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三)

當我們進入第三篇的時候,我們也該進入結束了,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方面沒有提到,隨後會在文章裡繼續分享和探討。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事情的徹底展現確實是需要一定基礎的。無論是前面提到的“心理問題早已存在只等外界觸發”,還是關係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事情的發展,都適用。而且在生活中、為人處世中應用的也是非常廣泛的。所以在這裡就這一點再嘮叨幾句。

我平時比較喜歡一句話,叫“在夢想未實現之前,無論你現在的努力看起來和它多南轅北轍,都是在為它做積澱”。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區別可能就主要在於精神生活非常自由,現實生活則有各種條條框框。我想要實現我的夢想,就只能是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那自然要尊重遵守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原則。比如,在我們沒有經濟能力來實現夢想的時候,可能我們會選擇一些迂迴的方式,先積累經濟達成足夠的條件再去實踐夢想。有時候可能在從事著與夢想背道而馳的東西,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人生在向前走,我們從中學到的東西也必然能夠用到追求夢想的路途中

當然,也有朋友會選擇其他方式積累籌集資金,在這裡只是舉一個例子。

“基礎”存在,才能有相應的展開。我有能夠產生膝跳反應的基礎,我才能被誘發膝跳反應;我有能夠得病的基礎,我才能夠得病;我有能夠產生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基礎,我才能夠得這些;我有能夠吃東西的基礎,我才能夠去吃東西。所以,在我們為人處世的時候,也許我們應該先考慮自己是否湊夠了基礎性條件呢。挽回感情,是否有挽回的基礎呢;創業,是否有創業的基礎呢;幫別人是否有幫助別人的基礎呢。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三)

其實,幫助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我們對別人的好意或幫助才真的存在。當別人不需要的時候,我們提供的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好意。而這往往並不能夠起到幫助作用,很有可能帶來傷害。

人與人的觀念確實是千差萬別的,這種區別並不是只侷限於陌生人。親密關係裡,甚至家庭中也存在了非常大的不同。但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父母覺得你冷”、“父母覺得你餓”,但是我未必想要穿多,未必想要吃多。在我不想或不需要的時候,別人給我這些,我不一定會懷著感恩的心情去接納,甚至有時候說的多了,反而會讓我覺得被侵犯了。

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我們給予的幫助才是幫助。如果別人不需要,那我們很可能只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也就是“我覺得他如何,所以想對他如何”。而他是否真的需要呢?

對於這一點來說,心理諮詢師在輔導過程中是非常注重的。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三)

注重的原因其實也和之前所說的一樣,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再去提供幫助。但是關於這一點自然不能僅止於此。

當我們想要去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在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我們覺得我們是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但是否真的能幫,這裡就不做深入討論;接著我們可能會覺得對方是弱者;然後我們可能會把對方放在一個可憐的需要被拯救的位置上。這就好比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全知全能、能力出眾、普渡眾生”的位置上,似乎一下子我們成為了神、菩薩。但我們生活在現實社會自然要尊重現實社會的規則,在這個時候我們無論能力高低,在本質上都只是普通人,不可能成為神、菩薩。

如果我們抱著這種心態去與他人社交的話,會帶來什麼結果呢?畢竟我們沒有能力幫助所有人,沒有能力改變所有人,沒有能力照顧好所有人的感受,沒有能力成為一盞絕對正確的明燈。可能你不僅會累,還會丟掉獨立性,還會丟掉自己是生活隱私,還會再也找不回真實的自己。

歸根結底,我們只是一介普通人、凡人,不是麼?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三)

說到這裡,可能還有這一點我們也要聊一聊。就是如果別人有需要,而我們提供了一些東西,幫助別人達到了目的。在這裡,幫助這個詞,似乎並不合適,我覺得幫助本身似乎也不存在。

雖然說幫助方提供了更多的東西,被幫助方提供的少,但這裡的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我給予對方一些東西,對方利用這些東西,我沒有代替對方去生活,那麼,

達到目的的根本力量還是在於他自身。在這裡可能用一個“合作”的關係來形容更合適。就好比,我寫這篇文章,我想傳遞一些東西,看了的朋友可能看到很多方面的內容,通過自己的解讀形成自己的收穫。他需要有看到一些有價東西”的能力,然後才能在這篇文章中或者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裡發掘出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文章和他自身的這部分能力,共同導致了他自己有收穫

需要是確實存在的,別人的需要就是我們和別人建立關係、形成合作的基礎。我們提供的別人正好需要,一拍即合。而拋開賺錢、親子關係、健康、感情、飲食這些比較普遍的需要,還有哪些值得深度挖掘的呢。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三)

那麼,在你的能力作用之下,你從文章中看到了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