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中国第一位白话诗人----王梵志(浚县历史人物一)

中国第一位白话诗人----王梵志(浚县历史人物一)

中国第一位白话诗人----王梵志

王梵志,唐初白话诗僧。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城东人,七岁能语,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王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80有余。生于殷富之家。幼年时,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闲适,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隋末战乱,家道中衰,为家计生活,他农忙种田,农闲外出经商。唐初,繁重赋税和天灾,迫使梵志家产破败,以致穷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帮工。他曾做过监铸官,廉洁奉公,但任期未满即被革职。梵志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无着,穷困的生活迫使他皈依佛门,初在黎阳城东佛时寺出家,后到大伾山天宁寺为僧,以寻求解脱。在出家期间四处募化求斋,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王梵志一生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王梵志的诗以俗语俚词入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讽刺唐初社会的世态炎凉, 《吾富有钱时》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这是一首感叹人情冷暖的诗,生动的再现了妻室儿女态度好坏的关键不在感情,却在一个“钱”字。刻画出金钱引出世人的种种心态。在丈夫有钱时,脱衣叠袄,笑语侍奉,一旦丈夫无钱落魄之时,则背里朝内,冷若冰霜,脸色难看,让人既好气又好笑,可谓是入木三分。把世相百态用直白的大白话说出来,世上的人情冷暖在他笔下的诗中鲜活起来。他的诗像一根刺,在哪世态炎凉的脓包上轻轻一扎,你便看见了生活在困厄之时的人情另一面。诗歌浅显平易而带诙趣,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谑之中,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开创了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

王梵志的诗歌以现实题材为主,他的诗歌语言浅近,通俗幽默,深刻揭露了初唐社会的一些矛盾,开创了白话诗的先河。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悲苦和辛酸,和下层人民有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以通俗的民间语言倾诉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初唐社会的一些矛盾。讽刺批判时人的虚伪、自私、奸巧诡诈,文词辛辣,直入骨里..譬如《你孝我亦孝》一诗,他写道: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长大娶得妻,却嫌父母丑。耶娘不采聒,专心听妇语。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王梵志生活在社会底层,他的大白话辛辣地揭露并鞭挞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在《富蕊舍儿》与《贫穷田舍汉》里,他将贫富两者之间的差距揭露得淋漓尽致,富贵之家,肥马满厩,官府追役,饮食款待,“纵有重科差,有钱不怕你”。而对于贫寒人家,却是忙碌一日,无米无柴,衣衫褴褛罢了,又逢里正驱遣,“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如此贫富写实,世态白描,王梵志实在是唐初第一人。
   王梵志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他继承魏晋以来通俗诗的优良传统,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开创白话诗一派新风,成为唐代通俗诗派的先驱和代表。梵志诗的突出特点是口语俚词、方言俗谚皆可入诗,既明白如话,又出乎意料,创造出惊世骇俗、奇崛跌宕的诗歌风格,于戏虐中表现了深远的旨意,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他注重刻画各类人物形象,善于捕捉人物形态的突出特征,加以艺术夸张,以近似白描的手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把民间通俗语言和自由章法引入诗歌,运用隐喻影射、讥刺嘲讽的艺术手法,在喜笑怒骂声中揭露黑暗和丑恶,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透过深沉的戏谑和痛苦的调侃,试图唤醒人们弃恶从善。这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形式,是王梵志的创造,被宋代诗人推崇为“翻着袜法”。王梵志在《翻着袜》一诗 中这样写道: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人皆道是错。不可隐我脚。古代的袜子正面即外层,光滑美观,反面即内层,粗糙难看,人们往往把光滑的一面穿在外面,是为美观,而粗糙的一面紧贴肌肤并不舒服,“梵志”把袜子翻过来,把粗糙的一面穿在外面,可能是出于粗心,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但大凡看到的人都说他穿错了。然而正错都是人所言,“人皆道是错”未必就是错。象梵志这样的人却认为宁可让别人看着不舒服,也不能让自己的肌肤受罪,错误的反是众人。王梵志既克服那种内容空泛、思想偏狭、单纯追求趣味和揶揄的倾向,又摆脱单纯调笑的格调,表现出深沉悲愤和浓郁蕴藉的思想感情。在有些诗里,他还利用奇巧的对比,丰富和开扩通俗诗的艺术境界,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梵志诗为唐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梵志的诗有着道德说教和佛教的思想。也有许多宣传劝世劝善的道德说教和警世箴言,佛教色彩浓厚,渲染轮回报应的佛门说教,劝导人们寄希望于未来世界。“有生皆有灭,有始皆有终”,“我身若是我,死活应自由”,“千年与一年,终同一日活”……王梵志有这样两首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土馒头义为坟头,人在世间不过是一个过客,终有一天,你会离开这里。所以,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的另一首诗这样写道: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世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想着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出自王羲之的后人智永的书法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当时很出名,求书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槛都踏穿了,不得已在门槛外面包铁皮,渴望经久耐磨。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王梵志借用了这一故事,寓意你用什么办法也是无用之功,故可使“鬼见拍手笑”。宋代范成大曾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十分精警,《红楼梦》中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而“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王梵志诗在唐初影响很大,人谓其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唐代诗人中,寒山、拾得、丰干一路的诗作,直接秉承王梵志衣钵;而王维、顾况、白居易等,也受到他的影响。王维诗《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注云“梵志体”。皎然盛誉梵志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诗式》)。中唐诗人顾况作过多首梵志体五言诗。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梵志诗意旨共通。因此当代学者认为,唐代白话诗由初唐王梵志,经顾况,到元(稹)、白(居易)得到了发展,逐渐形成通俗诗派。晚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罗隐等进一步发挥了通俗诗的批判作用。佛寺禅门诗人更直接受梵志诗的影响。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等写下许多梵志体诗歌。尤其寒山,更是步梵志后尘,许多诗从内容到形式皆承梵志衣钵。宋代仍有许多人模仿梵志体写诗。《说郛》卷七有一诗,不仅模仿梵志手法,甚至直袭梵志原句。江西诗派陈师道、曹祖等也曾搬运梵志诗句。黄庭坚恭维王梵志:“是大修行人也”。范成大巧妙地借用王梵志“千年调”、“铁门限”和“土馒头”诗句,写下“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名句。此句后来被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称引。至宋还有人模仿王梵志体写诗。王梵志的诗歌是中国历史文化亮丽的瑰宝,在以盛唐诗歌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中,他的白话诗是中国诗歌中的一只奇葩。他创作的三百多首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白话诗,运用俗语开创了唐代白话入诗的先河,是白话诗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