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山城小哲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没有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如:儒释道而衍生出医药.天文.地理.舞.音乐.数数等等,等等。古人做学问的虽少,知识面非常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能诗词歌赋.舞美音律,又能排兵布阵善医理。而现代人呢?学音律的未必懂医,学文的未必懂物理化学,数学的地理历史又怎样?虽精而不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动经济和政治发展,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簸,继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zhang755


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我认为糟粕居多,精华偏少,符合现代文明的偏少。对人的教育和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的东西偏少。

个体我们通常讲三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三观的塑造和改良的东西很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代表的儒家 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帝国占据中枢地位,形成了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黑格尔在《东方哲学》说:在古代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是自由的,而所有臣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是装神弄鬼,且延续至今。几乎所有的文化都有神的色彩渲染其中,形成拜神教的历史虚无主义精神控制。这是帝国数千年皇权统治的根基。否则为何皇帝自称“天子”?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尤其是现代政治文明,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很少。造成民众的无知和虚妄,始终在顺民和暴民两个极端徘徊。革命居多,改良偏弱,再反思和辩论、更新和 再造的功能偏少,终致数千年朝代更迭,但几无社会进步。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严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以上几乎涵盖社会知识体系。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前两者,后面几种几乎没有什么能上台面的内容,以致国民愚钝,奴化至今。

所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说法,感觉读的很顺口,还是多想想的好。


古戏新说


本人觉得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传统文化追求格调

讲究格调一直是传统文化所追求标榜的。在崇雅的文化中,格调决定一件文艺作品的价值,当然也意味着一件作品在什么层面被认可与传播。西方接受美学所谓的受众,受众口味决定作品的流传范围,而作品的俗与雅将影响到接受者的取舍。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山谷说:“士大夫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句话几乎被所有传统文人所认可。去俗气,追雅气,便是传统文艺的不二追求。这便涉及到格调的问题了。


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所理解的传统,它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它既是在发展之中的东西,是一个进行时,又相对是一个凝固的东西,是过去时,它已经是凝固的了。比如我们说唐人,宋人,元人,明人,这部分传统就是已经固定的传统。传统还有一个发展的那一面,它有一个活性的东西。刚才我们说的传统固定的东西,还有一个不固定的东西,就是发展的东西。假如我们说建国初期的东西是新,那么我们今天再看它就不新了,它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当年清初的四僧刚出来的时候也是新的;当年金陵画派的龚贤,以及刚出来的扬州画派——甚至叫八怪也新,我们现在看还怪吗?不怪了。它已经成了相对凝固的传统。传统有两面性,已经成为历史的它就凝固了,它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有一套自己的文化趣味,有一套自己的技术语言、系统,有一套自己的表现方法,甚至有一套自己的图式模式。比如说清代出版的芥子园画谱,这是一套谱系化的东西,是中国视觉语言的谱系化的东西,这也是对以前的绘画的总结性、概括性的回顾,或者是分类性的整理。如果作为否定就拿它做靶子,如果肯定就作为范式,就会片面,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而文化的繁荣兴盛则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书法艺术以独特的生命张力,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作品具有传递“真、善、美”的社会功能,人民群众在欣赏书法艺术中得到美的愉悦,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书法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以自觉向人民学习,不断淬炼品格、涵育心灵,积极投入“人书合一”“人墨互磨”的艺术实践,重塑精神力量。


但凡在一个时代提倡传统文化,追随古人古意者,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是终将会被历史所认可。“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我们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正是这样一个状态。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安定的!愉悦的!中国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兴盛,传播越来越广泛。


俊东说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活理念、行为规范、价值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流经几千年、并且生生不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遇到了西方国家文化观念的挑战,甚至削弱。如何恢复传统文化,把传统优秀的生活理念和行为规范潜入到现代人生活、并且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我国文化思想战线上极其重要的任务。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办到的事情。所以说,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应该从三个具体方面入手。

一是在家庭要教育孩子尊师重道。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文化,都是老师由传授给我们的,老师的工作是神圣、伟大的,所以必须尊重尊敬老师。同时,家长也要做出尊敬老师的榜样。目前,我們的教育体系出了教师不敢管学生、家长也不允许老师管孩子的问题。这种氛围,孩子们是不会把把老师放在眼里的,长大成人后,无所畏惧,毫无责任心,难以担当社会的主人。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尊重老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让老师敢于并且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规矩、制度、法律有所畏惧。

二是在学校要把孝顺父母纳入教学内容。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几代人都崇着、惯着,全家人围绕这个中心转。孩子潜意识里也是自己就是老大,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谁都得让着我,老人、长辈都是我的奴仆。在这样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孝顺父母,更不懂得尊敬长辈、尊重他人,人类良知的根基在这儿就断层了,传统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三是在全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走向社会,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束,在家庭、在学校受到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要在社会生活中开花结果。因此,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树立孝顺老人标兵等助推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活动,新闻媒体要把宣传好人好事做为常态任务,久而久之,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会在当今社会体现,社会风气必定好转,家庭必定和睦。传统文化巩固了,中华民族生存、强大的根基也就牢固了。


嫩江船夫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属于从古至今的一种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含概很广!

因此,在形成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则必然遗存一些与现当代的文明进步,不相适益的思想观念!

所以,在传统文化之中,虽然存在众多的文化精华,亦遗留下不少腐朽与过时的思想糟粕!

由此,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对于当代文明进步的人类来讲,则应站在客观与文明的高度,去审视,看待传统文化中的优与劣!

如此,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进社会的文明及文化上的进步!

同时,亦可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及人类智慧的进步,提供优秀的文化根基!

比如,为了丰富少儿的文化学习,近期买了一本《增广贤文》。

通读之后,其中虽然存在很多优秀的人文名句,同时,也存有不少不合适益性的陈腐思想及人文观念!

通篇审观,此书,或许仅算出自于历史上的一位民间文化人之手。

对此,为了传优去劣,本人将不适于少儿学习的句子,划上了Ⅹ号,优秀的句子,划上了√号。

这种做法,实属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办法!

因此,世人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切不可一概而论!

否则,即会误入愚昧,错误,及不分优劣性的那种有亏于智的误区之中!


紫云君客


传统文化“无孔不入”,无处不影响着我们的一思一言一行。但是,它的影响未必都是好的,因而需要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去粕存精,对于其中某些部分进行价值重估和必要的扬弃。

以戏曲为例,许多作品里面常常宣扬传统儒家的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我们在当代改编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免表现其牺牲个体、压抑人性的一面,而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时俱进强调其中的爱国和信义。另外,包括《白兔记》《牡丹亭》《长生殿》在内的古典名剧,都有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内容,甚至享乐主义的低级趣味,在重排过程中也要加以辩证的批判。

总之,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健康积极的文化形式才是值得我们从传统文化中继承的财富。作为传统文化工作者,我们会结合时代的要求务本归元,守正创新,萃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如长流细水般浸润人们的心田。


红船先锋队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其精华,去掉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也一样,吸收其中好的东西,舍弃其中坏的,无用的东西。这应该是对待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态度。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贡献有口皆碑,儒释道结合的包容发展绝无仅有。

但是,我们除了应该看到我们文化的辉煌一面,更应看到我们的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骄傲的同时,更要“壮士断腕”,勇于剔除其中的糟粕。

我们要有头脑,会甄别,有勇气。我们应该站在世界和人类的高度,仔细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自我膨胀,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能自暴自弃,犯悲观的民族虚无主义。

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反过来,中国的月亮也不比外国的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在各自的角度上充分享受月亮的光亮就好,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交换一下位置,变换角度体验一下。多交流,多欣赏,珍惜彼此的月亮,珍惜大家的月亮!


金风35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核心精神体现。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看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从历史精神的延续角度而言,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核心为主体而组成的、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而融合成的一个稳定的精神体。它以个体的生命关怀为出发点,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为基本旨归,以立人达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人格陶冶为核心内容,强调人的道德感与人格力量对人和世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本世界观,以“人性善”作为道德出发点,以人伦道德为基本规范,以整体和谐为最终目的,以天下大同的理想主义作为终极理想的一个完整的价值载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将人与天地并列,并强调“天地之间人为贵”,从而以“做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和谐关系的正确处理,建构起一个个人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上下合力、朋友同心、天下和谐的健康社会。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家国一体。这样一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国家的未来与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德行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张社会的发展应该德治为主,法制为辅,力图通过个人人性与德性的发扬而实现社会的太平与发展。这种将社会的发展归因于个体人格与德性的,进而把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统一起来的逻辑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平衡的深层文化机制,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超稳定结构,同时对中华民族表面上看起来谦和平易、安贫乐道,而在深层次上却博大深沉、积极进取的独特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看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和人类未来还有没有价值。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激烈斗争的时代。从人类自身的生存角度来看,和谐则生,争斗必亡。所以国与国应该和平相处,人与人应该友爱共存,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人类应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睦有爱”的价值、“匹夫有责”的道义等,无疑都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地域和时代的局限性。中华传统文化主体作为农耕文化的代表,在一个信息文化主宰的时代,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念,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理想信念,都与时代和社会要求有着相当的差距,甚至某些方面还会格格不入。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一直延续至今,连绵不绝,除了它深邃的精神内核外,还与它博大而开放的价值结构是分不开的。因为开放,所以才能够吸取众家文化之长,融合汇通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质。所以今天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并分析传统文化的利弊得失,不讳言不诿过,不自矜不自傲,而是要善于吸收各种文化养分并融合汇通,如此中华传统文化未来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才能为中国和国人的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云水禅心71678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泛指中国“儒、释、道”三家传承下来的圣贤文化,是传承下来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并对全人类有用的文化,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传”:传承最本源、人类最本性、对人类根本需求的东西。“统”:就是“头”、“元”、“首”的意思,又为源头之意,万物之统。“文”:统之相,不是本质,但是本质的一个表征,代表本质。“化”:教化,教言教理,达到化育,让人们知礼仪、懂规矩!

现在我们提倡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提倡“仁爱”思想,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等,“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国学热才逐渐升温,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设立,以及祭孔大典在国内的重视,“国学”在海内外才前所未有的火起来。

2014年教育部颁发三号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建设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当中,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九大”教育部长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来抓,将深入中小学校,进课堂、进课本。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阶段,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每位受教育者都要有国家认同意识,增进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感,这也正是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破局之举!国学经典教育深入到校园、家庭、社会是一种必行之势!

孔子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老子》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古代教育,除了“四教”(诗书礼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外,《论语》中还记载有“孔子四教”(文行忠信),从而可以看出古人很注重人文教育的!“生命”,不仅要“生”存,更要知天“命”,《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就是让人生与天命合一。


人生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智、成年养德!0岁至3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德性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 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古人非常注重“习劳”。童蒙初学就要学习洒扫。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贵族子弟,“习劳”是古人强调的必备品德。曾国藩就曾在家书中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习礼堂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部分有益的传统文化应该保留并发扬光大的。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我们有益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保留,如:为人处世之道“天道酬勤”;对于一些封建思想要解除遗忘,如:“重男轻女”。

2:继承是发展的基础,要先继承并熟知了这些传统文化,才知道是否适合现在的国情,所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不做所谓的一刀切。


3:岁月变更,皇朝更替,人也会变的,所以要在实践中出真理。毛主席也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要用这些传统文化去实践,才知道期是否已过期。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宝藏,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藏,这些文明的象征应该被继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