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北洋軍閥孫嶽刺殺清朝五大臣 撼動清朝統治 因此舉辛亥革命揚名

北洋軍閥孫嶽刺殺清朝五大臣 撼動清朝統治 因此舉辛亥革命揚名

備學堂即為清末的陸軍學校。據學者考證,它所培養的學生,大多成了清末時期新軍編練的骨幹和北洋軍閥集團的重要成員。當時,武備學堂曾開設天文地輿、格致、測繪、算化及西洋行軍新法等課,並督率學生赴營演試槍炮陣式、操習馬隊、步隊、炮隊及行軍、佈陣、分合、攻守諸式。孫嶽入校後,即被分至炮兵科學習。

在校期間,孫嶽學到了豐富的軍事知識,進一步堅定了為國家和人民而奮鬥的革命鬥志。同時,他還傾心革命,“曾利用學堂假期暗中赴滬,並由同鄉友人王法勤、張繼介紹加入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8月20日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的中國革命同盟會(後為避免日本政府反對,改名為中國同盟會)於東京正式成立後,欣喜若狂的孫嶽隨即轉入同盟會,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早期同盟會會員之一。入會後,孫嶽接受密令,回到北方發展會員,積極從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此後孫嶽共發展了劉仙洲、何遂等72人入盟,於保定城內北關火神廟孫嶽私宅成立了“同盟會河北支部”,使得保定一時間成為中國北方革命黨人集中的地區。

針對當時“各大學堂中缺乏統一的綱領和具體措施,也沒有正式的反清組織,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這一特殊情況,從方便發展革命力量和互相聯絡方面考慮,孫嶽還於保定椿樹衚衕設立了“星期茶話會”,以此聯絡感情,結交各界校友、學子師生,逐步宣傳革命思想。據學者考證,當時參加“星期茶話會”者,“均為保定各大學堂的青年學子”。這些人堪稱人中龍鳳,對於呼之欲出的革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保定官立高等師範學堂吳樾。

北洋軍閥孫嶽刺殺清朝五大臣 撼動清朝統治 因此舉辛亥革命揚名

吳樾字夢霞,他與孫嶽同齡,出生於安徽樅陽高甸一個清貧的書香世家。吳樾思想激進,曾與楊篤生攜手組織北方暗殺團,立誓以暗殺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挽救民族危機,建立民主政治的國家。當時,吳樾思想進步、英氣逼人,而孫嶽知識淵博、才思敏捷,最重要的,是二人都憎恨清王朝,堅決主張民主共和。在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的基礎上,兩人遂來往日益密切,情誼漸篤。

時值1905年,中國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維新輿論遍及朝野。為了緩和革命氣氛,愚弄人民群眾,清廷迫於時政潮流,放出“預備立憲”的空氣,並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試圖以“預備立憲”維持其獨裁統治。清廷的這一騙局極易矇蔽群眾,鬆懈鬥志,影響革命運動的發展。“孫嶽聽聞後十分氣惱,認為若清廷得以實行立憲,則彼君主政權益為鞏固,漢旗將無復興之望。即緊急召集各同志開會,密謀阻擾之計。”同樣,吳樾亦認為清廷行此事,“以欲增重於漢人奴隸義務,以固其萬世不替之皇基,如此欺騙民意,令人怒不可遏”,與孫嶽觀點幾近一致。稍後,為了戳穿清廷的這一騙局,在與孫嶽等人商量後,吳樾決定以刺殺手段阻擾破壞五大臣出洋考察之舉,喚醒民眾,粉碎清廷陰謀。

據孫嶽將軍之孫孫立言、孫仰白回憶,當時吳樾選擇了對北京情況較為熟悉的孫嶽和學友張榕作為他的掩護和助手。“三人利用學堂假期,秘密攜炸彈遣入北京”。“以前吳樾到北京時下榻在安徽桐城會館。這次赴京為了行動保密又不能暴露身份,則需另擇旅店客棧借住。但又有一難題:當時北京的旅店都有一種習慣,即店家為了結賬方便明瞭,以及為店客和訪友之間容易查詢探訪,均將住店客人姓名寫在一長方形小木牌上,俗稱水牌,並將水牌公開掛在櫃檯後面的牆上,以使店家、店客、訪友都一目瞭然。”機智的孫嶽認為此時若使用“安徽吳樾”的名字掛出,很容易暴露身份,如有危險還會波及革命同志。經過仔細考慮,孫嶽帶著大家選擇了一家來京時常住的相熟旅店,位於離正陽門火車站不遠的廊房頭條一帶,並以“高陽孫嶽”的名字掛牌。同時,“旅店附近有多家綢莊布店,方便孫嶽選購吳樾行動時的服裝。”

北洋軍閥孫嶽刺殺清朝五大臣 撼動清朝統治 因此舉辛亥革命揚名

9月24日,載澤等出洋大臣準備從北京前門火車站前往天津出洋。火車原定10點鐘開行,後因端方遲到,推延半個小時。前來送行的王公大臣及其侍從甚多,車站內外人員繁雜擁擠。吳樾、孫嶽等3人於天剛亮時就懷揣炸彈來到正陽門車站。根據計劃,吳樾將尾隨五大臣乘上海輪後再引爆炸彈,與仇敵同歸於盡,但沒料到因其身穿學堂操衣,被警衛阻攔不準進站。吳樾急中生智,去附近衣帽鋪買了一套官差所穿戴的無頂官帽及布靴,化裝成跟班模樣才混入站內。而便裝的孫嶽和張榕則因為受阻,無奈只好在站內月臺處把望掩護。

進站後未及歇氣,吳樾便直奔五大臣所在車廂而去。不料,就在即將成功之際,他謊稱載澤侍衛的身份被識破,為恐事情敗露,吳樾急忙從懷中取出炸彈,用火柴燃著引信,準備把炸彈向車廂內擲去。不曾想到此刻列車已經發動,車廂砰然相撞,隨著一陣劇烈震動,炸彈被震落在他的腳下,並且迅速爆炸。吳樾當場壯烈犧牲,五大臣中的紹英傷及右股,端方、戴鴻慈受了輕傷,載澤在慌亂躲藏時擦破了頭皮。車站一時大亂,負責掩護吳樾撤退的孫嶽和張榕由於站在月臺進口處,距離較遠,因而得以安然逃脫。

吳樾刺殺五大臣之舉雖未成功,但卻“深深地撼動了清王朝的統治心臟”。惱羞成怒的清廷急令全城戒嚴,加強防護,並命袁世凱親自偵辦此案,聲稱“要將涉案的賊臣亂黨抓捕歸案”。由於在刺殺行動之前吳樾已與孫嶽等人制定了周密的計劃,“從而使得案件留下的線索痕跡極少,以至於事發後很長一段時間,清廷不知此案由何人所為而未能偵破,更無人因此案而遭受牽連”。孫嶽也得以重返保定武備學堂,繼續從事創建共和的鬥爭。但令孫嶽意想不到的是,他已因此壯舉揚名於辛亥革命,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