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對人沒到七老八十,就“人生到了…”的這種話鋒,怎麼看?

qzuser224320536


在多寬廣的世界,就有多複雜的人心。有多複雜的人心,就有多叵測的想法。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不盡相同的,自然其人生的歷程也不盡相同。不一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不一樣的人生經歷,不一樣的時代同樣有著別樣的人生。

當今,市場經濟把每個人都推向市場,利益驅動越來越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雖然如此,非功利因素在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中依然顯得非常重要。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不同,不必把你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不評價別人的生活,因為生活不是你的;不操心別人的生活,是因為別人的路由他們選擇。不評價別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

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不會妒人之才,鄙人之能,諷人之缺,責人之誤,而是察人之難,補人之短,揚人之長,諒人之過。


堅持夢想598


每日能看到很多有趣的提問,常感是“人生”一大幸事!回憶“人生”、談論“人生”、暢想“人生”,“人生”才豐富多彩!不樂乎?

閱“人生”、悟“人生”,尚難逃脫和超越這“人生”的囚籠,談談又何妨?少議“人生”可知榮辱、知世事有何不妥?老議“人生”可了今生的憒憾、哂笑年狂的過住僅此而已!

不用太忌“人生”!應忌自己“人生”虛華?更忌“人生”無色?雖未達耄耋之齡,若能縱橫“人生”!說與不說,“人生”都在!常懷敬畏“人生”之情,聽“人生”坎坷,理當生命的尊重!



留下生命的空白


首先,我否定用年紀去定格一個人該幹什麼。

如今,不管是現在的孩子早熟,嚮往社會,還是30出頭的人就說自己已經老了,開始不斷否定自己,這都是常態化生活下的自我放逐,自我暗示,尤其是有些人,有追求,但從不否定當下自我的現實狀態,從而從放鬆自己到放縱自己,活在自己的思想裡,僅此而已。

在選擇奮鬥的年紀安逸,嚮往美好的生活,每天依舊碌碌無為,只會說人家怎樣怎樣,我不行了,有各種理由推脫,聽著是那麼回事,其實就是安慰自己,說服自己,等以後慢慢年紀稍大一點,更是給自己加了一點說服自己的籌碼,覺得自己老了,就可以安逸了,每天朝九晚五,平穩度日。

但 古人云 有志不在年高,成就不是說先天擁有的,每個成就的背後,都是每日三省吾身和拼搏換來的,這次疫情,84歲的鐘老依舊掛帥出征,奔向一線,無數英雄不分年齡奔向一線,這說明什麼,說明自我價值的體現,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分前後,但要有一顆向上的心,不斷進步,那樣才會,拿的出,打的贏,因為你努力拼搏過,為了自己的夢想,就算你年齡真的大了,拼不動了,相信你也會無愧這一生。

謝謝,回答完畢


小夏陽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一問題。

這個想法應該不是當今社會才有,過去也有,將來也還會有,因為人生經歷不同,人生所處境況不同,人生遭遇的事情不同,所以人們對社會感知也有所不同,也就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各有差異,從而導致產生了這個想法。

首先,有這種想法的人,心理上存在一些問題。一般來講,六十歲左右的人,或者更年輕的人,身體大多都還是比較硬朗健康的,怎麼就能說是到了人生的啥子了,說出這話並非生理因素所致,而是心理不健康導致,存在消極怨世思想。

其二,有這種想法的人,人生經歷比較坎坷。人生總是會有艱難困苦,誰都會有順境逆境之時,當順境時,皆大歡喜,當逆境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心態,這心態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好心態的人,面對困難,勇往直前,克服困難,樂觀生活,反之就會自暴自棄,悲觀失望,生活更加痛苦,人生經歷坎坷不平,結局不會好到哪裡去。

其三,有這種想法的人,缺乏對事物的科學認知。現實生活中,悲觀消極的人不僅單單是心理存在問題,也有缺乏對事物的科學認知,真的認為沒到七老八十,人就已走到了終結,這屬愚昧無知那種。

總之,存在這種想法是不健康的,做人都應該有個良好心態,樂觀生活,積極向上,珍惜當下,愉快地過好每一天。若真到了七老八十,那該老就老吧,這是自然規律,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它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坦然面對吧。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給您一些幫助。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平凡山村的李哥


人,很複雜,複雜之處在思想。雖然構成一個人肉身的零部件都一樣,但思想卻千人千面,大相徑庭。同一個說法從不同人嘴裡說出來,動機不同,想達到的目的不同,希望起到的作用效果亦不同。

通常的觀念是,六十歲就算是壽了,古人稱為“下壽”,你看那冠絕一代的蘇東坡都沒熬到六十歲便魂歸短松崗去了他那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相思去了。就憑他活那五十多點的年紀,居然也敢稱“老夫(聊發少年狂)”,可見以前人活六十歲一甲子是挺不容易的。活到六十歲,朋友親眷子女都認為你老了,犯不著跟你較真置氣了,淨揀好聽的過年的話對你說了,所以,六十歲又叫“耳順”。

活到七十那就了不得了!古時稱之為“古稀”,人生七十古來稀,你成稀有動物了。七十歲又叫“中壽”,《左傳 崤之戰》裡那位蹇叔,就是個七老八十的老傢伙,他阻止秦國出兵,怕途中有埋伏,國君讓人呵斥他說:“中壽,爾墓之木拱矣!”這話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你胡咧咧什麼!)如果你只活到七十歲就翹辮子了,你那墳上的樹現在都長得有一抱粗了!(你一邊待著去)”

現在,人活六七十,七八十很常見。為什麼有人會在不到七十歲的時候就說什麼“哎,人生到我這個歲數也……(怎麼怎麼)了”這種話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一,說這話的人生活裡有諸多不足或無奈,只能用這話向人表明,至少我命不算短,馬上快奔七十了。這輩子沒活出個模樣來,但我總還活著,那些日子過得花團錦簇,烈火烹油比我強十倍的人,有些骨頭都能打鼓了!用這話一邊寬慰自己,一邊向人解嘲:你看,老天沒給我福祿禧,還給了我個壽不是?何況,說了這話他也未必就馬上死了,還能真向七老八十進軍呢。

二,說這話的人活得挺好,房高車大工資多,甚至還有令人仰望的地位權勢,有一定的呼風喚雨關係網,周圍朝(一聲)天有些逢迎拍馬圍著轉的人,故意來這麼句“嗯,活到我這歲數,老馬(老馬是誰都知道吧?一臉大鬍子那個)哪天想起我我也可以安心去見他老人家了!”這話一出,就象在寂靜的夏夜往水田裡扔進一塊石頭,立馬蛙聲一片,“怎麼這麼說,您這身板,只怕我們沒了您還硬朗著呢!“;“您起碼還得享多少年福呢,您公子出息著呢!”……各種逢迎諂媚之聲不絕。這就達到說這話的人的目的了,聽著舒坦,人生有成就感。

三,說這話的人身體不好,甚至正纏綿病榻,把這話一說,顯出自己對生病的預後有最壞的思想準備,就算真的去了,說過這話,也讓子女和親友們都可以說一句:唉,老人家其實自己心頭明白他要去了,不過我們也盡力了。這樣,讓自己和大家都有個心理平衡。

四,說這話的心有一定程度的迷信,宿命論。這樣說心裡的潛意識是想探探老天的底,告訴他還能活多久。但天道不言,他是希望子女親人朋友鄰居使勁寬慰他,諸如:“別這麼悲觀,你雖然有點病,但你沒聽說嗎,彎彎扁擔挑不斷,經常有點病養到身體反而活得長,那些從不生病的一躺上病床就起不來了。”再讓自己溺愛的女兒,孫子等嗔怪一下撒個嬌:“不許你說這些,好象我們不孝順似的!”於是呵呵一笑,不說了不說了!心裡又能平靜些日子。

總的說來,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結束的一天,但誰都希望那一天儘量晚些到來。人確實很厲害,發明些東西出來,飛天遁地潛海鑽山無所不能,但人的科學無論多麼發達,他在時間和空間兩者面前永遠只能是無奈,有限的生命在無限的時間、無垠的空間面前,太渺小,太無能為力,時間不捨晝夜,你活幾十百把年,連個灰塵粒都算不上,任你心雄萬丈,氣豪沖天,倏忽便歸到了“俱往矣”那一撥裡。於是,人會產生一種思想感情,或者叫情緒,就叫“悵惘”,也叫“惆悵”。這悵惘或惆悵,就是人在無限面前的無奈。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感情,是一切文學形式,文學作品共同捕捉並加以表現的感情,是永恆主題,但凡表現了悵惘惆悵情緒的詩詞小說劇本甚至一個四字成語,都能撥動甚至劇烈撥動你的心絃,使你砰然心動,共鳴到淚流滿面!這文學作品便會因之而不朽,這是我個人的文學觀點,我曾開過講座的。本題問的這句話,說的人其實也懷有一種悵惘惆悵的情緒,希望撥動別人的心絃的意思。好,說多了,拜拜了您吶!


LLY947513


對於大多數普通勞動者而言,個人認為是對的。到了60歲以後從工作單位或社會前臺走向後臺,顛峰時期已經過去,事事成敗基本定論。豪氣隨著星移斗轉被風吹散,求安求穩心裡日日趨越強。子女大多成人、成婚,各有所求,所願,老少代溝也隨之加大,你的教誨子女們自然敬而遠之。因此,從心裡和周邊環境就覺得的確老了,已無力改變和發展,加之身體肌能退化,只的順其自然,老了。\b


康逸平


人沒到七老八十,就這樣說常常被人譏笑為其年齡雖未到但腦子已到了,應不為過。其實這也不足為奇,一來是刷成熟感,顯示自己閱歷豐富、經驗老到,有意引起別人的尊崇;二來是立擋箭牌,本來完全有能力去做的事、能夠完成的任務、可以承擔的責任均以年齡老了擋過去,諸如以“人生到了……”為此倚老買老,實則是思想上的未老先衰。


青島370205


人生一輩子,誰也不敢講他能活到什麼時候,但這句人沒有到七老八十,從前有今天有,以後還有,這就叫中國俗話,也是徵對年青人的話,主要是讓他們別叫苦要有上進心,。


悟空老頑童


我說的不一定對啊。甭管什麼年齡段。一定要有事兒幹。不要無所事事。正所謂吃飽盼天黑。最起碼把自己的身體要調理好吧?少給兒女添累贅。


手機用戶50023272457


人生還不到七老八十後面的刪節號恐怕意是已到了黃昏,快走到盡頭了。

上了年歲的老人都有這種想法。畢競年齡不饒人,生老病死是鐵律。

我認為: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年齡不會逆轉,但有生之年做些對社會、對家庭`特別是對晚生後輩言傳身教做些有益的事情於國`於家`於個人有利無害。

夕照爭時勤發奮,不用揚鞭自奮蹄。珍惜晚年,盡微博之力,不亦樂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