何打击,在人民举义的烽火被点燃后,他的灭亡也就成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