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一、為什麼努力學了很多技能,還是不具備職場競爭力?

復工第一天,同事珊珊就遞交了辭職信,大家都非常驚訝,不明白她為什麼突然要辭職。

珊珊曾經多次抱怨公司不公平,她明明工作那麼努力,還額外學習了很多技能,為什麼總是得不到重用?看著其他人調去更好的崗位工作了,她心裡很不平衡,決定辭職另謀高就。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珊珊是一位非常上進的小姑娘,一直在學習各種技能,想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人,下班後的時間她都用來看書、學習、聽課,每天看她發的各種學習打卡,同事們既羨慕又有壓力。

就是這樣一位勤奮努力的人,卻在職場上屢受挫折,每次崗位晉升都與她無緣,還常常被領導批評,為此珊珊很鬱悶,覺得是領導故意和她作對。

其實不是領導的問題,而是她不具備職場競爭力,雖然學了很多技能,但沒有自己的硬本領,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也總是出錯。

很多職場人都像珊珊一樣,努力學習了各種知識,想要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像職場高手那樣實現逆襲,但總是事與願違。

大家很好奇,同樣是學習,為什麼有些人學完以後能很快升職加薪,不斷攀登更高的目標,而有些人還是原地踏步呢?這是因為<strong>多數人都缺乏精進力,看似很努力,實際上只是重複著低水平的學習動作,沒有將知識內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二、學會5個方法,輕鬆解鎖精進力,努力提升職場競爭力

為什麼有些職場人拼命學習、考證、看書、買課,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任務,卻沒有什麼進步呢?除了沒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以外,很多人都忽視了<strong>快速成長的前提是持續精進。

作家採銅說:“ 用持續精確的努力,撬動更大的可能,這便是精進。”

那麼怎樣才能解鎖精進力,實現快速成長呢?職場高手都在用這5個方法:

1.設定長遠目標,由慢到快實現逆襲

企業對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技能已經無法滿足職場的需求,於是大家就開始學習各種技能,想以此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羅振宇曾說:“職場,或者說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因為在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影響力。影響力怎麼構成?有兩個能力:第一是寫作,第二是演講。”

意識到了寫作的重要性,很多職場人都開始學習寫作,想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但是,很多人都很盲目,沒有一個長遠的學習目標,看到別人寫書評賺錢了就學寫書評,看到別人寫影評賺錢了就學寫影評,看到寫文案很賺錢,又開始學寫文案……學了一大堆技巧、方法,到頭來還是寫不出高質量的文章。

很大一部分職場人都是這樣的學習狀態,大家都迫切想要成長,但是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了很多方法技巧,依舊不具備核心競爭力。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職場高手無論學什麼,都圍繞著一個長遠目標進行,不會因為別人取得了成功而感到焦慮,進而忽視對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他們會按照自己的節奏穩步前行,努力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鬥。

時間管理專家、青年企業家張萌萌姐,是很多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她也是暢銷書作家,幾乎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暢銷書,這讓很多同行、自媒體人羨慕不已。

當大家都在盲目學習各類文章寫作技巧的時候,萌姐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大目標——成為暢銷書作家,想通過文字影響更多的人,所以她沒有刻意學習爆款文章的寫作方法,也沒有學習寫影評、書評,而是專注於自身寫作能力的提升。

她每天都會利用早起的時間輸出一篇乾貨文章,持續提升寫作能力,此外,她還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學習如何選題,如何高效積累素材,以及圖書的寫作技巧等知識。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出書這一目標,用了幾年的時間,成功修煉了寫作這項硬本領。

這個過程看似很緩慢,但是她已經熟練掌握了一整套寫書的邏輯,每一本新書都很受歡迎,她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萌姐因此踏上了高速飛馳的“列車”,實現了彎道超車,甚至是變道超車,能力也遠超當初一起學寫作的人。

慢慢來比較快,一旦設定了長遠的目標,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我們的每一次學習都在為成功積蓄能量,當勢能足夠大的時候,就迎來了逆襲的高光時刻。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2.學會刻意練習,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

為什麼同樣是學習,最後只有少數人成了行業高手?因為多數人學習都忽視了<strong>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傑出學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提出的,在研究了大量行業或領域的專家級人物以後,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一書中,埃裡克森博士指出,刻意練習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它需要一個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領域,也就是說,在那一行業或領域之中,最傑出的從業者已達到一定程度的表現水平,使他們與其他剛剛進入該行業或領域的人們明顯地區分開來。

其次,刻意練習需要一位能夠佈置練習作業的導師,以幫助學生提高他的能力。導師必須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並且有一些可以傳授給別人的有益的練習方法。

<strong>刻意練習是一個不斷挑戰自身能力極限的過程,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曾經看過一段劉國樑教練訓練奧運冠軍張繼科的視頻,劉導手邊放著滿滿一筐乒乓球,他一個接一個地發球,手速之快讓我們乍舌,而無論劉導發球的方向怎麼變,張繼科都要快速做出反應,每次訓練至少1000個球,直至達到預期結果,才能繼續更高難度的練習。

這樣的訓練對於乒乓球運動員來說很常見,因為想要成為冠軍,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做到極致,在教練的專業指導下,完成一系列高強度的訓練,能持續提升運動員的綜合能力。這就是刻意練習,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能力極限,追求更高的標準。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高標準的刻意練習需要專業教練的指導,目的是獲得及時專業的反饋,有利於進行科學合理地訓練,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健身要找健身教練、演講要找演講教練的原因了。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條件找專業教練,難道就沒有辦法進行刻意練習了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平臺等資源為我們服務。

一些演講高手在最初練習演講的時候,為了能夠獲得及時反饋,會用手機將演講過程錄下來,結束以後反覆回看,從語言表達、臨場發揮、颱風、現場互動等多個方面進行復盤,找到每個環節的不足之處,並針對弱項進行刻意練習,不斷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最終成為演講高手。

練習寫作的時候,如果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可以將文章發表在自媒體平臺上,通過閱讀量、轉發量、點贊量、評論等內容獲得反饋,發現文章存在的問題,對標優質文章,從標題、選題、文章結構、素材等方面進行刻意練習,持續優化寫作方法,提升寫作能力。

心理學教授安德斯·埃裡克森博士說:“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

秋葉大叔根據刻意練習,提出了一個<strong>技能練習的總能量守恆定律:快速掌握某項技能=好的練習方法*足夠的時間*合理的強度*專業的反饋。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技能練習的總能量守恆定律

看完這個公式,相信大家都明白為什麼自己在某個方面努力了幾個月,依舊沒有效果的原因了。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是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而缺少高效的方法、合理的練習強度、以及及時的反饋,如果將它們結合起來,就能快速掌握一項技能。

籃球巨星科比. 布萊恩特在《科比自傳》一書中說到:“我不止訓練身體也訓練精神。識別比賽關鍵,洞悉細枝末節的唯一途徑,是在場下刻意訓練精神,專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細節,通過閱讀在訓練中集中注意力和刻苦工作,我的專注力得以強化,磨鍊出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能力。”

3.科學使用“10000小時”,成為行業高手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10000小時”理論,它源自英國神經學家丹尼爾·列維京的研究,他認為人類需要10000小時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技能,才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簡單說就是“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進行10000小時的練習。

很多人也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覺得只要練習10000小時,就能成為領域內的高手,但是我們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很多人努力工作了幾十年,專業訓練早就超過了10000小時,還是沒能成為行業高手。

關於這個問題,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一書中指出:<strong>“不是10000小時的訓練,而是10000小時的刻意訓練。”

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練習,哪怕付出了幾個10000小時努力練習一項技能,也無法成為領域內的高手。

有人就開始糾結了,如果每天練習4小時,一週按照5天計算,就是20個小時的練習時間,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就需要10年的時間,這時間也太長了!

實際上,10000小時包括一個人為某項專業技能付出的閱讀、思考、交流、拆解、練習和覆盤等全部相關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很多碎時間完成一些內容的學習。

根據職場人的能力水平,可以將10000小時分成了4個階段,構成了一個<strong>學習的階梯模型。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學習的階梯模型

大部分技能的學習都遵循這個階梯模型:

入門只需要100小時;

熟練只需要1000小時;

精通只需要3000小時;

專業大咖需要10000小時。

在某一個領域做到專業的水平門檻非常高,不但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還要有一定的天賦或興趣,否則很難成為頂級大師。

大部分職場人在練習技能的時候,沒有堅持多久就放棄了,結果就是能力一直停滯在入門或者熟練的階段,根本達不到精通的水平。

我們如果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比如寫作高手、PPT高手、手繪高手、演講高手,達到精通的水平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只需要付出3000小時的刻意練習就夠了!

如果我們每天花2小時學習一項技能,按照學習階梯模型計算,當技能達到精通水平的時候,只需要4年多一點的時間,當然,如果每天付出更多的時間學習,那麼達到精通水平需要的時間就更短了。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一個人某方面的能力只要超過同領域80%的人,他就具備了這方面的競爭力,所以,想要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逆襲,達到精通水平就夠了,這樣只需要3-4年的時間,我們就能熟練修煉一項硬本領,逐步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4.利用正向激勵,克服枯燥的學習高原期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學習了某個新方法、新技能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能力會快速提升,但是很快就會進入瓶頸期,感覺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取得很好的成績,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很想放棄。

無論是自學,還是跟著老師、教練學習,每個人都會經歷瓶頸期,這個階段被稱為<strong>“學習的高原期”。

“學習的高原期”源自教育心理學中動作技能學習的練習曲線。這個曲線顯示:練習者開始時進步快,但曲線中間有一個明顯的停滯期,後期進步較慢,中間的停頓期就叫作“學習的高原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在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其能力和水平的發展並不是直線上升的,一般要經歷4個階段:

(1)開始階段:瞭解新事物,熟悉新規律,學習比較費力,一開始速度提升地比較慢;

(2)迅速提高階段:初步掌握了某一領域知識和技能的規律或方法,學習成績有明顯地提高,我們會受到鼓舞,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能力提升很快;

(3)學習高原階段:已經掌握了一些知識,還有一些難點內容沒有吸收,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成長速度會突然變慢,雖然每天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提升很不明顯,甚至還會下降,總體上處於一種停滯的狀態。

(4)克服高原階段:當我們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下來,掌握了新的方法技巧後,能力水平又開始提升。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能力水平發展的4個階段

在學習的四個階段中,高原階段是最難堅持的一個階段,多數人學習一項技能,都是因為沒有在高原期堅持下來,最終沒能掌握某項技能。

瞭解了學習的高原期以後,我們就要想辦法度過這個階段,收穫更好的成績。

  • 給自己留一個緩衝期,提前適應高原期

瞭解了學習過程以後,在學習一項技能之前,我們應該事先做好心理預設,提前適應高原期。

在能力迅速提高的階段,每次能力提升以後,就暫停學習新的內容,保持當下的水平練習一段時間,體驗高原期的狀態,當適應了這個過程以後,再繼續學習,這樣我們就給自己創造了一個緩衝期,等到高原期真正到來以後,就能從容應對,克服困難,很好地堅持下來。

  • 設置獎勵機制,進行正向激勵

我們打遊戲的時候,會一關接著一關打,總想挑戰更好的成績,為什麼打遊戲不會進入瓶頸期呢?因為每一關都有獎勵,拿到獎勵,我們就很開心,想要繼續闖關,在獎勵機制的吸引下,我們會沉浸在遊戲中無法自拔。

其實學習同樣可以利用獎勵機制,每完成一個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能夠保持學習的新鮮感,增信心和動力。

當我們學習進入高原期(瓶頸期)的時候,就可以制定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完成計劃表中的一項任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比如買個小禮物、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等等。

獎勵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正向激勵,無論能力提升與否,都能收到獎勵,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我們的自信心,也更願意用積極的心態去學習,收穫更大的進步。

學習高原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學習階段,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沒能成為行業高手,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沒有收穫正向反饋,放棄了精進的機會。

學習高手在遇到高原期的時候,不會消極面對甚至放棄,他們會採用設置獎勵、給自己一個緩衝期等方法,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這個階段,堅持下去收穫更好的成績。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5.合理使用碎片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碎片時間,指的是受眾因為需求多元化以後,其工作生活所呈現出的零碎時間段。

我們都會面臨時間碎片化的困擾,很多人都覺得這些碎片時間很容易被浪費,低頭刷刷抖音、看一眼朋友圈,時間就沒了。也有很多人說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效率很低,而職場高手都善於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高效學習。

<strong>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不等於碎片化學習。

碎片化學習,是指無論是利用整塊時間學習,還是碎片時間學習,知識之間都是沒有聯繫的,就像一個個碎片一樣,零散地裝在大腦中,不成體系。

利用碎片時間高效學習的前提是,已經構建了學習框架,所有的學習內容,都是知識框架的一部分,雖然在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但是知識之間是一個整體,學習效率也會很高。

如何合理利用碎片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呢?

(1)將碎片時間整合到一個目標上

很多職場人都在利用業餘時間寫作,通常情況寫一篇文章需要2個小時的時間,但是除了早起和晚上的時間,我們很難抽出整塊的時間專心寫作,於是,很多人就學會了<strong>利用碎片時間寫作。

事先擬好文章大綱,選好每一部分需要的素材,然後利用坐車、等電梯、排隊的間隙,隨時充填內容,雖然沒有利用整塊時間,但是把碎片時間都合理地利用了起來,同樣能高效寫完一篇文章。

這就是“結構化”思維的應用,除了寫作,學習也是一樣,當我們建立好了知識框架以後,每天學習的目標就很明確,將一天的碎片時間合理地串聯起來,既能高效利用時間,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結構化利用碎片時間的好處,就是先給碎片時間賦予目標,然後把碎片時間整合起來,為零碎的時間賦予了一個有意義的用途,這也是促使我們長久堅持學習的動力。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2)用知識框架樹整合碎片時間的學習成果

知識框架樹,就是把要學習領域的知識想象成一棵樹,領域內的重要內容就是樹的枝幹,不同主題就是枝幹上的分支或者樹葉,能夠從整體對一個領域的知識進行把控。

建立知識框架樹的好處:

  • 建立全局思維。建立知識框架樹能從整體上對知識進行把控。
  • 明確學習進度。有了知識框架樹,我們就清楚了自己的學習進度。
  • 規劃主題閱讀。用主題關鍵詞進行知識檢索,把檢索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圍繞一個個知識點進行主題閱讀,而不是閱讀了大量碎片化信息後再整合。

有了知識框架樹,碎片時間就變得更有利用價值了。

我們把知識框架樹上需要充實的內容,變成快速篩選信息的關鍵詞,在發現文章或書籍中有我們需要的信息時,馬上填充到我們的知識框架樹中,不斷對知識框架樹進行迭代升級。

這樣學習的好處就是,利用碎片時間進行主題閱讀,看似時間比較零碎,學習也是間斷的過程,但是因為有了知識框架樹做支撐,就相當於把碎片時間進行了整合,學習效果不受任何影響。

(3)用大塊時間系統學習,用碎片時間隨時複習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

好的學習方式,需要一遍遍強化已有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和新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鏈接,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框架樹。

高效學習者在建立了知識框架樹以後,會利用碎片時間瞭解相關領域內的新觀點、新案例、新素材,同時思考或者分享這些信息,反覆激活已有的知識框架樹去解決問題。

反覆調用知識框架樹的過程,並不需要我們花費整塊的時間,利用碎片時間去完成就可以了。比如,看到了一個與我們領域相關的話題時,立刻輸出一段文字或者語音,這對知識是一次強化,也是合理利用碎片時間複習知識點的過程。

職場高手的知識框架樹都非常牢固,他們學習、看書、聽課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善於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對知識框架樹的調用或刺激,並隨時進行乾貨分享,做到持續精進。

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成為職場高手?因為你缺乏精進力

總結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職場人都在努力學習各種技能,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盲目學習、碎片化學習都不是高效的學習方式,唯有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學到硬本領,打造核心競爭力。

學習是“反人性”的,不像買東西、娛樂,花完錢立刻就能享受,學習具有周期性,學完知識以後,需要持續練習一段時間,把學到的知識徹底理解、消化,最終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掌握了<strong>設定長遠目標、學會刻意練習、科學使用“10000小時”、利用正向刺激、合理使用碎片時間5個方法,就能快速解鎖精進力,像行業高手一樣持續精進,實現職場逆襲。

——END——

*作者介紹:大大的人兒,原500強國企員工,堅持早起、寫作、學習,分享職場、成長乾貨。生活不易,成長還要繼續,職場路上,我們一起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