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從單車到員工,“共享經濟”的盒子還可以裝什麼?

疫情當下,眾多行業受到重創!餐飲行業首當其衝,西貝“老賈”的一篇採訪報道將餐飲行業的困境認知度推向了高點,讓人印象深刻。

另一邊,超市便利店在逆境中堅持開業保障民生,但也面臨員工短缺、防護物資缺乏的痛點。

在各級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接踵而至之際,全行業也掀起了積極主動的自救行動,在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有很多業務模式、跨界合作方面的創新和嘗試。

從單車到員工,“共享經濟”的盒子還可以裝什麼?


在眾多優秀案例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基於“共享經濟”理念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不是可以判斷,有些在疫情之下的“應急之舉”或將成為疫情之後的“趨勢”。

疫情之後,共享經濟是否能夠向更廣、更深和更實地去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共享經濟首次讓社會更為廣泛的認知,是2016年的共享單車大戰。之後有了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辦公乃至共享雨傘,一時之間,似乎“一切”皆可共享。但隨之而來的是燒完錢之後的倒閉和退潮。

人們對於共享經濟的討論和反思也在隨之進行。以共享單車為例,這也是目前市場上僅存的共享經濟的扛把子,雖然健康環保的理念、解決出行痛點的精準、1元騎車的低成本,各個方面的商業邏輯都堪稱完美,但依然存在大批舊車壞車造成的環境資源的浪費、大批企業湧入造成的產能過剩等等社會問題。

大家不僅要思考,共享經濟的問題出在了哪裡?是資本的助推把經念歪了?是國民素質尚未達到全民共享的要求?是基礎設施跟不上理念的發展速度?是文化背景和理念不同造成的認知問題?是有些做法屬於灰色地帶,與政策、法律法規有相悖的地方?還是有些共享壓根就是不成立的……,這裡有十萬個為什麼,但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成為事情成功的絆腳石和繞不過去的大坑。

當然,任何一個新生的事物,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相信共享經濟這一基於資源使用效率提升為基本點的概念和做法,一定會為社會帶來價值。

共享經濟也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共享經濟,也就是我們上段說到的,是基於社會資源,比如工具、空間等方面的,在一個平臺下的共享,是更開放的一種共享,共享的參與者是不固定或者相對無限的;狹義的共享經濟,是基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的一些共享,共享的用戶數量是相對固定的。

這次疫情中一些行業和企業的具體做法,我覺得短期內,是一種狹義層面的共享經濟做法,但是其中的一些具體的案例,也許會發展成未來廣義共享經濟的方向。

我們先來簡單的梳理一下,戰“疫”中大方面的三個共享:社會信息、同行之間和跨界的共享。

1、社會信息共享

社會信息的實時共享,互聯網功不可沒。記得“非典”時期,要每天看電視新聞才能瞭解疫情的數據。

本次新冠疫情,在疫情的數據、及疫情相關各個方面的信息可以說是完全實時共享。在疫情實時共享的同時各方信息也實現了實時共享,餐飲行業的困境被廣泛知曉,零售企業的艱難有目共睹。

每個抗擊疫情的善舉都被廣為傳頌,每個辛勤的付出都獲得點贊無數。零售開店員工缺,餐飲閉店員工閒,就是在這種社會信息共享之下,把供和需對接到了一起。

2、同行之間共享

疫情期間行業展示出了充分的團結與互助,攜手共克時艱。同行之間的共享也做到了更加的及時豐富,每個企業都把自己的優秀做法、管理經驗和相關資源無私的向同行分享。

這是因為災難之下,大家深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真諦,是一份人性之善,更是一份行業責任。

疫情過後,一切恢復正常,相信這特殊時期的共享精神會延續下來,行業也會因禍得福。

3、異業跨界共享

購物中心和餐飲企業、零售商和餐飲企業、平臺和餐飲企業,最近開展了各種跨界資源共享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解決燃眉之急的同時,為未來合作模式的延續做了很好的探索,很多可以升級轉換成為未來的商業模式和合作常態。

從單車到員工,“共享經濟”的盒子還可以裝什麼?


以上是三個大層面方面的梳理,就涉及共享經濟的一些具體可借鑑,或未來有可能成為常態的做法,歸類為以下四個方面。

1、產能共享

產能共享包含了勞動力和生產能力的共享。此次應對疫情中,勞動力共享做法的案例是雲海餚、青年餐廳的員工到盒馬鮮生上班。

但是,我想延伸一下來說這個共享,共享是相互的,其實這個案例是個單向的輸送,未來複工以後,員工是否返回到餐飲企業,是個未知數。

但是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去嘗試和探討以共享為機制的靈活用工問題,不同行業的淡旺季可能不同,忙閒的時段也會有錯峰,是不是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員工在不同的行業間共享起來?

這樣,員工富裕的勞動力得到了釋放,收入得到了提升,對於企業來說,負擔也會相對輕一些。

當然,這樣的操作也要參考勞動相關法律、員工工作飽和度、員工工作強度、員工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去評估可行性。

而且這種靈活用工的共享,未來應該會是基於員工本人意願的一種由C端發起的共享,而不是由B端主動去安排的一個共享。

但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從小範圍嘗試突破到大面積應用的一個過程,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升,如何有效率的用工,也是企業、行業、政府和社會要共同考慮的問題。

餐飲企業員工去零售企業上班這個事情本身沒有大面積推廣的價值,但是它會引發出基於靈活用工、生產力共享方面的思考。

產能共享的另外一個典型案例就是生產能力的共享。

疫情期間企業跨行業合作,共享資源和能力的案例中,我們認為在在生產能力端的共享,是有實質推廣價值和可持續性的。

餐飲企業閉店停工,加工中心、中央廚房停產,勞動力閒置;零售企業線上訂單量激增,員工匱乏,生鮮商品的初加工無法跟上需求。

同時,食品半成品、成品的需求量增大。在這兩個典型的供求關係矛盾中,雙方一拍即合,順暢的合作了起來,不存在誰救誰,誰幫誰的問題,而是合作共贏。

我們看到,盒馬、京東、每日優鮮等零售企業紛紛和連鎖餐飲巨頭合作,共同服務消費者,共同抗擊疫情。

通過疫情期間的合作,雙方對彼此的需求和能力的瞭解會更加深入,為疫情過後的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國家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去產能,從這次的實踐中,我們看到,通過產能的共享,也給供給側改革去產能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2、供應鏈共享

產能共享再往上延伸就是供應鏈的共享。這次餐飲企業和零售企業的合作中,也有部分企業開展了供應鏈的共享。

餐飲企業將自己的生鮮採購的供應鏈能力向零售企業共享,共同開展生鮮商品的採購、運輸和零售業務。

同時,零售商和零售商,餐飲企業和餐飲企業,同行之間也開展了供應鏈的共享。

這樣的共享,在疫情之前也有過很多嘗試,比如,餐飲行業就有很多供應鏈共享的平臺企業,之前簡單的說法是聯合採購。但這種聯合,目前看也沒有走出成功的道路。

希望通過這次疫情的嘗試,跨行業之間,能夠在供應鏈的共享上,找到共同點形成優勢,找到差異點形成互補,將這種共享逐步深化。

3、流量共享

流量的共享是指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共享和互補。

閉店後如何保障現金流,如何服務消費者?發力外賣成為了當下餐飲企業的一個主要做法。

同時,受限於平臺運力的短期不均衡和佣金等原因,品牌餐飲企業在疫情之下開始嘗試夯實和提升私域流量的運營能力和水平。

從不少案例中看到,來自於企業自身外賣小程序上的外賣訂單量正在快速增長,有些品牌的小程序訂單量直逼外賣平臺的訂單量,而且大有趕超的趨勢。

這也是疫情倒逼企業能力提升,加速了私域流量與公域流量的平衡,促進了流量共享時代提前到來。

4、信心共享

信心共享是想說,餐飲品牌與消費者信心的共享。

通過這次疫情,餐飲品牌將自己的困難、成本結構乃至營收能力共享給了消費者,同時也把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企業擔當共享給了消費者,消費者對餐飲品牌有了新的認識和共鳴,品牌的粘性就在這樣的關係中建立了起來。

我們看到幾個頭部餐飲品牌面向消費者發佈的公告,10萬+的文章比比皆是。很多消費者在留言中充分表達了對品牌的信任度。這種共享,也反向助推餐飲品牌未來更加了解消費者,更好的服務消費者。

從單車到員工,“共享經濟”的盒子還可以裝什麼?

共享經濟不僅是一個熱詞,雖然還沒有全面開花,但它應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隨著條件的不斷成熟,共享的方面會越來越多。

廣義的說,社會分工就是共享,全球化也是共享。狹義的說,在這次應對疫情的戰鬥中,我們看到的這些鮮活的案例也是共享,雖然有些可以持續,有些還需要迭代。

把這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來,和大家探討,希望能有一些思路的啟發,希望疫情之後,這些在共享經濟領域裡面的嘗試,能夠得到持續,推動共享經濟向更廣、更深、更實發展。

作者:王洪濤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