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白衣黄“侠”

勇赴一线,义无反顾!

坚守战地28天,

晕倒战场被强制休息。

直面时艰,责无旁贷,

披挂上阵再请战——

白衣黄“侠”

白衣黄“侠”

2月17日,从重症肺炎应急病区出来的黄霞略显疲惫。

黄霞又回来了!

2月23日上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症肺炎应急病区安全区内,黄霞正替战友们穿“战袍”,帮他们做着进入隔离区的准备工作。

“加油!你们是最棒的!”望着战友们走向隔离区的背影,她挥着拳头。口罩上方的一双大眼睛,晶莹透亮,紧盯着那些逆行的背影,直到隔离区的门缓缓关上。

四天前,也是在这里,黄霞在诊治患者途中突然晕倒。医院“下命令”,强制她休息一周。

可她哪停得住!“这个时候,我必须和战友们在一起,哪怕是打点杂都可以!”

仅过去三天,黄霞又申请回战场。经不住软磨硬泡,医院在对她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后,同意她回来,但暂时“严禁”她进入隔离区。

黄霞就是我们战队中的一位女侠!

同事这样评价她。

是的,她是女侠。

疫情面前,

她以“霞光”照亮患者的“生命之光”,

以“侠义”践行医者的仁心大义。

侠之勇者——

无所惧,冲头阵

怕个啥,有这身白衣为袍,心里有底!

2月19日傍晚,战“疫”中的万州,异常的寂静。

三峡中心医院重症肺炎应急病区里依旧灯火通明,一次对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刚刚在这里完成。

争分夺秒,高度紧张了两小时的黄霞短暂休息几分钟后,又进入另一间病房继续工作。

几分钟后,她突然晕倒,伴随着呕吐。同事马上将她扶到安全区,替她脱掉防护服,摘下护目镜和口罩,给她吸氧……

这个风风火火,铁骨铮铮的“女侠”终究还是倒了。

“我没事,不要慌……”她声音微弱。脸上,几道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出的血痕清晰可见。

黄霞是三峡中心医院最早奔赴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之一。自1月22日起,她就开始在重症肺炎应急病区战斗。

“我与重症患者打交道多年,临床经验丰富。作为党员干部,我必须先上!”这是黄霞的“请战书”。

有时候,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黄霞的这个选择,几天前就开始并坚定了。

疫情来袭,黄霞便知,逆行的时候到了!

“这段时间医院会很忙,过年不能回来陪你们了!”1月19日,黄霞把孩子送回梁平老家后,便匆忙返回医院,做着上前线的各项准备。

战“疫”,集结号吹响!

1月22日,黄霞紧急来到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参与临床救治。

“我辈已躬身入局,势必要共渡难关!”投入战“疫”次日,她在微信朋友圈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作为病区的副主任之一,黄霞总是带头冲锋在一线,坚守在病区。

“先按时查房,随时掌握病人情况,还要记录、诊断等,基本停不下来。”黄霞说,手术衣外是隔离服,隔离服外又是防护服,头上戴着头罩、护目镜、口罩,加上总是像陀螺一样飞快的运转,背上和腰间长时间都被汗水浸湿着。

黄霞全副“武装”呆得最长的一次超过30个小时。

“黄大侠出来时全身都湿透了……”同事说起这事,眼里噙满泪花。

黄大侠,这个“雅号”就此传开。

“扛得住,冲得起!这个女子不一般。”病区主任崔勇这样评价黄霞。

直面重症病人,没有硝烟,但随时可能有人倒下。没有时间细想,没有机会神伤,每一秒都在与死神争抢。

2月2日晚,又是一个平静而激烈的夜晚。

白衣黄“侠”

2月2日,黄霞走进隔离病区。

黄霞带着一身疲惫刚刚从隔离病区走出。突然,有人呼喊:一名危重症患者生命垂危,必须实施感染风险最大的插管治疗。

紧急时刻,黄霞立马转身进入病区,接过插管的任务。救治的分分秒秒里,她只要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感染。但她无畏无惧,沉着冷静,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怕个啥,有这身白衣做袍,心里就有底。”黄霞说,“患者总是在寻找着希望,我勇敢了,才能给他们的黑夜带去光亮。”

侠之柔者——

爱之名,情似水

萍水相逢,肝胆相照,是生命中的缘分!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黄霞从医10年来,一直的座右铭。

2月16日晚,夜色笼罩中的隔离病房,依然灯火通明,黄霞还在病房中忙碌着。

这已是她连续战斗的第26天。

白衣黄“侠”

黄霞正在整理防护装备。

在不少患者的记忆里,这个戴着护目镜的医生经常在深夜来病房巡查。

“怎么样?好些了吗?”黄霞轻轻推开隔离病房的门,见患者周平(化名)还没睡下,她俯身上前关切地问。

“好多了。”床上的周平虽然不能一眼认出黄霞,但这个声音他非常熟悉,知道是黄医生又来查房了。

周平记得,自从住进隔离病房,很多个深夜,这个声音在耳边响起。

入院之初,周平情绪急躁,一度丧失治疗信心,甚至想要放弃。是黄霞的鼓励和无微不至关怀,给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黄霞的帮助和鼓励下,周平积极配合治疗,最终成功治愈出院。

“她每天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我看不见她的样子,但我记得她的眼睛。那些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你没有看过医生的眼睛。”周平说。

黄霞的眼睛很美——大大的眼睛,像会说话一样。战病毒时,溢满勇毅、坚定;面对患者时,又充满柔情和温婉。

她照顾患者的照片经媒体刊发,一双坚定、有神的眼睛感动无数网友,纷纷称她是“最美抗‘疫’女医生”。

“看到黄医生的眼睛,我就有信心!”患者陈亚(化名)入院时,情绪急躁,以泪洗面。黄霞一有空就去陪她说话,鼓励她,给她信心。

待病人如亲人——为不方便的患者喂饭,为焦虑无助哭泣的患者擦去眼泪,为那些熟睡中踢开被子的患者掖好被子……用那双温暖的手点亮生命的希望,让患者在寒冷的病途中宛如看到家的一窗灯火。

“被病人需要,被病人信任,是我人生的最大价值。”黄霞说。

黄霞的柔情,不仅患者感受得到,战友们也时刻体会着。一声亲切的“霞姐”便是最好的证明。

“外柔内刚、工作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对人特别好……”说起黄霞,同事徐莹莉这么评价她。

有一次,疲惫的黄霞刚走出肺炎重症病区脱下防护服准备换班,得知一位同事因腹痛导致救治组差人,她放下还没喝完的半杯热水:“我马上来。”

同事王欢工作之余总想念孩子,躲在角落偷偷抹泪。“霞姐”走上前把她相拥入怀,“没事,等到疫情散去,我们就能见着孩子了!”

白衣黄“侠”

2月21日,休养期间的黄霞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同事们的奋不顾身,落下眼泪!

“那深情的一拥,让我更加坚定了打败疫情的信心。”王欢说,那个拥抱,给了她家人般的温暖。

重症病区除开黄霞原来的科室人员外,还有其他科室和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家都“蒙着面”,每天奋战在一起。

“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我们没机会认识对方。如果哪天在街上擦肩而过,都不一定知道是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人。”说起这些,黄霞有些心酸,眼中含泪。“但只要上阵,我们就是共同迎敌的亲密战友,即使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

侠之大者——

若有战,我必回

家事为小,国事为大!

天黑了,又亮了……

刚刚睡了两个多小时的黄霞,便从凌晨4点多的微微晨光中醒来。

朦胧中,一段熟悉的彩铃声响起。那是母亲打来的:“妹儿啊,你怎么又骗我?要不是你们医院领导给我说你晕倒的事情,你要瞒我们到什么时候啊?”

“妈,我……”

原来,母亲头一天跟她打过电话,习惯报喜不报忧的她,并未把自己晕倒的事说出来。

“妈,我没事,休息一下就好了!”黄霞仍是轻描淡写。

电话里,母亲已经开始抽泣。这一刻,黄霞有些后悔又一次骗了家人。

因为在这之前,她已经撒过一次“谎”。

疫情发生后,医院组建新冠肺炎应急病区,她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战上一线。当母亲打来电话问候时,她却撒了谎:“我还在原来的科室,没有上一线。”

1月29日,黄霞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母亲才从新闻上知道女儿在一线。

白衣黄“侠”

1月29日,重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红衣)治愈出院,黄霞(左一)陪伴在她身边。

“妈,别担心,我没事……”黄霞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匆忙挂断电话。

推开窗户,任凭寒风打脸,任凭泪水滑落。

望着远处的点点灯光,她想家了。

又是一个早上,黄霞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妈妈,你好久能回来啊,我想抱抱你了。”

稚嫩的声音里带着哭腔,黄霞不知如何回答,无奈之下,她只得哄孩子:“快了,快了。”

“我知道你对工作很拼,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也想你。”当丈夫发来视频,鼓励和安慰她时,黄霞瞬间泪奔,哭成泪人。她依然没有将自己晕倒的事情告诉丈夫。

“不告诉家人,是怕他们担心。”黄霞说,“家事为小,国事为大。”

白衣黄“侠”

短暂休养后的黄霞(左二)重回工作岗位。

抛开所有的牵挂,

专注战“疫”一线,

是责任!是大义!

所以才有回不去的家!

2月23日,

病区窗外,春花已开。

(作者: 刘鹏儒 洪启辉 周志华 李进发 冉孟军 何洪泽)

(作者单位: 三峡都市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