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黑天鵝”突襲,如何佈局國內和海外市場?看券商首席最新觀點,機會或大於危機

春節過後,各行各業復工復產開始錯峰有序進行。正在國內經濟運行機器運轉趨於正常之際,國際疫情的爆發又令世界經濟蒙上一層陰影。

作為世界經濟體的重要成員,外需對我國內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覷。昨日,多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指出,面對外需可能出現銳減的風險,國內應提前有所預期,並做好各項政策支持。

外需銳減風險需警惕

作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擴大外貿出口歷來是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全球疫情蔓延之時,此前業內擔心的國內消費不足也逐漸轉向外需的影響。

海外疫情將對國內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中信證券(港股06030)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指出,疫情可能從影響一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加工貿易以及金融市場等四種途徑來最終對國內經濟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受衝擊下,加工貿易等相關產業的風險,以及金融市場的聯動性對實體經濟的反噬等因素值得關注。

具體而言,海外疫情的蔓延可能會衝擊泛半導體、汽車等全球佈局的產業鏈,由於其全球佈局的特點,上下游任何一個環節受到影響都可能對整個產業鏈產生負面衝擊。如果海外疫情持續發酵,在衝擊加工貿易可能減少淨出口和增加值的情況下,還可能擴散影響到與加工產業鏈配套的國內產業。

另外,諸建芳指出,從全球資產聯動的角度,海外市場的一些信號已經開始顯示風險,這對國內的金融市場可能會產生擾動。如果海外全面進入了避險交易模式,那也會影響國內的資本市場預期。金融市場的景氣程度也會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這一途徑雖然較為間接,傳導過程比較長,但是仍然需要重點關注。

東方證券(港股03958)首席經濟學家邵宇也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價值鏈的衝擊開始第二波,由中國轉至海外。未來一段時間,疫情在海外的擴散或將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主要因素。如果海外疫情繼續擴散,引發各國採取高級別響應措施,中國對外貿易的壓力將從供給端的單邊壓力轉為供給與需求雙邊承壓。

隨著時間的推移,復工缺口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邊際影響會增加,財政上的減稅降費政策,貨幣上的信貸投放政策,並不能惠及停工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才是更需要幫助的企業,而能夠讓這些企業“起死回生”的,最有效的可能就是儘快復工復產,儘快讓人流動起來。

中金公司(港股03908)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則表示,依據目前國內疫情收斂的情況推演,三月中旬左右全國在診病人的總數降至幾百人的規模。屆時,醫療資源的壓力可以得到很大的緩解,工業生產三月底或可恢復到正常水平的80%左右,體驗式消費到五月份或可恢復到正常水平的80%左右。然而現在疊加了外需可能銳減的風險,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面臨新的、更大的挑戰。

期待精準政策落地

談及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的挑戰,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表示,目前疫情在全球的擴散程度,是之前國內在政策對沖時尚未考慮的。此前國內的應對手段是儘早復工,用基建、刺激消費、減稅降費等手段去進行經濟上的對沖,這也是過去長期以來的做法,以保證經濟不出現系統性風險。

但是,近期疫情在中國以外地區擴散非常快,當前多國家地區對能源消耗預估量幾乎調降一半,這也隱含著對全球經濟增速也要調降一半以上。以此來看,中國外需確實面臨較大沖擊,付鵬認為,中國後續會繼續發力基建以保證經濟增速。但當前對政策要求應更加精準,也就意味著水不可能漫放,後續還要觀察疫情擴散的具體情況。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物價屬於短期擾動,未來的主要任務是防需求不足,這就為貨幣政策操作提供了空間,可考慮儘快降息、降準,給企業和金融市場都提供強力的信心。另外,在經濟困難的時候發展股權市場,加大股權市場的融資,讓更多的資金通過資本市場進入實體經濟,在非常時期也屬於不錯的宏觀調控工具。

面對外需可能突然銳減的風險,中國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值得回顧和反思。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提出,外需短期內大幅下滑,如果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必然需要擴大內需的政策及時應對。此次新冠疫情若在全球擴散,引發出口需求的大幅下滑,同樣需要政府出手干預,不可因噎廢食,但也需要總結當年政策應對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梁紅認為,藉此次疫情的壓力,可以加速推進以下幾方面的改革進程,既保增長,又加速經濟發展的高質量轉型。首先,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增加房地產政策靈活性,下決心改革公積金制度,盤活閒置儲蓄。其次,基建投資應向公共衛生、大城市基礎設施、環保等民生領域傾斜。第三,進一步提升劃轉國資充實社保的比例,以支持社保繼續降費,減輕企業負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最後,建議進一步推動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領域的改革開放,促進重要的服務業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疫情下,國內和海外市場怎麼佈局

2月中下旬以來,受海外疫情擴散加劇的影響,全球進入避險模式,自2月20日至28日,全球股市大跌,標普500、富時100、德國DAX、日經225、韓國綜合指數等跌幅分別達13%、12%、14%、10%、10%,布倫特原油大跌15%,10期美債收益率下行28%。在海外股市大跌的背景下,2月底A股也受到衝擊,波動加大,2月28日單日,上證跌幅達3.7%、創業板指跌5.7%。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指出,當前疫情傳染性強、目前在中國致死率高於普通流感,對海外地區依據不同體系的社會治理能力、醫療體系完備性、政策應對空間等因素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考驗,此次疫情的基準情形是其全球範圍的影響可能會介於2003年非典及1968年香港流感之間,對中國外需影響部分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下海外需求按下“暫停鍵”,後續動態仍需高度關注。

中國市場估值偏低提供緩衝,配置“純內需”應對海外疫情升級,中期仍以新經濟為主線。疫情海外升級將通過需求及供給兩條線影響中國,不過中國疫情控制領先海外,當前市場估值偏低,政策潛力仍較大,無需對市場中期表現過度悲觀。短期配置“純內需”應對海外疫情升級,中期繼續看好“新經濟”主線,短線波動提供低吸機會,中國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依然是值得投資的中長線趨勢。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李表示,就當前焦點美股來看,大跌或隱含了三個邏輯:其一,美股暴跌早期在交易“疫情擴散”這一突發事件性衝擊;其二,疫情對股市的落腳點在於經濟走勢,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傳導邏輯包括出口商的最終需求降低、供應鏈中斷、經濟活動放緩以及商業不確定性增加等,進一步結合原油價格和美國長債表現,市場開始交易經濟衰退帶來的通縮預期;其三,連續大跌加劇了被動賣出,繼而引發流動性危機,也即後期開始交易“流動性衝擊”的邏輯。這三點中,“疫情導致經濟衰退”或是主要矛盾,而流動性問題加劇了調整幅度。

因此,對美股後續走勢而言,美聯儲的應對是核心。整體而言,基於產業趨勢、再融資政策、資金面等多重因素,2020年A股特別是科技板塊存在較多結構性機會。相較於國內產業趨勢和政策環境,美股大跌屬於階段性衝擊,也是次要矛盾,短期調整是逢低佈局科技的機會。

國泰君安(港股02611)策略分析師李少君認為,美股調整傾向於近尾聲。全球債務狀況在次貸和歐債之後有了顯著的改善;從各國央行,尤其是聯儲的政策反應情況來看,應對金融市場危機的措施在中短期內的效果顯著。考慮到鮑威爾表態及市場對三月份聯儲降息的預期陡增,不考慮全球疫情失控的情況下,傾向於認為此次美股的調整逐步接近尾聲。基於上述判斷,認為此次調整帶來的機會顯然比危機的概率大很多。

本文源自券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