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陽泉有什麼美食小吃?

永不言敗7111


陽泉美食以麵食為主,如果大家喜歡吃麵食,那就有福了,在這裡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樣不常見的當地美食。

棗介糕是小編的最愛。如果你去盂縣藏山旅遊,一定要嚐嚐地道的棗介糕。對於陽泉盂縣人而言,棗介糕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盂縣人結婚時,棗介糕可是必不可少的一樣美食。 棗介糕是在籠屜裡鋪一層黃米麵,再鋪一層去掉核的紅棗,可以鋪兩三層甚至更多,然後用火蒸。想要做好棗介糕,需要掌握好時間和火候。熱氣騰騰的棗介糕,咬上一口,粘軟甜香,十分可口。另外,棗介糕一定要趁熱吃。

莜麥棒子從外表上看很像年糕,其實它是陽泉人飯桌上的一道菜。莜麥棒子用莜麥面揉搓成拳頭大小柱形麵糰,然後用鍋蒸,出鍋後,將其切成片加以佐料爆炒。莜麥含糖分少,蛋白多,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是糖尿病患者較好的食品。不過,想要吃莜麥棒子只能到盂縣,因為只有用這裡的水才能做出地道口味。

紅稠飯類似於八寶粥,不過和八寶粥不同的是,他更像是米飯的紅豆版。紅稠飯是陽泉盂縣人的一樣主食,而且主要在早上吃。紅綢飯是用紅豆、小米和紅薯煮出來的,味道香甜可口。如果吃紅稠飯就一定要配一盤炒土豆絲,他們的搭配就如同炸土豆條配番茄醬。

玉米麵糊糊是一種傳統麵食。如果你做一次玉米麵糊糊,就會發現這是個力氣活。製作玉米麵糊糊要先將水燒開,然後放入土豆和豆角。當土豆和豆角煮熟後,加入玉米麵和白麵調和。這時,就要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攪拌,要將糊糊中的麵粉和土豆充分的調和。

當糊糊做好後,你吃上一口會發現,只有面香和土豆的香味,味道有些淡。別急,這時在配以用蔥花、辣椒爆炒的土豆絲和西紅柿用作蘸料。夾一筷子熱氣騰騰的糊糊,蘸一下醬料,你會發現,口味立即得到了中和,口感極佳。尤其是在冬天,一家人圍著一口鍋,吃著熱氣騰騰的糊糊,那感覺真是其樂融融。另外,沒吃完的糊糊還可以炒著吃,味道優於炒不爛子。

除了以上這些特色美食外,陽泉還有很多其他美食和特產,這裡不一一列舉,希望大家可以到當地去發現,親自品嚐。


太原晚報


粉條豆腐絲,是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傳統特色美食之一。粉條豆腐絲是以粉條和炸過的油豆腐絲為主要原料,配以蔥、薑末、蒜末、花椒、大料、醬油、陳醋、香油等原料製作而成。食用時,夾起菜來要等一下才入口,以免燙嘴。

盂縣滷土豆,是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的特色美食之一。盂縣滷土豆是以土豆為原料,放入鍋中大火煮開,改中火煮十分鐘,撈出瀝乾水分,然後放到油鍋裡炸至表皮微皺時撈出,控幹油待用。另外拿一口鍋做滷水,把花椒、八角、蔥、姜、蒜、糖、鹽、味精、芝麻、孜然、可樂、醬油等放入鍋裡,放入炸好的土豆,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煮二十分鐘至土豆軟爛即可食用。

平定黃瓜幹,是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平定黃瓜幹是以平定黃瓜為原料,加工時,先颳去黃瓜外皮,然後順長分為四條,放在架杆上,用爐火烘烤製成。烤好的黃瓜幹密封於大缸內,可隨食隨取。食用時,將黃瓜幹用冷水浸泡後沖洗乾淨,用佐料醃製成香、甜、酸、辣等多種口味的小菜,吃起來外韌內脆,別有風味。

棗介糕,是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的傳統特色美食之一。棗介糕是用黃米麵和棗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過程簡單卻難以拿捏好和麵的度,要經過不斷的摸索才能掌握好。棗介糕平時很少見,一般在婚宴上才出現,是盂縣美食的代表之一。

陽泉壓餅,是山西省陽泉市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相傳唐代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時,曾以此餅為行軍乾糧讓軍士食用。陽泉壓餅是用玉米麵、苦蕎麵、高粱面、小麥面等材料,採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吃起來具有薄、香、酥、脆等特點,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蔥油餅不帶蔥


  1.平定過油肉,最經典。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特色菜餚,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製相傳至今,歷史上該菜源自晉東名城平定,很多從平定走出去的達官顯貴、儒商富賈都以能帶一名專職的過油肉廚師為時尚。而正宗的平定過油肉在食材選擇上也是非常嚴格的,需遴選產在豬後臀部的元寶肉。

  2.粉條豆腐絲,小心燙嘴。

  在山城陽泉,粉條豆腐絲算得上是一道歷來為人們所喜愛的主打菜,鄉間紅白喜事、過年待客、去坐席都少不了來一盤粉條豆腐絲。過油炸過的豆腐絲外脆裡嫩,菜上來的時候還千萬不要著急,小心會燙嘴哦!

  3.釀白菜,過年一定要吃。

  陽泉方言中,釀白菜的“釀”讀作rang,主料選褪皮的豬五花肉或者血脖肉剁餡,然後用薑末、蔥花、花椒大料水等調味料調味,再拌入雞蛋攪和均勻,用少量生粉粘合,最後將肉餡做成丸子上蒸鍋蒸熟即可。蒸肉丸時蒸鍋的篦子上鋪整片白菜葉,肉丸七成熟就可出鍋,接下來將適量肉丸置於碗裡,然後鋪白菜細粉絲蓋平碗口,碗內加調味湯料入蒸鍋繼續蒸至肉丸熟透就可出鍋了。這道菜的特點是,蔬菜盡得肉香,肉藉助蔬菜增色去膩,兩者葷素搭配相得益彰,端得回味無窮。

  4.黃瓜幹,咯筋咯筋美味又營養。

  平定黃瓜幹主要產於平定縣後溝、河頭兩村,以清脆、爽口、香醇味厚、食用方便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清朝被定為進貢皇室的物品,享有“龍筋”之譽。平定的黃瓜乾和其他地方產的黃瓜幹是不一樣的,其他地方產的黃瓜幹是片狀,而平定所產的黃瓜幹是條形。食用的時候,先將黃瓜幹用冷水浸泡一定的時辰(約十二小時),然後撈出來,沖洗乾淨,控淨水,加工成形,用佐料淹製成香、甜、酸、辣等多種口味的小菜,吃起來有外韌內脆的特別風味。

  5.燜面。

  燜面是山西及周邊地區的家常麵食,主要做法是先將豆角、白菜、肉等菜蔬進行烹炒,再將切好的麵條入鍋燜制而成。洗菜、和麵、切菜、擀麵、炒菜、加水、入面、蓋上鍋蓋兒,出鍋後鮮香美味,誘惑難擋!這碗兒燜面未必是三晉麵食的招牌,可又絕對是老醯兒的象徵。

  6.糊嘟,味道一點兒都不糊塗。

  在陽泉,有一樣別具風味的麵食叫“糊嘟”。糊嘟是人們用玉米麵做出來的一種麵食,但因其特色的蘸料和軟硬適中老少咸宜的口感,受到廣大山城人民的青睞。鄉間也有用酸菜、豆葉菜、蘿蔔絲等作輔料調糊嘟的,因為放些蔬菜更容易使面、菜、水三者結合,而且可以使糊嘟的口味更好。

  7.飄抿曲,早晨來一碗,爽爆了!

  飄抿曲,亦稱小河撈,大約從明朝開始風行於陽泉。它以綠豆摻少量白麵和麵,經特製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後撈入各種調料配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它長如掛麵,細如毛粉,清香利口,鮮味撲鼻,富有營養,風味別緻。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撈記》中讚美其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飄山城。

  8.抿疙鬥,搭酸菜滷最棒!

  山西陽泉一帶的家常麵食,通常也稱為“抿圪鬥”。做時用專用工具抿床,將面用力推壓漏入鍋中,面粒猶如蝌蚪一樣翻個跟頭稍煮即熟。小時候,我聽過農家主婦相互詢問吃什麼最多的話是,問:晌午吃什麼?答:不是餎餖就是條(麵條)。身為陽泉人,沒有不知抿餎餖的,也沒有沒吃過抿餎餖的。

  9.炒不爛,怎麼吃都好吃。

  不爛子是山西特色麵食小吃,主要食材是蔬菜(如土豆、白菜葉、豆角)和乾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後上籠蒸熟,出鍋後進行烹炒即炒不爛。春末楊槐花開時也可以用槐花做,別有一番風味。

  10.撒,不解釋。

  說到“撒”(sá 實在不知該咋寫)可是陽泉人的最愛。“撒”是將泡入水中的小米與紅薯用慢火熬製成粥,再將玉米麵均勻撒入鍋中,用勺子輕輕順時針攪拌即可關火。“撒”裡面放些香甜的紅薯進去,既美味又養生。香甜的“撒”和爽口的土豆絲、芥根絲,洋姜鹹菜搭餐,很是美味。在過去不算太遠的一個時代裡,陽泉鄉間人們的早餐一年四季雷打不動是撒。

1、平定過油肉

簡介

過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漢族傳統菜餚,起源於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後來傳到太原一帶民間,再逐漸傳播至山西其他地區。“過油肉”在江蘇、上海和浙江地區都有,而山西過油肉從選料到製作上都與眾不同,具有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有醋意,質感外軟裡嫩,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做法

原料:豬肉 輔料:雞蛋 蒜臺 黑木耳 水澱粉 調料:姜 料酒 鹽 味精 老抽 醬油 醋 花椒大料水

做法:1、過油肉的作法是很嚴格的。首先選精細嫩肉一塊,要純瘦肉,將精肉斜頂刀切成0.2釐米厚的大薄片,不可有須筋絡糾結於其間。用蛋黃、(家裡也可用全蛋)麵粉攪成糊,與肉片加料酒一起拌勻,過油肉最主要的功夫全在“過油”上,油要寬,火候是關鍵,太過火容易過老,肉則咬不動。火太小,肉片脫漿。將調好的肉片放入九成熱的油鍋中,(也有溫油下鍋,熱油出的做法,個人做法 不同,依經驗而定)油溫高可將鍋移開火口,用筷子將肉片打散,炸至金黃色,將油瀝出。2、原鍋上火,過好油的肉片放在鍋內,噴上醋,料酒,老抽,醬油翻炒,(份量根據經驗定) 下入切好的蒜臺,黑木耳翻炒,加入花椒大料水,少許清水,放味精,水澱粉勾芡,淋香油出鍋。 此菜成菜要求: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有醋意,質感外軟裡嫩,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也可用白菜代替蒜臺。

2、粉條豆腐絲

簡介

粉條豆腐絲是位於晉中的陽泉市隸屬的平定縣的一道傳統菜,道菜主料是粉條和油豆腐絲,成菜特點是,豆腐絲是炸過的,外脆裡嫩,菜看著很溫和,沒有一點熱菜的感覺,但吃起來燙嘴,所以,地道的飯店都會說,我們做得是不冒煙的正宗粉條豆腐絲。

歷史文化

此菜是陽泉、晉中一帶一般人家紅白喜事,請客吃飯都會有的一道傳統菜。近些年各飯店推出的深受老百姓喜歡的創新菜——茴子白炒粉條與粉條豆腐絲有異曲同工之妙。

3、莜麵河撈

簡介

莜麵河撈和山西盂縣的特色美食,用莜麵做成的麵條,特點是麵條勁道十足,爽滑可口,吃法是將麵條加上當地特產的芥花,再加上山西特產的老陳醋,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黃瓜絲或綠豆芽涼拌即可。

4、陽泉麵皮

簡介

在中國大多數地區,“麵皮”一般指使用麵粉製作的一種小吃,且多為涼拌食用,是“涼皮”的一種,如寶雞擀麵皮、天水面皮等流派。在一些地區,如陝西漢中地區,“麵皮”一詞一般指使用米漿蒸熟製成的一種小吃,可趁熱食用或涼拌,即漢中麵皮。麵皮具有筋斗、柔軟、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點,是中國西部較有地方特色風味的食品之一,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

陽泉麵皮還屬礦區蘋果園的麵皮最好吃。迄今,已有二十多年曆史。吃過的朋友都知道,這裡的麵皮辣椒夠味,麵皮筋道。

5、糊嘟

簡介

在陽泉,有一樣別具風味的麵食叫“糊嘟”。糊嘟是人們用玉米麵做出來的一種麵食,原本是山村苦寒人家的日常食物,但因其特色的蘸料和軟硬適中老少咸宜的口感,經過了廚師的改進已光榮地進入到陽泉的很多餐廳飯店,有些飯店還把糊嘟作為特色主食隆重推出,受到陽泉人的青睞。

歷史文化

一到連陰雨天或者冬天下了雪的日子,陽泉人總會做一大鍋糊嘟,炒一鍋辣椒土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蘸著辣椒炒土豆,紛紛伸筷子到鍋裡夾糊嘟來吃,一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糊嘟,頗類似吃火鍋的樣子,只是吃的東西不同而已。糊嘟耐飢、抗寒、阻風溼,而且不因粗糧製作而難於入口,所以很受鄉下出苦力的人們喜愛。

做法

糊嘟看似製作簡單,其內容卻豐富,鍋裡放清水,把洗盡切塊的土豆、豆角等輔料一併擱進鍋裡煮,待到鍋裡的水煮開,菜半熟時就可以撒面了。撒面也有講究,需要根據鍋裡水的多少撒面,多了少了做出來的糊嘟都不好。撒面時,沿著沸水面的外延轉著圈撒,中間和邊沿留出可以上蒸汽的空隙,面撒好了,就蓋上鍋蓋改慢火慢慢蒸煮,等鍋裡的水耗到只剩可以與撒進去的麵粉均勻調拌時就到了調糊嘟的工序。調糊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序,需要兩個人共同操作,一人緊緊把穩鍋沿,一人用擀麵杖急速攪動鍋內已經蒸煮成熟的面和菜。這時候最見功力,攪動的過程是面、菜、水三者緊密融合的過程,攪動的時間短了,頻率不夠,方法不對頭都可能使做出來的糊嘟裡夾有生面疙瘩。這樣的糊嘟是不合格的。

鄉間也有用酸菜、豆葉菜、蘿蔔絲等作輔料調糊嘟的,因為糊嘟裡放些蔬菜不僅在調糊嘟時更容易使面、菜、水三者結合,而且可以使糊嘟的口味更好。調糊嘟對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旺火煮開水,慢火蒸煮麵。如果掌握不好,火旺了糊鍋,火慢了到點吃不上飯不說,還可能做出夾生的糊嘟來。

6、抿圪鬥

簡介

抿圪鬥又稱抿蟲曲蛐,原產地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是山西晉中一帶的主要面飯品種,清柔利口。不但可用豆麵製作,還可用高粱面、細玉米麵(須摻合適量的白麵、豆麵或澱粉面),吃時可澆配各種葷素澆頭或打滷。另外,配以調料做湯麵也頗有風味。比較有特色的是辣醬抿圪鬥、酸菜抿圪鬥。

歷史文化

此種小吃原為五、六十年代困難時期農家為改善調劑生活常食飯譜,隨著現代人們飲食追求迴歸自然、營養豐富的趨勢,小吃更有發展,也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人們款待親朋好友的一種飯食。

做法

抿圪鬥又名擦圪鬥,因形如小蝌蚪,而得名。屬屯留民間小吃,其做法簡單,配料隨意,食用靈活。

做法是用溫水、涼水合面均可,用抿床(擦床),抿床有圓眼、扁眼多種;選用上等的無化肥、無農藥的白麵、豆麵、粉面、雜麵、蕎麵、玉茭面、高粱面等綠色食品做原料,所配麵粉種類多少可根據各自喜愛而定。菜滷檔次高低,葷素都行。農家酸菜辣椒也行,肉禽蛋也可;食用且具有幹撈、湯喝、涼拌幾種。

其主要特點是面雜多樣,營養豐富,色澤鮮亮,食慾性強,冬季食之驅寒增熱,夏季食之避暑降溫。尤其是其形狀獨特,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遊入胃海,並能促進胃蠕動,增加胃動力,是養生的最佳飯食。

7、盂縣滷土豆

簡介

盂縣滷土豆,是山西陽泉孟縣一特色菜餚,做法獨特,歷史悠久。

做法

主料:土豆。

配料:花椒、八角、姜、糖、鹽、味精、老蔥、蒜瓣、可樂、芝麻、孜然、醬油等。

滷土豆的做法:

1、洗淨新鮮的小土豆,不去皮。

2、鍋中加水,放入土豆,大火煮開,再中火煮10分鐘,然後撈出,控幹水分。

3、鍋中油適量,炸煮好的土豆,等到表皮微皺的時候撈出來控幹油份,待用。在這個時候內,另外拿一隻鍋,做滷水,把配料中所有調料通通放入。滷汁中放入炸好的土豆,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煮20分鐘至土豆軟爛。雞蛋是要剝皮後放的,10分鐘後就要拿出來的。

4、用筷子試一下土豆,輕輕一戳就透就是好了,將土豆雞蛋撈出放入另外一個乾淨容器裡。將滷水中的雜料撈出不要,把滷水倒入土豆容器中靜置2小時以上即可。

8、莜麵栲栳栳

簡介

“莜麵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區尤其是忻州地區的一種麵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形狀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麵精工細作的一種麵食品,因其形狀象“笆斗”,民間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條編製成的一種上下粗細一致的圓框,形狀象鬥,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在河北省張家口的張北縣,尚義縣,沽源縣,康保縣,崇禮縣,承德市的豐寧,圍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卓資縣、豐鎮市及察哈爾右翼中旗、錫林郭勒盟南部。山西大同市的左雲縣、陽高縣也比較被大家所歡迎。

歷史文化

莜麵栲栳栳,在內蒙古地區也叫莜麵窩窩,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區民間的家常美食,作為雜糧小吃在飯店酒樓大受歡迎。其製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莜麵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辭海》)。唐寅有詩云:“琵琶寫語番成怨,栲栳量金買斷春。”看來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路過靜樂縣,看莜麥初收,便把莜麵栲栳栳製法傳給當地。再後來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晉、陝、蒙、冀、魯等地,成為北方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麵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

此是民間傳說,但莜麵栲栳栳在山西民間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確實還有犒勞親朋貴賓之意。在雁北和呂梁山區,人們賦予吃莜麵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徵。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多以此進餐。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

美食習俗多來源於地方物產與歷史傳承。大同廣為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四十里莜麵,三十里糕,二十里蕎麥麵餓斷腰。”說的是人們吃了莜麵,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蕎麥麵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這裡的人們對莜麵特別鍾愛,奉為至寶。莜麵窩窩、莜麵魚魚成為天鎮獨特的風味食品。山西北部高寒地區,盛產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從民謠“雁北三件寶,莜麥、山藥、大皮襖”就可見一二。過去艱苦的自然條件鍛鍊了山區人們雜糧細做的本領,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要先在莜麵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節登門也要吃上十種花樣的莜麵飯。莜麵栲栳栳,就是這種莜麵飯的一種,因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也稱其為“莜麵窩窩”。其製法關鍵有三:一是沸水和麵,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做法

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將莜麵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如“貓耳朵”似的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做好後,挨個站立並排在籠內酷似蜂窩。然後像蒸饅頭一樣蒸熟,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

9、炒不爛

簡介

炒不爛是山西地區較為普遍的一種漢族小吃,更算是陽泉的特產,因炒制再久也不會變碎而得名炒不爛(碎),可蒸熟後直接食用,也可以再次炒制後食用。炒制完後的炒不爛外焦裡嫩,並配以辣椒麵炒制的土豆絲,香氣撲鼻,是極佳的當地美食,深得當地人的青睞。

做法

①將土豆去皮,擦成絲,將土豆絲放在罩笠中,放在水龍頭上衝水,不要把水控的太乾,連水一起將土豆絲和蒸熟的大米倒入麵粉中,使土豆絲和米飯掛水相對均勻(面與土豆絲以及米飯的體積的比例大約為1:1.5,邊加土豆絲和大米邊用手攪拌)。最終將所有土豆絲和大米都拌好,使每一根土豆絲和米粒都裹上面。

②把裹好面的土豆絲和米粒放入籠屜蒸大約15分鐘左右。

③在蒸的過程中,將蔥切成蔥花,蒜切成小段。10分種後,土豆蒸好了。

④開火,熱油,油溫適中時放入花椒少許和蔥花,蒜一起翻炒。將蒸好的土豆絲和米粒倒入油鍋中,一起翻炒,邊炒邊加一些鹽,鹽的多少跟據個人口味,炒至淡黃色,即可出鍋了。

⑤還可以根據自己愛好做出自己喜歡的辣椒炒土豆絲或者其他簡單炒菜伴食。

10、陽泉漂抿曲

簡介

飄抿曲,亦稱小河撈,大約從明朝開始風行於陽泉。它是以綠豆摻少量精白麵粉和麵,經特製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後撈入各種調料配製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它長如掛麵,細如毛粉,清香利口,鮮味撲鼻,富有營養,風味別緻,還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其既可作主食、亦可作湯麵,既見於宴席,也是家庭常食。

歷史文化

明末清初的學界泰斗傅山先生也曾作《小河撈記》對漂抿曲大加讚賞。傅山先生曾發明了養生水和麵代替普通的水和麵,如:春用枸杞、桑葚之水,夏為黃耆、薏仁之水,秋用山藥、百合之水,冬為地黃、當歸之水,養生則用米脯之水,間或連翹、雙花、公英、炭白芨等等之水。由此形成了漂抿曲之博奧:“貴在絲,精在飄,味在湯,養在面,左右相承,合四時生生不息。”漂抿曲以綠豆粉為主要原料,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綠豆為“食中要物,菜中佳品”,有清熱解毒、明目降壓之功效,加之傅山養生之水,豆麵漂抿曲便成為了一種養生美食。可惜山城人卻沒能發揚光大。雖然現在許多飯店都有漂抿曲這道小食,但沒有做成養生美食,多少讓人感到遺憾。

做法

製作飄抿曲要用到一種特製的工具——抿曲床,這也是飄抿曲區別于山西其他地方做的和撈麵的最大區別。將綠豆粉摻少量精白麵粉和好後用抿曲床壓制,成品面長如掛麵,細如毛粉,煮熟後撈入各種調料製成的湯汁中,其特製湯料中用豆葉菜製成的滷料是飄抿曲絕佳的搭配。所謂的豆葉菜是當地一種特殊的鄉間土萊,用小豆葉或是黃豆葉經過加工後漚制的。

其主料為綠豆粉和白麵,以八比二的比例配製而成。製作很簡單,雙合面配好拌勻後,用冷水攪和,再經特製的抿曲床壓。抿曲壓到沸水中立即漂起來,一根根清清爽爽,互不粘連卻繞成一團。少時即熟,先把滾開的煮湯舀到已經下好佐料的碗裡,再把熟抿曲撈進碗裡,抿曲漂在碗裡的麵湯上了。所以才有了“漂抿曲”這一名稱。俗話說“漂抿曲吃湯”,漂抿曲最講究的是一碗鮮湯的調製,抿曲味道好不好,能否在碗裡漂起來,這湯的製作最要緊。鮮湯的製作最見廚師的功力,蔥絲、薑末、香菜、醬油、陳醋、胡椒粉、食鹽、香油等各種調味品的比例在廚師的手下拿捏得恰到好處,抿曲撈進碗裡,一瓢滾熱的原湯趁勢澆進去,抿曲就像在鍋裡時一樣漂起來,綠色的芫荽和蔥花從抿曲的邊沿浮出來,襯托著泛綠的抿曲,看著都賞心悅目。


搞笑少女


山西是一個“麵食的王國”,這一次壹周君帶你來到陽泉👌

提到陽泉,壹周君腦海裡首先就想到了平定砂鍋,“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平定的砂鍋亮晶晶......”,這首郭蘭英老師演唱的山西民歌《夸特產》,應該是父輩們當年的流行歌謠吧😁

平定縣的砂鍋和黃瓜幹,還有流行於晉中地區的陽泉壓餅,這就是世人對陽泉美食的最初印象啦!

當然了,以上幾種應該算是陽泉特產啦,當地人大家最常吃的,其實還是各種麵食,就比如這種叫做“漂抿曲”的東東。

漂抿曲,陽泉人稱它作“小河撈”,是用綠豆分與麵粉混合和麵,然後壓制成的一種麵條。因為製作飄抿曲要用到特殊的工具——抿曲床,這也是它區別于山西餄烙面的明顯特徵;又因為它煮熟之後置入湯汁之中,會像浮雲一般飄起,所以得了“飄抿曲”這個如此雅緻的名字。

陽泉人說“漂抿曲吃湯”,一碗原汁原味的鮮湯才是漂抿曲正宗與否的標準,必不可少的一樣就是用豆葉菜製成的滷料,它是用當地的黃豆葉經加工後製成的,是飄抿曲絕佳的搭配。

然後就是平定過油肉,這也是山西最著名的一道菜,號稱“三晉一味”,在山西各地都有的吃,其特點就是色澤金黃,鹹鮮微酸,湯水分量多,搭配白米飯吃才算完美!

雖說全國各地的山西菜館都有這道菜,但基本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正宗的過油肉只看師傅的“過油”手藝過不過關,然後輔料就是雞蛋,蒜臺和黑木耳,不會多一樣。

陽泉還有一種用土豆、玉米麵和蔬菜混合製成的麵食,叫“糊嘟”。舊社會是窮人吃的,如今被改良成了特色主食,還有配套的蘸料,口感軟硬適中,還有減肥的功效。

至於“莜麵栲栳栳”,是陽泉盂縣的一道特色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的”笆斗”,“栲栳栳”就是長得像”笆斗”的麵食。製作時面片要用手指捲成圓筒狀,一個挨一個地排列在蒸籠上蒸熟,感覺就像是馬蜂窩😁吃的時候直接盛碗裡,澆上滷汁和香菜即可。


武漢壹周


三晉陽泉三八席,女婿上門團圓宴。白菜過油肉菜香,醬燒豆腐絲美味。天冷點糊嘟素香,過油肉拉麵暖胃。酸菜圪斗香美味,棗糕喜慶步步高!要問美味哪裡吃,陽泉人民歡迎您。


主廚尋味記


菜香味美各地皆有特色,麵食爽滑眾人交口稱贊。



青龍子


大家好,我是小福,有朋友聊到這個陽泉得美食文化,哈哈這可算是找對人了,純正的吃貨一枚,這就把知道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首當其衝的肯定是老陳醋呀,這個大家都知道吧,名聲在外,哈哈,然後就是平定過油肉,山西特色菜餚,歷史上這道菜就是來自晉東名城平定,特產釀白菜過年必吃的,還有就是粉條豆腐絲,做法獨特昂,黃瓜幹以及燜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呢,還有一個需要知道的是在陽泉,有一樣別具風味的麵食叫“糊嘟”。有著特色的蘸料和軟硬適中老少咸宜的口感,受到廣大山城人民的青睞。這塊小福就是有點吃不慣了,哈哈沒有口福呢,總之美食還有很多很多,小福就不一一說了,已經留口水了有木有,剩下的留給大家補充吧,記得留言評論哦。


小福藏幣


陽泉八大碗,有名的地方名吃,有客人去陽泉,本地人都會帶客人去吃八大碗,這也是待客的最高禮儀。


雷聚娛樂樂


陽泉美食有1.漂抿曲2抿格鬥3過油肉4粉條豆腐絲5糊嘟7老倭瓜玉米麵撒8涼拌龍筋(黃瓜幹)


老炮兒336


過油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