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抗疫“偵察兵”:有時候,多吃個紅綠燈心裡就像火燒一樣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柏可林2月24日報道: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偵察兵”,他們穿梭在醫院隔離區,與病人面對面,通過手中的紙、筆精準記錄下確診病人的信息。一個個燈火通明的夜晚,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與蔓延的疫情賽跑,他們就是流行病學調查組。

作為傳染病防控的一種手段,流行病學調查(下文簡稱“流調”)為業內熟知,但對於老百姓而言,卻是一生都未必遇到一次。日前,東方網記者走近徐彙區疾控中心,聆聽“流調”小組的“戰場故事”。

“有時候,多吃個紅綠燈心裡就像火燒一樣”

走近抗疫“偵察兵”:有時候,多吃個紅綠燈心裡就像火燒一樣

深夜22時許,上海夜闌人靜,但徐彙區疾控中心的疫情24小時值班室仍然燈火通明,徐匯疾控中心防疫計免科科員周祺作為“流調”小組值班人員,正在梳理手頭資料。

“叮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突然響起,周祺和組員們立即警覺起來,迅速拿起電話,另一頭傳來了焦急的聲音:“喂,徐彙區疾控中心嗎?我院發熱門診發現疑似病例,請速來!”“別急,我們馬上派人處理。”在核實好詳細信息之後,值班人員馬上忙碌起來。向值班領導進行快速彙報後,周祺和組員們立即拿上了後勤部同事準備好的“流調”應急包,包含防護服、護目鏡、手套、鞋套、口罩、調查表格、工作用的手機、密封袋等,立即驅車趕往指定地點。

走近抗疫“偵察兵”:有時候,多吃個紅綠燈心裡就像火燒一樣

通過與疑似病例1個多小時的交談,徐彙區疾控中心流調小組成員基本掌握該位患者的行動軌跡。凌晨1時許,回到單位後,他們迅速梳理相關情況;當天早晨7時,周祺準時遞交了報告。

從打響抗疫狙擊戰起,像這樣的不眠之夜,對於周祺而言已然是“家常便飯”。據瞭解,從患者確診後,流調小組必須在6小時內完成相關病例的流調報告,報告約8頁紙,涉及100多個問題,“有時候多吃一個紅綠燈,心裡都像火燒一樣”。周祺說。

100多個問題,涉及哪些內容呢?周祺舉例稱,比如患者什麼時候開始發病?期間乘坐了哪些交通工具?和那些人有過密切接觸?有沒有做防護?……“吃過的每一頓飯、坐過的每一個交通工具都要明確,”周祺說,“一份確保詳盡的流調報告,必須形成一條完整的證據鏈,疑似患者在過去14天內每一個時間段的去向、行為都必須嚴絲合縫地卡在一起。這中間,哪怕僅有一個地點是模糊的,都很可能導致無辜的人暴露在未知的病毒風險中。”

“報告中每一項信息的精準,是我們唯一的堅守”

“你還記得……嗎?”“我真的記不清了。”……類似這樣的對話,周祺已經進行了許多遍。對話無法進行下去,患者的行動軌跡摸不清,怎麼辦?“絕對不能照本宣科,要把病人當朋友,要給他營造就好像平時聊天一樣的感覺。”

走近抗疫“偵察兵”:有時候,多吃個紅綠燈心裡就像火燒一樣

周祺坦言,面對有些病人的抗拒,他很是理解:“身體上承受著疾病帶來的不適,心理上又承受著疾病帶來的未知的恐懼,此時此刻,還要讓他去回憶14天甚至更久以前的行動軌跡,抗拒是在所難免的。即使不那麼抗拒,大腦也可能一片混沌。”

為了儘快得到準確信息,周祺想盡辦法營造放鬆的聊天氣氛,引導患者像拉家常一樣說出自己的經歷。“可以先從比較明確的時間節點開始,比如年夜飯在哪裡吃的?和誰一起吃的?過年有沒有走親訪友?諸如此類的問題,儘可能好答一些,好讓患者儘快開口。

雖然在隔離病房裡每多待一分鐘,就多增加一分風險,但“流調”小組卻必須找到精準的活動軌跡信息。“面對危重病人,他的精神狀況、反應較差,溝通進展肯定會比較慢一些,這時候就要想辦法找到一些客觀證據,比如他記不清具體哪天看病,那就從他的病歷本入手,找到他的就診單號;又比如,他說前兩天坐高鐵,那就可以問問是否留下火車票,或者問清楚上下車時間和站點,我們再去找相關的列車車次。雖然效率低一些,但必須確保信息的準確。”

為了“準確”二字,“流調”小組也會進行大量的複查工作。2月2日,上海發佈官方微信在通報上海新冠病毒肺炎情況時,提及“確診病例中有2例無湖北接觸史”。而在之後的通報中,這一信息卻沒有了。東方網記者發現,當時有不少網友給上海發佈留言,詢問是否找到其他原因?對此,上海發佈回覆稱,經向市衛健委瞭解:經反覆核查,這兩個病例有湖北接觸史。

“當時,市民對這個信息關注度非常高,其中一例就在徐匯。我們也為此展開了大量的複查工作。”周祺回憶稱,經過反覆排查軌跡,最終“流調”小組將目光聚焦在了上海南站。“該名患者在上海南站轉車時,同時有湖北抵滬的列車達到南站,站臺相距非常近,而當時那輛列車上有確診病例。因此,不能稱其沒有湖北接觸史。”

簡單幾個字的刪減,背後卻凝聚了“流調”小組的堅守與付出。周祺的一句話也許道出了所有“流調”人的心聲:“希望每一個信息都精準無誤,這是我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唯一的堅持,也是我們能夠給予市民最大的幫助!”

記者手記

原本採訪還要繼續,一個接報電話又將周祺喚回了下一個調查工作之中。周祺是忙碌的,和周祺一樣忙碌的還有無數活躍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

這兩天,上海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接連迎來“0”這一數字。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後卻凝聚了上海“流調”一線人員的努力與堅守。每天24小時待命出擊,每次調查都要在厚厚的防護裝備下工作2~3小時,“一身汗水”和“口乾舌燥”是每次調查必然的“戰果”。但從與周祺的對話中,我沒有感受到哪怕只有一絲的無奈。相反的,他的雙眼中傳遞著一股強烈的堅毅之情。因為,和其他“流調”人一樣,周祺深知:他們肩負著的是全市市民的重託,他們所出的每一份報告都事關老百姓的安危。

那一句“有時候,多吃個紅綠燈心裡就像火燒一樣”的話,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裡。你們,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