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中軸線文物騰退加速:天壇20戶居民遷出 太廟年內完成騰退

正式啟動簽約三天後,天壇核心遊覽區8月23日實現居民騰退簽約率100%。這是東城區繼清華寺二期、社稷壇文物騰退項目後,又一在簽約期內順利完成的項目,也實現了中軸線遺產區範圍內重點文物騰退的良好開局。年內,東城區將基本完成太廟內住戶的騰退,推動皇史宬、京師大學堂、故宮西華門屏風樓等文物騰退的前期工作。這是記者從23日召開的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全會上了解到的。

世界文化遺產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谷和求雨的重要場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古代皇家祭天建築群,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北京傳統中軸線重要遺產之一。由於歷史原因,在天壇核心遊覽區內有20戶居民居住,建築面積約716.53平方米。分別位於天壇公園西南側原北京市園林機械廠(15戶)、東南側泰元門(2戶)、北側綠化一隊辦公區(3戶)。這種狀況影響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不利於文物文化功能的發揮,同時還帶來安全隱患。

2018年,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要求,東城區將社稷壇、太廟、天壇內住戶騰退等列入重點任務。市公園管理中心、東城區政府共同做好前期住戶調查摸底工作,深入細緻地做好居民工作。東城區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和補償方案。8月20日正式啟動簽約,三天內完成全部居民的簽約工作,簽約率達100%。

“接下來將根據工作流程,對居民提供的資料進行資格審查、安排居民辦理公證手續、組織居民進行選房、發放週轉費等補償款。”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待所有居民騰退後,公園將根據園內規劃進行房屋拆除及環境整治工作,環境整治後將增加綠化面積18935.7平方米,擴大對遊客開放面積2.24公頃,最大限度恢復天壇歷史格局及風貌。

今年,東城區將繼續推進中軸線沿線重點文物的騰退修繕。年內基本完成太廟內住戶的騰退,推動皇史宬、京師大學堂、故宮西華門屏風樓等文物騰退的前期工作。啟動法國兵營舊址、湖北孝感會館等10處直管公房文物的騰退。完成安徽涇縣會館、豐城會館等5處文物的修繕。推進廬陵會館、原中法大學、惠王府文物保護工程。開展永定門城樓、花市火神廟等文物的勘察設計工作。

抓住中軸線申遺工作的契機促進老城整體保護復興,東城區已成立中軸線申遺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完成《東城區落實中軸線申遺工作方案》。今年下半年,重點加強中軸線沿線的綜合整治工作,聚焦天壇周邊、前門地區、故宮周邊、南鑼、鐘鼓樓周邊5個片區,突出永定門、正陽門、故宮、鐘鼓樓等11個文化遺產點,開展26條大街和398條背街小巷的環境整治提升,推進南鑼鼓巷保護復興和地鐵8號線鼓樓站織補項目,提升區域環境品質。

同時,完成雍和宮-國子監、北鑼鼓巷、張自忠路南、張自忠路北、東交民巷、鮮魚口六片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的編制,實現東城區歷史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全覆蓋。繼續推進前門東區、南鑼鼓巷、東四三至八條、張自忠路南(隆福寺)、東四南、雍和宮-國子監六片歷史文化精華區的保護復興,使之成為集中展現舊城城市格局、衚衕肌理、建築風貌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街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