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離家20年,能再次吃到婆婆做的餈粑,我做了一個決定!

我老家重慶的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就離開家,在外面學習工作,加上父母也都在外面。基本上就沒有回過老家。離開老家差不多20年了,今年終於回到了久違的故鄉,看著熟悉又陌生的家鄉感慨萬千,看著爺爺奶奶年邁的身體,感覺虧欠他們太多太多!

離家20年,能再次吃到婆婆做的餈粑,我做了一個決定!

遠看奶奶

奶奶今年76了,知道我要回來,幾天都沒有睡好覺。小時候爸媽由於工作,我基本上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長大的。所以爺爺奶奶都特別疼我!奶奶知道我從小就喜歡吃餈粑,提前泡好了糯米等我回來.糯米浸泡差不多一天以上,先濾幹水,放入木甑裡蒸熟。大概蒸40分鐘左右。奶奶坐小板凳上面用柴火一把一把的燒,我一直陪奶奶說話。奶奶問了我很多很多,這些年在外面吃得好吃不好,過得好不好,聊著聊著就哭了,發現這些年奶奶蒼老了許多。真心疼又心酸!

離家20年,能再次吃到婆婆做的餈粑,我做了一個決定!

奶奶在燒火

然後把蒸好的米飯倒入石臼舂爛至粑粑狀態,在乾淨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乾。陰乾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離家20年,能再次吃到婆婆做的餈粑,我做了一個決定!

奶奶看好了沒有

餈粑最關鍵的技術不是蒸,而是打!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應該知道應該東西叫:“兌窩”,就是用一個整體石頭,石匠從中間雕琢出來的一個器具。不曉得你們看明白沒有,可能你們那裡叫法不一樣。言歸正傳,把蒸好的糯米飯倒入這個器具裡面,抓緊時間打。一般兩個人一人一根小木棒,你一下我一下,使勁揉打。我和叔叔一起打,說實話是真累人,但是真的好開心的。大概半小時後就成了粑粑狀,這個時候小孩都會拿起棒子直接啃。

半成品是用手抓出來一個一個的攤在簸箕上面,就成了圖中這樣的半成品了,我們一般叫這個為月餅,理解不了吧。我們重慶人都這樣叫。本來這個是中秋節吃的東西,中秋月圓之夜要用來供月亮的,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有一個好年景。所以這麼叫法!本人文筆有限無法形容太多了,直接看圖吧!

離家20年,能再次吃到婆婆做的餈粑,我做了一個決定!

打餈粑

離家20年,能再次吃到婆婆做的餈粑,我做了一個決定!

餈粑半成品

這種其實只能算半成品,做餈粑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只說我喜歡的一種方式,奶奶用刀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放油鍋裡面炸,然後拿出來蘸紅糖或者豆粉都可以。我喜歡用紅糖的,那種感覺就是傳說中的外焦裡嫩,入口即化!

奶奶還是像我小時候的一樣,看著我吃他很開心,她自己不怎麼吃,牙不好。我卻吃著吃著就哭了!奶奶年紀越來越大了,腿腳也越來越不方便了。於是我暗自決定在奶奶有生之年,絕不遠行!在家好好陪陪老人家度過幸福的晚年!記住:父母在不遠游!與君共勉!

離家20年,能再次吃到婆婆做的餈粑,我做了一個決定!

老家的房子

感謝你的關注:歡迎評論區留下你不同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