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鬆,是太極拳的拳魂,先從腳下出功夫

太極拳腳之運用,離不開方向和方位,為什麼太極拳如此關注對腳的訓練呢?因為腳是根,太極拳離開根就什麼也不是。我們在社會上看人打太極拳,有時看著不舒服,有不協調的感覺又說不清楚,其本人有時也會感覺到動作別扭,心裡有不暢感,不細細檢查又難以發現。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腳的方向和方位的問題。

松,是太極拳的拳魂,先從腳下出功夫

談到方位和方向,不能不提到京城吳式太極拳掌門半個世紀之久的楊禹廷,其“立柱式身形”是他在教學上的重大改革,使習練者大大地克服了雙重之病。他將傳統教拳的四正位和四隅位以外接圓勾畫成一個圓形的“八方線”圖。左右腳,哪個腳是重心,便是實腳,腳下便是八方線中心點。

方向方位清楚,虛腳的位置也明白,行功練拳,東西南北方向明白、準確,不偏不斜,從中心點盤架子,人處於中央位置才有可能利用空間,隨拳勢發展而發展,隨拳動作變化而變化,佈局周 密,照顧到四面八方。練太極拳把握中正安舒,將拳盤得輕靈圓活,腳下的方向方位是十分重要的。這便是符合太極拳拳理拳法要求的太極腳。

松,是太極拳的拳魂,先從腳下出功夫

圖1和圖2是吳式太極拳前進和後退時的正步及隅方向隅步的坐步示意說明圖

圖3和圖4是吳式太極拳前進及後退時的正步和隅方向隅步的弓步示意說明圖

腳下的尺寸關係著身形的中正安舒。社會上有人練拳,腳下沒有準確的方向,也沒按照太極拳拳理規範的位置用腳。

這次練拳腳尖朝向西南,明天足尖又向著正南,方向不清,方位不明,嚴重影響手的位置,談何中正安舒?身形不正又怎麼能作到輕靈圓活?立柱式身形不會出現方向和方位偏斜的弊端。腳下的尺寸是十分嚴格的,坐步的實腳在中心點,尾閭“坐”在原足跟的位置,膝不過大趾趾甲根,也就是足尖、膝尖、鼻尖的三尖相對。

松,是太極拳的拳魂,先從腳下出功夫

陰陽虛實 腳下變化

要注意陰陽變化,拳論雲:“變轉虛實須留意。”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說到底練拳、技擊中的陰陽變化在腳下。

也許有人質疑,練拳時腳下來得及進行陰陽變化,技擊中雙方變化多端恐沒有時間注意腳下變化。這種疑問可以理解,但敬請放心,在任何千變萬化之中,周身總體陰陽變化仍然在腳下,不可能在任何別的部位。

因為你每天練拳早已習慣腳下陰陽變化,習慣成為自然,無須再去想用腳去變化陰陽。每天練太極拳在動靜、開合、虛實、陰陽中訓練自己的感覺,日久達到在任何非常狀態下,腳的陰陽變化運用自如。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太極拳講究陰陽,沒有陰陽就不是太極拳。

因為太極拳的拳理源於老莊哲學,源於《易經》之陰陽變化。太極陰陽是拳之核,是拳之魂,是拳之母,太極拳之特性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

松,是太極拳的拳魂,先從腳下出功夫

太極拳腳下虛實變化是漸變,絕對不能突變。出步或並步,要分解成若干小動作,側出腳從側到正,如“起勢”,先是大腳趾著地,過渡到二趾、中趾、四趾、小趾逐漸著地,再過渡到前腳掌,後腳跟,全腳平落在地上,這才算完成腳與腳陰陽的變化,也就是重心的變轉。從此練法不難看出,太極拳的腳下功夫很重要,練功的過程,就是大樹往地下深深紮根的過程。日久天長,太極拳的功夫自然上身,捷徑是沒有的。

其實,太極拳就是一陰一陽的腳下功夫,陰陽變化一通百通,道理極為簡單“其根在腳”,是太極拳的根本。實腳變虛腳只能漸變,這是陰陽變化的規律,不能以腰胯橫移兩條腿變重心,這種悖於陰陽變化的動作,腳下不易出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