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經理轉行做 VC,他們遇到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產品經理轉行做 VC 已經是一條較為常見的職業發展路徑了,一些 VC 機構的分析師/投資經理招聘 JD 中甚至會優先招聘產品經理背景的從業者。產品經理轉行做 VC 有一定優勢,比如產品經理對業務瞭解得比較透徹,能對創業項目的產品有更好的把握。

不過,機遇與挑戰並存,這中間產品經理要跨越的難點也不少,本期我們就來具體聊聊產品經理轉行做 VC 投資的挑戰與機遇。

1 兩個職業有相同點

產品經理轉行做投資人的挑戰會越來越大

本答案作者:黃海均 職人社創始人,前豆瓣產品負責人

我之前曾幫一些產品經理朋友牽線給一線 VC 機構,對 VC 工作內容有些瞭解,嘗試回答一下。

風險投資對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推動有多麼重要,不言而喻,過去很多年都更多是「站在創業者身後」。隨著行業進入下半場,比如在 2015-2016 年眼花繚亂的 O2O、出行、本地生活、在線旅行、視頻、電商等領域超大型併購投資,以及外賣、出行、O2O 等上百億的燒錢大戰中,都活躍著多家風險投資機構的身影。「資本」正從幕後走向前臺,更大程度地影響這個行業。

# 有何優勢?

國內多家一線投資機構的 VP、MD 和 Partner,不少都曾經是產品經理。我覺得產品經理(PM)和投資人(VC)之間,有這幾個共同點:

  • 他們都長期浸泡於行業:PM 負責評估合適的市場和產品進入機會,說服老闆投入資源;VC 評估行業規模和趨勢,尋找投資機會,一旦看準就加碼進入。

  • 他們都深度研究用戶:PM 負責抽絲剝繭,洞察個體和群體需求;VC 也通過用戶訪談、調研來評估產品是否真的如創始人所說的那麼好;

  • 他們都理解並尊重數據的價值:PM 需要持續關注產品的 Key Metrics,發現問題並解決;VC 既關注行業宏觀,相信「小池塘裡養不出大魚」,有時甚至比創始人更關注產品核心數據,並更敏銳地指出問題所在。

  • 他們都熟練 get 產品分析的套路:PM「閱產品無數」,隨便拿到一款新產品,能夠較快進入狀態,理解產品核心價值,分析其目標用戶人群、場景、產品解決路徑以及產品迭代進化思路;VC 不僅如此,還需要在多種類型的各個產品中隨時切換,洞察不同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並快速判斷。

  • 他們都要求體力很好:PM 不僅要有高情商,處理好 360 度來自老闆、工程師、設計師、運營的綜合需求和人際關係,耐操和準備背鍋;VC 可能需要頻繁出差,一年見幾百上千人不重樣,跟每個人聊天都能把話說到點子上,體力差的還真幹不了…

# 有何挑戰?

上面說了 PM 和 VC 的相似之處,這也是 VC 機構願意找 PM(主要是工作經驗不超過 5 年的稍年輕的 PM)轉行過來的主要原因。但是,從產品經理到投資人,本質上還是完成了一次比較大的職業轉型。

打個比方來說,產品經理(創業者也是)如同游泳選手,要帶領項目團隊做得出色,得到市場和用戶的認可,深耕市場力爭上游是共識,切換賽道的成本很大;投資人如同教練,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全局視角,不需要自己下水參與游泳比賽,主要職責是發現誰的加速度更快,就給他提供更多補給(錢以及加油吶喊)助他成為 No.1 的選手捧起獎牌。就算看到有人腿抽筋要淹死了,也不會伸出援手救他。投資人也不會死守一個賽道,基本上你問一個 VC 看什麼賽道,他都會告訴你我同時看 A B C… 甚至更多。

有一個產品經理朋友轉去做投資之後,我問他感覺如何,他說「之前做業務時的很多積累(比如幾十個人團隊的管理能力),在投資人的身份上其實用上著了。做投資更需要管住自己的手,投完就是買定離手」。

除了上面說的角色轉換,還有就是對事情掌控面的轉變。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VC 機構的運行模式,按行業裡比較流行的說法分為募、投、管、退四個核心環節,也有 VC 講「看得見、投得進、幫得上、退得出」。分別是:

  • 募 — 即募資:VC 機構的錢絕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而是來自出資人(LP),也就是他們的投資人。募資主要是(核心/創始)合夥人的職責,新加入的 Venture Partner 不一定能參與。

  • 投 — 即投資:這也是投資經理和 VP 以及合夥人最重要的工作,大量地找項目(看得見)、評估和 Pass 項目。這裡主要是「看得見」,不少 VC

  • 管 — 即投後管理:不僅投資團隊會參與投後管理,甚至不少機構還有一支龐大的團隊專門為 portfolio 提供投後服務(從招聘、公關、醫療等方面幫得上),甚至通過完整週全的投後服務來為投資團隊增加競爭力(投得進,既然市場上這麼多熱錢,憑什麼說服一個牛逼的創始人拿你的錢呢?)。好像經緯中國的投後團隊規模大於投前團隊。

  • 退 — 即退得出

    :投資人不是活雷鋒,是要追求真金白銀回報的。退出途徑包括 IPO 上市、併購等。

從 PM 轉過去的投資新人,大概率是分析師/投資經理級別。如果有成功創業/項目退出經歷或是知名大廠高管,則可以去做 EIR(駐場企業家)或 Venture Partner(投資合夥人)。在上述四個核心環節中,新人 90% 以上時間精力都會在「投」這個環節,實際上能做的決策比較有限(取決於不同的基金風格和模式),這跟優秀產品經理要掌握全局的視角不太一樣。

之前看到一個數據(未經考證),說行情最好的時候,VC 市場上的投資經理人數跟京東快遞員差不多,小十萬的規模。隨著市場遇冷、不少人民幣基金募資困難,這一數字應該降低了不少。

總結一下我的個人觀點:隨著下半場「新常態」開啟,儘管有上述兩個職業的相同點,但跟其它賽道的機會類似,產品經理轉行做投資人的挑戰會越來越大。哪怕只是看互聯網公司內的局面,前產品經理的黃金時代也漸行漸遠。

如果這個答案對你有啟發或幫助,可以點擊這裡給他點贊評論交流。

2 投資工作重點是銷售、談判和商業判斷

投資從業經驗可加深行業思考

本答案作者:胡天碩 鮮榨語感合夥人,前星河互聯高級投資經理

別人的我不清楚,自己從在線教育的產品轉型做專門看在線教育的投資人的那兩年裡,總結一下自己的優勢劣勢,以及我是怎麼補足的。

#1 優勢

  1. 對在線教育行業和用戶的洞察,對創業團隊,產品,教研,增長的判斷力,對行業的走向的預估,超過多數看教育但沒有從業經驗的投資人。

  2. 容易得到多數創業者對自己的專業度的認可。尤其是驚訝地發現自己雖然過去只做語言培訓和中小學,卻不僅能夠幫助這兩個賽道的創業者,還能夠對職業教育,早教,素質教育,知識付費等等不同細分賽道的創業者有幫助。

  3. 當發現值得做的細分賽道,但沒有適合創業團隊時,還可以內部孵化這樣的項目。

#2 劣勢

  1. 投資的一個工作重點是銷售和談判。而不善於與陌生人打交道,甚至打電話都緊張,會讓自己觸達率比其他投資人更低,close 的效率也會更低。

  2. 投資的另一個工作重點是商業判斷。而過去從未學過財務和金融知識,會導致自己在這方面短板突出。

  3. 投資時,公開渠道能獲得的融資項目一般已經都是別的機構挑剩下的,而好項目需要靠人脈獲得。過去由於沒有過多投資人的關係,所以獲得這類項目比較難。

#3 我的解決方法

  1. 雖然我不會太多情商和溝通技巧,但沒有城府,對創業者真誠成為了我的優勢。我會盡可能站在對方的視角去思考,同時給出我自己專業的判斷,進而贏得了許多創業者的信任。

  2. 既然我不擅長看財務模型,那我就專門看早期那些財務還需要跑一段時間,而產品有亮點和特色,別的投資人未必能夠看懂的產品。畢竟投資比的是判斷能力,如果僅僅靠靠財務數據就能判斷是好項目的,往往已經融資輪次靠後,估值過高了。

  3. 別人有人脈,我又不擅長社交,那麼我就不斷寫自己在教育行業內的洞察,用自媒體來吸引創業者主動加我。當文章一週一更新時,幾乎一週能有十個這種主動加我的創業者,而且多數是欣賞我的洞察力,進而願意接受我司的投資。

雖然我在兩年的投資中,幾個談判的項目因為非個人的原因都沒有最終 close,然而我談好的這幾個項目均都已經在後續的融資中估值翻了很多倍,並且業務發展很好。

現在又轉回去創業,有了投資的經驗,對行業,對商業模式的思考也比過去深刻了很多。所以,如果有機會,還是建議那些有五年以上行業經驗,有自己若干成功失敗作品的產品人,可以嘗試一下做投資人,會對自己的職業高度,對自己的行業廣度和深度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如果這個答案對你有啟發或幫助,可以點擊這裡給他點贊評論交流。

从产品经理转行做 VC,他们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加入社區

職人社是圍繞個人職業經歷和能力開展交流的實名社區,社區用戶來自國內外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及獨角獸公司,在這裡圍繞專業、職業和行業開展討論,而不是其它。

如果你也樂於分享交流,歡迎,30 秒加入社區。若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請隨時聯繫我們,微信號: ZhirenOps。

从产品经理转行做 VC,他们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