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五胡十六國簡介

五胡十六國簡介

十六國時期(公元301年——公元460年),以 匈奴、 羯、 鮮卑、 羌及 氐為主的五胡在中國北方範圍內相繼建立的國家,而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 五涼、四燕、 三秦、 二趙、一成、一夏,於是後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家數目遠多於16。 東漢時胡人偶有內附, 魏晉時期則將胡人大量內遷。由於 晉廷的虛弱腐敗和胡漢矛盾, 五胡在八王之亂後紛紛舉兵,史稱五胡亂華。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 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北方,進入南北朝時期。

五胡十六國簡介

五胡十六國是指, 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和漢族的河西張氏除了建立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 後燕、南燕、北燕、夏國、成漢等十六國之外,此外還有在當時具有較大影響的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 西蜀和翟魏等,實際遠不止十六國。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界,[4]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 永嘉(307-313)之亂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後頃刻之

​ 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 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盪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2]。後來,北魏分裂,出現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東魏,西魏被北周取代、東魏被北齊取代)。[5][6]五胡十六國時期是北方(有時包括蜀地)在西晉滅亡為 匈奴、 鮮卑、羯(匈奴別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但實際上建立者還有漢族(前涼、西涼、北燕等)、 丁零族(翟魏)、北馬蘭羌、巴、盧水胡、雜胡、鐵弗、烏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堅昆等族。

五胡十六國簡介

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 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個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這十六國主要分佈在華北地區和四川地區,共有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北夏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