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康熙判決科舉舞弊案,有罪者升官,無罪者革職,大臣說皇上聖明

科舉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選拔方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眾多古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一旦金榜題名,就能入朝為官,實現人生的華麗轉身。在古代,當官的好處毋庸多言,權利、金錢、名譽、地位,為官者各取所需,幾乎囊括了古代人的所有人生追求。

在這條通往上層社會的管道盡頭,充滿了太多誘人的利益。有利益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投機取巧,這也是科舉舞弊頻發的主因。康熙五十年,恰逢清朝政府開科取士,這一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江南鄉試案,牽涉眾多朝廷大員,成為有科舉以來,規模最大的舞弊案件。因當年是舊曆辛卯,故稱為“辛卯科場案”。

康熙判決科舉舞弊案,有罪者升官,無罪者革職,大臣說皇上聖明

辛卯科場案浮出水面,源於放榜之時,學子們驚奇的發現,蘇州考生僅有十三人上榜,而揚州考生上榜者卻有數十人之多。歷次科舉,蘇州的上榜人數都居江南地區之首,這回突然爆出個大冷門,不能不令人懷疑其中有貓膩,細看榜單,更加堅定了這種猜測。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圈子,誰的文章好,誰的學問高,大家心裡早就有數。而榜單上出現的名字中,有不少都是揚州鹽商子弟,就連蘇州上榜的十三人中,有五位都是當地的富家子弟,這些人平日裡吃喝玩樂不學無術,明顯就是通過不正當渠道盜取功名。

康熙判決科舉舞弊案,有罪者升官,無罪者革職,大臣說皇上聖明

底層百姓希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這些有錢人為何也要來趟這座獨木橋呢?清朝社會分為四個階層:士、農、工、商,讀書人地位最高,商人雖然有錢,但那是一個有錢也被人看不起的年代,所以博取功名、光耀門楣就成了商人心中的隱痛。憑本事取仕又沒希望,那就只有使銀子了。

自此有錢人加入科舉大軍之後,舞弊的層級就被提到了一個新高度。窮人作弊最多藏個紙條小抄什麼的,富人直接用銀子買通考官,甚至直接找人替考,本人連考場都不用進,功名就到手了,科舉考試為官商之間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合作領域。

康熙判決科舉舞弊案,有罪者升官,無罪者革職,大臣說皇上聖明

面對明目張膽的科場舞弊,蘇州學子們非常憤怒,抬著財神衝進了貢院。不過,比考生們更加憤怒的是康熙皇帝,此事經過蘇州織造李煦和江寧織造曹寅的密奏,最終上達天聽,康熙帝震怒,下令徹查。康熙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舉辦科舉考試,目的就是選出優秀的人才,現在卻選出了一幫酒囊飯袋,能不生氣嗎。

康熙帝下令成立專案組,由吏書尚書張鵬翮、吏部左侍郎赫壽承辦,兩江總督噶禮、江蘇巡撫張伯行聯合會審。經過數月的調查取證,弄清了這起舞弊案的原委。副主考官趙晉、閱卷官王曰俞、方名等人,作為主謀被處斬立決,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職。本來案件審理至此就該結束了,誰知又節外生枝。

康熙判決科舉舞弊案,有罪者升官,無罪者革職,大臣說皇上聖明

在審理作弊考生時,考生吳泌的供詞不小心把兩江總督噶禮牽扯進來。江蘇巡撫張伯行隨即向康熙參劾噶禮,說噶禮參與賄考,包庇考生。噶禮得知後心中不安,也向康熙上奏了張伯行的數條罪狀。康熙納悶了,本來派二人去主持審理,現在他們倆倒互掐起來了。

於是康熙又令張鵬翮詳查此二人,過了段時間,張鵬翮向康熙奏報結論:噶禮是被誣告的,張伯行確實有罪。康熙對這個說法持深度懷疑,另派戶部尚書穆和倫、工部尚書張廷樞再行審理,沒想到的得出的結合和之前一樣,兩次調查結果都對張伯行不利。不過康熙帝仍然不相信這個結論,他認為噶禮主政江蘇多年,處事圓滑,又善於籠絡同僚,自然會受到包庇,再繼續查下去恐怕也很難查出結果。

康熙判決科舉舞弊案,有罪者升官,無罪者革職,大臣說皇上聖明

康熙為何不相信這個調查結論呢,因為他十分了解張伯行的品行,張伯行以清廉剛直著稱,卻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江蘇為官多年卻始終得不到提拔。康熙對其清廉也早有耳聞,但又不便直接提拔,於是頒佈諭旨,讓江蘇總督舉薦賢才,結果總督舉薦的名單裡並無張伯行的名字,令康熙很生氣,責備總督不識人才。

然後又對張伯行說:“朕很瞭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如果你繼續做個清官,天下人就會說朕善識英才,你若貪贓枉法,朕就會落個不識善惡的名聲。”張伯行則答道:“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對於噶禮,康熙也十分了解,噶禮雖才能出眾,但卻從未聽說他有清廉的名聲。

康熙判決科舉舞弊案,有罪者升官,無罪者革職,大臣說皇上聖明

康熙召集九卿、詹事等人於朝堂之上,對眾人說道:“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而噶禮的品行卻不能令朕信任,二人互參之事,朕心中已明,你們應該能體會朕保全清官的心意,天下要出現安定的局面,就要使正直的人消除疑慮和恐懼。”於是,康熙做出裁決:噶禮革職查辦,三年後被康熙帝賜死。張伯行則被擢升為禮部尚書,並賜予“禮樂名臣”的牌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