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移動的紅色堡壘——T-35重型坦克

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大家好,我是六軒島的戰人,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蘇聯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研製的一種多炮塔重型坦克。其巨大的外形,魔幻的結構,可謂舊時的紅軍榮耀,蘇聯多炮塔神教的巔峰。

移動的紅色堡壘——T-35重型坦克

歷史背景

20世紀20年代中期,為了增加坦克的戰場突擊能力和防護能力,坦克發源地英國開始研製多炮塔坦克。設計師們力求為坦克增設炮塔,以便裝備更多的火炮和機槍,增加坦克的攻擊火力。1926年11月,英國“獨立”型多炮塔坦克投入試驗.20世紀30年代,在多炮塔坦克的研製上蘇聯後來居上,先後研製出T-28、T-32、T-35、T-100和SMK等多種型號的多炮塔坦克,其中最著名的是T-35重型坦克。1930年,蘇聯人同時研製了兩種多炮塔重型坦克。其中伏羅希洛夫工廠設計的坦克代號為T-30,計劃裝2門76毫米火炮和5挺機槍;而來自德國的專家則在列寧格勒工廠設計了TG重型坦克,這種坦克裝備1門37毫米炮、1門76毫米炮和5挺機槍,基本符合蘇聯紅軍的想法和要求。1931年,TG坦克接受了測試,雖然總體性能還不錯,但造價太高。蘇聯特別委員會研究認為,TG坦克造價高達150萬盧布,而同期的BT2坦克才6萬盧布。與此同時,設計TG坦克的德國設計師也被德國政府要求回國,終止與蘇聯合作,TG坦克的後續研製被迫中止。1932年,繼任德國專家的蘇聯設計師N.V.巴雷科夫帶領設計小組在TG坦克的基礎上,推出了兩種新型號的多炮塔坦克。其中一種是縮小版的T-28中型坦克,該坦克只有一個裝45毫米加農炮的主炮塔和兩個裝7.62毫米DT機槍的小炮塔,重量僅有16噸。另一種型號就是T-35,則是比TG坦克進一步加強和放大的重型坦克,安裝5個炮塔,其中一個主炮塔裝76.2毫米火炮、兩個小炮塔裝45毫米加農炮、另外兩個小炮塔裝7.62毫米機槍。T-35坦克戰鬥全重達50噸 。雖然巴雷科夫在設計T-35坦克時儘量採用成熟技術,減小研製難度,以儘量控制造價,避免重蹈TG坦克的覆轍。但這型坦克畢竟體量巨大,因此,最後的坦克單價仍然高達52.5萬盧布。1934年5月1日,在原型車基礎上改進的第一批產品T-35A重型坦克,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遊行,首次公開亮相。1936年,T-35重型坦克開始在蘇聯紅軍中列裝。1938年底,T-35重型坦克再次進行大規模改造,所有炮塔從車身中部移至後部,懸掛裝置也得到加固;坦克正面裝甲厚度提高到70毫米,小炮塔裝甲厚度為25毫米;坦克總重量達到54噸。此時,新的重型多炮塔坦克SMK和T-100也進入試驗階段,其性能均比T-35更加優越。1939年6月8日,蘇聯軍事委員會下令T-35停產。T-35重型坦克共生產了61輛(含兩輛原型車)。1940年6月,在莫斯科召開了一場軍事會議討論在紅軍部隊中的裝甲車輛運用問題。會中有關T-35坦克產生爭議,一些人認為所有的T-35應該被改造為重型自行火炮,其它人則想要把所有的T-35坦克轉給軍事學院。幾乎沒人提起將其作為第一線的作戰坦克使用。 然而, 由於紅軍部隊的坦克力量的迅速重組,並且新機械化軍團的組建需要坦克裝備.

移動的紅色堡壘——T-35重型坦克

T-35四視圖

作戰數據

乘 員:11人

戰鬥全重:52噸

車身尺寸:9.72×3.20×3.43(米)

最大行程:公路150千米;越野70千米

最大時速:公路30千米/小時;越野19千米/小時

武 器:1門76.2毫米火炮、2門45毫米火炮(早期37毫米)、5挺7.62毫米機槍

裝甲厚度:11-30毫米

移動的紅色堡壘——T-35重型坦克

T-35模型

實戰經歷

1940年11月7日T-35重型坦克的改進型首次參加蘇聯紅軍的紅場閱兵式。在衛國戰爭之前,T-35重型坦克沒參加過任何軍事行動。

1941年夏季衛國戰爭開始之後,蘇軍第34坦克師迅速投入戰鬥,毫無疑問,如果T-35出現在德軍的面前是極具震撼力的,52噸的重量,長達9米的車體,前前後後多達5個炮塔,駕駛一輛T-35需要多達11個乘員!但德軍很快發現這是一個皮薄餡大的目標,T-35移動遲緩、體積龐大、裝甲薄弱,其很快就被摧毀。同時在向前線行軍的途中,一輛接一輛T-35坦克因拋錨被丟棄。事後統計,第34坦克師損失的T-35重型坦克中,90%都是因為機械故障或者翻到路外動彈不得而被遺棄,這些故障中的大部分又是出在傳動系統。

T-35重型坦克作為特種裝備參加了莫斯科戰役,其龐大的體型雖然對德國納粹軍隊是種震懾,但T-35重型坦克實際是樣子貨。戰場上的T-35重型坦克,在面對德軍進攻時,其龐大的身軀、緩慢的速度和可憐的防護能力,又使它成為德軍攻擊最好的靶子。拉瓦羅斯卡亞築壘地域阻擊戰後,蘇軍第34坦克師基本損失殆盡,僅存的幾輛T-35也被送往後方,承擔訓練任務,其餘大部分作為固定火力點進行防禦任務。

移動的紅色堡壘——T-35重型坦克

老照片中的T-35

評價

T-35重型坦克是歷史上著名的多炮塔坦克,而且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批量生產並經歷了實戰的五炮塔坦克。T-35裝備部隊後,其機動性和靈活性方面的缺陷顯現出來了。蘇聯意識到這點,只是把T-35重型坦克作為對紅色蘇聯強大戰車生產能力的一種證明。T-35重型坦克的設計嚴重脫離戰場實際。坦克體型過於巨大而裝甲過於薄弱(正面最大隻有35毫米),很容易就被德國坦克炮擊穿。莫斯科戰役後,T-35坦克銷聲匿跡,也意味著多炮塔坦克的沒落。T-35坦克雖然火力強大,但機動性差、防護性差的弱點也十分突出 。坦克的視界非常糟糕,特別是駕駛員只能看見正前方和左邊。

T-35重型坦克的多炮塔設計,大大增加坦克自身重量和尺寸,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其機動性和自身防護能力。而且,車長很難在同一時刻給各個炮塔的瞄準手下達作戰指示,因此無力控制所有炮塔的射擊;況且每個炮塔進行瞄準射擊時都需要短暫的停車,駕駛員根本保障不了適合各炮塔所有瞄準射擊的條件。因此,分火射擊的設想在實戰中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正因為如此,T-35重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而也就決定了多炮塔坦克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

移動的紅色堡壘——T-35重型坦克

博物館中的T-35

文化作品中的T-35

T35坦克在坦克歷史上寫下了不同尋常的一筆,雖然沒有什麼出彩的戰績,但因為它獨樹一幟的外形還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了多炮塔坦克已然是死路一條,T35也成為了坦克探索和曲折前進過程中的里程碑。

在文化作品中T35坦克製作難度大,數據多,目前小編沒找到相關的文化作品(悲劇啊~)希望之後能出一些有關的電影或者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葉卡捷琳堡近郊的上佩什馬軍事裝備博物館展出了剛剛復刻的T-35多炮塔重型坦克。這輛T-35坦克是根據原始圖紙復刻的,同時參考了世界上僅存的一輛T-35。20名技術人員耗時一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個作品。這輛T-35坦克重約40噸,配備一臺5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隨後參加了5月9日在上佩什馬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閱兵式,隨後這輛坦克將在軍事裝備博物館中陳列。算是軍迷的一場視覺盛宴。

移動的紅色堡壘——T-35重型坦克

重現T-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