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有人說劉備選擇阿斗並沒有看走眼,劉禪是千古一帝?

深夜守望者的港灣


劉禪,小名阿斗,劉備的嫡長子,注意是嫡長子。於223年稱帝,263年亡國,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並留有此間樂,不思蜀的笑談

回顧一下劉禪當政時期的舉措,確實沒有演義中所表現的那麼差,但也談不上好吧,最多是個平庸而不色令智昏的君主罷了。

劉禪於223年成都稱帝,由諸葛丞相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224年,劉禪下令致力發展農業生產,停止征戰讓百姓休養生息。

228年到234年,諸葛亮南征後開始六出祁山伐魏,一出敗於馬謖失街亭,二出為郝昭據守於陳倉,三出佔領兩郡後回防漢中,四出中魏離間計,受劉禪之令,加上糧草不足,無奈退兵,五出星逝五丈原。自此劉禪開始真正的臨政。

234年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

公元240年越雋郡夷人作亂,劉禪在平定叛亂的同時,下令對越雋郡進行開發,並建設到成都的道路,使蜀漢對該地區的統治進一步加強。

242年蔣琬計劃攻取上庸,劉禪採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與民休息,不贊成北伐。後被蔣琬以聯結羌胡人說服,

246年蔣琬病逝,劉禪遂終止打上庸的計劃,積極平叛

249年親迎夏侯霸投漢,以親戚之名打消夏侯霸的顧慮,拉近感情

258年,寵信宦官黃皓,姜維進言不從,姜維怕被報復,沓中屯田,不回成都

263年,不信姜維,不做準備,被突襲,諸葛瞻戰死後,在尚有六郡之力,南中請求帶兵守護成都,姜維未敗,劍閣未失的時候選擇投降。除了懦弱沒啥好說的,居然還能洗白為百姓著想,照這種說法來看,吳三桂放清兵入關也是避免生靈塗炭嘛,當年抗日也是無意義的?亡國之時,換位思考下,是否還能洗?

總的來看,放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可以作為一個重視民生的君主,但就算是在和平年代,從晚期來看,他也不會是一個明君。更不說千古一帝了


簡族


首先,我們先看看劉禪的功績。

在位41年(在整個三國時期最長的)。諸葛亮在劉禪即位後12年後死去,劉禪成功守住了劉備的基業長達39年。
這個地圖還不能真切反應當時的環境,魏有戶

六十六萬餘,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由於蜀漢人口是三國中最少的,而蜀漢又實行的是軍事優先體制,所以,隨著戰爭的推進,蜀漢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而曹魏和東吳卻因戰爭較少,經濟逐漸恢復。蜀國的經濟時3個國家中最弱的。人也少,能在強大的魏國中挺住已經不錯了,何況劉禪還有政治上的的亮眼做法。

1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在渭濱病逝。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因爭奪權力不和,領兵互相攻打,魏延兵敗逃走;楊儀斬殺魏延,統率各路兵馬撤回成都。劉禪大赦天下,任命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鎮守漢中。任命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臨危不亂,從容處理事情。有條不紊的能讓國家進行下去,這點就是明君的做法。

2執政中與人民休養生息,懂得避其鋒芒,發展經濟。

3知人善任,看人有眼光。任用蔣琬,費禕,董允等賢臣一起治國。

4就是寵信黃皓,導致宦官干政這點的確是其政治生涯的汙點。但看看同時期的魏國和吳國的國君,劉禪還是算是個明君的。

康熙大帝這樣的皇帝也會喜歡奢靡,導致國庫空虛。所以維駿君還是覺得劉禪還是比較好的皇帝吧。歡迎評論。


維駿君


你見過哪個千古一帝最後亡國了;你見過哪個千古一帝有後人為他找藉口得。失敗的人找接口,成功的人找方法。有這樣一種人: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總是為自己得傻逼行為找理由。他們也為其他失敗者傻逼找理由,用來間接證明自己也是千古一遇得奇才。失敗的人總喜歡找一些自己願意相信看起來又合理的理由做藉口。

劉備選擇阿斗並不是看走眼了,而是劉備死得時候只有劉禪一個兒子成年了。劉封不是親兒子,而且背叛了劉備——導致關羽得死亡,荊州得丟失。劉永、劉理都是未成年人,而且最為關鍵得是,自己底下得部將都不認這兩個,而劉禪是從長坂坡到荊州到成都;雖然傻,但是底下得部將都認同這位太子得地位——畢竟都是熟人,叔叔伯伯得。

劉禪缺實是扶不起得阿斗,劉禪只能算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不然在白帝城託孤得時候,縱橫天下四十年,閱人無數得劉備,能一眼看出馬謖是什麼貨色,難道看不出劉禪什麼貨色?劉備對諸葛亮說:劉禪不行你就取而代之。並不是試探,而是自己得基業真的不想毀在他手裡——畢竟這是自己四十年得心血。

白帝城託孤,除了諸葛亮,還有一個關鍵人物——趙雲。這是劉關張之外,被認可得第四個兄弟,就連關羽都說:子龍,亦吾弟也。劉備對趙雲的託付是:對於劉禪,望以子侄相待。就是希望趙雲能把劉禪當自己的兒子親侄子一樣看待,保護他教育他。畢竟劉禪是趙雲從長坂坡裡救出來的。劉禪是真的千古一帝的話,他的老父親就不會這麼託付了,而是讓劉禪放手幹了。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這很正常,這人要不就是腦子缺根弦,要麼就是愛找藉口的人;失敗者也得找點接口,這個藉口只不過高級點。


嘟嘟讀讀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然而不聽諸葛勸諫,用錯陣法,被火燒連營,然後退守白帝城,不就就有了託孤之事。

那麼託孤,託誰呢,必然就是我們的劉阿斗同學,為何呢?

首先,劉備作為正統的皇室宗親,自然有長幼尊卑之順序,阿斗作為長子,皇位無可厚非;其次,此前趙雲七進七出救出阿斗,劉備假意摔之,只是為了拉攏人心,劉備在敗軍之際,還不忘了阿斗,自然可以看出阿斗對於劉備的重要性。

我們再來看,阿斗雖然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但是!他很聽話,無為而治,原先的政策,人才變動沒有改變,依然是諸葛亮獨攬大權,這也為後來的蜀漢延長了存活時間。

阿斗不僅無錯,可以說阿斗還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雖已經亡國,但是樂不思蜀這等典故想必人盡皆知,他為什麼會樂不思蜀呢?刀子架在脖子上,你還能說想家?可見大智若愚。

事實證明後來阿斗也最終善終,雖亡國,但是也做了一個富家翁,何樂不為?


飛翔的青魚


劉備選劉禪繼承蜀漢皇位確實是最佳選擇,劉備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準的,至少他不是一個庸主。但是說阿斗是“千古一帝”請恕在下實在不敢苟同。

雖然劉禪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但是他絕對是一位聰慧的仁君。縱觀劉備的幾個兒子,劉封(義子被賜死)、劉禪、劉永和劉理,還真只有劉禪最有資格當後主。

無論在眾多書籍文獻還是影視劇作當中,劉禪被塑造成了一個沒有能力的昏君,他聽信讒言,老是“拖後腿”讓諸葛亮和姜維無功而返。從這些跡象來看,劉禪確實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劉備去世的時候,他之前的兒子都不在了,只有虛歲17歲的劉禪最大,這位生於帝王之家的皇二代本來就沒經歷過什麼磨練。劉永和劉理就更小了,恐怕也只有10來歲,大家說不讓劉禪繼位合適嗎?

再者說,其實劉備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們才華遠不及諸葛亮,所以曾託孤諸葛亮,說劉禪如果能輔佐就盡心輔佐他,如果不能輔佐你可以取而代之。

我們暫且不論劉備此番話是否虛偽,或者只是試探諸葛亮的意思。至少我們知道劉備心裡也很清楚,劉禪雖然是那時候幾個兒子中最適合的人選,但是讓不滿17歲的劉禪繼位確實嫩了點。

而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後世對他最好的評價。諸葛亮從來沒有想過要取代劉禪,也沒有當帝王的野心。相反的,諸葛亮對劉禪是讚譽有加,“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是諸葛亮給阿斗的評價。

這樣的劉禪其實繼承蜀漢最合適不過了,劉禪的在位時間從公元223年開始,一直延續到264年投降,他總共當了41年的蜀國皇帝。在三國時期的十一位皇帝中,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要知道,蜀國一直是三國當中實力最羸弱的國家,他也始終支持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可惜蜀國以譙周為主的群臣極力反對北伐,譙周還發表了《仇國倫》來論證北伐的得失。所以劉禪當年投降並不是他的個人意願,而是群臣們的意願而已。

劉禪在位期間,蜀國的整體局面是相對很穩定的,他禮賢下士、治理有道還宅心仁厚。在國力弱、壓力大的情況下,他已經做得非常不錯了。要知道,劉備去世的時候,留給他的可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

有人說,劉禪在被封為“安樂公”後,司馬昭曾設宴款待劉禪,問他是否思念蜀國。劉禪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句話讓司馬昭的群臣大笑不已,也讓後人恥笑。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劉禪說思念蜀國,恐怕他不會有活到64歲並得到善終的好結局吧。這是劉禪的聰明之舉,也是無奈之舉。

所以,筆者認為劉禪雖談不上“千古一帝”,但劉備選擇阿斗並沒有看走眼,劉禪重視民生,他是當之無愧的的仁德君主。

我是“醉愛談歷史”,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各位網友指點和批評,如果大家也喜歡歷史、喜歡三國的話,歡迎關注我。

醉愛侃足球


說起劉禪,大家習慣性的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問題是,劉禪執政四十年裡,蜀漢的政局卻是三國中最穩定的,這期間蜀漢先後換了四個執政官,但劉禪卻始終穩居皇位、掌控大權,沒有出現權臣和皇帝火併的情況,也沒有被架空或廢黜;相反,劉禪的權力在這四十年裡是越來越大,而蜀漢在這四十年裡,甚至在諸葛亮死後的三十年裡,都始終能夠保持穩定局面。

我們再來看一看同時期的曹魏,在曹睿死後,曹氏皇權基本就被架空,後面兩個權臣相互火併和殘殺,最後更是淪落成司馬家的傀儡;至於東吳,孫權在世的時候,太子和魯王為爭奪權力就大打出手,在孫權去世後,皇帝和權臣更是火併得一塌糊塗。在隨後的兩晉南北朝,君臣相互殘殺那更是家常便飯,被殺被廢的皇帝那是數不勝數,甚至很多開國之君都被權臣所害,至於全家死於非命的權臣,恐怕也是多如牛毛。

大家知道,弱勢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心中恐怕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一則皇帝知道自己駕於不住權臣,二則害怕權臣會起謀逆之心。事實上,任何人在面對能力和實力比自己強、做事又強勢的下屬時,恐怕都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甚至而言,很多領導在面對一些僅僅只是資格老的下屬時,都會感覺駕馭不住而想把這些人給開除或是邊緣化掉。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皇帝無法克服心中的恐懼,自然會覺萌生削亦反,不削亦反,甚至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念頭;當然,如果皇帝始終無法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格局,那麼被權臣所替代也是遲早的事情。

在劉備死後,劉禪獨自面對權傾朝野、甚至甲仗百人上殿的諸葛亮,說心中不害怕那肯定是騙人的,但他卻能夠克服自己心中恐懼,給予諸葛亮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同時又通過和張飛女兒聯姻,加強外戚吳懿和吳班的權力,以達到對諸葛亮的制衡。反觀曹丕和曹睿,他們以強勢皇帝登基上位,在面對還並非權傾朝野的司馬懿時,內心的恐懼就無法抑制,於是一再壓制司馬懿,如果他們面對的是帶甲上殿的諸葛亮,恐怕早就開始火併了吧,就更不用說曹爽和建文帝了。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更是能夠通過分化政權和軍權來平衡蔣琬和費禕,後又用內廷黃皓來鉗制姜維的軍權,這種政治手段和魄力,絕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所能做出來的,當然,也不可能僅僅是蜀漢的文武大臣個個品德高尚所能實現的!事實上,以弱勢皇帝上位,卻能夠和權臣達成默契和平衡,在保持政局穩定的同時還能一步步收回大權,執政期間百姓更是安居樂業、路不拾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在科舉制度出來之前,只有兩個半皇帝,其中兩個分別是漢宣帝劉病已和蜀漢後主劉禪。剩下的半個,則是漢文帝劉恆。


我是趙帥鍋


把劉禪稱為幹古一帝,依阿岔看就是開玩笑,也過了頭。

對劉備來說,選劉禪接班,也不是從頭到尾就明確的事。他也並不是對這個兒子非常滿意,甚至可以說,連滿意這個標準也沒有達到。劉備其實考慮過選大兒子劉封接班。但是一一

一丶劉封不是親生兒子。

二丶關羽張飛諸葛亮等各派勢力支持劉備選親兒子,不支持劉封。

三丶劉禪是親兒子中的長子,還是張飛的女婿。大臣們也都支持選嫡長子接班。

至於劉禪作皇帝,直到最後投降。那也不是個人能力問題。沒投降前,因為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功臣集團勢力影響力大,他其實沒有乾綱獨斷的機會,大家自然也看不出他到底怎麼樣。

投降這個事,他是聽從自己信住的老師的建議,那人也僅是個書生。但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他的這個選擇其實倒是很明智。識時務,減少戰亂,於自己,於蜀漢人民,於整個國家,也都算是不錯。甚至還可以說是一一

大好事。


阿岔視角


自古老子英雄兒一般至少是個好漢。而且劉禪又不是真的被摔過,智商沒問題。但千古一帝,就不要口欠了。

個人認為,劉禪可比齊桓公。

首先,劉禪用人上基本沒毛病。諸葛亮,大賢臣。齊桓公對管仲也就是如此了。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再任命丞相以示紀念,然後參考了諸葛亮的意見,先後起用了蔣琬和費禕為大將軍執政。國力日漸恢復。費禕遇刺後,按理說應該由董允接班,可惜沒活到費禕遇刺。於是任命姜維接替費禕為大將軍,任命接替董允為侍中的陳祗為尚書令。武官姜維打仗,文官陳祗治政,也沒毛病啊。陳祗死後,樊建諸葛瞻董厥共同執政,這幾個人,也沒毛病啊。

其次,政策上沒毛病。劉禪堅定支持諸葛亮,讓諸葛亮放手幹,並十分尊重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劉禪主動要求蔣琬應該將幕府設在漢中,效法諸葛亮司機北伐曹魏。姜維的幾次北伐他也是支持的,是姜維自己打不過陳泰鄧艾,這有啥辦法。

然後,政治上也沒毛病。諸葛亮街亭戰敗,請辭丞相,劉禪很配合,貶後又找機會復職。姜維段谷打敗於鄧艾,請辭大將軍,劉禪又來了一次。姜維彈劾誅殺宦官黃皓,劉禪也算是非分明,讓黃皓謝罪,不過沒殺他。

最後,投降也沒毛病。鄧艾偷襲成都,基本上第一時間委任諸葛瞻組織殲滅戰。可是殲滅不成反被殲,諸葛瞻父子殉國。此時的成都基本上只剩下非戰鬥人員了。劉禪一直是認同北伐恢復江山的,能打肯定是打了。此時大軍都在姜維手裡,抵擋鍾會,一旦回援鍾會的大軍可能也要跟著打到城下了。南中的軍隊或許是上策,但是能不能在城破前趕到還真是問題。眾人給劉禪的方案,劉禪應該是都認真考慮過了,都否定了,起碼說明他不是傳聞中的傻子,有認知和思考能力。不過,最後只有譙周的投降建議被採納了。劉禪從時局出發可能真的是看不到機會了,畢竟就算殲滅鄧艾,被鄧艾打開的缺口會帶來更多的魏軍進去蜀中腹地,到時候滅亡是遲早的,東吳也可能介入,最後苦的還是百姓。事實證明,當時降魏,的確不失為一個上佳選擇。樂不思蜀的典故,我覺得更多的是體現了劉禪的智慧。雖然挺沒骨氣的。

總的來看,劉禪最大的黑點是晚期寵幸宦官黃皓。其實宦官黃皓干政的能力很有限,諸葛瞻和董厥都沒把這當事兒。但是對於蜀漢小國來說這的確不是好事。

記得當年劉備死前曾經有句名言,現在想來真的給他兒子立了一個超級flag。

毋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真的是神乎其神。


秋山三國


劉備選擇阿斗無所謂看不看走眼,因為當時劉備身邊只有這麼一個親生兒子,將事業託付於劉禪,很正常。有些人認為劉封、劉禪的名字合起來是“封禪”二字,這說明了劉備有心當皇帝——天啊,劉禪出生的時候,赤壁之戰還沒有爆發,劉備前途不明,腦袋別在腰帶上,這時候你讓劉備有這個信心覺得自己能當皇帝?他能活著就不錯!

劉封本是繼子,“封”未必就是劉備起的,所以“禪”這個字其實與“封”無關,劉備是以此對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宣佈,這才是我是正式繼承人,我死後,你們繼續輔佐他。這時候劉禪還是個嬰兒,劉備能知道他有沒有才?只是劉備為了讓劉禪成才,讓諸葛亮親自當他老師,一個人父的義務也是盡到了。

沒想到後來劉備混出了一番事業,219年自立為漢中王,於是劉禪當上了王太子; 220年,劉封被劉備賜死;221年劉備稱帝,劉禪當上了皇太子。古人成年取字,劉禪字“公嗣”,很難說沒有為自己繼位粉飾正統的心裡在裡面。

劉備選擇阿斗有沒有看走眼先不提——“千古一帝”?秦始皇能衝破兵馬俑從驪山爬出來掐死你……劉禪何德何能,就能當上“千古一帝”了?劉禪沒有《三國演義》裡說得那麼差勁,但寵信佞臣、舉國而降,怎麼也稱不上千古一帝吧?


隱語


儘管劉禪僅是中常之君,但不失為仁德。

劉禪統治蜀漢政權41年時間,在位之長可見其卻有過人之處。劉備逝世後,劉禪接任的蜀漢政權是個亂攤子,伐吳失敗後,元氣大傷,諸葛亮總領蜀國內政外務,可謂是權傾朝野,劉禪多次勸阻諸葛亮不要北伐,北伐勢必將本就羸弱的蜀國拖垮,當然諸葛亮沒有聽取,即便如此,劉禪還放諸葛亮一搏,可見其信任。

劉禪未能遠小人,但他親賢臣,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是劉禪近臣。諸葛亮因操勞過度逝世後,為避免重蹈覆轍,劉禪將內政外務分配交給蔣琬、費禕,蔣琬死後,劉禪自攝國事。

如果說劉備是仁厚,那麼劉禪是仁德,魏延因涉嫌謀反被誅殺後,劉禪將其厚葬。夏侯霸投降後,為消除其顧慮,說這是上一輩的事情,並且命兩個兒子認夏侯霸為舅舅。

其實劉禪著實可以成為守成之君,奈何在三國末期,強過吞併弱國,要想保全祖宗基業是不可能的事情。劉禪投降後,雖然樂不思蜀,卻不失為一種智慧,最終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