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北京人过去只认三种酒——老白干、烧酒和二锅头。至于其他的牌子,基本入不了咱北京人的眼。咱北京人喝酒讲究只喝二两,这样既不会因为喝酒伤身子,又过了自己的酒瘾,这里有个“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说道儿。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疲乏一天的小哥儿几个,老哥儿几个,凑一块儿胡喷乱侃,张家娘们儿,李家姑娘的荤素一番,真是应了那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任凭有多少烦事儿,此时此刻我就是爷,爷现在的眼里一切太平。

北京人喝酒,寻常人家,最讲究聚会到家中喝酒。这一点与南方尤其与上海不同,上海人请朋友喝酒,讲究到饭店,以显示尊重与大方。北京人如果请的是真正看得起的朋友,到饭店去显得生分,只有请到中,才把你看成是一家人。

这不是北京人为了节省钱,嫌到饭店喝酒花费贵,而是一份热情与真情,北京人把家看做是最神圣之地,是向亲朋好友显示的最后一张王牌。北京人家中也不见得多么宽敞,也要把朋友请到家中聚饮一番。请到家中,与请到饭店去喝酒,是北京人对朋友亲热、信任程度的一道分水岭。

北京人请朋友聚在家中喝酒,一般是主妇亲自下厨,亲手烧几样下酒的菜,即使色香味赶不上饭店,却是必须的情意。而且,那菜一定要足量的,宁肯吃不下,也不能见到碟空碗净。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您要是说今天我馋了,想吃点荤的就酒,那你肯定要点一下几样—酱牛肉、豆酱儿、炸小黄花鱼,或者凉拌猪耳朵、猪头肉。咱北京人吃的荤菜就这几种,您要是在街上听见谁喝酒吃着什么红烧肉,大排骨的,您放心吧,那不是咱们北京人。

要赶上家里来了至好的朋友,老婆便摸两个咸鸭蛋,或切成沿,或干脆放桌上,哥儿俩一人一个,用筷子头儿将鸭蛋捅个一分、二分硬币大小的洞,用筷子一点点儿地夹着吃,说是吃,其实就是每筷子夹一点,咂摸滋味就酒,喝着,聊着,直到面红耳赤。

要赶上家里来了会喝酒的,媳妇便得去编排了。弄个葱花摊鸡蛋、买块豆腐拌小葱,或是现成的腌萝卜皮上碟儿,在就是洗两条黄瓜放案板上一拍,浇上酱油醋儿或芝麻酱拌,几盘凉菜就齐了,又省钱又有面儿。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您要是说最近我就想吃点有嚼头的,吃起来嘎嘣脆的那种,那就要说两种酒菜了。一个是开花豆,就是蚕豆炸一下。另一个就是炸花生米,油的量一定要控制好。别放太多,这两样足够让您的咀嚼肌和牙得到充分的锻炼。

您要是再馋点,想喝酒的时候再搭配个主食,那您只能选一样,那绝对是烙饼了。尤其是您吃酱牛肉或者猪头肉的时候,拿大饼一卷,那滋味,叫一个爽,您立刻就会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快感。

北京人喝酒,讲究劝酒,酒必须十分满。一杯满上、饮下,再一杯紧接着满上,而且,北京人自己要以身作则,先仰脖一口灌下,热情恳切而不容置辩让你必须饮下。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北京人喝酒,喝的就是这痛快劲儿。在家中喝酒,一般不谈利害、不涉交易,如果为利害交易,就不会设在家中。因此,在北京家宴中喝酒,能喝出北京人淳朴古老的遗风,那一份快要淡去逝去的真情、友情与纯净美好,让酒穿肠而过,滋润了干枯的心田,烧热了枯萎的精神,便是喝醉了也心甘情愿。

北京人请朋友聚在家中喝酒,如果家中客厅狭小,一般会将酒桌摆放在卧室,床便是座位,主人把隐私毫无顾忌地暴露在外,显示出一份浓意胜酒的情分。喝醉了,你就倒床呼呼大睡,像在自己家中一样,才让北京人舒服、熨贴。

“佛经”“诗经”这些您听说过,然而北京还有部“酒经”!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酒经一:酒友称呼

想必您一定听说过酒鬼、酒腻子,但您知道酒星、酒包吗?别着急,待我一一为您道来。过去老北京四合院里喜欢喝酒的人多,其称呼也各不相同。

“酒友”是泛称,指那些以酒为友,时不常地聚在一起饮酒谈天的人,既是一种感情的交流,也是休闲的一种方式。

“酒星”是指酒量很大,但不是天天喝,要喝就喝个痛快,甭管喝多少,也跟没事儿似的,该干什么干什么的人,使人另眼相待,一般人不敢轻易和他们坐在一起喝酒。

“酒包”是那些酒量大,每顿儿都要喝上四两半斤的,而且多是高度的白酒,时不常就高一回。

“酒腻子”相对来说酒量并不见得很大,但天天离不开酒,顿儿、顿儿少不了酒,一天能喝八顿儿,每顿儿也就二两,酒菜也简单,一根黄瓜或一把花生米就齐了,有时候就白嘴儿喝,一喝高了准生事儿,是胡同里最让人瞧不起的人。

“酒鬼”是对那些嗜酒如命,整天不务正业,除了酒没有别的,经常喝得醉醺醺人的贬称,正经喝酒的人很少和这些人坐在一起喝酒。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酒经二:酒友等级 

都说人分三六九等,这喝酒的人同样也有等级划分,而且各等还有各等不同的感受。不信,您看:

这一等为“抿”,就是轻轻地用嘴在酒杯上抿上几小口,顿觉爽快,最多喝一两来酒,使人心情舒畅。

二等为“品”,就是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慢品,二两酒下肚,给人有一种陶然之感,心明气爽,恰到好处。

三等为“喝”,三两的杯子,三口两口下去后,便有了微醉,一觉睡过来,神志明白,该干什么干什么。

四等为“饮”,喝酒如喝凉水,四两起步,喝着、喝着话就多了,两眼犯直,醉眼朦胧,走起路来脚底下没根儿。

五等为“灌”,总恨那酒下去的慢,端起杯子仰口而进,半斤酒下去,就大醉了,语言不清,哭笑不能自控,最容易耍酒疯。

六等为“吹”,喝酒不用杯子,直接用瓶子嘴对嘴,与其说是喝酒,不如说是往肚子里顺,一会儿就酩酊如泥,人事不知。

北京人将这甜言蜜语——花言巧语——豪言壮语——自言自语——不言不语,称之为酒桌上五种境界。

北京人喝酒,讲究的是“人间路窄酒杯宽”。

北京人喝酒,讲究的是“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北京人喝酒,讲究的是冷酒伤胃、热酒伤肝、无酒伤心——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咱们再来聊聊北京人经常吃的下酒菜。老北京把最适于喝酒时吃的菜,叫“下酒菜”。

老北京的下酒菜儿,不为吃菜只为喝酒。如此这般,下酒菜的“讲究”,也就成了“将就”。将就酒不将就饭,讲究简不讲究繁。就为喝酒。

符合此等“将究”的菜,多为凉菜。凉菜无须煎炒烹炸,不必大动干戈,又叫“小菜儿”。

老北京还讲究“先茶、后酒、饭后烟”。先茶清口,后酒助兴,饭后一支烟赛过小神仙。按这样的讲究,下酒菜儿该在茶后饭前。饭前上酒菜,酒菜多凉菜,这就有了“先凉、后热、一道汤”的排场。

真到了讲排场的时候,下酒菜就不能将就了,得跟着讲究。一讲究,叫法也变了,“下酒菜儿”讲究成了“凉菜”。

平常来两口儿,有盘儿五香花生米或小葱儿拌豆腐也就结了,由此可见,“下酒菜儿”当是“家常菜”“实惠菜”,“可口菜”“百姓菜”。

北京人不管事业有成,还是腰缠万贯。可跟朋友喝起小酒儿,依旧一口儿家常下酒菜儿。一约就应,一叫就到,跟这样的朋友喝酒。那是真喝酒,喝起酒来都香。

老北京家常下酒菜儿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花生米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拍黄瓜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开花豆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咸鸭蛋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煮花生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煮毛豆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爆盐萝卜皮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小葱拌豆腐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油炸花生米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家常炸排叉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小河虾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猪头肉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芥末墩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咯吱盒

刚说了北京人的下酒菜,咱们接下来看看酒腻子的下酒菜,您肯定会被惊到的!反正我是跪了!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石子儿(若干):这种东西一般被随意放在兜内,也有个别的放在特制的小布包内,一般每个大概5-6钱重,表面粗糙。喝酒的时候放在酒馆的小碟内,然后倒上饭桌上常见的酱油、醋、辣椒油等作料。和石子泡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拿出来舔舔。用者一般多见的于农民和小贩。1950年-1988年。1978年后大多采用鹅卵石,少数采用雨花石做材料。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大铁钉(1枚):大小约在6-8公分,少见的也有10公分或者以上的。这种东西一般随意放在兜内,或者用细绳悬挂在脖子上。前者喝酒只去一些有酱制品的地方,例如面馆等地方,因为当时的酱基本上都免费(少量的)。然后用大铁钉蘸着酱,边喝酒边吸允铁钉。而后者往往是什么场合都能应付,在夏天的时候身上往往会出很多汗,铁钉挂在胸前往往沾满了汗碱,等喝酒的时候直接叼在嘴里,吸允汗碱,靠汗碱上的咸味来解决酒菜儿问题。而且闲来还能用来剔牙。用者一般多见于工厂车间的工人以及流氓和混混儿。1965年-1982年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锈铁钉(1枚):大小约在6-8公分,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大铁钉的前身,用者只是为了其上面的铁锈作酒菜之用。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带到单位以外的公共场所或者家中使用。等一顿酒喝完,一根满是铁锈的大钉子往往被舔得非常亮,放在兜里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大铁钉了。用者一般多见于铁路工人及少数的拾荒者。1967年-1985年,1980年后改为使用钢钉。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花生米(1粒):首先说明,这种喝酒的人很有涵养,不是因为只有一粒,而是就图那种心气儿。一般只用于家中自己或者和周围的邻居街坊喝酒,而且都是些往往是上了年纪的人。用法是在喝酒之前先把花生掰成两个,然后再把两个掰成四个,四个掰成八个,如此一来,一直掰到几乎成粉状为止。喝酒的时候用食指尖儿蘸上一小粒放在舌尖舔舔。这里有一个老理儿,如果一人的花生粒吃完了向对方要几粒的时候对方一定要给,而且在给的过程中还要说:“给!你这个菜虎子!”用者一般多见于老一辈退役军人和离退休干部。时间可追溯到解放前,最晚见于1987年。

北京人喝酒居然这么多门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大盐粒儿:中国最古老的饮酒方法了,很少有人使用,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很难弄得到。用法一般在喝完最后一滴酒后口含那么一点。用者多见于车老板儿(赶大车的)。时间可追溯到中华民国前的光绪年间。最晚见于199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