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农村人拆除宅基地,搬到小区之后为什么感觉负担越来越重了?

三农追踪


现在各地都开始新农村的统一规划建房,当然这项政策的开展初衷是好的,为的是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让农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并且能够完善基础设施的建立。这样一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会随之缩短,但享受更优质的生活条件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水平承担的。



一、生活成本的增加

在过去农村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菜园里种上菜就能够保障一日三餐的饮用。毕竟大家顿顿吃肉也不现实,现在人更倾向于养生式的生活方式。所以除了隔三差五买一些荤菜,蔬菜根本就不需要购买。但进去小区之后,想要种菜没有地,一日三餐只能依靠购买,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成本自然会增加。


二、基础费用的增加

住进新小区之后,农民的基础生活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实际上需要的花费也开始增加了。首先就是水电费,现在一个月的电费最少要100元,同时水费也需要50元以上。还有天然气使用费,小区还要收取物业管理费。这些都会让农民的生活负担增加,但在过去只需要电费就可以了。

三、工作难找

现在宅基地拆除了之后,农民自然是进城里打工赚钱,但这两年的经济形式并不乐观。环保的督查更是让工厂关门改造,这样一来工作岗位自然会减少,同时工作要求也会呈现技术化,这样一来农民拿什么养家呢? 以上就是农民住进小区之后的生活方式,但总体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是不要跟风住进小区,不然的话生活幸福感将会直线下降。


惠农圈


我告诉你为啥。我家湖北的一个小镇,以前在农村老宅住,三层楼大房子,有超大院子,父母开三轮车,院子里可以停车放很多东西,村里有地,偶尔种点小菜,生活很安逸。后来家里在镇上买了房子,头两年一直没装修还是住村里,再后来村里拆迁了,全部拆了,就把新房装修搬新房住了。住进新房,首先增加了物业费,水电费也莫名的增加了,电表好像转得更快了,至于水费 老家有口水井,平时搞卫生,洗院子,洗菜,洗拖把这些都是用井水,其实这个开销不算大的,大的还在后面。住进新房一年以后,小区突然增收各种高到离奇的费用来来来,大家看看,一个五线城市的小镇的一个楼梯房小区,这个收费吓人不吓人,就停车费比我在上海住的房子还要高。我上海住的别墅小区,三个门,每个门每次执勤两个保安,小区内有健身区,有人工湖,景致好,绿化面积极高,小区内有保洁阿姨每天做卫生。这种小区我每个月停车费才150元。家里那个破小区,没有电梯的,六层的步梯房,一个门,没有保安,没有摄像头,物业几乎常年不做卫生,第一年没有停车位没有绿化带没有天然气,第二年有绿化带没有停车位没有天然气,小树苗不到一米高,第三年铲了绿化带做停车位,准备安装天然气(预埋过管道,只是没有接通)然后就开始收费了。农村的收入大家都懂得,这个收费简直是打劫的。


在水一方Q小姐


我家就在农村,离我家二百多米远的位置就是一个小区。里面住了六个村的拆迁户。

我说说所见所闻。他们是一零年左右上的楼,地都被占了。他们小区现在没有物业,因为大家不交物业费。因为他们没有地也就没有持续收入了。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不好找,何况半路出家的农民!天天吃老本干啥都花钱。以前家里有地,有院子。种菜,养牲畜都能减少花销。现在喝水都得花钱,就靠当时占地的那几万块钱能够吗?花老本谁受得了。

其中有一个村子当时有三家没让占,开始大家都笑话他们三家。结果现在因为离海边和工厂近,人家三家一个来了饭店,一个开了农家院。一年十多万的进账。现在他们都后悔了。

我也经常看新闻,除了大城市的拆迁户,人家补偿款多,分的房子多。像其他地方,特别是新农村改造,有些做法确实不是很稳妥,有点急


山海关观海山


农村人拆除宅基地,搬到小区之后为什么感觉负担越来越重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评论留言。本人长居农村,这几年随着城乡的发展规划,我村也面临所谓的“棚户区”改造拆迁,即将步入所谓的“居民社区”,结合邻村朋友亲属安置小区(已拆迁)这几年的生活现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起初邻村的朋友那个高兴,卖地、评估、安置房、赔偿…………分钱💰分钱💰分钱💰💰💰……农民意识突然有钱了,那个嚣张高傲攀比高人一等,旧邻居20万买车了,不服气咱也买而且咱25万自动挡全景天窗高配……安置小区装修,你家高档瓷砖壁纸,我家欧式风格水龙头都要进口……你家国内游,我家出国游,涉毒赌博……就分那点钱💰,就这么糟践……一声叹息,真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不说了话题扯远了,说正题。



1.穷又穷活法,富有富的生活。农村人,自有三分宅基地,自建砖混房屋,只要勤劳,小院空地一年四季蔬菜不断,肉亲蛋奶、粮食自产、家家有水井,基本满足生活费用成本很低。



2.现在回迁安置居民小区,水电气暖,物业管理、停车费、肉禽蛋奶、米面油茶、蔬菜水果、基本生活费用大幅提升。



分钱后,心态变化花钱享受惯了,过去农村平淡的生活回不去了,现在年龄大的找工作没人要,年龄小的好吃懒惰吃不了打工的苦,而这几年我邻村拆迁朋友亲属,你想知道他们是什么形象吗?



告诉你他们大多都是“住在高档小区,有部分人没钱加油汽车长草,出入穿着拖鞋骑着破电动,高层楼低搭棚一堆烂东西,扒绿化草坪种大葱,一堆老头老太太就地墙根晒太阳,一堆下棋麻将摊”总给人一种还是农村街景,不那么符合高档小区的“和谐”。


尚源海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也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而且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新农村建设,通过拆除在基地,集中规划的方式建房。确实使得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村的路宽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垃圾也不乱飞了,生活污水也得到集中收集处理了 ,很多生活都变的方便很多。

参观过本地的几处城乡一体化的试点项目。整个新村建设的确实很漂亮。和城市无二样。但方便的同时,村民的生活费用明显增加了很多,过去家家都有园子,很多蔬菜都自己种着吃,现在连根大葱都要花钱买。过去还能养几只家禽、养几口猪,现在根本别想。物业管理费倒是按月收,虽然很多人觉得物业费高,村民闹了一段,现在只收卫生费了。到了冬天还要交取暖费,这一年下来一大家子各项费用没个两三万下不来。



现在村民很多都把家里的耕地租出去,上楼之后种地确实不方便,租出去一亩地能租1200元左右。和自己种差不了多少!少了自己的人工费用而已。腾出时间去城里打工或做些小生意,收入都还不错,在我们这一般只要肯吃苦,一年考打工夫妻二人最低收入也得10万元以上,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就是没有过去一家一户前后院舒服了。


其实,国家所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不一定要像城市一样,把村民集中一起居住。完全可以在农村搞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有文化底蕴的,有历史的新式农村。错落有序的平房或别墅、洋房建筑加上山水、田园更有特色,更吸引人,像画一样。不必在农村搞千篇一律的平板楼房,那就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的理念给彻底毁了。


具体而微的海绵


不是说感觉负担加重,而是实实在在的负担加重了。当然现在的农村万人村也是一种趋势吧,就是很多一些山区农村,或者是一些住的比较松散的农村地区,现在很多都是把人集中到一块,那么这些工程国家目前也已经是在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小区,万人村,集中搬迁等等。

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便于管理,而且也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话,教育,医疗,卫生等等都会有很大的便利。

但是就像题主说的,这个可能也给农村人带来了一些负担,其实这个就跟农村人在城里买房没什么区别的。对于现在很多人农村人在城里买房之后,压力肯定是要大很多的。

首先就是各种生活成本支出的加大,以前在农村自家地里,至少种的有菜,而且有一些能干的还只有种植粮食的,但是到了小区之后,所以的生活用品都是要买的,现在对于一些小县城的生活水平,一家三四口人的开支一个月就要好几千,还要省着点话,一个月光是买菜买柴米油盐这些就需要一两千,而且还不能吃的特别好的。但是在农村的话,其实这个里面很多都是可以少的,还有电费水费网费等等。

对于这些一些城里人有工作的肯定不会在乎这些生活上面的开支了,但是对于农村人来说搬到这些地方,一点工作收入都没有,每天还要吃喝拉撒的,这些都是需要钱的,自然就会瞬间感觉生活成本太大了。

如果是没有一点的稳定收入的话,那么在这些小区里,真的有可能饿死啊,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一家的开支等等,会让这些没有工作的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农村小区,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没什么影响,反而觉得是很好的,因为这些年轻人一年四季都在外面,其实也就习惯了,因为自己在外面也是这么多开支,那么搬到这些地方还是一样没什么区别的。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影响就大了,首先是不能种地了,对于一些老人这个也是最难接受的。以前在农村自己想吃什么种什么,到这些地方了看到这些蔬菜水果太贵了,又不舍得花钱卖,自己又不能种植,所以就会觉得压力特别大。处处都是要花钱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以后农村的发展趋势也是这样的,所以也是不可避免的吧,好处也还是有很多的,不管怎么样政府也是希望老百姓生活的更好吧。


三农帝国


我们村由于多年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两年前进行了整体的搬迁,从农村独门独院的房子都搬迁到了为我们村子建的一个小区,告别了我们村世代居住的老家。

我们村整体搬到小区之后,我自己都感觉负担越来越重了,这也是村里人很普遍的感受,我就把我自己和我身边人的切身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村民收入方面:

一、土地收入没有了,以前在老家每个人都分有土地,一年种一季麦子和一季玉米,自己家的粮食肯定是吃不完的,一般都存在粮站也可以出卖,存的粮食随时可以去取,不需要花钱,现在这部分的收入就没有了。

二、自由工作方面收入基本也没有了,世代居住在老家那个地方,周围哪里能赚点小钱,哪里有临时工可以做,别人有这方面需要时也会去村里找人,每个月也能赚一两千块,搬走以后这个收入也可以说没有了。

三、从大方面说就是村集体的收入减少了,搬迁以后村里财政的收入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以前村里到逢年过节还每个人发点钱,现在这个随着村里收入的减少也会相应减少。

支出方面:

一、在吃的方面支出增加,老家都有菜地,供应自己全家应季的蔬菜还是没问题的,粮食以前也是自己家种的,现在都没有了,都需要去市场购买,还有就是物价的差异,农村卖的东西相对便宜,在市区附近物价就要高一点。

二、在住的方面支出增加,住到小区以后增加了物业费的支出,这在老家是没有的,水费以前我们是一个季度十块钱随便用,现在需要按照水表计量缴费,还有些这方面的补助没有了,就增加了大家的支出。


三、交通方面支出增加,以前村里人上班的地方就在村子附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现在都需要开车或者搭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

四、教育方面的支出增加,我们村从幼儿园到中学都有,村里孩子大部分都在本村上学,费用相对就低很多,也没有那么多兴趣班补习班,现在这个地方是一个综合的大校区,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显著增加。

在村民收入没有增加甚至降低的情况下支出反而增加了,这些钱单项可能没多少钱,但是所有这些支出相加长年累月下来也是一笔对农村人来说不小的开支,那负担也就感觉越来越重。


愚公智叟


自家的院子可以自己种菜,自己烧干柴、用水等都是不要钱的,所以负担会轻一些。搬到小区之后,有了很多方便,享受了不少公共服务,生活也便捷了一些,可是这些服务都是要钱的,生活成本上升那是必然的。水、电、天然气等都是需要不少的费用,另外还有诸如卫生费之类的也都是额外的负担。

实际上,不仅仅是农村的搬到小区后成本上升,城市的其实生活负担更重。因为城市还要承受越来越高昂的房价。对于农村而言,在实行小区化方面还是应该更加的灵活,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不顾农民的直接感受。现在城乡差距大,不少乡村还比较穷,如果实行小区化加大的村民负担,反而不利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

小区化有很多好处,比如更加的便捷,也方便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但就是成本高,不利于农民农业经营等。不少农村的村民收入来源少,依靠种粮获取的利润是十分有限的,这些特殊情况是必须考虑的。正如当初的商品房市场化,过度的搞市场化,导致了今天房价飞涨,普通民众买不起房的问题。希望农村不要出现城市里出现的问题,让每一个农民都有合适的住的地方。


深度军备


生活负担的增重是必然的,这可能和以下2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系。

1.生活方式的转变

住在宅基地上的农房里,一般日常活动有限,除了去到自家土地耕耕刨刨,就是和左邻右舍聊聊天,能够产生花销的活动场所并不多。

而退出宅基地住在小区房里,你不可能一整天宅在家里躺着吧?小区外面到处都是吸引你消费购买的宣传,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家庭花销自然就多了起来。

2.水电费、生活费增加

即使你再不怎么用电,住在小区房里,一个月百来块得电费、几十块的水费是少不了的,再加上要买菜、油盐柴米等等,生活费蹭蹭蹭地就网上涨了。另外有的小区还要收取一定的物业管理费,这一费用在住农房时是没有的。

因此,如果在面对宅基地有偿退出时候还是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考虑,退出宅基地后的生活压力能否承受这一点也必须要想清楚。


土地论坛


第一,基本开支增加,在农村没有物业费,进入城市小区后每年增加四千多物业费,在农村取暖每年两千煤钱够了,集体供暖我们一般在四千左右。在农村村里幼儿园一月一般三,四百。城里幼儿园一般两千以上。光这基本开支,一年多近两万。

第二,物价水平上涨,很多我们集市上一两元的菜,你上超市里标价翻一翻。带小孩子去村里小门市部三,四十元基本够了,如果带孩子去超市一趟,一二百元下不来。我在农村时姨家芸豆熟了,姑家黄瓜接了,邻居家塞几个青玉米,叔叔钓鱼回来送两条大青鱼,自家地里白菜吃一冬,有时十多天不买菜,也有新鲜菜吃,这在城里不可想像。这些不起眼的花费时间久了会是一大笔。

第三,高消费场所多了,有时也忍不住多进去趟。

花费很可能一年多三四万很正常。前几年我姑奶奶两口子退休后还要供儿子结婚,女儿上大学,为了节省开支搬回我们村老宅住了五年,他们老俩平均一个月一千出头,生活的很舒服,这在城里不可想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