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黄腊


骄兵悍将,这不是一个好的称号,但用在蓝玉身上太合适不过了。在战争时期,蓝玉绝对是一个领兵打仗的好统帅;可如果在和平年代,蓝玉这种人绝对是一大祸害,他的死,在当时看来是必然的。

明朝初年,初登大宝的朱元璋开始大刀阔斧的搞改革,他废丞相制度,胡惟庸成了他下手的对象。最后又有了一桩案子被称作胡惟庸案的继续,那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今天笔者就和您唠唠这个蓝玉以及蓝玉案的一系列事情。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洪武年间从军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军旅生涯。他有胆有谋,屡立战功,平定西南一事更是为大明的统治添砖加瓦。洪武十二年他被封永昌候,八年后又官至征虏大将军,一时间的风光无人能比。

但人一有了权力就开始飘飘然,蓝玉也是如此,以至于他最后因种种罪名被革职查办,最终落了个杀头的下场。蓝玉虽是已谋反罪被诛杀的,但实际上他早已经得罪了朱元璋,而他惹得朱元璋不满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不把朝廷命官和制度放在眼里。

这档子事出自蓝玉北征南返时,当时的他胜仗归来路过喜峰关,此时天色已晚守城将士未能及时打开城门迎他入城。这可让蓝玉不痛快了,武夫出身的他当即命人攻城,随后带领大批人马进城。

二、奸淫元王妃,败坏纲常。

蓝玉被封王前坊间有传言说他和元王的王妃有私,风言风语传的多了元王妃便羞愧自杀。而实际上是蓝玉看元妃貌美,试图逼迫她。此事惹得朱元璋十分不高兴,将本来封王时准备赐给他的“梁”换成了“凉”,并让人将蓝玉的过失记在世袭凭证之上。

三、背地里说燕王朱棣的坏话。

太子朱标在世之时二人关系甚好,一日蓝玉对朱标说:我看燕王朱棣的一举一动甚有帝王风范,想他假以时日一定会谋反,太子殿下您可要小心啊。但朱标不以为意,他觉得朱棣对其非常恭敬,不会做出谋反之事。而多年后朱棣果然篡位,不过朱标是没看见,但蓝玉背地里说燕王坏话也是实锤了。要知道,疏不间亲是大忌啊!

四、蓝玉权力欲望太大。

蓝玉西征回朝,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但此官职位于宋、颍二人之下。这时的他便有些不高兴,多次出言说:论才能与胆识我不比他们二人差,为什么要官居二人之下,难道我就不能做个太师威风威风吗?这样的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使得他对蓝玉的意见更深。

多年后有人状告蓝玉谋反,随后他下狱被杀。当时负责审判他的吏部尚书詹徽问其同谋,起初蓝玉不说,后来却说了“徽即同谋”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让詹徽从审判官变为阶下囚。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和蓝玉有过来往便被下狱,蓝玉案被杀的人高达15000人,其中有不少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蓝玉一案使得许多功臣良将命丧黄泉,加上之前的胡惟庸案,大明的勋臣武将被扫除殆尽。其实细想下来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巩固朱氏家族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调节新兴贵族与明朝各阶层的矛盾,最后达到大明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朱元璋此举杀人太多,致使后期朝廷无人可用,为大明朝埋下了隐患。


醉爱侃足球


蓝玉是朱元璋少有的猛将,早年跟随都朱元璋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称帝以后,将蓝玉列为开国三十四过程之一,并且在此后蓝玉依旧领兵,征伐天下,后来的捕鱼儿海之战,蓝玉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不过,蓝玉功成名就之后却难逃被杀的厄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蓝玉的死他自己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蓝玉恃宠而骄,居功自傲。在一开始蓝玉还很听话,等到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他占着自己的功劳就开始有点桀骜不驯,当时的淮西勋贵,以蓝玉为首对朝廷的法治非常不在意。这一幕幕一分分都消磨了朱元璋对他的好感。不过当时天下未定,还用得着蓝玉,朱元璋也就一直留着他。等到天下稳定以后,朱元璋的屠刀也就收不住了


第二个原因太子朱标的仁慈。蓝玉这批淮西勋贵伴随着朱元璋征伐一生,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们还因为朱元璋的威严而不至于太过放肆,对于朱标却不一样,朱标并没有经历过沙场的磨练,得不到他们的心服口服。朱元璋去世以后,如果蓝玉他们依旧权势滔天,无论对当时的大明朝,还是对于新皇登基都不是一个好兆头。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平稳的接管政权,选择了将蓝玉,胡惟庸为首的一大批狠人都给抓起来杀了,为了就是将来朱标能够顺利的君临天下,不过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太子朱标却在这段期间去世了。


是阿维啊


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告蓝玉等谋反,蓝玉被杀,夷三族,死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狱”,是继胡惟庸后的又一次大案。

朱元璋为什么要对立过赫赫战功的蓝玉下手,而且是下狠手呢?

我们先看看蓝玉是如何崛起的!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蓝玉的辉煌应从洪武十一年(1378)开始,这年秋天,他等率兵出征甘、青,第二年取得胜利。回朝后,蓝玉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进入明初新贵公侯行列。甘、青平定后,朱元璋用兵西南和东北,蓝玉在这过程中,发挥了日益重大的作用。洪武十四年,蓝玉为左副将军,跟右副将军沐英一起,随傅友德征讨云南。次年闰二月,蓝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取得大胜。奉召班师后,蓝玉加禄五百石,其女被册封为蜀王妃。洪武二十年(1387),蓝玉被拜为大将军,成为明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万大军,打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数万人,并得起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蓝玉胜利班师,途中又破哈剌章营。朱元璋异常兴奋,把蓝玉比作卫青、李靖,大加褒奖,封凉国公。自此,蓝玉的政治生涯、军事武功达到巅峰。

蓝玉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情商不怎么样!他自恃有功,骄横而不自检束。在征云南胜利后,他就私自弄盐引,派人到云南贩盐,牟取暴利。打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他私占掠获得大量金银珠宝,还将元妃占为己有。朱元璋大怒,说:“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蓝玉班师至喜峰关,因已入夜,守关人未及时纳入,蓝玉竟然纵兵破关而入。朱元璋知道后,更加不高兴。而且,蓝玉领兵在外,经常擅自升降将校,对朱元璋的诏令有所不从,甚至违诏出师。在朱元璋面前,他也举止不恭,语言傲慢。更为严重的是,他蓄养庄奴、假子数千人,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强占民田,鱼肉百姓。而当百姓上告,御史弹劾时,他竟将御史殴打逐出。

这种性格的人,在大领导面前,不仅不讨喜,还会让领导格外忌惮。而且,朱标死后,性格懦弱的朱允炆成了接班人。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孙子,也会把这些骄横之徒处理干净,不给朱允炆留下后患。所以,蓝玉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鲸大叔学历史


蓝玉骁勇善战,横扫漠北,因摸鱼儿海战役的卓越战绩而名震四方。

朱元璋嘉奖战功赫赫的蓝玉,封为凉国公,拜大将军,太子太傅,那么蓝玉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有书君认为蓝玉站在人生的巅峰,便狂妄自大得忘记了自己是谁了,仿佛天下老子第一,得意忘形便找不着北了。

连自己是个臣子,要恪守君臣之道都不知道了,明太祖朱元璋最后处死蓝玉罪名是谋反,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是一步步累积,达到极限,才有蓝玉最终处死之祸。

有书君归纳了蓝玉最终受死的原因有三,一是蓝玉自恃功高,狂妄自大,目无法纪,不思为臣之道;

二是朱元璋为后世子孙除障,恐留后患,心系社稷,不留祸根在世;三是燕王挑拔,蓝玉为求自保,狗急跳墙,招至杀身之祸。

一、蓝玉自恃功高,狂妄自大,目无法纪,不思为臣之道

蓝玉南征北战,有胆有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洪武四年,西征四川,攻下锦里;洪武十一年,征讨西蕃,平定叛乱;

洪武十四年,南征云南,平定滇地;洪武二十年,北征元廷,生擒呐哈出;洪武二十一年,横扫漠北,大破元军……

战功卓著的蓝玉面对一系列的功劳薄,渐渐骄横霸道起来,目空一切,在北上破元之后,更是居功自傲,目无法纪。

见元脱古思帖木儿的妃子貌美如花,便不顾明朝法纪,太祖脸面,玷污该妃子,生性刚烈的妃子不堪其辱,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这事让朱元璋知道后皱起了眉头,心里咯澄一下,这蓝玉太不懂为臣之道了!

北上破元后,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路过喜峰关,因当时已是半夜,守城官员已睡,守城门的士兵不知虚实,不敢擅自打开城门,马上去通报值守的官员时,蓝玉一面破口大骂。

一面命令士兵击破城门鱼贯而入,毫无军队法纪,嚣张跋扈,一幅天下老子说了算的架势,让朱元璋心生不满,渐渐心生芥蒂。

因蓝玉战功赫赫,朱元璋按下不表,论功行赏,拜大将军,本欲封梁国公,但想到蓝玉的居功自傲,嚣张跋扈,便封了凉国公。

封太子太傅,位在宋、颍之下,蓝玉很不痛快地大声嚷嚷:“难道我不应该做太师吗?”骄纵跋扈至此,要权要官要名声,朱元璋已恨得牙痒痒。

二、蓝玉强占民田,私养庄奴,认养义子,为朱元璋所忌惮

蓝玉倚仗着开国的功勋,躺在功劳薄上,开始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对平民百姓,横征暴敛,强占东昌百姓的民田。

让百姓怨声载道,朱元璋农民出身,深知土地良田对百姓的重要性,对蓝玉这样的行径深恶痛绝,让御史进行查问,想加以劝阻,蓝玉不但不思悔改,还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将御史驱赶出去。

蓝玉不仅强占民田,还私自养了许多庄奴,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大认义子,这些义子不乏武士能人,文学才子,大有结党营私之嫌,而且这些义子大都狗仗人势,横行乡里,残害百姓,作恶多端。

朱元璋忌惮蓝玉做大做强,势力范围越来越大,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在世时,蓝玉多少顾及太子妃(蓝玉外甥女)的情面,也为太子出力不少。

然而太子福浅命薄早逝,朱元璋就更加担心朱氏明朝天下难保,渐渐滋长出打压蓝玉的念头。

三、燕王挑拔,蓝玉为求自保,狗急跳墙欲谋反,招来杀身之祸

蓝玉和燕王朱棣不和,曾对太子朱标告发燕王:“燕王在封地与皇帝一样,迟早会造反。”

燕王在太子去世来朝时也不示弱,向朱元璋进言“蓝玉等外姓候骄横恣意,不守法纪,他们的势力很大,恐怕将来无法指挥调度,对皇上不利呀!”

明太祖朱元璋更加猜疑忌讳功臣,而蓝玉也感觉到了背后的阵阵寒意。于是偷偷和义子们说:“皇上在怀疑我,我们得早做打算了。”

而这些私下里泄愤的话被锦衣卫添油加醋传至朱元璋耳朵里,这还得了,蓝玉要谋反,杀了他,剥了他的皮,往皮里填上草,送到他女儿那里去,让他的世世代代记住对皇上不忠的下场!

就这样一代战神便因一句话丢了卿卿性命,这也警示后世之人臣切莫居功自傲,在皇上面前要低调,懂得自保,不然便像蓝玉一样只有死路一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蓝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另外三大案是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值得注意的是,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而太子朱标病逝于洪武二十五年,这个似乎有着某种联系,蓝玉案最终导致一万五千人被杀。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所以自他从军之后,就在常遇春的帐下效力,而蓝玉有勇有谋,作战勇敢,所以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的面前夸奖蓝玉,蓝玉也因功升至千户、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二年,常遇春病逝。洪武四年,蓝玉随傅友德征四川。洪武五年,朱元璋北伐,蓝玉属于徐达的中路军。洪武十二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俸禄两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蓝玉担任左副将军,随傅友德、沐英征云南,蓝玉因功增加五百石的俸禄,朱元璋封蓝玉的女儿为蜀王朱椿的王妃,也就是说朱元璋与蓝玉结成儿女亲家。

洪武二十年,蓝玉担任征虏左副将军,随冯胜征北元,最终北元太尉纳哈出投降,不久之后,冯胜获罪,蓝玉拜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北征,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斩获无数,俘获七万七千多人,三千多官吏,牛马羊十五万余头,朱元璋听说之后,认为蓝玉是西汉的卫青,唐朝的李靖,可见蓝玉之功大,蓝玉回京后,被封为凉国公。

蓝玉因为功大,就有点居功自傲,他收了许多的义子,而且他的家奴也仗势欺人,蓝玉曾经侵占民田,御史前来查问的时候,直接被蓝玉赶走。蓝玉北征南返至喜峰关的时候,因为守关人员没有及时打开,蓝玉直接冲关进入。

蓝玉与元妃有染,使得元妃最终羞愧自尽,朱元璋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就是因为蓝玉的这些过失,所以就改为凉国公。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但是蓝玉却不想在宋国公冯胜、颍国公之下,他说:我难道不可以做太师吗?朱元璋多次对蓝玉表示不满。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这个就是著名的蓝玉案。蓝玉有谋反吗?这个显然没有,那为什么朱元璋要杀掉蓝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很是忌惮,尤其朱标死后,所以对功臣大开杀戮。

而太子朱允文比较仁弱,显然不是蓝玉的对手,所以朱元璋杀蓝玉,就是在给太子铺路,就像汉景帝为了年幼的汉武帝,而杀功臣名将周亚夫,蓝玉死于居功至傲,死于功高震主,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


历史简单说


洪武年间的蓝玉案,其实就是朱元璋主观意愿上制造的一起政治案件,蓝玉的功劳和罪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必须要蓝玉死。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灭蓝玉三族,受蓝玉案牵连的人数高达一万五千多人,经过此案的大肆诛杀,几乎把跟朱元璋打过天下的那帮人杀得差不多了。

蓝玉真的是谋反吗,未必。只是朱元璋需要用谋反罪来制裁功高盖主的蓝玉而已,也是彻底的铲除在军中最后一个军事能力非常强大的将领,此时太子朱标已经死了,而朱元璋立的储君朱允炆还太小,他登基后,是无论如何也驾驭不了蓝玉的。

蓝玉有那么难驾驭吗?他不但难驾驭,甚至连朱元璋都不一定能驾驭,比如蓝玉征讨北元,彻底的消灭了北元的残余势力后,对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置若罔闻,不但抢了很多的北元皇室财物,还把王妃给睡了,王妃羞愧自尽而死。

朱元璋很生气,但还是念及蓝玉的功劳,只是把对蓝玉的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

而蓝玉还是不收敛,不低调,在班师回朝途中,过关隘,门卒没有及时开门,居然令人攻打关门,破关而入。这就是在找死了,这种行为其实是等同于谋反的,但同时也说明了蓝玉的情商非常低,太过嚣张跋扈,这样的将领对于未来年幼的朱允炆来说,别说驾驭,给不给皇帝面子都还两说。


朱元璋于是对蓝玉起了必杀之心,这符合朱元璋的个人性格和他对未来皇帝位的保障策略的,至于什么罪名,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自然会有人来密告蓝玉谋反,至于蓝玉有没有谋反,那还重要吗?

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功劳只是你吃饭的基本条件,而能不能一直吃饭,还得看统治者的心思了,说你有功就有功,要让你死你必死。


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确实存在滥杀功臣的问题,但蓝玉之死却非完全如此,恃宠而骄、放肆恣睢的蓝玉实在是有其取死之由。并不能一概如是的往朱元璋身上推~

一:蓝玉——明初十大杰出青年,将军中的中流砥柱

蓝玉,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长得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之才,最初跟随常遇春驰骋疆场,勇健剽悍,不畏死亡,所以屡战皆胜,所向披靡,深为朱元璋所喜爱。后又以战功被封永昌侯,是明初年轻一辈中资历最深,封侯最早的将领。

洪武二十年,以左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冯胜出征纳哈出,降服其众,适逢大将军冯胜有罪,朱元璋即于军中拜蓝玉为大将军,屯驻蓟州。

洪武二十一年,大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征讨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一路追亡逐北,直至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杀将夺帅,大胜而回。此役,蓝玉晋升为凉国公,成为帝国最耀眼的青年将领。

此外,他还是蜀王朱椿的岳父,地位之崇隆,权势之煊赫,足见朱元璋对其倚任有佳。

二:晚年朱元璋的痛苦和抉择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意外去世,时年65岁的朱元璋多次卧病晕厥,伤恸不已。但枭雄终究是枭雄,向来精力充沛,精明强干的朱元璋很快收拾精神,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孙子——朱允文。但生性仁弱,优柔宽厚的朱允文,使朱元璋对自己百年之后的帝国命运深感忧虑。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让他习惯于万无一失的安排,为了朱氏王朝的万世一系,尸山血海中摸爬出来的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勋贵,现在一些稗官野史上记载的的“朱元璋借荆棘教训朱允文”的故事,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三:事有凑巧的蓝玉党案

洪武二十六年,打定主意要为嗣君清除道路的朱元璋接到锦衣卫蒋珊“大将军蓝玉意图谋反”的密报。于是乎,朱元璋迅速将蓝玉下狱鞠问,多番拷掠,东西牵引之下,涉案人员竟达一万五千人。但这就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御笔亲钩,将蓝玉及其党羽悉数灭族。

诚然,在相关史籍上,我们找不到蓝玉谋反的切实证据,而《逆臣录》中也只是以查有“实证”的“意图谋反”来定的罪。根据儒家的“疑罪从无”的原则,朱元璋确实有枉杀功臣的罪名。但试问,假如你是一国之君,面对骄悍放肆,心怀不忿的蓝玉,你会怎么处理?

身无尺寸之资,崛起阡陌之间,驰骋天下,百战成功奄有天下的朱元璋,自然非常清楚这些个半生戎马,混迹刀口的江湖草莽,如今虽然披金罗紫,但遇事还是只会依靠武力解决。而自徐达、常遇春等人死后,在自己悉心栽培之下强势崛起的蓝玉,已经俨然武将之首,而这群只会冲锋陷阵,斗鸡走狗的莽夫聚在一起的所产生的恐怖势力,又岂是生性仁弱的朱允炆所能处理的?

三:骄恣不法,肆意妄为——蓝玉的取死之道

据《明史.蓝玉传》记载,屡立战功,封官进爵的蓝玉开始恃宠而骄,其主要表现大致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

1、私自收养战争孤儿,以父子相称,(这完全就是当年朱元璋创业时的作风,怎能不教生性忌刻的朱元璋心生猜疑)。

2、多蓄庄奴,强抢东昌民田,遇到朝廷官员调查此事还暴力抗法

3、夜叩喜峰关关门,守关士卒没有开门接纳,大怒之下率军攻破关门,长驱直入。

4、在军中独断专行,骄恣不法,擅自罢免提拔军官。

5、心怀怨恨,以官居太子太傅为耻,想着要做太师~上朝时,因为出言鄙俗,谋划不精不被采信而愤愤不平。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蓝玉因为其姻亲靖宁侯叶升的关系,牵扯到胡惟庸谋逆案当中。这给了原本就对功勋贵戚磨刀霍霍,虎视眈眈的朱元璋绝好的借口。再加上他之前所犯之事,治他个死罪岂不是绰绰有余。

四:蓝玉最后的机会——收敛形迹,急流勇退

范蠡辞功而归隐,萧何自污以求全,生活在大狱数兴,特务横行的洪武年间,却不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仗着区区战功,矜骄傲惰,屡犯典刑。行为如此而想保全声名,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乍看,这是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所提出的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前两句。实则,早在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兵北伐之前,就曾在《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发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号召!孙中山先生把这个号召改编之后,将其作为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元末人才辈出,良将云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大明王朝,除去他的个人能力,也和手下一流的文武人才团队的贡献分不开,名将蓝玉就是其中之一!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朱元璋麾下头号先锋——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1355年,朱元璋攻打集庆(今南京)时,常遇春前往投奔,并于采石矶之战立下头功,从此平步青云!蓝玉投军之后,就一直在常遇春帐下做事。蓝玉有勇有谋,在疆场之上,攻必克、战必胜,得到了常遇春和朱元璋的欣赏。明朝建立后,蓝玉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都督佥事。

此时,天下初定,蒙元势力余息尚存。为巩固大明江山,明太祖朱元璋继续发兵讨元,蓝玉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更有力的印证:

一、洪武四年,蓝玉随傅友德征讨四川,攻克锦里(今成都);

二、洪武五年,蓝玉做为先锋,跟随大明第一名将徐达北征,先后于野马川、土剌河两败蒙古军队;

三、洪武七年,蓝玉以主将身份,率军攻占河北西北一带,俘获蒙元王公贵族数十人;

四、洪武十一年,蓝玉和沐英一起征讨西蕃,明军完胜,蓝玉因功受封“永昌侯”;

五、洪武十四年,蓝玉随傅友德征剿云南蒙元势力,平定云南全境;

六、洪武二十年,蓝玉随冯胜北上伐元,大破元太尉纳哈出部,纳哈出乞降,归顺明朝;

七、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在生平最著名的一战——捕鱼儿海之战中,大破元军,俘虏蒙古王公贵族、部众共计八千多人,缴获牛、羊、马、骆驼十五万头,史称“捕鱼儿海大捷”。此战乃明、元决战,这一战的胜利,意味着元朝赖以复国的势力被彻底打垮。班师回朝后,蓝玉因功被封为“凉国公”!


此后数年之间,蓝玉又领兵平定了西南,功不可没!

物极必反,蓝玉的锦绣前程,还是毁在了自己手里:

其一、居功自傲、违反纲常:

蓝玉战功卓著不错,但所犯的错误也不少:奸淫元妃、破关班师、不服封赏、强占耕地、扩充私人武装、幕僚,令朱元璋心存忌惮;

其二、干涉皇家私事、交恶燕王:

蓝玉曾在太子朱标面前说燕王朱棣的坏话,燕王岂是善茬?朱标死后,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告发蓝玉,朱元璋因此更加讨厌蓝玉;


其三、杀之以除后患: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文弱,继位后镇不住蓝玉这些老资格,只好由朱元璋亲自动手!


数罪并罚,蓝玉本人难逃一死,落得个被朱元璋剥皮的下场,并诛灭三族。“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也就此拉开序幕!


不书公子


明初,在常遇春、徐达等名将相继陨落之后,蓝玉无疑于大明武功的接班人,是一颗极度耀眼的巨星。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大军于捕鱼儿海之战中大破北元朝廷,俘获了北元王子、嫔妃共一百二十三人,王公大臣共三千人,男女近八万余人,骆驼马匹、牛羊等共计十五万余头,焚烧兵甲器械无数。北元至此衰败,分裂为蒙古三部,各自征伐混战,大明北疆有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蓝玉虽然战功显赫,可却让朱元璋越加猜忌害怕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做上来的皇帝,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自卑和对外人的恐惧时时都在侵扰着他,加上他的晚年里,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先后去世,更让朱元璋暴虐成性,是无时无刻都在杀人。

出于对朱家王朝的保护,朱元璋杀大臣,防止权臣专政,杀武将,避免武将弄权,杀嫔妃,避免后宫乱政,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虽然没杀,但也是不时地打压他们,让他们收敛了不少。而当时北元势力残存,武将还是朱元璋必须依靠的力量,可在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已遁走远方,这时候手握重兵,又桀骜不驯的蓝玉,就成为了朱元璋最后一个假象敌人了。

蓝玉打仗虽然厉害,可性格粗野,不懂政事,朱元璋已经杀了很多人,却始终没能惊醒蓝玉。要是蓝玉也能像汤和一样事事小心,及时交出兵权,不居功自傲的话,朱元璋真的未必就要杀他,毕竟蓝玉还是已故懿文太子朱标的舅父,和朱元璋是有亲戚关系在里面的。

可蓝玉偏偏就随心随性,不但强占被俘的蒙古王妃,还侵占战争胜利品,随意殴打御史,炮轰因迟给蓝玉大军开门的喜峰关,是公然地挑战朱元璋,挑战大明权威的行径。蓝玉的所作所为,一桩桩、一件件的都被朱元璋安插在各地的耳目给传回了朱元璋的耳中,这些事朱元璋都已经记在了小本本上,只待蓝玉回国再和他算总账。根据朱元璋后来的说法,蓝玉被杀是因为“企图谋反”。



当然此说法就连朱元璋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蓝玉回国途中的举动也未必就是有谋反之心,因为自古要谋反者从未有过像蓝玉如此地高调,蓝玉所做的这些事,或许是他的性情使然。蓝玉是个大老粗,他只知道打赢仗,保家卫国即可,其余的事自己也有权,可以去做,而不会去顾虑做了这些事后别人会怎么看。

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想的是未来,想的是他那不到二十五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的皇位,是他朱家千秋万代的基业。为此,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自己死前,把对皇位有威胁的力量全部铲除,即使这些力量就连谋反的一丝苗头都没有。

蓝玉最后被以谋反罪论处,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下狱,三日后处以剥皮实草的刑罚,而以蓝玉谋反案为契机,朱元璋最后一次大造冤狱,所牵连的有开国公常升、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十二侯二伯、尚书、侍郎、都督等,并齐家属共一万余人,全部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蓝玉案”之后,整个跟着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勋贵势力全部被铲除,只剩下耿炳文和郭英二人,性格多疑的朱元璋终于可以放下心头大石,安心等待自己的驾鹤之日了。


一贰一橙


蓝玉,是常玉春妻子的弟弟,很有胆略,勇猛过人,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永昌候,后改为凉国公!后来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剥皮实草而死!

蓝玉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还是被朱元璋处以极刑呢?



功高震主,居功自傲!

蓝玉一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确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肯磨灭的功劳。

但是也是因为蓝玉的功劳,让蓝玉的地位越来越高,高到让朱元璋感到了威胁,怕自己死去蓝玉会做出不法的事,而没有人能制的住他!

同时地位越来越高的蓝玉,因为朱元璋对他礼遇有加,所以蓝玉开始飞扬跋扈,并且私自养了很多的义子,之后更加利用自己的权力强占民田。

并且有一次蓝玉带兵班师而回,但是守关的人没有及时给他开门,蓝玉就破门而入,强行入入关,这让朱元璋很不开心。朱元璋也开始厌烦蓝玉!



和燕王朱棣不和!

蓝玉是大明开国名将常遇春夫人的弟弟,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蓝玉就是太子妃的舅舅,是太子朱标一方的!

但是当时的朱棣却野心勃勃,因为蓝玉是支持太子的,为了遏制朱棣,所以就和燕王朱棣不和!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肯定要高于蓝玉!



蓝玉太强,皇孙朱允文太幼!

本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给朱标准备了很多的武人名将功臣,以便于朱标到时可以更好的处理朝政。

但是太子朱标过早的死去,而皇太孙朱允文又太年轻和仁弱。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皇孙朱允文登基为帝后,不能震的住这些功臣大臣!

所以为了给朱允文扫清道路,朱元璋于是就以各种原因对开国功臣进行屠杀,蓝玉当然也在屠杀清理之中!



由于这些原因,后来蓝玉被人告发谋反,朱元璋于是把蓝玉抓进大牢,最后蓝玉被剥皮实草而死,同时被抄家和灭三族。并且因此案受牵连而被杀的有一万多人,被称为“蓝玉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