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大家好,我是君佳。

現在我們接觸到東西,其實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某個領域的小白,也可以從很多方面接觸到這個領域的宏觀知識,而且那種似懂非懂的感覺還莫名的感覺不賴。

我自己就經常有那種錯覺,老是覺得自己掌握了一些不得了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並不是說宏觀的知識不好,只不過在完全小白的階段,我們並不適合花太多的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不然只會混淆自己的視聽,影響自己的思考的執行。

多聚焦自己手頭的事情,在任何時間點都扮演一個執行力極強的角色,這樣才有可能厚積薄發。

其實心理學一直是我最看重的知識之一,因為實際指導意義真的是太強啦。

後臺一直有粉絲聊到,所以今天就小總結一波,都是一些實用的小技巧,但小歸小,一定對你有所幫助。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1、巴納姆效應

認清這個效應,可以避開很多很多套路,它指的是,當你面臨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

比如這句話:你看似一直在追求世間繁華,實際上你更喜歡的是旋轉木馬。

是不是代入感很強?

再比如週三那天,一個君君諮詢我的意見: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我稍微看了一下,這個課程的公司已經有各種報道說涉嫌詐騙了,但這個君還是很想報課,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她傻,其實那種情景下,銷售的話術一洗腦(巴納姆效應是銷售必學的哦),你去你也中招。

負責銷售的師兄師姐說了那麼多,但實際上什麼也沒說,那些東西,放到誰身上都適用。

只要不是相關從業者,又去參加那類型交流會的,大部分人都不會認為自己口才好,身邊就那幾個死黨跟同學,也沒有誰會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有多強。

我那當學生會主席的朋友,也經常覺得自己社交能力不行,更何況人脈是個偽概念,你技巧再好,架不住價值的推敲。

這些東西確確實實沒有衡量標準,又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預期,所以他們賣課的話術,一說一個準,你不懂,可能就跟著入坑了。

千萬不要被這些表面的東西給唬住了,還有很多什麼星座學算命之類的,感興趣的,瞭解一下就好,別主動代入。

2、自我羊群效應

所謂自我羊群效應,指的是,即使影響你決策的情緒已經消失了,你日後的決策也會參考第一次的結果,從而持續受到最初那個情緒的影響。

比如說女朋友生日前幾天,你剛好打麻將贏了不少,心情非常暢快,於是平時只捨得送露華濃的,這次居然買了香奈兒。

而下次她生日的時候,即使你已經不記得贏錢這回事了,你也很大可能不會再送露華濃,而是改送YSL還是阿瑪尼了。

所以啊,在面對新環境或者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一定不要輕易下決定,因為一次決定並不是隻影響一個結果。(不是慫恿男同學不送口紅啊,保命要緊)

3、首因效應

聽起來挺高級的,但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第一印象,指我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事物或者人的時候,產生的第一印象對以後認知的影響作用。

發小們都知道,我是個挺內向挺安靜的人,但在很多大學同學眼裡,卻是個很不要臉很能搞笑的人,就是因為在軍訓的時候,在第一次班會的時候,我又唱歌又講段子。

首因效應就是這麼神奇,在公共場合,一定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形象,否則,第一印象的烙印可是很難洗的哦。

4、逆向合理化效應

人是相當奇怪的自我合理化機器,這個效應指的是,當一件事你做久了之後,你就會為這件事找到一個合理的原因,以此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很多時候這效應很麻煩,之前我還沒戒菸的時候,學生物的我哪能不知道抽菸的危害啊,但就是老為自己抽菸找逆向合理化的理由,抽菸的姿勢很帥,喜歡的明星也抽菸之類的。

但我們也可以把它用在正途上,比如說打賞自己喜歡的學習博主啊,經常分享某個減肥博主的推文啊,這樣一來,就你就會潛移默化地朝著他們的方向去用力,因為這合理地解釋了你的行為。

5、賦能效應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這張圖你應該很熟悉了,就是所謂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但實際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你可能沒有注意到,就是下面這張圖: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不同內容的遺忘程度,也是不同的,艾賓浩斯總結出來,我們的大腦,最容易忘記那些沒有意義的音節,有意義的東西,留存率會更高。

所以,在學習一個技能或者知識點之前,就要不斷在心中賦予這個技能或知識點意義。

比如說攝影,很多人說喜歡攝影,但真的拿個相機,沒幾天新鮮感就沒了,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攝影不僅能增加個人魅力,還可以為以後的浪蕩買單。

這樣學起來就非常帶勁了,留存率也會高很多。

6、登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一個人如果接受了他人的請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失調,或者是出於想保持人設的心理,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請求。

在生活中,如果你要請別人幫一個可能會被拒絕的忙時,就可以先多叫對方幫幫無所謂的小忙。

這個小心機,讓我很多朋友都很願意幫我做些麻煩事哈哈。

7、人們會傾向於在當前的選項裡做選擇,而不是考慮有沒有其他選項。

如果你要約人,最好不要說“誒,你週六有沒有空?”

因為如果對方原本就沒有什麼打算跟你出去,那ta會傾向於選擇成本低的那個,沒空;

但如果你說“週六出去還是週日?”那ta無論選哪個,你的目的都得逞啦。

8、從來沒有體驗過失去的人,對於擁有是什麼滋味的認知,往往也非常有限。

總是無條件地幫別人的忙,別人一喊你就到,長此以往,你的付出就會淪為應該,深藏不露,偶爾出手相助,反而能讓大家記住你的好。

9、出醜效應

又稱仰巴腳效應或缺點效應,是指太過完美的人,經常不太討人喜歡,因為無論誰,站在你身邊都無所適從,自愧不如,還怎麼做朋友嘛。

最討人喜歡的人,往往都是精明之中又帶點小缺點的。

真的不要動不動就像給別人完美的人設,你試想一下,如果你奉為大神的小惡魔提利昂要不是侏儒,這個角色會不會就沒那麼高人氣了?

知乎超10W閱讀:11個生活中會用到的心理學小知識

(媽呀,演技炸裂的一幕)

10、破窗效應

一個屋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及時修補,隔段時間,其他的窗子也會被打破,這個現象就是破窗效應。

一個壞習慣你放著不管,遲早會滋生出更多的壞習慣;對方如果一開始欺負你的時候,你沒有反抗,後面就會變本加厲。

11、皮馬利翁效應

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用人話來講,就是當一個人獲得了別人的信任跟支持之後,ta就會不斷調整自己去適應大家的期望,從而增強了自我的價值,變得自信,變得更加積極向上,並且盡力達到大家的期待,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關於這個效應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我記得是中學的時候瞭解到的。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告訴加州一所學校的兩位教師,他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他們班裡的學生比同齡孩子智商要高,請他們務必與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對待。

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而其實這兩位教師是被隨機挑選出來的,所教的孩子們也與其他孩子無異。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這句話我以前以為是雞湯,現在知道了,先人誠不我欺。

只不過有前提,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環境真的非常重要,一個人或者圈子,如果經常打壓你,無論關係再鐵,也要及時說再見。

說到這又囉嗦了3000字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小知識很好玩又很實用,但我知道有很多君君是很難堅持看完的,就先到這吧。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到大家。

可以的話帶它去朋友圈轉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