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中俄雙方國界線東段

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是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

1689年8月22日,清、俄兩國在尼布楚開始會談。清朝使團重要成員有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等,俄羅斯使團由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託木斯克總督符拉索夫率領。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中俄談判現場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全權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協議條款如下:

①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

③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後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繫遣還。

④雙方在對方國家的僑民"悉聽如舊"。

⑤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

⑥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以拉丁文為準,並勒石立碑。碑文用滿、漢、俄、蒙、拉丁五種文字刻成。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尼布楚條約》漢文版本剪影

《尼布楚條約》是清王朝以武力為後盾,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與沙俄明確了兩國的邊界,因此被稱為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準格爾部的威脅日漸嚴重

然而,因清王朝急於平定準格爾的叛亂,又加之談判代表實力不濟,最終清朝放棄了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以及西伯利亞的大片領土。所以對中國來說也是近現代的第一個失土條約

但是,侵略成性的俄國從來沒有放棄侵佔黑龍江地區的野心。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不久,沙皇彼得一世就叫嚷:"俄國必須佔領涅瓦河口、頓河口和黑龍江口",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公然要把奪取黑龍江作為俄國"遠東政策的中心",沙皇尼古拉一世上臺後,發誓要"實現他的高祖父和祖母的遺志"。在沙皇的旨意下,俄國軍政界"收復黑龍江"的叫囂日甚一日。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三大不平等的失土條約

1858年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北京條約》取代此條約,確立了俄國和中國的現代疆界。

1999年《中俄邊界議定書》、2007年《中俄友好條約》、2008年《中俄國界線東段的補充敘述議定書及其附圖》標誌著中俄4300公里的邊界線全線勘測完畢,中俄不再有領土爭議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哥薩克人戎裝照

哥薩克人(即突厥語中的“自由人”)以英勇善戰著稱。十月革命之後,哥薩克人少數參加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蘇聯紅軍,多數參加反政府的白軍。

俄國三次農民起義主力都是哥薩克人。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歐洲國家也常招募哥薩克作為僱傭軍

蘇波戰爭時期,曾經在空中俯瞰過這支部隊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捲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成為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進攻西伯利亞汗國

沙俄東擴的冒險者

1581年,葉爾馬克在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和莫斯科的支持下帶領一隻由哥薩克人、戰俘組成的840人的隊伍,開始了對西伯利亞汗國的征服。憑藉精良的武器和嚴密的組織取得了勝利。

哥薩克人作為沙皇擴張的先鋒軍,第一個來到布里亞特地區。他們對布里亞特人進行了肆無忌憚的搶劫和掠奪,尤其是貴重的河狸、北極狐、黒貂的皮毛。僅僅40年不到,勒拿河畔的原住民就縮水70%,其瘋狂程度連沙皇自己都不忍直視,連忙下嚴令約束他們的行為。但布里亞特人的生活並沒有好轉,因為大量的沙俄移民又來了,與他們爭奪土地、草場,爭陽光下的各種資源。

1613年沙皇通過收買的方式成功換取了亞伊哥薩克的效忠。高加索的哥薩克也因生存壓力選擇了屈服。

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清崇德元年)俄羅斯人到達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亞全境。這個地區成為了俄羅斯人的

殖民地

1649年,另一個哥薩克冒險者哈羅巴夫到達黑龍江,次年其部下大肆屠殺達斡爾人,建立據點—阿爾巴津。被清軍發現後摧毀,冒險者退回尼布楚地區。等清軍退走,又重新回到黑龍江重建要塞。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抗擊沙俄的侵略鬥爭

1652年(清順治九年),俄國人東入黑龍江,"駐防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鬥

1657年(順治十四年),俄羅斯帝國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之後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雅克薩之戰

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派將軍朋春5月22日從璦琿起兵三千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薩。之後清軍撤軍而俄軍捲土重來。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清軍圍困示意圖

1686年不甘心失敗的哥薩克人偷偷溜回,被發現後清軍圍困哥薩克人,其首領托爾布津

被擊斃。俄軍傷亡慘重。一年後哥薩克人再次投降。11月,清政府為表示談判誠意,宣佈無條件停火,停止攻城。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雅克薩之戰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兩次雅克薩之戰

1689年戰鬥失敗的哥薩克人和大清簽訂條約後,沒有灰心喪氣繼續向東推進,掠奪當地土蠻部落,測量土地水文。到達堪察加半島,在太平洋沿岸建立堡壘和商站。這些人燒燬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

1690年清將領巴海曾帶兵巡視外興安嶺和勒拿河以南地區, 併到雅庫次克即俄東西伯利亞統治中心見戈羅文(《尼布楚條約》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與烏第河地區為大清國土,勿騷擾滋事。《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二三十年裡,俄國人在此地區小心翼翼,17世紀末18世紀初,比利時人托馬斯繪製的韃靼地圖表明勒拿河與今外興安嶺南支間東至大海的地區列為未定地區。

1693年,俄國派使節赴北京覲見要求通商,由於其使節行三拜九叩禮,康熙皇帝非常高興,特准俄國在

北京建"俄館",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隊入京逗留80天,其他國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1741年,瑞典人Vitus Bering奉彼得大帝之命來遠東探險,跨過了白令海峽發現了阿拉斯加,引發瘋狂的殖民美洲熱情,獵殺海獺幾近滅絕。

哥薩克人的冒險給沙俄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是哥薩克人的領土擴張沒有得到沙皇的感激反而處處提防,沙俄的當地政府文書對哥薩克的指控有:殺人、盜竊、掠奪和破壞邊境秩序。另外還有窩藏逃亡農奴。沙俄貴族對哥薩克人既利用又提防,所以後期的哥薩克人基本上淪為了沙俄擴張戰爭的炮灰,貴族手中的利劍工具。

中俄談判的原因: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中方的內憂

對中方來說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準格爾部的擴張

1、 康熙借和談,分解國內的反叛勢力,因為當時清朝正在爆發噶爾丹叛亂,在康熙眼中沙俄屬於小打小鬧,而噶爾丹才是真正的內生肘腋。攘外必先安內,所以為避免

兩線作戰,康熙決定讓步沙俄,以換取沙俄放棄對噶爾丹的支持。

2、 哥薩克人入侵的區域,其實並非清政府實際控制,是中原王朝的羈縻之地,主要是貢賜貿易,大清收益很小,沒有切膚之痛

3、 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對於領土還沒有如今的主權概念。那裡地處長城以北,氣候寒冷人口稀少,幾千年來都是不毛之地。成本大於收穫,投入大於產出,所以中原王朝一般沒有興趣。再加上為了遏制沙俄對東北龍興之地的進一步入侵,必須確定國界線。

4、 當時沙俄境內有數十萬土爾扈特蒙古人,是潛在的大清兵源和人口來源。屬於“人質”。

對沙俄來說: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沙俄向東持續性擴張

1、 當時沙俄正在和土耳其交戰,國家對外重心還在歐洲。

2、 遠東距離歐洲本土5000公里,哥薩克冒險者人數少,後勤保障不及時。國力投射不到。

3、 遠東地區大都屬於中方羈縻區,當地部落只認可中原王朝,對藍眼睛白皮膚的異教徒哥薩克人心懷戒心。大都是信奉佛教且哥薩克人肆意掠奪引起當地反抗不斷。

4、 中俄戰爭失敗處於不利地位,懼怕中方宣戰,引起兩線作戰。而且對當時還處於上升期的剛剛入關的大清心存敬畏。

耶穌會傳教士洩密

1689年6月13日,由索額圖率領的使團從京城出發,一個多月後抵達3000裡外的尼布楚。不過,在這個中華帝國曆史上首次派出的外交談判使團中,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位高權重的談判代表索額圖,而是兩位高鼻樑藍眼睛的西洋人--

葡萄牙人Thomas Pereira(中國姓名徐日升)和法國人Joan Franciscus Gerbillon(中國姓名張誠)。

徐日升和張誠的共同身份,是耶穌會派到中國的傳教士。1673年進入北京的徐日升,由於精通天文而供職於欽天監;來華較晚的張誠精於數學,遂成為康熙皇帝的宮廷教師。二人憑藉淵博的自然科學知識,很快成為康熙皇帝的近臣。(由於中俄雙方都沒有會對方語言的翻譯,只好通過拉丁文談判,條約以拉丁文為準。於是“深得朕心”的近臣傳教士就進入中方談判組擔任翻譯)。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中俄提出方案對比

在中俄雙方談判中由於翻譯傳教士的洩密,俄方有恃無恐,佔據談判的有利地位。同時傳教士哄騙中方談判代表索額圖一行,自領功勞。左右逢源,無恥之尤。造成中方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古人誠不我欺。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國際條約界的奇葩

《尼布楚條約》有滿文本、俄文本和拉丁文本。其中拉丁文本是中俄兩國代表共同簽署的權威文本。由於中方使團裡只有徐日升和張誠懂拉丁文,他們便趁機在拉丁文本里塞進了一些有利於俄方的"私貨"。在《尼布楚條約》的滿文本里,沙皇頭銜只有與"中國大皇帝"相對的"俄羅斯察罕汗"6個字。但在他們的"妙手"下,沙皇的頭銜在拉丁文本里面膨脹了10倍,漢譯多達60餘字,其中更是包括了"東、西、北各方眾多疆土世襲君王和領主"這般無恥狂妄的言詞,而對應的清帝頭銜仍然只有"中國大皇帝"這5個字。這儼然使沙皇的地位高過清帝一頭。

歷史意義:

積極方面:這個條約以近代主權國家之間的條約形式,從法律上確定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享有充分的主權。 (而非古代粗淺的勢力範圍劃分,是受國際法和國際公約保護的領土主權

) 。

客觀上,在一定時期內遏止了沙俄東擴。中華歷史上第一次以近代主權國家"中國"的身份站上國際舞臺。根據此條約,俄國全部佔領黑龍江流域的陰謀破產,但與大清帝國建立了貿易關係。條約簽訂後,中俄兩國東段邊境地區相對穩定,兩國人民和平往來,貿易得到很大的發展。給後世中國處理中俄邊界爭端提供了法理依據,尤其是外東北和庫頁島歸屬問題。

消極方面:雙方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籤訂的,中方不知道對方和土耳其的糾葛,卻被脅迫準噶爾問題和沙俄境內的土爾扈特、布里亞特等蒙古人人質問題。勒拿河直到貝加爾湖以東的廣袤土地,實際上本來就不屬於俄羅斯,而此次條約的簽訂,卻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這些土地的歸屬。是中方做了無原則退讓的產物,造成了重大國土損失。世界政治格局鉅變,時至至今,不僅從未再議,而且也永遠無法再議。

所以,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一部失地條約。

給後世中國爭取北冰洋權益、貝加爾湖、西伯利亞歸屬失去了法理依據。同時隨著清王朝的沒落,中國北方領土繼續丟失,中方竟然最後沒有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尼布楚條約讓清朝喪失了整個西伯利亞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此丟失了北冰洋和整個西伯利亞,康熙簽訂《尼布楚條約》只保住了外興安嶺以南的小部分土地。康熙皇帝取得雅克薩大捷,軍事上已經取得勝利,根本不必再簽訂不平等的《尼布楚條約》,丟失1000萬土地,喪權辱國,而不自知,或許是清朝皇帝坐井觀天,未能高瞻遠矚,歷史侷限性思維所致。

此條約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俄國和中國,但沒有確定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遺留禍患。

雙方爭議:後世的中俄雙方都認為此條約不平等,吃大虧了。

俄方認為簽訂條約是在清朝軍隊打敗哥薩克冒險者後逼迫簽訂的屈辱條約。認為後期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才是合理的。由此可見沙俄侵略者的貪婪嘴臉,佔了便宜還賣乖不滿足。另外他們認為中國外東北以北屬於無主土地,和中國無關。待議地區是外興安嶺南支。

《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個巨人的第一次碰撞

外興安嶺南支待議地區

中方則認為簽訂條約是在不清楚國際法規則的條件下,被兩個耶穌會傳教士內鬼出賣底線,談判代表不懂談判技巧,不知己知彼且將傳統的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瀚海(貝加爾湖)都劃給了對方。另外中國的觀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沒有無主土地這一說。待議地區是外興安嶺北支包括勘察加半島、楚科奇半島、白令海峽在內的地區。

《尼布楚條約》是平等的麼? (多選)
0人
0%
經過雙方談判商議,是平等的
0人
0%
不平等,信息不對稱損害了中國利益
0人
0%
無所謂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