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歷史上的三國和《三國演義》中的差別大嗎?

三國英雄曹操


現在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兩部名稱相似但內容卻千差萬別的作品。但在古代,雖然有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但由於戰亂和經濟等原因,老百姓們傳授歷史和書籍知識主要還是口訴、手抄和藝術演義等形式。而這種方式雖然讓大家在交流知識時能更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但弊端則是人們往往會給歷史人物增加上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給歷史增加臆想的情節。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元代時期,戲劇藝術空前的繁榮,比如關漢卿、鄭光祖等戲劇大師就是生活在那個年代!有趣的是,羅貫中先生正是元末明初一位小說雜劇作家!戲劇創作的主要特點就是人物刻畫精緻、事件矛盾衝突反差大、情節曲折主題凸顯等。

當時的歷史環境是元朝覆滅,朱元璋剛剛建立了明朝,而羅貫中在政治上曾與朱元璋為敵,致使他不得不放棄從政的理想,但對於政治的興趣和研究使得他對政治類題材的小說格外的得心應手。《三國演義》正是一部政治場面宏大的作品,其中牽涉三大主要政治核心魏、蜀、吳的政治理念的相互制約、每個政治集團中又分出許多出於不同利益需求而產生的“黨派”,爾虞我詐、明爭暗鬥讓“單純”的讀者們深陷其中。羅貫中還有其它的作品也多是以歷史政治鬥爭為根基,比如《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三國演義》原本是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正是由於羅貫中當時所處的文化、歷史環境和民間對歷史主觀的眾口相傳,讓一部以正史《三國志》為根基的歷史時期,演變成了一部人物生動飽滿、關係錯綜複雜、政治場面宏大的小說作品。也難怪兩者在許多情節上都有所不同。因為《三國志》是要真實的記錄歷史,而《三國演義》最初目的只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的談資。


歷史冷知識鉤沉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兩部書籍都講述了漢未三國的紛爭經過,但是,由於書籍性質的不同,敘述的事實差異較大。

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金庸的武俠小說都被搬上了影視劇屏幕,有的已經是幾個版本,金先生對此不持異議,他唯一感到十分不滿的是完全違背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

漢未三國紛爭其實對國家、對老百姓是一場災難,由於黃巾軍起義、董卓進京,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統一北方,蜀吳聯手抗曹,這中間幾場戰爭精彩紛呈,幾百個人物的鮮明形象。

四川南充人陳壽在幾十年後的晉朝為官,他撰寫了這部史學著作,後人將其列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種。


《三國志》記載的是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60年曆史,共65卷,包括巜魏書》30卷、巜蜀書》15卷、《吳書》20卷。

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則主要描寫漢未黃巾大起義,各路諸侯藉此發展勢力,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令諸侯,用武力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後再也無力南顧,遂成三足鼎立之勢。

曹操死後,曹丕立即稱帝,司馬懿之二兒子司馬昭基本把曹魏搞定後,由其子司馬炎稱帝,是為西晉。

巜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羅貫中根據巜三國志》、《資治通鑑》、巜三國志平話》包括元雜劇巜錦雲堂暗定連環計》而完成了這部不朽的名作。

由於巜三國演義》是章回體小說,肯定要對事件、背景、人物作藝術處理,其手法如:"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等等。

舉幾個例子:

1.巜三國演義》張飛督郵的故事,寃枉張飛了,是劉備作的"案"。

2.《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是全書最為精彩而充滿殺機的一章:"曹操煮酒論英雄,關羽賺城斬車冑",事實上羅貫中用了"移花接木"的虛構。

《三國志》中關於車冑之死是曹操滅呂布後,任車胄為徐州刺史,建安5年,左將軍劉備殺胄,據沛以背太祖(叛變了)。

在巜三國演義》中,斬蔡陽是關羽的功勞,巜龍鳳呈祥》中的喬國老也盛讚他(指劉備)的二弟漢壽亭侯,青龍偃月鬼神皆愁,白馬坡斬顏良,延津誅文丑,古城砍下老蔡陽的頭。

《三國志》記載⋯曹公遣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巜三囯演義》對書中的"三把火"均為諸葛亮的傑作,並作出精彩描敘,但是,歷史上火燒博望坡是劉備放的火,他是燒自己的營房,與諸葛亮無關。

當然,劉備是"漢昭烈帝",如此地位是不宜殺人放火,而是忠厚仁義之君,羅貫中如此處理也只能如此。

“火燒赤壁"一戰是巜三國演義》濃墨重彩的力作篇章,羅貫中一支筆下,眾多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各具特色,使人讀之不忍釋卷,最鮮明的人物首推諸葛亮,他"三氣周瑜",幾次使周瑜"喉頭一甜,一口鮮血噴濺而起",或者大呼“既生亮,何生瑜"?

歷史上的周瑜相當優秀,而且是江南帥哥,三十多歲總督東吳兵馬,精通音樂,在酒宴中可以聽出哪個音節黃腔頂板了,他會立即停止飲酒而注意之。

關於"三氣周瑜",兩個人在整個赤壁大戰中連照面都沒有打過,周瑜此時在南郡,柴桑一帶指揮作戰,而諸葛亮卻遠在偏僻的桂陽郡、零陵郡(今天的湖南南部)準備糧草供應。

其它情節還有,限於篇幅就不再敘及。


良人執戟2


《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三分真實,七分演義而已。多處事件與歷史不符合。所謂的歷史多是指陳壽的《三國志》和班固,班昭的《漢書》。

那麼不符的地方有那些呢?

首先張飛的形象差別很大,歷史上張飛是位美男子,要不然,劉禪會怎娶了他兩個女兒。

其次,關羽是被曹操擒獲投靠了曹操,沒有什麼約法三章。更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之說。歷史上是曹操利用關羽解了白馬之圍,後徵呂布時因要秦宜祿之妻不成,才離去曹操尋劉備而去。什麼春秋樓讀春秋只是演義而已。關羽的形象,只是以後得帝王為了宣揚自己的安撫政策,樹立他為忠義的代表。清朝時最為盛行,因為清封了關羽幾十字的封號,是以安撫百姓。

再有赤壁之戰,,雖然有諸葛亮說服孫權的事實,卻沒有諸葛亮草船借箭之說,真正的借箭是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的事。更沒有諸葛亮借東風的事,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的功勞。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多處地方,劉備去進取四川,小說裡劉備進川后再沒回過荊州。歷史上是,劉備進川勝利後,諸葛瑾受命進川討要荊州,劉備不答應,結果孫權派呂蒙打下了荊州南部三郡,劉備親帶五萬大軍來征討,不料曹操這時發起漢中戰役,劉備只好與孫權談判,分了荊州一半給了孫權,自己回兵參加漢中戰役去了

還有就是歷史中的《空城計》。也與諸葛亮沒有一絲關係。《失街亭》中的馬謖也不是當場被殺的,而是自己跑回了成都,後被下獄斬首的。

歷史上的劉禪也不是想象提不起來的阿斗,他做了幾十年的皇帝,起碼沒有擾民,坑民。不得已投降了。

應該還有許多地方不符合,不過現在說起來只是過眼煙雲而已。


路遙lgy


古事今説,今説古事!

歷史上的三國和《三國演義》差距大嗎?其實不好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因為沒有人知道真正的三國曆史是怎麼樣的,現在對於三國時期歷史記錄最全的就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但是《三國志》所記錄的也並不一定都是對的。

如果以《三國志》為基礎看三國曆史,那麼《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差別不是大,而是非常的大。

首先,二者想要通過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不同,陳壽的《三國志》多以紀實為主,對人物所發生的事情做簡單的陳述,很少出現細節方面的描寫,雖然陳壽先在蜀國後又從屬於曹魏最後又在晉朝為官,但是《三國志》所受到的影響有限;而《三國演義》的編纂完全是為了反映元末明初的社會現狀,在《三國演義》裡將“禮、義、仁、智”作為主要的描述重心,全文尊劉抑曹的描寫觀點,實際上會將很多人的人物好惡感帶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三國演義》覺得劉備仁義,曹操奸詐,看了《三國》覺得曹操真小人,劉備偽君子的原因所在。

其次,《三國志》裡力求寫實(部分也存在爭議)我們無法確認陳壽所寫的有沒有差錯,但是《三國演義》是一部以三國曆史為基礎的小說性質的小說。《三國演義》裡不乏拼接、張冠李戴歷史事件的案例。

比如,在描寫關羽時,將“溫酒斬華雄”的橋段寫的十分飽滿讓人對關羽的戰鬥力歎為觀止,但實際上在所知的歷史文獻中所反映的華雄其實並不是關羽殺的,真正殺他的人是孫策。如果說《三國志》的部分內容存在爭議,那麼《三國演義》的部分內容就是完全的瞎編。

第三,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只是將魏蜀吳三方作為主要的寫作方向而忽視了其他的很多諸侯,雖然說成王敗寇,沒有體現在《三國志》中的諸侯都是被淘汰的,但是這些人都是存在於三國曆史中,他們中也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歷史,而因為《三國志》沒有記錄,《三國演義》沒有描寫就無視了歷史中他們的存在顯然也是部隊的。

因此,無論的《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無法詳盡的詮釋三國時期的歷史,當我們在看《三國志》的時候要懷抱著懷疑的態度去看,有態度有理由的懷疑好過照本宣科的人云亦云,當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要用娛樂的角度去看,小說就是小說,看的開心就好不要去糾結歷史,糾結不起來。


古事今説


首先很榮幸看夠在茫茫題海中看到你的問題,並且一下子就被你的問題吸引住了。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真實的三國曆史和羅貫中《三國演義》其實差別是很大的。

如果想要了解真實歷史的三國那麼推薦朋友們閱讀陳壽的《三國志》,因為畢竟《三國演義》顧名思義只是小說家言罷了,畢竟只是演義。

我就舉三點簡要的說一下差別吧,

首先,《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說是發生在張飛的桃園中,經過羅貫中的大寫特寫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桃園三結義”,故事感天動地。但真實歷史中其實是在涿縣樓桑村的劉備家中。

其次,“煮酒論英雄”的橋段歷史上雖然真實存在,但是演義中的這個橋段是發生在著名的詔衣帶之前,說是劉備因為已經有了反曹之心後才發生了曹操問劉備,當今天下誰是英雄這件事,所以劉備其實是很心虛的。其實小說這麼寫也是為了豐富故事情節,增加緊張感,無可厚非。但歷史真實情況是劉備參加了“煮酒論英雄”之後才因為曹操的話語起了脫離曹操的心思。

其次,《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一共去了三次南陽終於如願請到諸葛孔明出山,復興漢室。羅貫中在這三次求見中極盡筆墨描繪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和諸葛亮的“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高人形象。但真實歷史中記載,一種說法是,其實是諸葛亮毛遂自薦,因為畢竟諸葛亮這個時候才27歲,劉備已經47歲了,兩個相差20歲的人而且此時的劉備也是名聲在外,劉備不可能親自去了三次去求見一個沒有任何成績的小青年的;另一種說法是“三往,乃見”中的“三”是泛指並不是說就一定是三次。不管哪種說法都跟《三國演義》的描寫都是有出入的。

以上我分享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看法,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您也喜歡三國曆史,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淵躍講堂。一個專心致力於歷史百科的講堂。

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同時也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我們一起交流探討。

在此,祝願大家在2019年有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謝謝!


淵躍講堂


三國時期的第一歷史(也就是當時發生的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除非我們能穿越回那個風詭雲譎,浪潮洶湧的大時代,否則沒有人能真實的知道那時那刻究竟發生了什麼。

由此可見,差別大小與否更是無從談起了。

而作為我們瞭解當時歷史比較可信的依據,也就是受到廣泛認可的信史,當屬三分歸一統後幾十年內既成書的《三國志》了。

《三國志》的成書年份大概在公元280年-290年左右。這個時間距離天紀四年(公元280年}吳國被滅,可以說是無縫連接,時間非常接近。而且陳壽編撰《三國志》又是以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為依據,可信度極高,我們暫且就將它作為三國的歷史來和《三國演義》做一些簡單的比較。

1、 首先說的第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立場不同。

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國演義》它是以劉皇叔劉備為正統描寫的。這因為皇叔號稱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屬於是漢室宗親。而曹操篡漢後,劉備在成都登基即位漢昭烈皇帝,這都表明劉備承襲了漢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更是合乎老百姓情感的。

而晉人陳壽所著《三國志》卻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在這一點上,近千年後的另一部歷史鉅著《資治通鑑》與《三國志》是高度一致的。雖然扒灰嫌疑犯朱熹老爺子作為擁劉粉對此做法頗有微詞,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國志》說過一些公道話:“以理而論,(陳)壽之謬萬萬無詞;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亦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格繩也。”可見,陳壽的玩法也是說得通的,畢竟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如果曹魏要是算篡位,那禪讓自曹魏的晉朝的正統地位就站不住腳跟了。

2、從小處看,很多的歷史事件的不同。畢竟《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在成書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雜劇,評話,民間傳說等等故事多彩而偏離事實,又為了突出重點塑造的人物,常常把一些歷史事件張冠李戴,互相糅合的情況時有發生。

舉兩個小例子,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這章節羅貫中處理的可謂是相當精彩,使人觀之如飲醇酒,大呼爽快。

而據《三國志》記載這事和二爺毫無關係,而是江東之虎孫堅老人家所謂。原文如下:“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再比如《張翼德怒鞭督郵》熟悉三國的朋友也一定不陌生。羅老先生通過著重描寫張飛將搞事情的上官督郵扒光鞭撻,成功刻畫出了猛張飛性格剛烈,做事不顧後果的驍勇形象。

可沒看過《三國志》的朋友可能不會想到,這件事情歷史上確實發生了,卻不是猛張飛所為。幹出這種狠事的卻是那個遇事愛哭鼻子,優柔寡斷,成天跑路的賣拖孩的大耳劉備!原文如下:“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

3、最後贈送名人小八卦。

《三國演義》中,關羽關雲長千秋忠義,亙古一人的光輝形象是羅貫中老先生塑造的最成功的幾個人物之一。絕對的潔身自好,愛惜羽毛。

再看這裴注《三國志》裡面記載了關羽和曹操之間的一個小故事,小弟引出來博諸君一笑。原文如下: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說了這麼多,還只是兩者不同之萬一。夜已深沉,實在太困,睡覺去了。看過了演義,不妨也看看正史,兩相對比才會發現歷史之精采又豈會輸給杜撰的故事呢。而且我們也會從中看到故事裡熟悉的人物,在歷史中卸去了臉譜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更加的有血有肉,更加的鮮活,更具人性的一面。

深夜手打,回答不易,求贊求關注!


說者六邪


真實情況還是差很多的,因為《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繹類的小說,本身虛構的內容自然不少,像同樣演繹小說《隋唐演義》,大家都知道里面杜撰的成分很多。

而《三國演義》立足點是擁劉反曹,本身就不夠客觀,很多人物和故事跟正史有所出入,事實被誇大或者捏造。

比如三國演義裡關羽最著名的溫酒斬華雄其實就是杜撰的,真實歷史華雄並非死於關羽之手,是被孫堅的部隊所殺。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也是虛構的,正史從未記載,而且路線也有問題,屬於作者發揮。

三英戰呂布也是杜撰成分較多,以此突出呂布的驍勇和三英的勇敢。

最大的誤會,就是對周瑜的人物刻畫了,《三國演義》裡周瑜是個心胸狹窄的小人,最後還被諸葛亮三氣給氣死了。但正史裡周瑜是個有膽有謀,胸襟開闊的大英雄,大豪傑,他也並非是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而且周瑜成名在諸葛亮之前,更不會生出什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只是一步歷史演義的小說而已,故事主體取材於真實歷史背景,書中內容有不少虛構和杜撰,也是為了小說精彩而已,無可厚非,但若要了解真實的三國,還是去看陳壽的《三國志》吧。





原道詩心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歷史上的三國和三國演義中的有很大的差別


1.先說周瑜這個人,歷史上的周瑜非常完美,人帥又聰明,身材好又懂音律,是個完美的男人,但是三國演義的周瑜竟然被諸葛亮氣死了,真的是荒唐!



2.再說說一統北方的曹操,狡詐、愛猜忌、奸等等,三國中放大了曹操的缺點而掩蓋了其優點,對於關羽的愛才,對於戰爭的把控,雄心、謀略等等都是其優點,一個狡詐猥瑣之人怎麼可能一統北方。


3.諸葛亮能知道萬物,真正的諸葛亮沒多大才能,而周瑜卻是真的聰明!


4.所以真實的三國,實力應該是均衡的,而不會像羅貫中寫的,故意美化蜀國,醜化魏國。

不過這確實是一部經典之作,這個我們不得不承認。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雜談野記


那怎麼能說大呢?那簡直就是相當的大!😄😄

先從《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名字來看。既然是演義,就必然加入了想象和道聽途說的成分(作者是擔心不好看)。據說,成書的過程中,羅貫中借鑑了評話和民間傳說,使整本書看起來更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

再者,真正的歷史是誰也不會知道的。對於這段逝去的歲月,我們能從《三國志》、《後漢書》裡得到一些信息。即使是這樣,也只是歷史的一個面。

最後,引用一句話,“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喜歡講故事的老楊


《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