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若吴三桂投了李自成会怎么样?

爱杨柳青青


这个假设非常的有意思,如果吴三桂投了李自成,那么基本上吴三桂还是会镇守辽东镇守山海关,清兵入关的时间可能会推迟,可能李自成与后金加上南明可能会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

李自成其实本身大顺政权入主北京之后就开始对明朝官员实行大力抢夺的状态,对于大顺政权而言其实明朝那群官员是打心眼里看不上的只是拳头没他们大也只能任由他们折腾,而李自成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导致了他在北京进行大肆抢夺而非安抚人心进行政权稳固的打算,说白了李自成就是打算在北京抢一票然后会西安做自己的土皇帝,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而且李自成本身没有受到官僚集团的支持,这也是他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果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吴李联军就可以把满清挡在山海关之外,多尔衮基本上就会选择观察时机在选择是否进攻山海关,但是这边有一个问题时,李自成对于吴三桂是否会像满清一样对待吴三桂,满清前期对于吴三桂是给予重用的并且给予了高官厚禄,那么李自成会怎么对待吴三桂呢?这就是个大问题了,李自成会不会容忍吴三桂继续带兵镇守山海关帮助他抵挡满清呢,还是直接夺了他的兵权让他不得不反叛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其实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对于南明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作用,前面北方有李自成与吴三桂帮着抵挡满清,自己就可以在富裕的江南得到极大的战略修养的时间。可能这个中华大地会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


Sylar弈


【1】\t

清朝的入关,源自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

其实对于征服并灭亡明朝,皇太极确实想过,但也只是想想罢了,实际操作终究不现实。

甚至于皇太极时代,总的来说,清朝对明朝,也只是局部攻势,而明朝一旦缓过神来,皇太极还要担心明朝会反攻辽东。

所以说,对当时的清朝来说,入关最大的意义,就是抢点金银财富罢了,说清朝能吞并明朝,简直是痴人说梦。

因此皇太极心中虽然也想吞并明朝,但是他也知道不现实。

【2】

清朝入关那时候,皇太极已死,掌握清朝大权的是摄政王多尔衮。

对于入关以后该干嘛,其实此时清朝高层也没一致意见——有主张抢劫疑犯就走的,当然这是没多大出息的。

而最有出息、有理想的多尔衮,也无非是主张:能占多大地盘算多大地盘——这也说明,多尔衮也没认为,清朝有实力吞了庞大的明朝。

【3】

但是,尴尬,或者说出人意料的是,南明的抵抗能力,几乎超乎所有人想象。

要知道,庞大的蒙元吞并南宋,还花了四十年时间,而弱小的满清吞并整个明朝,居然就花了二十年时间。

这说明,此时的南明,已经烂到家了。

即便是当时,关外的清朝采取中立,此时山海关内的局面,也是三分天下:

1、李自成的大顺朝,占领几乎整个黄河流域;

2、张献忠的大西朝,在四川开张;

3、南方,明朝残余势力建立了南明。

本文刚才说过,南明腐朽到了极限,几乎属于一推就倒的状态,而事实上,南明后期十多年的抗清战争,依靠的是李自成的忠贞营和张献忠的大西朝余部。

甚至大西朝余部,才是南明抗清的主力,如果单靠南明自身的力量抗清,只怕弘光朝廷覆灭以后,南明基本上也就要终结了。

【4】

也就是说,南明是无力扫平大西朝和大顺朝的。

而李自成的大顺朝,和张献忠的大西朝,本质上不具备建立一个可以长期运转的政权的能力,也就是说,一旦不能继续推进农民战争,很可能,这两个政权就会陷入崩溃。

故而说,吴三桂即便是投降李自成,中原之后的历史走向,也并不乐观。


辰州观海


先说满清

满洲人早有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野心,一方面对明朝官僚尽力收买,另一方面经常派兵打进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甚至三度包围京师,先后掳走汉人97万。多尔衮曾写信给李自成,要与农民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 ,但遭到李自成的拒绝。多尔衮静观中原变乱,等待时机。

当李自成攻占京师,崇祯帝自缢而亡,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满洲贵族大为震动,便决定趁乱入关。

再说吴三桂

他依托山海关防御体系,手握3万关宁铁骑,镇守一方,而清军整合了蒙古及其治下的汉人,士气高涨,战术成熟,不仅仅是骑兵了,也有红衣大炮。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满清暂时入不了关;吴三桂为了自保,最终会投降满清。

再再说李自成

他坐上龙椅,就开始享乐、腐败,乃至淫人妻女,前朝的旧臣遗老全遭到了搜捕,吴三桂家也在其中,美貌的陈圆圆被刘宗敏看中,夺为侍妾。李自成逼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信劝降儿子,拿他全家性命要挟。

在此情况下,吴三桂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多尔衮,所以他的降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仅仅“冲冠一怒为红颜”。

由于清军与吴三桂的兵马并肩作战,致使李自成大败。李自成一怒之下杀了吴襄,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38口。这杀父之仇,霸妾之恨,使心胸狭小的吴三桂怎能忍受得了。

李自成鼎盛时期号称拥兵百万,虽然是个虚数,但京城集结的三大营也达47万,而满清八旗兵不过20万,在吴三桂所部和清军的联合夹击下,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仓皇逃离北京。李自成十分轻狂,没有完善的指挥系统,看不到农民军内部组织松散,造成各部以抢劫为目的,是流寇。

最后说“如果”

吴、李两人没有走到一起,却反目为仇,最后让满清坐收渔利。

如果吴三桂能抛开个人恩怨,不降清,不引狼入室,短时间内清军进不了山海关;如果吴三桂投了李自成,凭借辽东铁骑的战斗力,加上李自成农民军的辅助,山海关至辽东一带仍然战火连连,满清与汉朝廷继续对峙,也许能支撑个几年或几十年,但不会太久。不过,这种可能性极小。

李自成的失败在于本身阶级的局限性,贪恋家乡西安,根本不想在北京立足。此时,小南明仍有50万军队,但他与张献忠又合不来,各自只会率领部队与小南明作战,最后李自成、张献忠、小南明,无论谁把谁灭了都是内斗败伤,最终满清必然乘虚而入。

其实,吴三桂投靠谁都改变不了历史格局,当时满清有足够的实力统一天下,就是没有契机,而吴三桂降清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我们应该先看看李自成进北京后的拙劣表现,就能预知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后的下场了……

李自成进北京后,明朝的宗亲和官吏都投降了,极少出现为国捐躯之人,李自成怎么对他们的呢?“助饷”!就是交钱免灾!勋贵和官员们肯定不会同意,就发生了强制措施,抄家,下狱,严刑逼供……总共抄出白银7000多万两!李自成是吃饱了,但彻底的得罪了士大夫和地主阶层,李自成不是他们的“明主”!这也为李自成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积淀!

在看吴三桂,一开始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的,但留在京城的眼线告诉他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后,他就对李自成彻底失去信心了,如果投降李自成,第一,他的吴家祖业就保不住。第二,李自成肯定会打他手底下关宁铁骑的主意,会慢慢架空他,用亲信来替代他。这是他万万不会同意的,乱世之中,军队是最重要的!第三,吴三桂就是板上肉,任人宰割了。可能不久就会扣上谋反的帽子被杀。第四,满清暂时不会进关,仅仅是暂时,松锦之战后,满清战力已经是不可逆的存在了,一个山海关挡不住满清军队。如果李自成不重视满清,他还是会失败的。

总的来说就是连锁反应,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凭李自成拙劣低下的政治智慧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副好牌在李自成手里也打不出好结果!最好的结果就是不会有满清入关后的血雨腥风罢了,华夏也不会有三百年的沉沦了!





寅哥解惑


崇祯十二年(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吴三桂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时年27岁。

吴三桂为中国明朝的武举人,可见其有很高的武艺 ,在辽东与后金作战也是骁勇异常。袁崇焕被杀后,吴三桂成了镇守山海关的主将,他赖以依靠的就是手下三万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大明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在对后金的战役中基本没有输过。

吴三桂当初已经决定投降李自成大顺政权,如果李自成有点政治头脑,不相逼太甚,或许吴三桂和他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就会听他调度。

如果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则山海关绝不会丢失,后金最顾忌的还是吴三桂和关宁铁骑的存在,在吴三桂投降后金之前,多次进攻山海关而不下。如果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在派精锐人马协防,多尔衮的八旗子弟兵绝不会进入关内,鲸吞中原。

但是如果真的形成如果中的态势,那我们现在中国的版图将会发生改变。因为当时后金已经很强大,李自成的政权绝对不会吃掉后金,当然后金也不会吃掉大顺。那么中国的版图上有可能会分裂成五个政权,那就是蒙古、后金、大顺、南明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木头视点


不请自答。

就算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就算满清不入主中原,李自成能天下站稳吗?

我来说李自成的三个危机:

1粮食危机。

很多人不懂李自成为什么不占领北京。李自成放弃的其实不仅有北京,还有襄阳,他当时叫做襄京。原因只有一个,没粮食。当时中国北部没粮食,小冰期是一个原因,此外连年征战,北方河南陕西山东都没有粮食,李自成原来的粮食来自山西,又因为李自成打北京之前打山西,山西也不卖李自成粮食。那么多人口李自成拿什么粮食来解救?注意,李自成打山西有诡计,山西的粮食不在农民手中,而在仓库里面。这些仓库就是太原跟前的酿酒酿醋的工业粮食仓库,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李自成手下没人能懂,根本找不到。

2金钱危机。中国当时硬通货是银子,李自成打土豪分田地的主要目的就是抢银子,可是银子并不多,因为中国银子大量在南方。占领北京,有了吴三桂的李自成,怎么解决这个金钱危机?

3边境危机。当时中国边境危机有:北方蒙古草原危机,西北吐蕃危机,南方沿海红毛藩危机。此外,俄罗斯在北面还在攻击中国,康熙雅克萨之战就是打俄罗斯人,但是俄罗斯北方攻击中国最早可追溯到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就评定过俄罗斯人。此外,新疆那里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也抵抗过俄罗斯人。若是三家合流,共同攻击李自成,怎么办?

我在问题的基础上,还做了南明不反抗,张献忠不反抗和满清不入主中原三个假设,李自成都有这么大危机,李自成怎么解决?

说真的清朝统一中国可以是使用天下最取巧的方法。比如蒙古危机,清朝方法是满蒙一家,尊崇黄教的方法。当时中国的蒙古有科尔沁蒙古,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大清和科尔沁蒙古结亲,顺治皇帝的妈大玉儿就是科尔沁蒙古。此外顺治和厄鲁特蒙古结亲,所以大清和喀尔喀蒙古血战,大同反正两场大仗,厄鲁特蒙古蒙古都没有参与,因为巴图尔珲台吉想让后代做大玉儿第二。若不是巴图尔珲台吉儿子噶尔丹勾结俄罗斯,其实蒙古当时已经和大清合心。喀尔喀蒙古原本是三蒙古势力最大的,但是一是喀尔喀蒙古领袖林丹汗死于皇太极之手,二是喀尔喀蒙古十五万大军被多铎两万大军打败,喀尔喀蒙古被迫转型,于是来自吐蕃的、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儿子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来到草原,大清顺治建立黄教国教制度,黄教活佛地位等同于皇后。这下子喀尔喀蒙古也归心。因为国教,不但喀尔喀蒙古归心,吐蕃也归心。因为清朝尊重四大活佛,而且都是宗教领袖。试想四大活佛成为一个活佛,吐蕃会怎么办?四大活佛结果使不但吐蕃归心,而且还帮着清朝打击突厥独立分子,就是今天东部的突厥恐怖组织的祖先。蒙古西藏联手防御西疆的政策是清朝很不错的政策。

金钱危机是给予晋商外贸权力,换取南明银票不能用,换取大清银票。这个方法让当时大同反正原本没粮食的清军有了草原的蒙古给的食物,也让清军围困大同之战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最伟大的是农业危机。顺治皇帝让耕明田,让百姓们能种地养活自己。清军吃盐,全国普及盐,盐税不高。更重要是满汉全席,天下最高规格礼餐,自此奠定中国人世界上最会吃的民族。

当然因为没抵抗住南方红毛藩,直接导致二百年后鸦片战争。不过若是清朝全能做好,也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就算是清朝政策的遗憾吧。


梦香寒冰



其实吴三桂如果投奔了李自成,那么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山海关,肯定会把清军挡在关外,因为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他的战略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清军也不会傻到拼命去强攻,原因很简单,自从清军征服了蒙古,山海关的战略的重要性就减弱了,就可以绕过山海关,进攻中原。不是明末崇祯年间,当时的皇太极就带领部队绕过山海关直逼北京,将北京围困,后来因为外地的部队赶来勤王才解了围吗?因此聪明的吴三桂不会不知道这点,所以赶紧投奔皇太极,引清军入关,还能成为清朝的开国功臣,毕竟从山海关进来要比去绕路近的多吧。



如果从多尔衮领兵攻打山海关,吴三桂据关死守。皇太极领兵绕过山海关,直逼北京。首先多尔衮一时半会儿也进不来。皇太极也面临着一场恶战。主要是李自成的军队经过十来年的征战当时战斗力很强的,况且北京周边一带,像陕西河北都是李自城的势力范围,李自成攻占北京时有二十万队伍。因此,清军与李自成的队伍实力相当。不过清军因为长途跋涉,北京周边地形不熟又不善于攻城作战,因此,这仗要是一打起来,清军肯定讨不了好,退却是必然的。



但话又要说回来,即便是清军退却,李自成在北京也是呆不了多久,为什么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作为流寇李自成骁勇善战,但是他却没有政治眼光,对于政治的把控能力也很弱。也就是说,他想做皇帝,但是却没有做皇帝的这个能力。在北京期间他和将领们贪图享乐,得罪了当时的利益集团。从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夹击后惨败退回北京后,根本就没有考虑死守北京,而是携带着大量掠夺来的财富,急匆匆的逃离了北京来看,李自成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反正自己做不了皇帝抢了就跑。



对于野心膨胀,有敏锐政治远见的皇太极来说,短暂的失败并不会打消他称霸中原的野心。想当初他运用离间计使崇祯杀了袁崇焕。当年还亲自率领一支骑兵突击北京。对于占领中原的渴望以及此时中原混乱的局势,对皇太极他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因此他会时刻准备着,洞察北京的一举一动,把握机会卷土重来。



综上所述我认为清军还是会南下攻占北京。其实说实在的,当时的明军和起义军战斗力也并不弱,数量也不少。只不过都是一盘散沙而已。它们之间存在内部矛盾,互相争权夺利。也就像现在所说的窝里斗,给清军可乘之机。



乐乐爱收藏


如果大顺政府搞好统战工作,没有将吴老太爷抓去拷打,陈圆圆也不被掳去,吴家上下都正常生活。那么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会浩浩荡荡进入北京城,投入大顺政权的怀抱,原本的历史戛然而止而驶入另一条让人揣测的轨道。

吴三桂这枚棋子摆上大顺政权的棋盘能起到什么作用,先得看看其它重量级棋子在干啥。刘宗敏正追赃助饷忙得不亦乐乎,随着追赃对象的扩大化,白花花的银子滚滚而来,农民的义军也没见拿一分钱出来赈济贫民。牛金星,宋献策都陶醉在胜利的赞歌声中,各自往来拜客,遍请同乡招揽门生,忙着筹备登基大典,封官许诺摆足宰相和首辅派头。李自成住进了武英殿过了把皇帝瘾,对自己左膀右臂和队伍的迅速堕落腐化也无可奈何,想着弟兄们多年以来过着刀口添血的日子,如今能享受一下也无可厚非。



这些头头脑脑当初起兵的时候只是想填饱肚皮,后来有了金子银子就巴望着能过上帝王将相的日子。至于把皇帝拉下马推翻一个王朝后,如何评估当前国内外局势,特别是关外满清势力,如何建立和维护新政权,他们确实都没有仔细想过,或者能力眼光所限而缺乏规划。

不过也不是绝对没有人想到过大顺政权的愿景目标,青年将领李岩就目前情况提出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停止过分的追赃行为,整顿大顺官兵日益腐化的作风。但是在牛金星嫉贤妒能之下,诬陷李岩“造反”,怂恿李自成杀了对大顺政权树立有卓著之功的李岩。



这些棋子的“表演”,说明李自成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和知人之明,缺乏作为领军人物在取得暂时胜利之后清醒的头脑,缺乏政治统帅比常人更深层次的战略布局。

如果此时吴三桂突如其来的加入,那些重量级棋子会如何看待他呢,物质利益占有欲已近癫狂的大顺政权还能善待他么,连一起出生入死的儒将李岩都容不下,他更会不自觉地被认为此时此刻加入阵营是来跟他们争夺利益的,是来分一杯羹摘胜利果实的。狭隘的刘宗敏就会容不得吴三桂,从太原到宣府,从居庸至昌平,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官军在刘宗敏眼里早就视如无物,也包括吴三桂那几千关宁铁骑。

而吴三桂出身辽西望族,官宦人家子弟,二十岁中武举随父舅开始军旅生涯,骨子里流露的是世家子弟风范,行为观念和大顺暴富的土豪们有天壤之别,他和大顺的领袖们肯定格格不入,在大顺政权受到排挤。

如果让吴三桂解除军权,关宁铁骑变成大顺骑兵,对于吴三桂来说意味着他失去价值,乱世没了军队就没有本钱和立足之地,改编他的部队吴三桂断然拒绝,但吴三桂也意识到自己凭几千人想要取而代之也是不可能。

接下来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大顺和吴三桂长期僵持,按李自成和刘宗敏入北京后的行事风格和肚量,很可能会以军事手段解决吴三桂,不能完全被大顺所用,当初只是权宜之计投靠大顺的吴三桂,在义军首脑们心目中是养虎为患。双发最后发生火拼的可能极大,吴三桂败亡退出北京另谋出路,而投靠满清多尔衮是他唯一的选择。

另外一个可能是多尔衮觊觎华北,窥视北京已久,大顺政权以抗击关外清军为名,令吴三桂出兵山海关和多尔衮两强相抗。吴三桂此役输了回去军法处置,赢了也是拼光本钱,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种借刀杀人的腹黑伎俩对于大顺的谋士们不难想象。这样吴三桂临阵倒戈,弃大顺而投满清,是不是也顺乎自然。并且如果让吴三桂事先主动谋划,他会选第二个方案,前者已经拼光了血本再去投靠多尔衮,自己就没了份量。


对于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吴三桂来说,没有称雄一方的实力,而要想在明末清初之际立稳脚跟大展宏图,必须趋附于其它政权,大顺或大清,非此即彼,前者不留爷,后者能提供舞台。

如果前期投靠大顺,经过一番轮回最终还会转而投清,历史的车轮拐了个弯兜个圈又回到原处,这是个貌似滑稽的答案,不过想想也顺理成章。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吴三桂根本不可能投降李自成。这个结果不管你如何的穿越时空,都无法改变,除非你改变了历史条件,否则就如同至尊宝用月光宝盒救白晶晶一样,都是徒劳无功。

在吴梅村的诗词里,说吴三桂是因为陈圆圆而一怒冲冠,不过是一种自我臆想和以己度人的猜测。如果吴三桂真的是为了陈圆圆而投降满清,就不会在自己儿子吴应熊被扣留做人质的情况下反清。自己的继承人,比起一个妻妾更重要一千倍一万倍。

事实上,吴三桂不投降李自成,最大的原因是李自成对待明朝官员的政策:

1、对于明朝一般百姓,李自成是开仓放粮,不用纳粮,极力收买人心;

2、对于投降的明朝官员,李自成是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出财宝。

这就是黑白分明的官民二分政策。这个官民二分政策,以剥夺官员士绅的财产作为军饷以换取俘虏一般民众的支持。

李自成在攻占关中时对待明朝官员虽然不算礼待,但也勉强过得去。但在攻打北京的路上,李自成就改变了态度:

缴文一: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官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

缴文二:

“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思;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

君蔽、臣私、士大夫贪钱、民膏尽,这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对明朝各阶层的态度和观点。因此,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对民是“迎闯王,不纳粮”,对于士大夫是“榜掠巨室助饷”。这个黑白分明的二分政策,使得明朝官吏更加厌恶李自成的大顺,而普通百姓极力支持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在攻占北京城后,李自成:

对待明朝大臣:“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

如果你是吴三桂,你投降这个用严刑逼迫你交出财产的君王吗?

这些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大臣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财产安全,完全没有一点保障!你还会一门心思的投降他?


相反,满清在入关前,多尔衮发布命令:


“此行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
在这个盟誓下,山海关以西“百姓有逃窜山谷者,皆还乡里,薙发迎降”,“途中明将吏出降,命供职如故”。

在攻下北京城后,多尔衮的做法:


“明将吏军民迎朝阳门外,设卤簿,请乘辇,王曰:“予法周公辅冲主,不当乘。”众以周公尝负扆,固请,乃命以卤簿列王仪仗前,奏乐,拜天,复拜阙,乘辇,升武英殿。明将吏入谒,呼万岁。”

另外多尔衮还严禁八旗军入北京城:

“下令将士皆乘城,毋入民舍,民安堵如故。”


针对明朝赋税过重的局面,多尔衮大笔购销,全免:

“养民之道,莫大於省刑罚,薄税敛。自明季祸乱,刁风日竞,设机构讼,败俗伤财,心窃痛之!自今咸与维新,凡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无大小,悉行宥免。违谕讦讼,以所告罪罪之。斗殴,田、婚细故,就有司告理。重大者经抚按结案,非机密要情,毋许入京越诉。讼师诬陷良民,加等反坐。前朝弊政,莫如加派,辽饷之外,复有剿饷、练饷,数倍正供,远者二十年,近者十馀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买、粮料诸名目,巧取殃民。今与民约,额赋外,一切加派,尽予删除。官吏不从,察实治罪。”

对于八旗攻打李自成所占领的地方,多尔衮宣布:“凡加派辽饷、新饷、练饷、召买等项,俱行蠲免。大军经过地方,仍免正粮一半,归顺州县非经过者,免本年三分之一。”

现在大家来比较下李自成和多尔衮的政策。

李自成全力优惠一般百姓,将军费军饷等支出用没收的明朝官吏财产来支付。百姓是支持了,可官绅利益严重受损,因此极力反对李自成。多尔衮采取的平衡政策,既保障明朝官吏原有的利益不变,又用免除附加税收、减免正税的措施来获取民心,各个阶层皆大欢喜。

因此当时的汉人只有两个选择:1、极度忠心明朝的跑去南明继续效忠;2、一般人和对明朝没有那么忠心的人,就没有必要抛弃自己的家业跑去南方,毕竟满清来了,日子也是一样的过。

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李自成的免除赋税固然是好,但满清的减免赋税也不算差,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满清,都可以接受,都比明朝时日子过得好。只要不是明朝,管你李自成,还是满清,肚子吃饱就是了。

因此,答案自然而言的出来了。吴三桂的选择也并不艰难。吴三桂放弃山海关一路南奔南明,一来大部分士卒家庭都在北方,二来去到南明,是福是祸毫无定数,风险极大。李自成和多尔衮是吴三桂剩下的选择。

一个是专看明朝官吏的主,一个是投降就封王的主,你是吴三桂你如何选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吴三桂即使迫于形势所逼,而不得不投靠李自成也不会善终:首先,吴一直在抗金(清),对李了解不一定多,也不一定透彻。待见到李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后,必会反感、失落。认清李绝非明主!之后要么反水,要么被李猜忌、杀掉!

其次,吴是将门出身,与李阶级不同。内心也不一定瞧得起李!更不会与李的手下将领一心。所以仍是难以自保!

退一万步讲,即使李吴暂时合作,要应对明亡之后的乱局,只怕也有心而无力!可能会暂时稳定一域,但面对各方势力角逐,以李自成及其团队的素质和修为来说,也不一定能担当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