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昆仑奴”是何种人?为何能让唐朝贵族们爱不释手?

白船


昆仑在我国古代,除了昆仑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黑。

早在唐朝,长安与洛阳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


在这人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一些衣着华丽、腰缠万贯的贵族或者商人后面,往往都会跟着一些皮肤黝黑的人,他们忠诚的看护着自己的主子,从他们的肤色看来,也能知道他们是不属于中原地区的,当时的人们更喜欢称他们为“昆仑奴”。


现在我们知道,昆仑奴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尼格利陀人),按现代来说,这些人其实不是黑人,只是比起中国人来,他们确实要黑很多。

也另有少部分是真正的黑人,估计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印度的一个民族)。

新罗的婢女来自朝鲜,作用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

昆仑奴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昆仑奴力气大,很能干,又比国内的仆人便宜,所以十分流行。


当时,这些黑人,多半是被人贩子带到长安的,他们分为三种:长相好的留下来成为唐代宫廷中贵妇人的男宠(当时的民风是很开放的);身强体壮的就成为大内高手,充当护卫;而长相不佳的一般为奴。

《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而林邑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林邑以南便应该是现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这里是上面所说尼格利陀人主要分布的地区。

就连印度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越南等地,从公元3世纪就有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因为唐朝贵族很有钱,所以昆仑奴主要销往长安,而当时长安贵族对于这些黑人感到十分稀奇,所以便越来越盛行。


关于昆仑奴的介绍大致就是这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两则关于昆仑奴的典故:

昆仑奴做皇太后

晋太宗司马昱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先后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皆不幸夭折,另外两个儿子的生母犯了重罪,子因母罪,也被废黜,最后幽禁致死。

但神奇的是,此后十年里,司马昱的所有妃子没有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此时的司马昱已经四十二岁,身体各方面都大不如从前。

司马昱想尽了所有办法,但是就是没有生下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有儿子对争夺皇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武器。

无奈之下,他就找了一位相士,相士经过自己的一系列做法研究,然后给他找了个昆仑奴做妃子,这个昆仑奴名叫李陵容。

对此司马昱心中自然是不满意的,但他又不得不试一下。


果然,不久后,李陵容先后为司马昱生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府内的地位一下子变得尊贵起来。

公元371年,51岁的司马昱登基,是为简文帝,封李陵容为淑妃。

两年后,司马昱驾崩,司马曜,也就是李陵容的儿子继位,李陵容就成了皇太后

帮主人泡妞

唐朝时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就是说崔玉接到了郭子仪的邀请,说是要他过去小喝一壶,而当时崔玉去到的时候,却被郭子仪的貌美妻子迷住了。

原来当时郭子仪专门安排让自己的妻子敬酒,这一两杯酒下肚,崔玉就感觉自己爱上了这位女子。

而郭子仪的妻子也是对崔玉有好感的,于是在崔玉临走的时候给崔玉做了一个暗号,可是崔玉回到家中之后苦苦思索没能想出,之后便向自己十多年的昆仑奴磨勒诉苦,磨勒笑着帮他解开了暗号,随即还自告奋勇说自己去帮他把风。

这一来二去的,崔玉尝到了甜头,但是觉得来来回回风险大,而且麻烦,于是,磨勒再次说道自己可以将她背回府中。

不过事情最终还是被揭露了出来,当时郭子仪也是成人之美,成全了他们的美事,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崔玉将这个昆仑奴送给自己。

可磨勒却誓死不从,当时郭子仪只好用强硬的手段,想要将他擒住,没想到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本领逃走了,从此之后不知踪影。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羽评郡主课堂开讲啦!

在这之前先讲个故事……

唐朝有个官员叫,崔玉他家中就养了一个昆仑奴,这天郭子仪请他喝酒,因为自己不甚酒力,所以让妻子红綃代替,结果妻子和崔玉眉来眼去,心生暧昧,酒足饭饱,崔玉起身回家,红綃对崔玉伸出三根手指,然后摊开全部手指,又翻转三次手掌,并指了指镜子。

回到家中,崔玉始终不明白红綃什么意思?

苦思冥想之后决定找跟随自己多年的昆仑奴磨勒看看,说不定他能知道其中的含义,磨勒得知后就说“主人,她这是想和你约会啊!”

三根手指表示第三个院子,摊开手掌翻三下是说在15日见面,崔玉自然高兴,便说:“只是郭子仪的府邸我也进不去啊!”

磨勒表示自己有办法,后来磨勒将崔玉背在身上,直接翻墙而进,就这样二人约会了,后来磨勒觉得麻烦,就直接将红綃背回崔玉府中。后来郭子仪发现,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原委,也怪自己将妻子介绍出去,但是他心胸开阔,便提出成全二人,但条件是以磨勒抵换。

郭子仪认为,崔玉与妻子能够约会并且这么久不被发现,大多是磨勒的功劳,认为他忠心且富有能力,然而昆仑奴以忠心闻名,磨勒始终不肯答应,郭子仪派人去抓,结果还是被磨勒逃走。

虽说这件事是野史或者后人杜撰,但是足以看出昆仑奴的忠心和能力。

这也是唐朝贵族为何喜欢昆仑奴的原因,那么昆仑奴又是从何而来?

昆仑奴主要是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仆役,也有一部分是东南亚地区的仆役。

《旧唐书·南蛮传》中如此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林邑”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小国,位于如今的越南中部,这样看来,唐朝的昆仑奴虽然皮肤黝黑,却并非来自非洲,他们同样是黄种人,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是黑人,这些黑人都是从阿拉伯来的,黑人昆仑奴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物以希为贵,黑人昆仑奴数量虽少,但是极为贵重,只有一些王公贵族才能用的起,相比其他昆仑奴价格要高出许多。

昆仑奴究竟有什么优点?

“昆仑奴,新罗婢”,这是唐朝时期流行的一句话,当时长安城南北纵横数十条街道,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池,万国来朝,各种肤色的外国人都来到长安城,其中昆仑奴与新罗婢最受欢迎,他们都是接受了专业训练,昆仑奴体格强大,但是性情却十分温和,比较耿直老实许多唐朝贵族尤为喜爱。

所以唐朝贵族喜欢昆仑奴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猫眼观史


在唐朝有一群特殊的人,令唐朝的贵族们爱不释手,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们是唐朝贵族出门必备装逼神器,也是唐朝贵族家中的好帮手,爱不释手。那么,他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他们就是昆仑奴,但并非是来自昆仑山的土著。实际上,在古代昆仑除指昆仑山外,还有黑色的意思。而唐朝人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据专家考证,当时唐朝的昆仑人一部分是来自东南亚、南亚的皮肤偏黑的矮黑人,他们还是属于黄种人的。而另一部分是来自北非的黑人,他们被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进贡或者贩卖到唐朝。



当时在唐朝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昆仑奴在唐朝可是令贵族们趋之若鹜,爱不释手。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一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昆仑奴在唐朝比较稀有,物以稀为贵,为唐朝的贵族所争抢,成为其身份的象征。

二是昆仑奴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因此他们成为唐朝贵族们最佳的保镖人选。他们身高体大,肤色特殊,唐朝的贵族带上他们出门,既可以让他们保护自己的安全,威风凛凛,又可以成为装逼神器,岂能不喜欢。

三是黑色诱惑,昆仑奴这种全身黑黝黝,只有牙齿是白色的外表会产生一种黑色的诱惑。唐朝的贵族为了追求新奇和刺激,对她们爱不释手。例如后来南汉的刘鋹就娶了一个昆仑奴,并起名“媚猪”,对其爱不释手。可见,昆仑奴的黑色魅力。



总之,唐朝的昆仑奴作为一种舶来品,虽然唐朝的贵族圈对其趋之若鹜,爱不释手,但终究他们也只是唐朝贵族们的奴仆而已!


密探零零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对于昆仑奴,有着三种推测。

第一,黑奴。

唐代开始,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过陆路和水路来到大唐。

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阿拉伯人在古代就开始在非洲捕捉黑人,作为奴隶。

有些还被阿拉伯人用于后宫伺候妇女,当然都是被阉割的黑人。

一些资料中记载昆仑奴皮肤很黑,而且力量比较强,这符合对于黑奴的描述。

第二,柬埔寨人。

萨沙看《柬埔寨通史》,柬埔寨历史专家认为昆仑奴就是柬埔寨人。

因为对于昆仑奴的描述提高很多人,身材比大唐汉人还要矮小。

黑奴总体比较高大,不符合这个描述。

而当时柬埔寨人比较矮小,又黝黑。历史上,柬埔寨曾经多次和周边国家战争,不少人民被俘虏成为奴隶。当时很多东南亚国家和大唐做生意,就把他们的仆人带到大唐,这就昆仑奴了。

第三,印度的首陀罗。

首陀罗不是雅利安人,主要是印度原住民,肤色比较黑。

首陀罗在印度是第四等级,本来主要做仆人。

印度人口很多,首陀罗人口也多,跟随印度商人来到大唐。

对于首陀罗来说,其实为谁服务没有区别,完全可以选择中国人服务。

现在一般认为,昆仑奴很有可能是三种人的混合,并不是某一个族群。

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唐当时是世界性的强迫,有些外族的仆人有啥奇怪。


萨沙


“昆仑奴”即黑人奴隶。历史上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时代,长安作为经济文化中心,自然引得各国的人来唐朝进行商业交流,而黑人一直是被欺负打压的对象。他们的文化落后,思想单纯,被抓后不敢反抗,再经过调教后作为奴隶很得有钱人喜欢,于是这些黑人就成了商品被贩卖到唐朝。

昆仑奴的来历

既然我们知道昆仑奴是黑人,那就先看下黑人分布图。

我们现在认识的黑人指的是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带,离中国很远。但在地图中可以发现,在东南亚也有不少的黑人,称为尼格利陀人,也叫“矮黑人。”

《织田佛学大辞典》中记载:“唯昆仑卷头体黑”。
《宋高僧传》曰:“附昆仑船,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此昆仑皆指南海诸国,非昆仑山也。”

因此,唐朝时的昆仑奴“黑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东南亚一带,毕竟当时靠的航海技术想从非洲大陆来中国,那要经历九死一生的。

昆仑奴的长相

在全唐诗中张籍的《昆仑儿》记载:“昆仑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这段话不翻译了,直接上图更直观

看来黑人的卷发一直是基因遗传

肌肤黑如漆

昆仑奴的职业

昆仑奴作为一种奴隶,为何会在唐朝时大受欢迎呢?这与他们的自身的特点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在此梳理了一下:

  • 从事修船、水手、船运方面的工作

《萍州可谈.卷二》:“海中不畏风涛,惟惧靠搁。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鬼奴善游,入水不瞑。

以上这段说说明昆仑奴极通水性,也是昆仑奴来自于东南亚的一个证据,毕竟非洲的黑人会游泳的比例不高。

  • 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由此可见昆仑奴非常精通音乐,稍微训练便可掌握,所以黑人在音乐的天赋上确实有技能加成的。

  • 从事动物方面的工作

唐朝顾况《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著师子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宫。”

山东大学教授对比敦煌壁画中的昆仑奴做了详细的剖析,发现画中的昆仑奴驯狮、驯象等形象,考虑到昆仑奴生活的地理环境,这画上的形象也符合实际。

  • 从事富家农耕方面工作

《太平广记.卷十六.神仙十六.张老》:到天坛南,适遇一昆仑奴,驾黄牛耕田。”

可见昆仑奴在唐朝时期以被大量奴隶,除了被献入宫中外,也有被私人作为奴隶耕种田地。

但在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中,并没有黑色人种的民族,现在的黑人也都是从外国移民过来的,并非原住民。这也就说明昆仑奴在中国后期慢慢减少,可能是东南亚地区的黑人本就不多,唐朝民众购买昆仑奴更多的是在于猎奇心理,并非完全是用于经济上的需求。

而昆仑奴作为奴隶也确实好用,他们生活的环境困苦,过着没有文明的原始生活,在被奴役到唐朝时,他们的生活条件反而会更好些,因此这些被贩卖过来的黑人没有逃跑的记录。唐朝贵族喜欢这些听话的、音乐天赋高、身体强壮的黑人,能给这些贵族带来乐趣和攀比的资本。


大国布衣


唐代的昆仑奴的外形特点有两个,一是黑,一个是矮。黑就不用说了,唐代人形容这些人“身如黑漆”,隋唐时代,人们一般形容别人“人形短小”,就会说他像昆仑奴,所以昆仑奴不是好种人高马大的黑人,而是身形比较矮小的黑人,因此不会是从非洲弄来的。唐代的东南亚本来就有很多黑人,而且是身材短小的类型,所以这些昆仑奴应该来自于东南亚。

第二个是从文献上看,唐代人说到昆仑奴想到的是“海岛”,如“昆仑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汉地游。”所以昆仑奴主要是生活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不是来自非洲大陆。而且昆仑奴在佛教壁画和石窟造像里最流行,而非洲基本上没有什么佛教,但东南亚在唐代是佛教很兴盛的,所以昆仑奴来自于东南亚的海岛国家是很自然的。


  • 1875年拍摄的东南亚安达曼岛的本地居民,肤色黑,身材短小,跟史书上所说的昆仑奴一致。

至于唐朝贵族为什么喜欢昆仑奴,这个恐怕是误会吧。唐朝的史料里没有多少昆仑奴的内容,更谈不上喜欢,唐代说昆仑奴最多的是一些传奇小说,还有宋代人的一些回忆,昆仑奴在唐代人的心目中,可不见得是“可爱”哟。长相不符合他们的传统审美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些人并不是当下人的好材料,昆仑奴在唐代主要不是做唐朝人的奴隶,有些人想当然的以为中国人在唐代可以有黑奴玩,所以有点飘,开始自嗨,不是的,大部分的昆仑奴是唐朝经商的外国商人带来的,是外国商人的奴隶或者苦力。

另外,昆奴仑可不是什么菲佣,而是特别凶悍的存在,《资治通鉴》记载,684年,一批广州的外商的货物因为被当地官员侵占,外商们派出昆仑奴“袖剑直登厅事,杀广州都督路睿及左右十余人而去,无敢近者,追之不及”,就是在袖子里藏着剑,跑到广州都督府的办公大厅,一顿乱砍乱杀,把朝廷大员广州都督及其随从十多人当场杀死,而且还可以扬长而去,功夫好得没人敢追!唐代的昆仑奴身手好,不但能杀人,还能下水跟鳄鱼玩,唐朝著名的宰相李德裕贬官去潮州,在路上船翻了,宝物都掉水里,但水里鳄鱼多,于是船家叫来船上的昆奴仑下水去打捞。

所以昆仑奴在唐朝,可不是什么唐朝人的玩物,而是很有战斗力的人群,一般是作外国来唐朝的大商人的保镖的,有些人把他们类比为近代欧洲贩买的非洲黑奴是不对的,纯属是想从唐朝的昆仑奴那里给自己找点当大爷的快感!不过是想当然尔!


只爱潘多拉


第一次接触昆仑奴这个词,在影视作品《大明宫词》中,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逛街看到了一款与大唐人形象迥异的面具,这激起了少女的好奇心,公主变成了问题少女,一连问了好多个问题,卖面具的也颇有眼力劲,耐心的回答公主的话,告诉她这是昆仑奴。


当时我就两种感觉,一是深深地被周公子颜值所吸引,其次就是很纳闷,这种黑面人与昆仑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要叫昆仑奴?

相信有许多朋友和我有同款疑问。随着知识的增长,方才知道,此昆仑非彼昆仑。这里的昆仑可不是我们的昆仑山,根据古籍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林邑是一个小国,在隋朝时,被隋炀帝灭亡过,他的位置就在现在越南的中部,根据我的地理常识,所谓的昆仑应该指的就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一带。


这里所说的昆仑奴应该就是当地的原住民,这些土著朋友皮肤黝黑,不过从理论上说这些土著应该算不得黑人,还是属于黄种人的范畴,只是被晒黑了而已。

不过印象当中这些东南亚原住民除了肤色较黑以外,应该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可是就是这么平平无奇的东南亚土著为什么能够俘获大唐贵胄的欢心呢?

首先,物以稀为贵!

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之下,能够从东南亚碾转千里来到大国长安的昆仑奴数量极为稀少,在市场上可能形成了有价无市的情况,能拥有一个昆仑奴随身,那可就是圈子里的风云人物,走在马路上,那回头率可是堪比冰冰!


久而久之,拥有昆仑奴成为了一个家族身份的象征。

这些昆仑奴数量稀有,而且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性情温顺,价格高昂,一旦拥有,就能彰显这些贵族们的与众不同。

尤其是当你拥有了那些肌肉非常发达,看上去非常强壮的昆仑奴护卫,或者那些特别有艺术天赋,能歌善舞的昆仑奴,那绝对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足可以体现你的家族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能够极大满足这些贵族纨绔们的虚荣心。


所以唐朝的贵族子弟们圈养昆仑奴蔚然成风,成为了当时社交圈里的一种时尚,这就让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昆仑奴能够成为大唐朝贵族们的宠儿。

其次,这是打了一个政策的擦边球。根据唐朝的法律规定,唐朝不允许地主豪强将平民百姓强收为奴。

但是,对于从海外购买的奴隶,却没有只言片语。根据法无禁止便为允许的原则,应该这样理解唐朝巨商大贾或者豪强贵胄家庭购买来自海外的非大唐本土人士的奴隶,是允许的。


所以这就为了那些贵族购买时髦的昆仑奴,在法制上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不过尽管昆仑奴的价格非常高昂,深受大唐贵族圈的喜爱,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只是唐朝贵族们彰显门第,炫耀财富的一种工具而已,仅仅是有钱人家的一种特殊的奴隶而已。


策神历史


“昆仑奴”就是我国史料记载的黑人,跟昆仑山那个昆仑没关系。

这一点上在《旧唐书》上有明显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是占城的别称,占城就是现在的越南一带。越南往南,那就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一带了,当地土著,的确是深色皮肤的矮黑人。昆仑人当然就是指的这些地区的原住民。

既然叫“奴”,一般还是要理解为奴隶,连起来理解,就是来自昆仑地区的奴隶,“奴”字在唐代应该还有别的字义,可以当做昵称,比如李白就曾经给孩子起名叫做“明月奴”。

考虑到“物以稀为贵”,这些昆仑奴在大唐是稀有品种,贵族豢养奴婢,假如与众不同,一定也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如此说来,这“昆仑奴”的称谓也带有少许昵称的成分,倒也是情理之中。

几乎与大唐同一时间段,阿拉伯帝国也在中东地区兴起,他们的势力抵达东非时,掠奴也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考虑到当时的两大文明还曾经用直接的战争方式掰过手腕,所以黑奴从西方传到大唐的路径也比较顺畅。

相比来自南方的昆仑奴,这种黑奴的来源数量要更少,比如来自东非桑给巴尔的"僧祇奴",但哪里又有那么多懂行的主人家,因此这“昆仑奴”的称谓应该是一种对黑奴的统称,而不管你是不是来自于“昆仑”。

盛唐时期,唐帝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非常频繁,长安是一座极其国际化的城市,在大街上没有外国人溜达反倒是稀奇事,达官显贵也以蓄养昆仑奴、新罗婢为荣。来自半岛的新罗婢大概意思相当于今时今日的菲佣,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同样,昆仑奴的好口碑也是得益于他们的踏实肯干,根据现代科学的反馈,这个族群的智商的确也不高,表现的对主人非常忠实,跟现在走在大街上的富二代身后跟着俩戴墨镜的黑人保镖意思差不多。

除了以上优点之外,在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裴铏所著的《昆仑奴》中,也描写过这样的一名昆仑奴,他身怀绝技,能背负着主人翻墙跨院,私会妹妹,是一等一的轻功高手。

按个头论,恐怕这位名唤“磨勒”的昆仑奴应该是来自非洲。

《太平广记》里记载的昆仑奴则普遍精擅水性,有位太守就喜欢带着他家的昆仑奴泛舟海上,一高兴就把手中的宝剑扔到海里,然后昆仑奴就会一个猛子扎进去捞上来——抛去这位太守老爷的恶趣味不谈,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这位才是真正从东南亚引进的正版昆仑奴。

直到今天,在东南亚一些海岛上还居住着这样一群土著矮黑人,他们以深海猎鱼为生,无论从下潜时间到距离,在没有辅助设备的前提下,连专业的潜水运动员都要甘拜下风。


历来现实


根据《南史•列传第六十八• 夷貊传上》记载,符合昆仑奴特征的黑人在三国时期就存在了。


黄武五年(226年),有大秦(罗马)商人到交趾(越南)做生意,交趾太守吴邈派人把罗马商人送到孙权那里,当时诸葛恪攻打丹阳,”获黝、歙短人黝、歙短人。”罗马人说他们国家没见过这种人,于是孙权大笔一挥,送了十对小黑人,让会稽郡的刘咸给送到罗马去了。

但是唐朝时期的“昆仑奴”和孙权时期的”黝、歙短人”是不是同种黑人,这事没法考证。


唐代黑人来到中国,一种是作为“东南亚朝贡国进贡”送往长安和洛阳的;一种就是通过“被捕获贩卖”到沿海和内地的。 但是和美洲的”奴隶贸易“不同的是,当时唐朝人喜欢的昆仑奴普遍是黑矮短小的人,用于娱乐业较多,而非来干重大种植体力活的。



在唐朝元稹的《琵琶歌》里,“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还有敦煌壁画中有驭狮昆仑奴、驯狮昆仑奴、驯象昆仑奴等形象。都可以看出来,原来昆仑奴基本上到了大唐都以从事娱乐业为主。这和现在东南亚某些国家的”人妖”产业有些类似。

但对于昆仑奴究竟是哪里人?到现在学界都没有最终结论。


现在普遍认为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乃至印度一带的人。如果这样讲起来,他们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黑人。




炒米视角


打开我国的地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国从地形角度来看,大体上是封闭式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国向东,是辽阔的东海,向南,是南海和山川纵横的中南半岛,向北,有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而向西,则是新疆的大漠和青藏高原。

这些地理条件在今天看来都算是不容易与外界交流,更不用说在交通方式落后的古代了。

虽然自然条件限制着对外交流,但自古以来,还是有很多异邦人来到中国。举例来说,即使古代中国到日本要远渡重洋,十分艰险,但日本为了图谋发展,还是派出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先进文明。

此外,许多有色人种也曾在古代造访中国。

在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唐朝,一种名叫"昆仑奴"的奴仆十分流行。那么,"昆仑奴"是何种人?为何能让唐朝贵族们爱不释手呢?

说起"昆仑",相信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形象都会是古代神话传说里的"万山之祖",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大名鼎鼎的志怪著作中,昆仑山都是非常神圣的。

有人说,昆仑山是支撑天幕的柱子,有人则说这里是神灵伏羲的王都,也有人声称,著名的西王母便是居住在昆仑。总之,昆仑在古代绝对算是自带神秘色彩的一个词汇。

至于"奴"字就很好理解了,它虽然有着对他人蔑称、对自己谦称等含义,但最常见的释义当然还是奴仆了。

那么,"昆仑奴"便是昆仑山上的奴仆吗?这显然是有些令人奇怪的,再加上各种史料中对昆仑奴的记载都是他们皮肤黝黑,完全就是黑人的形象。

难道说,被万众景仰的昆仑山其实在非洲吗?

昆仑奴的"昆仑"二字并不能直接理解成神山昆仑,而是应该采用另一种含义。

在古代,昆仑也是对肤色较黑者的一种戏称。早在《晋书》中,就曾对李太后描写道:"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

《旧五代史》中也有"尝冒姓阎氏,体黑麻面,故谓之阎昆仑"的记载,这说明昆仑有时被用来指皮肤黑的人。

那么,所谓的昆仑奴就很好理解了,其意便是皮肤颜色较深的奴仆。

关于昆仑奴名称的由来搞清楚了,但他们是生于何处,又是如何来到唐朝的呢?

关于他们的来源,或许我们可以从官修史书《隋书》中找到答案。

《隋书》在记载位于今越南一带的林邑古国时曾经记载道:"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在相关记载中,这些人双目很深、鼻梁高耸,且头发卷曲、肤色黝黑,这与昆仑奴的形象基本重合。

唐朝史料,更是直接写道:"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那么,似乎昆仑奴确凿便是来自今越南及其以南一带地区了。那么,他们是如何进入中原并被接纳和成为贵族们所喜爱的奴仆的呢?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中将昆仑奴的一种来源做了解释,书中写道:"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也就是说,在宋朝西南,有着一个巨大的海岛,海岛上有很多野人,人们用食物将其引诱和捕捉,再送到各地当奴隶。

这里所说的大海岛,其实并非一个巨大的整体岛屿,而是一片连续的小岛,这便是今天的马来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

唐代时便已经有人用诱骗的方式捕捉岛上居民,并将其送到唐朝,卖给富有而爱好新奇的贵族们。此外,唐朝时中国空前强盛,许多小国在进贡时也会献上昆仑奴作为贡品,这便是昆仑奴来华的两大途径。

今天的人们研究后认为,多种不同人种都被唐朝统称为昆仑奴。上文已经说道,许多昆仑奴是居住在东南亚群岛上,他们是被称为"矮黑人"、"小黑人"的尼格利陀人,而还有的昆仑奴则来自非洲、印度,他们虽有差异,但都因为皮肤黝黑被统称为昆仑奴。

唐朝贵族们对昆仑奴十分喜爱,我认为有几大原因:首先,昆仑奴十分罕见,物以稀为贵,何况是真实存在的人;其次,昆仑奴因为久居原始社会,不但性格温驯,还踏实勤快;由于他们长期集体生活,他们很少有贪婪、自私等毛病。在他们眼中,给他们吃穿便是恩人,这使得贵族们对其非常满意,对购买昆仑奴自然是趋之若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