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鼓吹日本F-2空戰能力超過殲-10 吹噓背後難掩實戰水平

日前,美國媒體刊載了日本專家關於中國殲-10與日本F-2分析對比的文章。該文章內容聲稱,F-2由於裝有相控陣雷達,因此可以提前發現殲-10併發射AAM-4B主動中距彈對殲-10進行視距外攻擊,然後轉身並加速撤離戰區。而數據鏈系統的運用,則可以使戰區上空的F-2進行協同作戰,使中距攻擊能力翻倍。另一方面,若殲-10有機會將F-2逼迫至近距格鬥,則殲-10憑藉紅外搜索和跟蹤能力可以佔據優勢。簡而言之,文章認為F-2可以在中距空戰中最大限度縮殲-10的生存空間,而近距空戰中殲-10則佔據優勢,但由於戰場上首先發生的是中距空戰,F-2可在進入殲-10的優勢區之前結束戰鬥,F-2在空戰中可戰勝殲-10。

美媒鼓吹日本F-2空戰能力超過殲-10 吹噓背後難掩實戰水平


圖注:日本的F-2是一種在美國F-16基礎上研製的支援戰鬥機(即戰鬥轟炸機),其空戰能力並不突出

先不論這篇文章如何有“槽點”,要說起來,從發展歷程上看,殲-10和F-2竟然有些“同途殊歸”之感。F-2源於1984年由日本防衛廳(現防衛省)參謀會議制定的F-1支援戰鬥機後繼機FSX計劃,1985年3月由三菱重工提出新戰機開發方案,1986年日本防衛廳修改設計要求,1987年確立以F-16C/D為基礎研製,1994年開始製造原型機,1995年首次試飛成功,2000年起裝備日本航空自衛隊。殲-10則最早源自上世紀70年代發展的殲-9腹部進氣方案,基本設計方案於1983年確定,1984年正式開始研製,1992年開始製造原型機,1998年原型機試飛成功,2003年開始裝備部隊。從發展歷程上看,殲-10與F-2在設計起源上都基於成型戰機方案進行再設計,且原型機制造與試飛、裝備服役等時間節點上存在驚人的接近,同時兩者的動力裝置在發展初期都依靠進口,兩者的體積和噸位也相差不多。這顯然並不是巧合,而是與中日兩國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的航空工業基礎及面臨的國際環境息息相關。然而,兩者在研發過程中有兩點截然不同,即殲-10從初始方案到最終方案整體設計未經歷非常大的變化,F-2則完全將FSX的計劃方案推倒重來;殲-10除發動機外其餘子系統完全依靠自主研發,而F-2則大量依賴進口設備。這兩個關鍵性因素以及在設計用途上的側重點,導致了殲-10與F-2完全不同的空戰能力。

源自殲-9這款截擊機設計的殲-10在繼承了殲-9腹部進氣型基本氣動佈局的同時,也繼承了殲-9的設計思想。該機在任務上完全用於空戰,最開始幾乎完全沒有考慮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其鴨式三角翼佈局和瘦機身設計在賦予該機優異的機動能力的同時,卻犧牲了部分掛載能力,特別是大型空地/空艦導彈的掛載基本不可能實現。殲-10在服役後通過使用符合掛架、增強掛架承載能力提升了武器掛載水平,從而使攻擊能力有所提高,但主要任務仍然是空優作戰。相反,F-2則在設計之初就將代替上一代“支援戰鬥機”(也就是戰鬥轟炸機)F-1為任務目標,空戰只是次要任務。F-2在F-16的基礎上將機體和機翼放大,同時卻缺乏對動力系統應有的提升,這導致F-2在機動性上落伍於F-16。考慮到F-16與殲-10在機動性上互有優劣,可以判斷F-2的機動性也不如殲-10。殲-10A的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雖然比F-2A的J/ APG-1型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技術上更為保守,然而由於F-2A採用的AESA雷達發展並不成熟,不但探測距離近(對空最大探測距離80千米,僅相當於殲-10A採用的雷達的2/3),且故障率高、實戰效果差。不考慮機載武器水平,F-2在空戰中對殲-10也很難佔據上風。

美媒鼓吹日本F-2空戰能力超過殲-10 吹噓背後難掩實戰水平


圖注:同F-2不同,殲-10在設計之初就將空優作為主要任務,其基本設計和子系統都比F-2更適合空戰

而若將殲-10與F-2的空戰武器作一對比,形勢就更加不利於F-2了。殲-10在可掛載的空空導彈包括霹靂-8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霹靂-11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和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固定武器為一門23-2型23毫米機炮。F-2則可採用美製AIM-9L紅外製導空空導彈、AAM-3紅外製導空空導彈、AAM-5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和AAM-4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和AAM-4B主動雷達中距空空導彈,固定武器為一門JM61A1型20毫米機炮。從空戰武器配置上看,二者水平相差無幾,僅存在載彈量多少的區別。但致命的是,F-2的J/ APG-1型雷達因探測距離短而難以發揮AAM-4B的實際性能,這使得殲-10可在中遠距離上先於F-2發起攻擊——這一點與《國家利益》雜誌中的判斷截然相反。而在近距格鬥中,F-2又很難在殲-10面前佔到便宜,這就導致F-2在全程空戰中都不能與殲-10匹敵。

目前,中日兩國正在對殲-10和F-2進行升級。中國新一代的殲-10B採用了DSI進氣道、相控陣雷達和紅外搜索與跟蹤(IRST)系統,同時改進了機載設備,空戰能力較之殲-10A有進一步提高。而日本則將現役的F-2換裝新型的J/ APG-2型AESA雷達,該雷達與AAM-4B配合可獲得比較可觀的中距攔射能力。然而考慮到殲-10與F-2間越來越懸殊的戰機裝備數量之比(F-2預定生產量為130架,實際產量僅不足100架),這就讓F-2的升級顯得意義十分有限。

美媒鼓吹日本F-2空戰能力超過殲-10 吹噓背後難掩實戰水平

圖注:殲-10B的生產和服役使殲-10對於F-2的空中優勢擴大化,即使日本對F-2進行大規模改進也很難扭轉局面

平心而論,殲-10和F-2作為針對中日兩國各自裝備需求研製的不同特性的戰鬥機,放在一起比較非常不合適。毫無疑問,作為空優戰機設計的殲-10空戰能力超過F-2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反過來讓殲-10和F-2比較對地/對海攻擊能力那麼F-2也將勝出一籌,這種對比事實上並不公平。然而在軍事衝突中從來不存在“公平”的較量,非但如此體系的對抗還放大了單項裝備的優勢/劣勢。日本專家與其幻想F-2在與殲-10的較量中如何能佔到便宜,倒不如認真考慮一下發展F-2這種純粹用於進攻的戰機對於日本來說有何意義更加實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