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今年的就業是真正的“地獄難度”:疫情經濟下給職場人的良心建議

今年的就業是真正的“地獄難度”:疫情經濟下給職場人的良心建議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一眨眼就到3月了。

往年的現在,職場人也都開始摩拳擦掌,人才市場也準備就緒,開始迎接求職招聘季的“金三銀四”。

然而,一場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陣腳。

對於874萬應屆畢業生來說,疫情不僅影響到畢業的相關流程,更會影響到就業這一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今年的就業是真正的“地獄難度”:疫情經濟下給職場人的良心建議


從這幾年看,每年都是“最難畢業季”;今年,還加上了疫情的衝擊,就業可謂“難上加難”。


為了拿到offer,可能會有不少人選擇“先將就一下”,打算等就業形勢變好,再努力搏一把。

但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謹慎選擇。

一步踏錯,會影響很久。

早在1992年就有學者發現,終身工資中66%的增長都是發生在職業生涯的前十年。

第一份工作,必須要謹慎選擇。


01


大學生小亮(化名)前段時間向我們尋求幫助。


原來,小亮是今年的畢業生,不過和很多同學一樣,他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著手找工作了。


也就是年前,他給一家公司投遞過一份簡歷,原本小亮對這份offer沒有抱太大希望,按照小亮的說法,他也不打算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可沒想到,事情就是這麼巧,小亮居然收到了對方公司的面試通知;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小亮參加了面試,更沒有想到的是,小亮居然順利過關了......


這下小亮犯了難,本來這份工作根本就不是自己特別渴望的,只是運氣好碰上了,但眼下就業形勢如此艱難,到底要不要先接受這份offer,後面再觀望其他機會呢?


然而小亮同時又擔心,一旦接受了這個offer,萬一後面做不好,或者積累的經驗和未來的職業方向關聯不大,不也是浪費時間嗎?


還有個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樣的職業方向才是適合自己的呢?


在艱難的時局下,很多人都自然地認為,職場生存為先,發展次之。


但事實上,從我們經手的很多職業諮詢案例來看,生存和發展相輔相成,無法割裂。


也就是說——


  • 如果你不曾審慎對待你的職業選擇,只是迫於生存壓力隨便選一份工作,那麼極大的可能會是,這份工作無法給到你想要的成長,對你的資歷也好積累也罷,並沒有說實質性的作用和幫助,你和這份工作將會形成“相互損耗、彼此折磨”的關係,不論對於用人單位還是對於你個人職業生涯來說,都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02


客觀來說,今年的就業市場確實不容樂觀。


從股市開盤第一天的數據來看,整個A股市場(包括科創板)3798家上市公司,3185只個股跌幅在9%以上,中小企業更是處境艱難,很多都決定縮招或者不招;而中小微企業中有不少是民營企業,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那麼,對於小亮們來說,眼下是否應該勸說自己“務實”一些,為了生計先做份工作再說?


從我們這些年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我並不建議這樣。


我見證過太多草率決定了第一份工作的來訪者,事實證明,他們後面的彎路越來越曲折。


如果用一段話總結,那就是——


  • 發展順利的職場人,TA的生涯會受到過去職業經歷的滋養;而經歷坎坷的職場人,有的窮盡一生都只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拼命地試圖糾正曾經犯下的錯誤!


就好像有句話說的那樣,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的頭上都是一座山。


而很多時候,你毫無意識做出的一個草率的決定,可能會讓你揹負終身的壓力和代價。


03


在此,我謹結合之前做過的職業諮詢案例,給到大家四條發自肺腑的建議。


1、不要輕易放大財務槓桿;


所謂“財務槓桿”,通俗說來,就是你的借款佔自有資金的比例。


如果財務槓桿過高,則會帶來高風險。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你只有1萬元自有資金,又借了1萬元,則你的財務槓桿率就是100%,你如果虧損1萬元(50%),你的全部身家就沒了。


在我們接觸到的很多來訪者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於“財務槓桿”知之甚少。


他們在支付寶、網易支付、微信支付等平臺都開通了快捷借款業務,簡單地註冊之後,借款幾分鐘就能到達你的卡上。


但問題是 ,如果你不具備駕馭理財的能力,高財務槓桿很可能會榨乾你未來的職業可能!


今年的就業是真正的“地獄難度”:疫情經濟下給職場人的良心建議


說個真實的故事。


來訪者蘇婷(化名)曾經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文案人員,當時那份工作讓她深感心力憔悴,她想要轉行,不知道如何做起。


隨著諮詢的推進,在分析到蘇婷轉行可能性的時候,突然發現突然卡住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蘇婷的“財務槓桿”過大所致。


  • 通常來說,在轉行這個問題上,如果轉行的領域是自己完全沒有經驗的,勢必會面臨“轉行窮三年”的客觀情況,也就是會面臨一定的經濟折損,只有等適應了新的領域,隨著經驗和能力的提升和累積,財務狀況才會漸漸有所改觀。


經過分析,蘇婷每個月在各大平臺上的借款數也是讓人瞠目結舌,光是償還花唄、信用卡等借款,就耗盡了工資的絕大部分。


因此,對蘇婷而言,想要順利開展轉行計劃,就必須縮減支出且慢慢養成定時儲蓄的習慣,等到“財務槓桿”降下來且有了一定存款後,轉行才具備現實可行性。


2、千萬別受你的專業限制,禁錮了發展的可能;


正如前文的小亮那樣,太多的人報考大學專業的時候是懵懵懂懂的,然後一轉眼,大學四年就過去了。


那麼,在擇業的選擇上,究竟是幹著這份本身就沒有太大興趣的專業,還是重新開始,找到適合的職業方向?


這就是典型的“職業定向”問題。


  • 別小看了職業定向,它至少需要做兩件事情:一是認知自我,二是蒐集行業及崗位信息。


從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每個人的傾向或特質確實存在客觀的差異。


你很難想見,一個本身具備美感同時富有創意的人,去從事邏輯思維要求很高的數據分析師工作。


但現實是,很多人的職業和特質都出現了“錯配”。


3、你之所以不成器,很可能是因為在走彎路;


如果路子對了,你又積極努力,同樣的時間,獲得的回報肯定會好很多。


排除一些專業性特別強的領域(例如研究類),通常說來,市場經濟下,同樣的領域,如果別人用到三五年就能成功,而你花了十年時間都沒有做成,你就需要反思下,是不是你選擇的領域錯了(戰略失誤)?還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戰術錯誤)?


  • 說句掏心窩的話,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直奔主題付諸努力,不要輕信“所有的彎路到頭來都會是直路”。


沒錯,這世上不乏一些把彎路走直的人,更不乏把一手爛牌打出彩的人,但你要知道,這樣的事情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他們的成功或許真的特別鼓舞人,但是,這種“倖存者偏差”事件絕對不能作為普世的方法乃至參考依據。


在我剛開始做諮詢的時候,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位來訪者Mary(化名)。


Mary曾經在一家公司做著最不起眼的電話銷售員的工作,這種崗位一般都處於職場生存鏈的底端——職位低、工資少、工作時間長、公司也沒有什麼核心產品或技術、成單基本靠運氣,不論是時間還是金錢,Mary根本無暇投資自己。


諮詢中,當Mary聽到我提及的“直奔主題”,她似乎頗有觸動。


諮詢後的Mary辭去了那份她既不擅長又不喜歡的電話銷售工作,然後在大學旁邊租了一間房,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如願考上了心儀專業的研究生。


多年過去,如今的Mary在自己心儀的大城市拿到了理想的offer,後來她還特地和我反饋了近況,並表示由衷的感謝。


  • 我越來越認識到,如果可以,儘量不要去尋求所謂的“過渡”,因為絕大多數的過渡都是藉口和說辭,只會讓你離目標越來越遠。


在我做財務培訓講師的時候,就遇到這樣一位學員K,當時她的設想是考公務員,但感覺還是要去企業“過渡”一下,就稀裡糊塗來到了一家公司做文員,她認為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考試,結果,公務員未能如願考上,工作也因為沒有好好規劃,幾年下來不見任何起色。


4、該行動的時候,請立刻行動;


有些時候,少數來訪者會在諮詢到一半的時候出現阻抗情緒——他們之所以會在過程中出現這種情緒,是源於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們骨子裡被一種“憂患”的念頭挾持,不敢去設想更多的可能性。


曾經有個來訪者Helen(化名)就是這樣。


Helen和她的老公都是在一線城市努力打拼的外鄉人,兩個人也著實通過努力在城市裡立了足,買了房買了車,還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然而Helen的工作性質讓她不得不“996”,天長日久,她覺得身體有些受不了,加上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這讓作為母親的Helen難免心生愧疚,她希望能夠探索其他方向,如果能兼顧家庭就最好了。


就在探索的過程中,Helen不止一次地出現了阻抗情緒。


  • 她擔憂萬一她不做這份工作了,她就沒法給孩子買最好的學區房,就沒法讓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也沒法為孩子報最好的輔導班......


這種焦慮感一直裹挾著Helen,讓她深陷困境且動彈不得。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打開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我看來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


  • 你需要建立對自己、對他人乃至對世界的一份起碼的信任感!


例如,對於類似Helen這樣的媽媽而言,你要相信自己和孩子有基本的應對能力。


  • 一個對學習感興趣或發自內心熱愛的孩子,不會因為今天媽媽無法讓TA上最好的私立學校,未來就考不上好的大學;
  • 一個對學習毫無熱情也沒有興趣的孩子,即便你送TA進了最貴的學校,報最好的輔導班,也未必就能如你所願考上一流大學;
  • 即便這個孩子今天考上了一流大學,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未來依然會遭遇職業挫折乃至危機......


換句話說,你未必一定要等到一切條件都具備了才去開始。


據我的經驗,具有這種想法的人,從來就不會有所謂“準備充足”的時刻:因為他們總是被巨大的不安全感所裹挾,一輩子可能都不會開始新的嘗試。


這才是更為悲哀的事。


04


我們無法預測疫情何時結束,但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更離不開適合自己的工作。


前文的小亮最終在諮詢師的幫助下,漸漸清楚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決定利用這個空窗期進行積極的準備。


而對於千萬職場人而言,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適合自己的位置是什麼?


  • 只有我們從職業規劃開始明確方向,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沉澱,那麼,空窗期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隨著後期疫情的解除,才能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既不能延長,也沒有讚美。既然這樣,就覺得不如做些想都沒想過的事,當做回憶也好啊。”——伊坂幸太郎


今年的就業是真正的“地獄難度”:疫情經濟下給職場人的良心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