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照常升起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還仍然熱愛它。

—羅曼羅蘭《米開朗基羅傳》

來源:常壘資本(ID:conswall_cap)


> > > > 進正文


過去十年,即使站在未來任何一個時間點回頭看,都稱得上是中國風險投資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

VC(風險投資)在這段時間裡經歷了從快速成長到井噴式爆發,在巔峰時期的2015年,多家基金管理人在新三板相繼完成了資產證券化,順利融到了不少錢;股權融到的錢是極其稀缺的,因為它沒有時間的約束。

不過從2018年起,這個行業開始急轉直下,伴隨的是從業人員的不斷淨流出以及三方財富的不斷爆雷。

我們看到,大量的資金和優質資產都在向少數頭部VC機構聚攏,大部分中小基金管理人因為後續募資的問題紛紛轉型離場,VC行業進入重新洗牌階段。


VC,照常升起


當雪崩到來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金融投資的本質就是兩個核心要素的不斷循環,它們分別是資金資產

一個完整的風險投資閉環包含四個環節:募、投、管、退;

其中,募資和退出涉及到資金,投資研究和投後管理則影響到資產

從進入金融投資領域的第一天起,你辛苦付出的努力都是圍繞著資產資金展開的,資金和資產就像是天平的兩端,無論你掌控了哪一端的主動權,都可以一招鮮吃遍天。

如果你能影響一眾資金,那麼你就有機會看到最優質的資產;

同樣如果你能夠把控一批優質資產,自然會有資金慕名而來。

資金和資產任何一端的有效把控,都是你日後職業生涯攀升和延續的談判籌碼,堪稱投資界的“續命神藥”。

但很可惜,許多人直到自己離開VC這個行業還沒有明白資金和資產的奧秘,這就是金融界的殘酷現實。

正因如此,風險投資的成功註定只屬於極少數人。


壹·紮根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

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


我們把它叫做——紮根。


VC,照常升起


一頁紙極簡的募資Teaser


在今天如果一個基金管理人(GP)無法用一頁紙讓基金的投資人(LP)找到你的亮點,那麼LP大抵也不會有興趣讀完你募資計劃書的剩餘部分。

如果說今天哪個行業創業最難,風險投資無疑首當其衝。

  • 一方面,這個領域合規性越來越高,持牌難度變得越來越大,而且全國投資屬性的新企業註冊通道已全面關閉。
  • 另一方面,VC(風險投資)的商業模式與初始資金高度相關。

募資是這個行業面臨的最大考驗。


VC,照常升起


對於那些在VC領域創業的團隊來說,第一支基金的募資顯得尤為艱難。

VC的商業模式與其它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

它不是為投資人提供一種看得見的產品或者服務,而是要讓它的投資人相信一件事:

未來我可以幫助你們賺錢;而LP決定出資與否,只能依賴基金管理人過往的部分業績和行為,這對LP的決策是一項巨大的挑戰,LP的很多決策是依賴想象和信仰來完成的。


對募資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回顧我們之前的原創:誰是中國資本之王?

幸好絕大多數人進入風險投資這個領域,都是邁過募資這個環節而直接進入投資環節。

市場化的激烈競爭已經幫新人過濾掉了尾部的基金管理人,因而在今天這個市場上還能夠不斷招人的GP(基金管理人),一定是有持續募資能力的。

曾經有人開玩笑說,過去是FA幫助投資人過濾項目,現在是FA幫助項目過濾投資人,因為很多基金真的沒錢了。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進入風險投資這個領域,是從募資開始的;這是他過往連續紮根多年的結果,如今時機成熟開始人脈變現了。

創而優則募,募而優則投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一種趨勢。

所以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能夠有幸從事風險投資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

因為社會上的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進行風險投資的;作為創始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信任積累是募集不到足夠的資金進行投資;作為打工者,如果你沒有足夠優秀,很難找到一個匹配的風險投資崗位。

回顧過往,每一個風險投資人都曾有過一段紮根的時光。在這段時光裡,他們忙碌而充實;紮根的時光少則二、三年,多則七、八年。但並不是每個紮根的投資人都能迎來屬於自己的獨角獸,這其中的差別一部分來自於機遇,一部分來自於認知。

紮根的時長一旦超過每個人承受的臨界點,大部分投資人都會面臨兩種選擇:要麼主動轉型,要麼被動淘汰。

現實總是殘酷的。


貳·參與感

據說在一級股權市場上,業餘的投資人在傳頌獨角獸,專業的投資人在接近獨角獸,頂級的投資人在參與獨角獸。

在過去的八年時間裡,每當投資人聚會的時候總有人會說:XX項目,當年我看過,可惜無情地拋棄了。XX項目創始人很熟,曾經融資的時候還找過我們。

說起這些話的時候,從言語中能感受到他們的一些遺憾,也能讀出某種小優越,意思是這些NB的項目,想當年俺也接觸過。

曾經一度我也這樣跟別人交流,直到有一天我發現:那些年主動錯過項目所帶來的現金回報,遠超過已投資的所有項目成本之和時,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思考方式是否是完全錯誤的。

你曾接觸過無數頂級項目,或主動或被動放棄,但這對於你投到下一個頂級項目沒有任何幫助,更不會成為你的一個談資。

唯一能證明你是頂級投資人的標準只有一個:投出了優秀的項目,並且成功退出;除此之外,都是自high。

也正是從那一刻起,我明白:有些量變的累計是永遠無法帶來質變的。

就好比一個男生如果認準了兩個女生是60分的水平,那麼他跟這兩個女生同時約會(危險行為,請勿模仿)帶來的疊加愉悅感遠遠比不上跟他自己認為90分女生的約會。

(需要補充一句,常壘資本絕不贊成腳踩兩隻船的行為,同時我們也並不鼓勵給顏值打分的行為。

我們認為:每個人只要找到那個對的人,在彼此眼中就是90分)


VC,照常升起

艾薩克·牛頓爵士(1643-1727),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他橫跨物理學、天文學、數學、自然哲學等諸多領域;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力學和天文學的基礎,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拉格朗日曾這樣評價牛頓:

雖然牛頓確實是傑出的天才,但他也是幸運的。人類只有一次機會去建立世界體系,牛頓就抓住了僅有的一次機會。 接近真理和發現真理是不一樣的,有著巨大的差別。


同樣,聊過項目和投資過項目是截然不同的。試想下面兩種情形:

  • 一種情形:你曾經聊過幾個項目,哪怕後來這些項目都成功了,但當初你並沒有投資。
  • 另外一種情形:你只投資了上面其中的一個項目,最後成功了。


兩種情況的結局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時我們感覺錯過一個項目是毫釐之間的差距,但其實是天地之間的差異。

用現在時髦的話講,對於第一種情形你只做了件OKR的工作;對於第二種情形你是完成了一件KPI的事情;這才是本質的差別。

當一個項目擺在投資人面前,投資人看到運營數據和估值通常會說的一句話是:你們再跑跑,現在的體量對我們來說還太小;

委婉拒絕背後的潛臺詞是:當前的估值與業績不匹配,但很少有投資人對項目未來的成長持續跟蹤。

一年之後當這個項目再次擺在眼前時,基本會遇到以下兩種情況:

1、如果項目數據沒起來,投資人會說我當時就覺得做不起來,你看我說對了吧;2、如果項目運行的數據達到之前的預測甚至出現超預期時,隨之而來的是估值再次報復性上漲;


這時投資人又會遲疑說,估值這麼貴了,明年還會保持增長嗎?

所以一旦錯過一個企業,大概率就是錯過了。

就像對大多數男生來說,如果第一眼看到一個女生沒什麼好感,那麼隨著時間的增長,他的好感大抵也不會增加,人性使然。

能追回曾經Miss項目的投資人不多,因為這不符合人性;但仍有少數優秀投資人還是可以做到。

所以,優秀的投資人就是要做反人性的事情。

一個頂級投資人與一般投資人的差別在於:他們找到了一個大勢並堅信一件美好的事情最終會發生,這種信念是認知帶來的。

但多數投資人誤認為:好的投資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即將會發生。

長短期預期的錯配,使得他們對於優秀的項目猶豫不決,而對於“看上去很美好”的項目又抱有一絲僥倖。

其實在任何輪次的投資決策前,都有無數的數據和模型甚至是外部的噪音來支撐或否定你的決策。

真正影響你say yes的原因只有一個:你相信這個事情最終會發生!!而且你堅信如果趨勢發生,最有可能率先跑出來的就是你投資的團隊。



叄·尋變

每一個成長起來的獨角獸都伴隨著一個傑出的商業模式,傑出的商業模式通俗地講就是一門好生意。

好生意跟普通生意的最大區別在於:普通生意賺錢就可以,好生意一定要賺大錢,而且速度越快越好。

那麼如何去分辨一門好生意呢?

一個好生意的出現一定伴隨下面兩個現象:

宏觀趨勢發生變化,產生新需求;

微觀領域開放競爭,出現商機。

一個行業只有趨勢但沒有商機,我們稱之為:講故事

一個行業只有商機但沒有趨勢,我們稱之為:小生意

上面兩種情況,都不是投資的最好時機。具體到執行層面就是要:觀大勢,做小事。

關於宏觀趨勢變化的洞察,在我們的上一篇文章《論VC從業者的自我修養(下)》有提及。

對於宏觀趨勢的變化,我們劃分為三個維度:

  • 1、社會和歷史進化帶來的必然趨勢,比如人均GDP和城鎮化率達到一個臨界值,就會出現一些必然的消費現象。

比如商品房改革帶來了商品住宅的黃金20年,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帶來家庭乘用車的井噴,人均素質的提高使得孩子的教育支出逐年上升等。

這個方面,中國部分效仿美國和日本,但絕不是照搬。

VC,照常升起

80年代國企都是以廠為家

之後20年這些人的去向卻成為了一個問題


每一個貧窮的國家走向工業化時,是必須要犧牲掉一輩人的,否則無法改變農業社會的惡性循環,而我們父母那一代(1950-1970年代出生的人),就是被犧牲掉的一代人。

不安全感,害怕冒風險,寧願在一個常年虧損的國企吃大鍋飯,也永遠不敢輕易邁出跳槽的第一步;

買房和買車從來不貸款,寧願辛苦攢了一輩子的積蓄交給P2P。

財富到了一定量級以後,單純再增加財富是不會帶來多少效用了。

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那個時候還能再搏命ALL IN,就是為了一些別的東西了。

夢想、信念、責任感、聲望、權力、征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才是更高階的驅動力。

過去20年,中國最賺錢的行業只有兩個:

  1. 房地產-線下流量
  2. 互聯網-線上流量

這才是人生的大勢。

房地產屬於不動產,往往區域割據,因此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夠實現跨區域擴張。

互聯網則不同,它背後代表的是一個虛擬世界,它的擴張無邊界,往往秋風掃落葉,橫掃千軍。

VC,照常升起

上圖中李兆基(左二)、李嘉誠(右二)、鄭裕彤(右一)被稱為當時香港的“新三劍俠”


這是一張80年代拍攝的珍貴照片。

“新三劍俠”不但在地產界橫空出世,還聯手在香港資本市場搞了很多大動作。

1978年後,在霍英東家族的帶頭投資下,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鄭裕彤旗下的新世界、李兆基旗下的恆基等地產公司也紛紛進軍內地,由此掀開了港資洶湧進軍內地的大幕。

之後的20年,他們一直壟斷線下的流量市場。


VC,照常升起


二十年之後,馬化騰和馬雲這兩個懵懂的年輕人,沒有重走地產前輩的老路,而是以升維的方式進入了一個流量的新世界-互聯網。

直到今天,二馬在互聯網世界的統治力無可匹敵,他們用另一種新的方式壟斷了線上的流量市場。


VC,照常升起


過去20年,香港抓住了房地產市場,卻忽略了新經濟的增長,所以回頭看是逝去的二十年。

大陸則經歷了從房地產到互聯網的板塊輪動;如今重啟對技術IP的重視,舉國發展硬科技。

因為只有互聯網和技術IP的授權是全球化的、超越國界的,因此是極具統治力的。

  • 2、全球通用性技術的突破和滲透,例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雲計算等。

這些不會因為你是中國就不同。

當學術paper、實驗室測試、產業化落地逐步突破其各自的臨界點,新的技術就會誕生,商業場景就會隨之出現。

VC,照常升起


我們總結了一個產業變革的三動因:流量、供應鏈和底層技術。

這三種動因在不同的時期發展速度是各不相同的,會依次產生板塊輪動的效果。

一旦某種動因發展相對滯後,行業的增速就會進入一個瓶頸;等到下次該動因重新開始啟動,這個行業就進入了新的高速增長期。

  • 3、中國特有新政策推出所帶來的紅利,這個因素帶著濃濃的Local風情。

例如農村土地流轉帶來的機遇、營改增和電子發票的普及對財稅行業的變革、新能源補貼政策給國內智能汽車行業帶來的變革、毛衣戰打響對中國基礎科技產業的影響等。

所以一個頂級的創業項目一定是洞察到了宏觀趨勢的變化而做了一件順勢而為的事情。

之前聽李想做分享,他談到自己的三次創業:

  1. 創立泡泡網,PC時代,在三流的行業做了一家二流的企業
  2. 汽車之家,移動互聯網時代,在二流的行業做了一家一流的企業
  3. 理想家,新智能出行時代,在一流的行業努力去做一家頂級的企業

每一次創業,李想都是在觀察到趨勢來臨的時候,做了件順勢而為的事情。

但很多時候宏觀的趨勢雖然已經發生變化,但微觀領域的商機並未成熟,這時很多創業項目往往成為陪跑的先烈。

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之時,移動端帶來了很大的變革,曾經一度也出現了不少短視頻的創業者但都折戟沙場。

直到4G的大規模商用和普及,以及前面幾批創意玩法先驅的鋪墊,2016年底抖音才橫空出世。

早期它也未出現爆發式增長,通過不斷地運營和積累,當用戶和內容達到一個臨界點,在2017年的夏天突然爆發了。



VC,照常升起


關於宏觀趨勢的變化,放在國足身上仍然適用


2019年1月25日凌晨的國足亞洲盃1/4決賽,中國隊0:3不敵伊朗隊,熬夜的億萬球迷再次心緒難平。

39歲的隊長鄭智,在賽後難掩悲傷,淚灑現場;儘管他依舊是場上表現最好的中國隊球員。

自從我懂事的那天起,中國足球就是一個讓全國人民最無奈的話題。

02年世界盃的出線點燃了球迷心中最後的希望,之後中國足球一落千丈。期間有幾年曾讓球迷看到一些進步,但那只是幻像。

每次賽前,總有一些球迷因為主觀情緒希望在國足身上找回奇蹟。

2019年,實在沒什麼亮點了,所有球迷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這名39歲的老將身上。

此時我們寧可放棄整個國足,也不能為了鄭智而盲目看好這支國家隊;

除非當宏觀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也符合我們上面提出的宏觀三維度),我們才會重新審視中國國家足球隊:

1、歸化一部分外籍球員為中國而戰,讓本土優秀的球員進入國外頂級聯賽歷煉並有效出場。

VC,照常升起

艾克森,出生於巴西科埃柳內圖,2019年8月正式成為首位非華裔血統國腳。

這在日本和其它國家足球崛起過程中都見證過的,中國歷史上也都曾經歷過。如今,艾克森已加入中國國籍,武磊進入西甲西班牙人俱樂部。

2、足夠多的青少年接觸足球並熱愛足球,目前來看中國國家隊90-96年齡段的球員出現了斷檔,而這個年齡正是在足球領域被譽為的“黃金一代”。

青訓營的有效培訓以及從非職業到職業聯賽完善的梯隊選拔機制,這是通用的底層邏輯,全世界的足球強國都是經歷青訓營的不斷培養和篩選,這點不會因為你是中國而不同。

3、讓真正“懂”的人進入足協並擔任主教練;這個是中國國情,不但要懂足球更要懂中國的內在“文化”。

其實這麼多年,我相信很多中國球迷都有一個疑惑,中國14億人怎麼就選不出一個合格的男子足球隊?

似乎人人都想摩拳擦掌進入中國足協來解決這個千年難題。

每一次比賽的失利,大家都把怒火和調侃拋給當時的國家隊身上。

我一度被這些問題所困擾,直到我看到了下面這個圖:


VC,照常升起


VC,照常升起


中國雖然是一個人口大國,但真正的註冊球員卻少的可憐;所以每年的國家隊只能從區區的8萬人之中進行挑選。

如果按照一個平均的3%佔比來看,中國每年存續的註冊球員至少在3000萬人。

這也與這些年學校和家長的教育引導相關。

試想你的孩子如果進入了小學階段,你是讓他繼續一邊上課,一邊接受足球訓練?還是讓他全面開始備戰小升初?

孩子在課後補習班的時間多了,踢球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踢球如果沒踢出什麼名氣,退役了連份正式的工作也找不到,因為目前中國的足球產業太薄弱,根本沒有足夠多的崗位承接退役的運動員。

而且目前在中國培養一名球員,先不用說進國家隊了,就是一般的職業運動員,對於很多家庭都是負擔不起的。

那麼家長對於適齡的小球員做出的最好選擇就是把他們送入應試教育這條跑道,有個文憑,畢業後至少還能找個工作餬口。

這也就導致了中國本土90-96年齡段的黃金一代集體缺失。

上面是用具體數據說明了中國僅僅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不是足球大國,當然更談不上足球強國。

其實在風險投資領域,我們也會面臨一個被稱作是“萬億市場空間”的陷阱。

不是每一個號稱萬億的市場都孕育著巨大商機。

當我們抽絲剝繭,認真分析完一個所謂的萬億市場,才發現創業者要做的事情跟所謂的行業萬億空間沒有任何關係,其實很多創業者都在偷換概念。

所以要分辨出一個行業的機會,我們不但要大膽提出假設,洞察宏觀趨勢,還要小心求證,用更多的數據來驗證你的假設。

另一個給投資人判斷項目造成阻礙的點被稱為:主觀情緒偏差。

很多投資人包括我都會犯一個錯誤,面對一個新項目,看了第一眼就根據主觀的喜好給出了一個經驗性的判斷;

比如我的上一家公司天使投資了一個做同志社交的項目,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就說,這個行業太小,誰會去用,怎麼變現?但實際真的是這樣嗎?

回過頭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這個項目給我們帶來了非常豐厚的Cash Return。

其實當時我們內部討論也很激烈,除非你是基督教徒,否則在你沒有對gay群體進行了解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隨便做出一個主觀的判斷是很不負責的。

後來我們在投資覆盤時總結:調研一個需求的感知時,切勿推己及人。

市場的喜好是客觀的,並非你自己的主觀;

每一個細分市場都需要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去探索和發現。

投資切勿推己及人,因為每一個新事物的爆發一定是突破了大多數人以往的認知。

這也是一個頂級投資人和一般投資人的重要差別。

肆·卸妝

VC,照常升起

謝霆鋒說,80後知道我是一個歌手,90後知道我是一個演員,00後知道我是一個廚師。

同樣是一個東西,50年代叫做圖靈測試,90年代叫神經網絡,21世紀叫做AI。

在投資市場中待久了,無論是一級還是二級市場,大家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無論是創業公司的管理層或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對於自身未來的業績預期在絕絕絕大多數情況下,要遠遠遠高於實際情況。


那麼問題來了:是他們過於自信?還是投資人過於愚蠢?

VC,照常升起


在一級市場上投資者為了避免創始人這樣信口開河,一般會約定一個對賭條款;其實這只是一個心理安慰劑。

一旦企業發展超預期了(當然也是低概率情況),對賭條款也用不上,因為它是單向約束;

一旦企業發展不達預期,雙方履約對賭的成本也很高,而且對於一家業績不達預期失望透頂的企業,它的股權補償又有何意義呢?

現在二級市場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原來定增價格不限定的時候,大家參與定增的熱情度極高,在最瘋狂的時候甚至加到了1:7的場外配資槓桿;

自從證監會限價之後,二級市場投資人參與定增一般都要求實際控制人做一個兜底的回購,這點類似於對賭。

如果定增之後未來股價不達預期,大股東又有多少真的具備履約回購的能力?

上面的兩個事例說明:在中國,大部分企業管理層對於未來業績的盲目樂觀並不會因為上市與否而變得不同。

企業並不會因為上市而變得謹慎或者更靠譜,也並不會因為賬上多了幾千萬利潤就變得更安全。

優秀的企業哪怕不上市,依然可以扛起民族科技產業的大旗。

特別是最近一兩年,我們見證了太多的A股企業商譽減值、業績爆雷、財務欺詐。

VC,照常升起


其實企業上市只是換了一個賭場,它還要繼續跟投資人豪賭。正如一句話所說: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了。

之所以會出現上面的情形,是因為在中國的股權投資市場上,大部分企業家把資本市場當做一盤賭局。

賭贏了從此進入人生的高光時刻,賭輸了大不了回家種地,反正不是用自己的錢;

而大部分投資人則把投資默許為一件“名股實債”的事情,大家都想盡量把風險規避。

但是如果一個企業管理層“主動”願意替你承擔風險,他本身的動機就很有問題。明明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為什麼非要做成無風險的感覺?

所以,無風險只是一種感覺,當它出現的時候,本身就孕育了巨大的風險。

優秀的投資人也許也會簽訂對賭協議,但是他們不乞求用這樣的方式去轉嫁風險。

VC,照常升起

上面這張圖漂亮得有點不像實力派。收入應該先對半砍,再打7折。

當收到一份BP,一個優秀的投資人首要考慮的事情是:到底要給管理團隊給出的業績預測打多少percent折扣?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卸妝過程。

過去八年時間,我們總結了To B創始人對於自身預測的四大誤區,在這裡分享一下:

  1. 錯把甲方的一次產品試用或競品參照當作銷售訂單即將落地
  2. 錯把自己的合同收入理解為當年確認收入
  3. 錯把開票收入與現金收入劃等號,以為應收款還有10秒鐘到達我方陣營
  4. 錯把投資人的TS當作SPA,放棄去接觸其他投資人


企業的管理者永遠都要給自己找一個備選的Plan B。

因為一個企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所有曾經制定的Plan,都因為Lan,最終都變成了P。”

既然創業者每次的業績預測總是遠低於實際情況,我們應該重點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 1、評估企業有多大概率可以實現所預測的業績?

一個頂級投資人的必備技能就是:能夠合理地給企業業績預測打折扣。

如果判斷企業能夠達到預測的業績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直接放棄投資。

  • 2、如果判斷大概率能夠實現業績預期,還需要思考萬一未來項目的業績不及預期,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觸發黑天鵝效應?

我相信當你對於企業經營失敗的潛在風險思考得越全面時,你距離成為一個頂級的風險投資人又邁進了一步。

此外,投資人容易忽視的另一個最重要因素是:創始團隊的說到&想到≠做到

人類的偉大之處是擁有想象力,人是想象的共同體,金融則是人類進化的高級產物。

現實社會之所以出現借貸或是投融資事件,雙方都是以未來的現金流入或者潛在變現價值作為基礎,這一點動物則不具備,這就是所謂的眼見未必為實。

如果只是以看到的實物進行等價交換,經濟的增長必定會受到極大的約束。

但VC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誇大了對創始團隊的想象力,忽略了創始團隊在想到與做到之間存在了一個巨大的Gap。

這就需要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個行業,很多模式在邏輯上看是天衣無縫的,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與模型預期大相徑庭。

VC的每次投資都是對商業現狀的突破。

但是從0到1的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是沒有現實路徑可以依據。

此時大部分投資人會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從0到1的大概過程,但在扣動扳機決定投資的那一刻,中間的斷點和Gap很少有人去認真思考,因為他們主觀上認為現階段的商業模式是無法驗證真偽的,其實這是一個極其感性的做法。

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則會分析從0到1的幾種可能路徑,一旦最終結果出現偏差,仍然可以覆盤,長期以往,一定可以接近正確的路徑;

縱然有時運氣使然,理性思考未必戰勝感性思維,但純憑主觀意識盲目的下注,長期回報一定不好。

VC,照常升起

在對創始團隊不斷卸妝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一個技術性的風口。

從SaaS、Big Data、AI再到現在最火的RPA,創業者在每個不同時期都在努力迎合著風口(這跟我們之前提到的順勢而為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一個技術沒有合適和可靠的落地場景,就會出現下面奇怪的現象:

  • 一種現象是:豪華團隊+風口概念。


但並未產生多少與風口概念相關的主營業務收入;此時,主業不夠,副業來湊。

一定要湊夠足夠的收入才能與估值相匹配,此時並沒有多少人關心收入從何而來是否有持續性;

總之,湊夠收入才能對得起當前的估值,投資人才會安心。

  • 另一種現象是:傳統業務+披上風口的外衣。

當一個概念火起來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傳統領域的企業也躍躍欲試,它們趁

機給自己披上了最火的概念。

對投資人宣稱,自己的技術並不比市面上XX公司差,而且還有穩定的收入,估值比XX公司更具性價比。

其實上面兩種現象的本質是一樣的。

都是努力迎合當前的風口概念,卻沒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商機。它們的估值和對外釋放的信號,都是被VC和媒體拔苗助長的結果。

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趨勢有變化,商機不落地。

相比之下,第一種情形比第二種情形更容易贏得投資人青睞。但擊鼓傳花的遊戲遲早要結束。

既然說到了卸妝,我們也教一下創始人的化妝技巧。

當創始人面對投資人,如何表達才能展現出最大的魅力?

1、當你沒有足夠證據說服投資人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對標的競品。美國XX企業已經獲得了很高的估值,這是全球發達市場給出的結果;投資人不一定需要懂太多,只要看到了對標,他們腦海中就會形成一個參照系。2、告訴投資人,如果要投資這個賽道,你們就是最有可能跑出來的團隊。


伍·對接

相信大部分投資人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們投了這麼多的項目,怎麼做投後管理啊?

其實真相是這樣的:頭部的項目高速發展,不需要投資人管;尾部的項目陷入絕境,即使付出了大量精力,也未必能換回等價的投入。

因此,投資人最需要花精力管理的其實是中部的項目。


VC,照常升起

如上圖我們看到的,一個基金的portfolio中最需要花精力管理的是中間那部分好學生。

其實在教育領域也存在類似的情形。一個班裡幾十名同學,老師應該把精力花在哪些學生身上?

尖子生不需要老師管,他們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向上。

尾部的差生基本處於放棄狀態,只要不添亂就好。

決定一個班級升學率和提升平均分的其實是中游的學生,老師在這些人身上其實花了最大的精力。

具體到投後管理上,我們聽到投資人說得最多的就是,我們跟XX資源很熟,到時可以幫你對接資源。

一個朋友告訴我,VC投資人最常說的兩句謊言:

對創業者說:我們不止有資金,還有資源。對LP說:我們可以穿越週期。

對接資源的最高境界是幫忙不添亂。但很多投資人把資源對接做成了一種干擾。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我的孩子想上一所區裡的重點小學,那麼幫我辦事的人只需要對接以下兩類人:

  1. 這個重點小學所在區的教育局領導;
  2. 這所重點小學的校長。

除此之外,都是干擾。

有些人給你對接了一個學而思的老師,然後告訴你這個人跟你心儀的重點小學的某個老師很熟,這非但沒有幫你打通渠道對接資源,還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當然以上僅是舉的一個例子,常壘資本希望社會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讓每一個祖國的花朵享有公平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一個優秀的VC機構一定是從產業鏈的全局角度來投資一個賽道。

對於TMT領域的創業企業來說,最需要的就三類資源:現金投資及後續融資、優秀的人才、甲方的客戶資源。

一個VC只有圍繞上述的三點不斷滿足創業企業的需求,才算是合格的對接,才是投後管理真正意義所在。


陸·收割

你連世界都未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 韓寒,電影《後會無期》

記得剛入行的時候,也曾年輕氣盛;總是不斷地跟別人談行業,講邏輯,把自己弄得跟行業專家一樣。

直到一天碰到一位投資前輩,他只問了一句:兄dei,你有退出嗎?


我竟啞口無言。

有些成長註定要在歲月中慢慢積澱,很痛但是很有必要。


VC,照常升起

要理解一個項目的退出,首先我們來看看一個投資人的思想波動歷程,它的演進大致經歷以下幾個時期(當然對於一部分投資人來說,可能始終無法貫穿這些時期):

1.0 項目判斷還不清晰,每週會上報一些看似有知名度,但無投資價值的項目,因此會被內部的同事和老闆diss,看似人生的至暗時刻,實際是紮根的最好時機。

2.0 項目獲得內部老大的認可,最終觸發投資了;但是並未融到下一輪;這時你有了懷疑人生的想法。

3.0 項目獲得了市場認可,獲得下一輪、兩輪的投資人加註,這時賬面數字是漂亮的。

此時你心中一陣竊喜,心想多年的媳婦要熬成婆了,但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畢竟只是賬面價值。

4.0 項目得到了市場認可,並且獲得行業知名度;後續輪次有機會實現部分老股退出,收回成本;

此時是對你人性的考驗,項目是退還是留,元芳你怎麼看?

5.0 項目成為行業知名標杆,運營和財務數據增長迅猛,老闆決定持續加持,以抵消後輪增資稀釋帶來的損失;

此時你還要做一些補充陳述&說明,開個內部投委會,畢竟又要觸發一次投資了

6.0 項目在一個好的時間點以老股轉讓的方式退出了。

之所以提前退出原因有很多種,也許是基金存續期要到了,也許內部投資人對於項目未來的發展預期與外部投資人出現分歧;

這時投資項目像一個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7.0 項目所處的行業一直存在頑強的競爭對手,最後形成了雙寡頭壟斷,行業整合勢在必行。

此時,行業的競爭對手、上市公司巨頭都有可能向你提出了併購要求,此時你的項目可以實現併購退出。

8.0 項目經過不斷努力,確立行業龍頭地位終於迎來了IPO,二級市場投資人跑步入場,項目終於可以在解禁期退出啦。

退出總共有8個等級,只有你的項目到達了4.0之後,才具備退出的可能。

除了8.0退出外,其餘幾個階段的退出都是投資人在與自己內心掙扎過後,與外部投資人博弈的結果。

VC,照常升起

投資人的一次完美退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是指你的項目一定是處於風口的行業,而且這個行業在未來幾年裡仍然存在較高的景氣度,否則在市場無人問津。

地利指的是項目本身在行業內處於一個相對優勢的位置,最多放寬到行業前三名,有時甚至只有行業一、二名才可以;

因為排名再靠後的項目是沒有溢價空間和談判機會的,要麼被消耗淘汰,要麼被平價吞併。

人和則是退出交易環節的精髓。

中國有一句古語:買的沒有賣的精。

無論是一級市場的老股退出還是二級市場的IPO退出,本質都是尋找接盤俠的過程,因此對交易買家的選擇顯得十分重要。

股權能夠進行交易轉讓,一定是買家和賣家對於公司的未來預期產生了分歧,如果預期一致,市場上是不會有買賣交易的。

此時,對於退出方(賣家)來說,要經歷了一段內心的靈魂拷問;有人貪戀這個市場,一旦錯過了這個交易時點,可能永久性地失去了退出的機會,比如OFO。

有人目光過於短視,雖然投到了一個好項目但沒有長期持有,因而錯過了項目高速增長帶來的紅利盛宴;可見投得好,不如賣得好。

只有完成了最後的退出才算是完成了風險投資最後的閉環。

這些年來總有人不斷問我的一個問題是:你們VC投資的成功率有多高?我通常會反問:你是如何定義一個VC成功的投資呢?

這個項目在媒體上曝光多算成功,還是這個項目融資多算成功,亦或是這個項目IPO算成功?

衡量一次成功的風險投資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如果讓我來評判一次成功的VC投資,我更看重:單位時間項目帶來的相對現金回報&項目最終帶來的絕對現金回報。

我這裡列了幾個標準供大家參考:

  1. 這個項目三年時間獲取了10倍現金回報
  2. 這個項目為基金賺取了超過1億人民幣現金
  3. 這個項目為基金賺取了超過1億美金現金
  4. 這個項目為基金賺取了超過3億美金現金

注意:一定是現金為王

所以成功的風險投資註定只屬於極少數人。

只有經歷了募、投、管、投四個階段算是一個合格的投資人。

能夠有幸經歷牛熊市經濟週期變化而又屹立不倒的投資人,才稱得上是穿越週期。



VC,照常升起


如果從商業的角度看待一個人,最優的策略一定是放眼整個生命長河,找到一條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路徑,而絕不是在每一個人生的歷史階段都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這就好比在過去的10年時間,一個人不斷地在房地產、股市、天使投資、區塊鏈、P2P之間切換,看似每一步都踏著風口而來,結局可能是一地雞毛。

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從不試圖去預測一件事情的發生,而是隱藏起來專注的等待,時刻保持一種飢餓感。

當他篤定地認為:一個相對確定的長雪坡出現時,立刻把自己全情地投入進去。

柒·One thing more


VC,照常升起


除去睡眠,人的一輩子只有一萬多天

人與人的不同在於:你是真的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生活了一天,卻重複了一萬多次。

看到這裡,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了這是一篇圍繞著募、投、管、退而展開的文章。

這四個環節貫穿了VC投資的始終,它們就像是一年當中的四季,不斷交替輪迴形成了最後的閉環。只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VC,就是一個江湖。

江湖會告急,但它的字典裡沒有退潮。

今晨,VC照常升起!

以下是小驚喜


文章最後給大家留一道開放性的問題,這也是一直困擾我們的:

在一級股權市場待久了,你可能會發現其實中國很多所謂的Hardcore行業並沒有什麼壁壘,但投資人總是忍不住反覆問道:你們項目的壁壘到底在哪裡?

我們發現中國大部分科技行業的發展經歷大致如下:

A企業的創始團隊在原來的行業巨頭公司熟練掌握了某種開源算法,帶領一群人在此基礎上做了簡單的封裝,此時領先行業1年(可能是他認為的1年)。

B企業不做研發,只做情報偵察;在A企業的線人拿到了資料並帶到B企業。自此B企業與A企業的差距從1年縮短到3個月;因為A和B企業其實都沒有原創。

C企業更簡單粗暴,直接由B企業分裂出來的幾名核心員工組成,再造一個B企業的翻版。

那麼問題來了:A、B、C三家企業你選擇投資哪家?

歡迎後臺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將有意外驚喜!

精彩內容,下期繼續。

2019,我們依然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