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猴格大人


“皇贵妃”这个封号是明清两朝后宫妃嫔等级中的一阶,而且是仅次于皇后的位份最为尊贵的后宫品阶。但明清皇贵妃在各个方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应该说,清朝的后宫制度中,对“皇贵妃”这个品阶的界定更为成熟完备。皇贵妃在清朝的地位也更尊崇和特殊。


明代宗景泰帝初创皇贵妃制度

现在各种网文中说明宣宗为宠妃孙氏初创“皇贵妃”位份,这主要是受明朝笔记《万历野获编》的误导。宣德皇帝因为偏爱孙贵妃,所以在她的册封礼上为她提升了规格。当时明朝制度,只有皇后才有金册金宝(印),贵妃有册无宝。但宣德却特意赐给了孙贵妃金宝,所以从她开始,明朝贵妃受册后都册宝俱全了。

宣德去世后,儿子明英宗即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所以他的弟弟景泰帝登上皇位。景泰帝非常宠爱一个后宫唐氏,大概觉得“贵妃”也不足以表达对她的喜欢,于是景泰帝别出心裁,在“贵妃”位份上加上代表皇室威严的“皇”字,以示恩宠。可惜的是,唐皇贵妃仅仅风光数月,明英宗就夺门复辟,景泰帝崩后唐氏被迫殉葬。不过“皇贵妃”这个位份却被明朝皇帝们继承下去了。

明朝皇贵妃只是一种尊崇的荣誉位份,礼秩和待遇方面并没给皇后造成威胁

明朝皇贵妃在后宫中属于妃嫔之中地位最高最尊崇的位份,但明朝后宫制度严格恪守嫡庶之分,皇贵妃虽然尊贵,但仍然属于庶妾地位。皇贵妃的礼秩和物质待遇等各方面与皇后有嫡庶之别,而且皇贵妃没有与皇帝合葬的资格,甚至连葬入皇陵天寿山也要皇帝格外开恩。

像明宪宗宠爱的万皇贵妃,她虽然在明宪宗心中远胜皇后的地位,她才是宪宗最爱的女人。但万皇贵妃死后,虽然宪宗想给她皇后级的葬礼,想让她穿上明黄礼服,包括想和她合葬,但都被朝廷拒绝。最后宪宗也只能在天寿山单独为万贵妃修了一座坟园。

明朝皇帝后来也封了不少皇贵妃,总的来说她们都无法形成对皇后地位的威胁,始终处于“庶妾”的位置。

清朝的皇贵妃位同副后,皇帝一般不会在皇后生前封皇贵妃,以免给皇后形成压迫感。

而到了清朝之后,皇贵妃的地位却越发尊贵和提高了,这可能和清朝初年顺治帝宠妃董鄂氏由皇贵妃之位得宠以及受满清早期多妻制度影响的因素有关。董鄂妃是清朝第一个皇贵妃,当初顺治帝由于不满母亲孝庄太后强塞的两个蒙古皇后,因此对自己中意的皇贵妃董鄂妃格外宠爱。

由于孝惠皇后在孝庄太后生病期间没有侍疾问安,暴怒的顺治虽废后不成,但是把皇后的权力剥夺了,并转移给了皇贵妃董鄂氏。因此清朝的皇贵妃自此有了位同副后的特殊意义,她们从礼秩和各种待遇方面和妃嫔们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反而更接近皇后,像清朝的皇贵妃是有资格和皇帝合葬的,乾隆皇帝就带了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三人合葬地宫,皇贵妃地位的提升由此也给皇后无形之中制造了压力。

因此清朝皇帝为了后宫安定,首先限制了皇贵妃人数,清朝后宫制度规定,后宫中只能有一个皇贵妃;其次,清朝皇帝一般不会在皇后活着时生封皇贵妃,以免让皇后不安。而清朝皇帝如果从妃嫔中提拔皇后,往往会先封皇贵妃以备储后。

清朝皇贵妃地位更尊贵但数量却比明朝更多的原因

清朝皇贵妃地位这么高,按说应该比较珍稀才是,但清朝后宫女性却不少都拥有皇贵妃头衔,原因如下:

首先有个特殊因素,乾隆皇帝活得很长,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实际掌权时间长达六十多年。而他宠爱的几个妃子都由他亲自追封或者直接封了皇贵妃,比如慧贤皇贵妃高氏、纯惠皇贵妃苏氏等。

其二就是清朝皇帝有加封父祖后宫的传统。清朝绝大部分皇贵妃都是妃子们靠长寿和健康的身体,历经数朝累封熬到的荣誉资历,对后宫没啥实际影响了。比如康熙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康熙年间她位份为贵妃,雍正时她被加封为皇考皇贵妃,乾隆年间又被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可谓是步步高升了。


春和九如


明朝皇贵妃是因人而设,清朝是因事而设。

皇贵妃是妃不是后。但她的地位高于其它妃嫔,仅次于皇后。

明朝第一位皇贵妃是宣宗的孙贵妃。孙氏是宣宗青梅竹马的宠妃,位份为贵妃。依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而宣宗特赐金宝,生生创造出一个“皇贵妃”的位份给她。皇贵妃自此才有的。

不久以后,明宣宗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后,这就是孝恭章皇后。也就是《女医明妃传》里那个孙太后。

代宗宠妃唐贵妃,也做过皇贵妃。但是她当皇贵妃的时候,元后汪氏已被废,继后杭氏则刚刚病逝。估计这个皇贵妃只是一个过度,代宗是想要封她为后的。不想很快发生夺门之变,代宗去世,唐贵妃被迫殉葬。她是明朝提升最快的皇贵妃,也是死的最快的一个,死的时候身份只是郕王侍妾。

后来著名的皇贵妃有宪宗的万贵妃,就是那个比宪宗大18岁的万贞儿,吴皇后因她被废。还有神宗的郑贵妃,她为了儿子能继位闹得很厉害。

还有几位也应该知道,比如神宗的李贵妃。她是神宗最宠爱的妃子,受宠超过郑贵妃。她有两个儿子,其中有一个是桂王,桂王的儿子小桂王就是南明永历皇帝。

还有崇祯的皇贵妃田贵妃。她死后崇祯为她修建了田贵妃墓,后来李自成把崇祯自己也葬进了这个陵,成为了十三陵之一的思陵。

可以看到,明朝时候,皇贵妃没有定制,皇帝宠爱谁就封谁,皇后负责母仪天下,皇贵妃负责和皇帝相亲相爱。

清朝像这样的皇贵妃也有一位,就是世祖顺治皇帝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追封她为皇后,但是后代子孙都不承认,仍然称她为皇贵妃。

康熙以后,皇贵妃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定制,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不设置,如果需要设置也只能设置一位。设置皇贵妃一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没有皇后名号的皇后”,替代皇后执掌后宫。

比如康熙朝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就当了八年皇贵妃,当时并没有皇后。乾隆朝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就是令妃,也当了十年没有皇后的皇贵妃。

雍正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她病重之际被晋封皇贵妃,当时乌拉那拉皇后健在,这是比较特殊的。这表明她的得宠是肯定的,但也是为了冲喜,不能以为例。

所以,清朝的皇贵妃和受不受宠没关系了,那就是份工作。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一个最大的区别是明朝的皇贵妃只是表示恩荣,并不是后妃的一个等级,而清代皇贵妃是后妃的一个等级。

明代后宫除了皇后之外,地位最高的是贵妃,其次是贯以贤、淑等封号的妃。

明宣宗时期,因为宠爱贵妃胡氏,所在在其之前加“皇”字,“皇”字始专于贵妃,在此之前,尚有朱元璋的皇淑妃李氏、皇宁妃郭氏等。自宣宗皇贵妃胡氏之后,还有代宗皇贵妃唐氏、宪宗皇贵妃万氏、神宗皇贵妃郑氏、崇祯皇贵妃田氏等。明代皇贵妃称号者一共有十三人,但她们实际上都是贵妃。

影视剧中的皇贵妃(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删)

清代则不同,清顺治十三年,顺治下诏册封贤妃董鄂氏为皇贵妃,并指出皇贵妃与贵妃有所区别,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的后妃等级。清代不少皇贵妃都相当于副后,在没有皇后时总摄六宫,行使皇后权力,所以也有皇贵妃和皇后不同时存在之说(顺治时期有特例)。


楚邾


皇贵妃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独有的后妃品阶,皇贵妃的最早出现,也是在明朝,明朝皇贵妃的设立实际上是皇帝“宠妾灭妻”的一种表现,明朝的绝大多数皇贵妃,都是深得皇帝独宠的嫔妃,其所获宠幸甚至一度危及到皇后的存在,甚至一些皇后还由于皇贵妃的存在而被废黜或是雪藏。清朝入关之初,后宫制度还并不完备,所以皇贵妃的设立实际上和明朝时没有什么区别的,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在被封为皇贵妃时就大有夺嫡之嫌。康熙朝之后,后宫嫔妃形成定制,皇贵妃的设立也还是形成规制,从此直到清朝灭亡。

明朝皇贵妃的设立以及著名的皇贵妃:

皇贵妃始设于明朝,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贵妃是明朝代宗皇帝宠爱的贵妃唐氏。唐贵妃原本就深受代宗景泰帝的宠爱,在静态地第一任皇后汪氏被废和第二任皇后杭氏并估值后,贵妃唐氏被封为皇贵妃,这位唐皇贵妃是明朝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皇贵妃,也是明朝最后一批被迫殉葬的嫔妃。后来的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明神宗宠妃郑贵妃,明思宗宠妃田贵妃,都是深受皇帝宠爱的皇贵妃,万贵妃与皇后发生争执,直接导致了宪宗刚册立一个月的吴皇后被废黜、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欲立郑贵妃幼子为皇太子,因此与内阁大臣等进行了为其二十年的拉锯战,万历一朝也被郑贵妃搅的不得安宁。明思宗宠爱田贵妃,田贵妃冒犯皇后,皇后惩治田贵妃,田贵妃向思宗哭诉,明思宗与皇后争辩之时竟将周皇后推到。

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明朝的皇贵妃大都是深受皇帝宠爱的嫔妃,一些皇贵妃的存在甚至对皇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更有如明宪宗皇后吴氏那样因为皇贵妃的受宠而惨遭废黜的例子。

清朝皇贵妃的特点以及不同于明朝之处:

清朝在入关之前,后宫之中并没有设立皇贵妃之位,即便是深受皇太极宠爱的宸妃海兰珠,最终也仅被封为了敏惠恭和元妃。清朝入关之初沿袭了明朝的后宫制度,享受顺治帝独宠的董鄂妃成为了清朝第一位皇贵妃,此时清朝的皇贵妃的册立几乎与明朝无异,都是皇帝最为宠爱的嫔妃,在董鄂妃去世后皇后仍然健在的情况下顺治皇帝竟将董鄂妃追谥为皇后,这种全然不顾及孝惠皇后尴尬处境的现象实际上是董鄂妃享受独宠的表现形式。

康熙皇帝亲政之后,开始建立了完备的后宫制度,皇贵妃不仅在人数上进行了规定,同样其所享受的权力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康熙皇帝皇帝于皇后之下设置皇贵妃一人,同时规定皇贵妃位同副后,在皇后病故,皇后被废,皇后患病期间以及皇后遭到圈禁等特殊情况下可以代行皇后职权。从此之后皇贵妃的设立和权限开始变得规范化。康熙之后的皇贵妃虽然地位和权力明显高于明朝的皇贵妃,但是实际上清王朝并不轻易设置皇贵妃,因为位同副后的皇贵妃的设立通常会对于皇后造成巨大威胁,通常只有在皇后病故、皇后被废、或者是嫔妃病重或是嫔妃升为皇后前作为考察期而进行册封。例如雍正皇帝的贵妃年氏在病重时被封为皇贵妃,又比如乾隆皇帝的令贵妃在继后辉发那拉氏断发之后被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等等。

虽然会有个例,但是从整体来说,清朝皇贵妃远比明朝皇贵妃尊贵,也有高于普通皇妃的固定的待遇,而明朝皇贵妃待遇没有保障,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抬举或是特殊的宠爱,甚至她的待遇不如普通皇妃。


歷史微書


随着诸多影视剧的热播,皇贵妃这一封号也为大家所熟知,皇贵妃最早设立于明朝,到了清朝,皇贵妃制度趋于完善,虽然名号相同,但是明清的皇贵妃是有所不同的。

体例不同

(图一 左王恭妃,右影视剧中的郑贵妃)明朝和清朝后宫都设立了皇贵妃之位,在地位上,两朝皇贵妃皆是除皇后外后宫地位最高的女人,但是在明朝,皇贵妃还只是一个尊贵的妾侍,而且封皇贵妃并非只能封一个,比如神宗朝的太子生母王氏和福王生母郑氏并尊皇贵妃,但是到了清朝,明确规定皇贵妃仅有一位,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皇贵妃不也是如此吗。

地位不同

(图二 影视剧中的万贵妃,明朝承认的第一位皇贵妃)在明朝,皇贵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嫔封号,和贵妃、妃一样没什么大的区别,可是到了清朝皇贵妃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清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皇后尚在一般不册立皇贵妃,在清朝于妃嫔生前册封皇贵妃只有四种可能。

(图三 左慧贤皇贵妃高氏,右纯惠皇贵妃苏氏)1.贵妃病重,册为皇贵妃加以抚慰冲喜。这种册封基本上册封没几天,皇贵妃去世了,如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高氏和纯惠皇贵妃苏氏等;

(图四 左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右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2.皇后去世,册封皇贵妃统领六宫为继后人选。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乾隆帝的继后辉发那拉氏,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等;

(图五 孝仪纯皇后魏氏)3.皇后不受宠爱或实质已经被废,由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责。如顺治帝的孝献皇后董鄂氏、乾隆帝的孝仪纯皇后魏氏。

(图六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4.太后不喜欢皇后,趁着儿子皇帝病重册封自己心仪为皇后但是仅为妃嫔的女子为皇贵妃。在清朝唯有同治帝的淑慎皇贵妃富察氏。

(图七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综上可看,皇贵妃对于清朝的意义实非一般,故而清朝的皇贵妃,只要不是因为第一和第四种情况而被册封,其他都被继立或追封为皇后,在清朝本来有一位既没有继立为后不又是新帝生母的皇贵妃,那就是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在逝世前被养子咸丰帝封为太后。

由此也可一窥,在清朝,皇贵妃的地位非同凡响,只要皇后不在,皇贵妃其实就是实质的后宫之主。前面已经说过,在明朝,皇贵妃不过是一位地位尊崇的妃子,但是在清朝的皇贵妃,那可是位同副后的存在,在雍正帝之后,皇贵妃的册立几乎就是准皇后的标准,与明朝是大有不同的。


蔚鸾


简单来说,清朝的皇贵妃权力比明朝的要大。

皇贵妃这一称号出现在明朝,第一个实际获得者是明宣宗的宠妃孙氏。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嫡长子、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自幼聪慧,很受明成祖爱重,自然是在宫廷抚养。

此时孙氏父亲孙忠任永城县主簿,而明宣宗的外祖母正好是永城人,明宣宗的外祖母经常向女儿说孙氏贤德,孙氏因此被收入后宫抚养,明成祖指定儿媳张氏(即明宣宗母亲)抚养。

史载孙氏少有美色,加上跟明宣宗青梅竹马,两人感情是相当的好,不过明宣宗的正妻是明成祖亲自选定的,是济宁人胡氏,明宣宗无法拒绝,孙氏只能为嫔。

明宣宗继位后,胡氏被立为皇后,孙氏被封为贵妃。按照旧例,皇后有金册宝(印),贵妃有册无宝。但明宣宗破了这个旧例,制金宝赐与孙氏,虽然孙氏的名号仍是贵妃,但却享有了皇后的待遇,这是皇贵妃的本质特征。

不久,明宣宗以胡皇后无子,贵妃孙氏育有朱祁镇(即明英宗)而废掉胡皇后,改立皇贵妃孙氏为皇后。

明英宗后来在土木之变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临危受命,也是在这个皇帝任内,第一个名义上的皇贵妃也出现了,那就是明代宗的宠妃唐氏。

据《明英宗实录》载:“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

数月后,明英宗趁明代宗病重,发动政变复辟,不久明代宗病逝,明英宗将其废为郕王,唐氏被革去皇贵妃封号,降级为郕王侍妾的身份殉葬,不被承认。

明朝官方承认的第一个名义上皇贵妃是明宪宗的宠妃万氏。

明宪宗是明英宗的儿子,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时,明代宗上位,作为交换条件,明代宗立明宪宗为太子。可皇位在手,不传给自己儿子怎能甘心?明代宗处心积虑地废掉了明宪宗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明英宗被瓦剌放回后,被明代宗安置在南宫,生活非常不好,吃穿不够,妻子钱氏还要做女红贴补家用,作为废太子的明宪宗生活也极不如意,年幼的他并不与父母同居,而是由一个宫女照顾着,这个宫女,就是万氏。

万氏比明宪宗大17岁,可有了这段相依为命的生活,明宪宗就是喜欢她,一继位就封万氏为贵妃,他的长子也是万氏所生。

按照明宪宗的意愿,自然是要立万氏为皇后的,可其生母周太后强烈反对,明宪宗无奈立吴氏为皇后,但仍专宠万贵妃。不受宠让吴皇后非常气恼,对万贵妃动用杖刑,结果明宪宗直接废后,万贵妃成了后宫实际的主人,信任皇后王氏也不敢惹她。

生下长子后,明宪宗封万贵妃为皇贵妃,并许诺立长子为太子,可惜的是,一年后这个孩子就去世了,万贵妃此后再没有生育,但她还是《明史》明确承认的第一位皇贵妃。

从以上三位的经历可以看出,皇贵妃属于皇后跟贵妃的结合体,明显比贵妃高一级,名义上是比皇后要低,实际上就不好说了,像万贵妃连正眼都不瞧皇后,皇后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明宪宗以后,明朝又出了11位皇贵妃,其中明世宗(嘉靖帝)、明神宗(万历帝)和明熹宗(天启帝)各有三位,明思宗(崇祯帝)有两位。

这些皇贵妃要么得宠,要么生有重要子嗣(皇长子或者皇帝宠爱子嗣),如明神宗的皇贵妃王氏,就保守明神宗冷落,只是因为其生下皇长子才不得不封为皇贵妃,王氏的地位是远不如同时期另一位皇贵妃郑氏的。

清朝皇贵妃最开始跟明朝一样,给皇帝宠妃或者重要皇子的母亲,比如清朝第一位皇贵妃董鄂妃,就是顺治帝宠妃。

后来清朝进行了自己的设计,把皇贵妃定义为副皇后,同一时间只有一人,不会像明朝那样出现多人,而在没有皇后的时候,皇贵妃实际上就是后宫的主人,权力自然是比明朝皇贵妃要大。

也因此,清朝为了尊崇先帝妃子,出现了不少追封皇贵妃的事例,清朝皇贵妃变得格外地多(28位),但只有三分之一(10位)是当事人在世时受封的,其他都是追封。

清朝皇贵妃还有皇后预备选手的作用,上面说的10位皇贵妃,有四位成了皇后,皇贵妃基本成了皇后的拍门砖。


平沙趣说历史



明清两朝皇贵妃都是仅次于皇后的第二等后妃尊位。

明以前是没有皇贵妃这个称呼的,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续后孙氏。依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因宣宗宠爱孙氏,破例让她得享像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之称由她而始。

皇贵妃正式成为名号是在明朝景泰年间,明代宗封宠妃唐氏为皇贵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

具体区别的话,主要体现在后宫名分上。虽然两朝都是以宠妃为皇贵妃,为皇后以下最高妃嫔,但明朝绝大多数皇贵妃仍然只是皇帝宠妃,属于姬妾,并不能处理后宫事物。但清朝皇贵妃则是可以被授予“摄六宫事”,以副后的身份代行皇后职责,这个和明朝的皇贵妃则是有了质的区别。古代也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皇帝也不例外,因此明朝皇贵妃再尊贵也不是正妻,但清朝的皇贵妃,则是可以代行皇后职责,有了半个正妻的身份,这在礼制森严的古代,特别是在皇家意义非凡。


温酒观史灬煮茶读书


在明清两朝,皇贵妃都是皇帝宠妃的最高称号,乃众妃之首。不过在明朝,皇贵妃并没有定制,只要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嫔都可能被册封为皇贵妃,多了几分随意;然而在清朝,皇贵妃位同副后,妃嫔想要在活着的时候做皇贵妃难比登天。

虽然两朝都有皇贵妃,但终究有些差异,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有这么两个特点:

  • 第一,规制更加完善,不轻易设立;
  • 第二,多用于“储备皇后”,以及追封等。


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却冷落元后胡氏,又无法废后,就在其贵妃衔前加一“皇”字,并让其享皇后才有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也由此诞生。

而后明朝历代皇帝后宫,几乎都有设计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或者最尊贵的妃嫔。明朝后宫制度相对比较复杂且混乱,像后来在清朝属于高级妃嫔的妃位、嫔位,在明朝后宫相当之多,也没什么人数限制。皇贵妃这样的位分也是如此,明朝甚至很多妃嫔因为一时受宠、生育皇子就得以册封皇贵妃,而后失宠又给废去尊位。


清朝时期的妃嫔等级森严,呈现出严整的“金字塔”状。嫔位以上的高等妃嫔人数都有严格限制,也不能越级晋封,皇贵妃仅设一位。

同时,与如今很多清宫剧完全不同的是,清朝宫廷之中,一个妃嫔哪怕再得宠也很难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皇贵妃。绝大多数情况下,宠妃们都是死后或者临终前被封个皇贵妃,皇帝以此表示一下哀悼追誉而已。比如敦肃皇贵妃、纯惠皇贵妃、慧贤皇贵妃等,都是如此。

清朝后宫之中,皇贵妃位同副后,而皇贵妃一旦设立并且健在,对于皇后来说就是巨大威胁——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皇贵妃,要么是中宫无主皇贵妃就是继后储备,要么就是皇帝极度不喜欢皇后。整个清朝,皇后健在而皇贵妃与之同尊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

所以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制度更加完善,皇贵妃的设立就更加慎重。当中宫虚设,皇贵妃可代行令六宫,比如乾隆朝孝贤纯皇后离世后,都由娴皇贵妃那拉氏执掌后宫。清朝有一种“摄六宫事皇贵妃”,说通俗一点就是皇后的储备人选。

纵观明清,明朝大多数皇贵妃都是生前册封的,并且真的以皇贵妃身份在后宫生活;然而清朝的皇贵妃,大多是临终或者过身之后才得到的位分。相对明朝,清朝皇贵妃有名而无实者为主,名副其实的皇贵妃屈指可数。


澹奕


皇贵妃是明清时期后宫独有的妇官位阶,地位都是仅次于皇后,为诸妃嫔之首。但是明朝皇贵妃和清朝皇贵妃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明朝皇贵妃更多是一种荣誉称号,她们的饮食、仪仗、服饰、金册和贵妃、妃是完全一样的,和皇后之间拉开了泾渭分明的嫡庶差距。而清朝皇贵妃是明朝皇贵妃的强化版,各方面待遇和皇后非常接近,与妃嫔们拉开了较大的差距,是实际上的副后。

明朝皇贵妃是诸多皇妃之一,和普通的贵妃待遇一样,无法给皇后造成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按照惯例册立皇后和皇妃,在诸皇妃中又将其中最喜欢的孙氏封为贵妃,彰显她与众不同的地位,但是孙贵妃在册印、仪仗、车轿、礼服各方面待遇和其他皇妃完全一样,根据后面崇祯年间的一份膳食档案,宠冠后宫的皇贵妃田氏和袁贵妃的伙食待遇是完全一样的。在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决定不再立继后,马皇后三年丧期过后册封皇淑妃作为六宫统率,他不是册封贵妃,而是在淑妃封号前面加皇字来体现这份荣耀,可见贵妃对于普通皇妃并没有太大优势。

明宣宗继位后,欲立宠爱的孙嫔为皇后,张太后以不合礼数拒绝,亲自下旨册封太子妃胡善祥为皇后,孙嫔为贵妃。当时皇后有金宝和金册,而贵妃和皇妃有册无宝,明宣宗为了弥补孙贵妃不能成为皇后的遗憾,特赐她金宝,并以册封皇后的规格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授宝大典。不久之后孙贵妃怀孕生下了明宣宗的长子,明宣宗遂以母以子贵为由逼胡皇后退位,将孙贵妃册封为皇后,正位中宫一了夙愿。现在网文有说孙贵妃是明朝第一位皇贵妃,其实并不是。因为明宣宗开了明朝废后的不好开端,所以后面的皇帝引以为戒,贵妃们依然有册无宝,并没有得到特别的抬举。

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他的弟弟明代宗临危受命继位为皇帝,将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他的母亲周氏被封为贵妃,当时明代宗后宫有位特别宠爱的妃嫔唐氏,因为贵妃的名分已经被庶嫂嫂周氏占据,加上他觉得贵妃之位不足以体现对她的与众不同,为她开创皇贵妃的名号,唐氏遂成为明朝第一位皇贵妃。又封她的父亲唐兴为正一品左都督,兄弟唐环为正三品指挥使,这份待遇是远远超过明英宗原配钱皇后的家族。但是不久之后明英宗在夺门之变中复辟,明代宗病逝,唐皇贵妃也被明英宗逼殉葬。明英宗继位后他的长子朱见深重新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母亲周贵妃也被擢升为皇贵妃。

明朝皇贵妃也没有固定的家族待遇,全在于皇帝的心意,比如明朝最有权势的万皇贵妃,她不仅在各种各方面待遇超过中宫王皇后,就连家族待遇也是王皇后不能比的。但万贵妃只是明朝皇贵妃中的一个特例,其他皇贵妃均难以望其项背。比如万历的郑皇贵妃,空有皇贵妃的荣誉称号,家族待遇仅仅是正二品都督佥事,而万历另一位妃嫔周端妃,虽然位阶比郑皇贵妃低两级,但家族封至从一品都督同知,超过了郑皇贵妃的家族。

明朝皇贵妃是副后之尊,待遇无限接近皇后,往往皇后的替补人选

明朝皇贵妃不仅和皇后一样可以使用明黄色的礼服,各方面待遇也与皇后非常接近,比如皇后手下有十位宫女,年例一千两,而皇贵妃手下有八位宫女,年例八百两。清朝第一位皇贵妃是董鄂妃,顺治因为册封皇贵妃而为皇太后上尊号,这是册封皇后才有的待遇,又因为册封皇贵妃而大赦天下,这是清朝所有皇后都没有的待遇,比如乾隆册封孝贤皇后仅仅颁发了五条恩款,完全不能和董鄂妃相比。顺治在亲自撰写的《董鄂妃行状》中也说过,实际上管理后宫的是董鄂妃,而不是孝惠皇后。董鄂妃去世后又被追封为皇后,顺治为了操办了隆重的葬礼。因为董鄂妃的缘故,后面皇帝都很谨慎的册封皇贵妃,通常是以下几种原因。

一,临终加恩。比如乾隆宠妃贵妃高氏,在活着的时候就以贵妃的身份和乾隆原配孝贤皇后分庭抗礼,在立后大典上和孝贤皇后一起接受命妇行礼,又被特许可以穿皇后规格的明黄色吉服。贵妃高氏临终前被乾隆晋升为皇贵妃作为加恩,在她去世后乾隆亲自赐谥慧贤皇贵妃,为她增加十八件仪仗,仅仅比当时皇后仪仗少六件,又将慧贤皇贵妃葬入帝陵地宫,和孝贤皇后并排而放。之后孝贤皇后去世,乾隆甚至在《述悲赋》中将孝贤皇后和慧贤皇贵妃并称为他的两位原配妻子。

二,准皇后的荣宠。比如乾隆的孝贤皇后去世才一个月,尸骨未寒,乾隆就毫无良心迫不及待的大封后宫,并将出身满洲贵族的娴贵妃定为新后人选,册封为皇贵妃,又为她特创摄六宫事皇贵妃的名号以示恩宠。实际上继后在担任摄六宫事皇贵妃的时候就已经完全享受皇后待遇,乾隆一边作秀怀念原配,一边迅速大封后宫提拔皇贵妃,就连隔壁朝鲜都看不下去讽刺乾隆在这件事上虚伪。道光的孝慎皇后去世后,后宫位分最高的全贵妃也被册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之后又正式册封为皇后。

三,后任皇帝的尊崇。清朝皇帝以孝治天下,对于先皇留下来的妃嫔也颇为尊崇,通常会提升她们的位分来显示自己的孝顺。比如乾隆曾将祖父康熙的贵妃和和妃都册封为寿祺皇贵太妃、温惠皇贵太妃,又将父亲雍正的裕妃和谦嫔尊为裕贵妃和谦妃。

所以整体来说,清朝皇贵妃远比明朝皇贵妃尊贵,也有高于普通皇妃的固定的待遇,而明朝皇贵妃待遇没有保障,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抬举,甚至她的待遇不如普通皇妃。


坤宁宫的故事


是清代皇贵妃,更加尊贵,位同副后,但是明代不是,只是后宫官职,权利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