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 高僧傳之——釋慧光

高僧傳之——釋慧光

釋慧光,姓楊氏,定州盧人(今河北定縣)也。十三歲隨父來到洛陽,四月八日,到佛陀禪師所在之地,受三歸戒。佛陀見其目光如炬,斷定其必有奇操,遂收其為徒。在學習中,慧光表現了驚人的天賦,從未讀過的經文,執卷一覽,便如夙習,對經中的義理,且能旁通博引,窮究入微;口才又好,劇談譎詭,常常出人意表。夏末時,佛陀為其剃度,很快就能為人講經。他講經詞理通透,當時人稱其為“聖沙彌”。慧光為人胸懷寬廣,器度恢宏,把講經所獲大量財物都施與眾人,後來交與師傅掌管,不久又盡施於人。佛陀說這實在是大士的作風啊,便不再幹預。慧光為人光明磊落、不拘小節,請教教誡時恭敬而不盲從,贊毀他人得失聲色從容自若,於是眾人對他更加欽佩。佛陀說道:“此沙彌不是尋常人,如受大戒,宜先學律,律是智慧之根本。如一開始就學習經論,則必忽視戒律,如此下去,各種邪惡之見就可能毀滅正法之道。”於是慧光在佛陀的指導下開始先習律。當時《四分律》剛剛開始傳習,此前有律師道覆,創開《四分律》,作疏六卷,但只是提綱的科文,並非足以宏宗的疏釋,並且已經散失,所以慧光之所學乃是據口傳。”

到了及冠之年(二十歲),有了一定的修行,聽說如果不通《華嚴經》,發戒便受阻,於是回到本鄉定州長盧,受具足戒。同時博習律部經典,並依律奉行。四夏時將登臺為僧眾講僧祇律,初時因唱高而和寡;後來詞理精妙,漸染津流,不久聽徒雲集。光深知博學貫通的重要性,因此在精通律學之後,他又師從辯公參學經論,美名傳遍河北。

後到洛陽參求新學,並貫通了南北方言,開始從事著述。後來佛陀看到當時慧光的著述,驚呼慧光已經深諳佛理,神器已成,稱得上是得道高僧了。慧光聞聽此語,不禁流淚。當時佛陀任少林寺寺主,參與翻譯《十地經論》,慧光也參與其中。當時助譯者方言各異,以致傳述分歧而發生爭執,慧光因為懂得方言,常常為之溝通,使譯經工作能夠很好地完成。從此,《十地經論》得以流傳光大。四分一部亦由其草創。其後,又註疏《華嚴》、《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等經,發揮經論奧旨,弘演其綱領。其註疏多存風骨,於章句比較簡略,故後人崇仰其清規,奉其為宗師。朝廷重臣司徒高傲曹、僕射高隆之,及司馬令狐子儒等都將慧光視為聖人。當時曾遇大旱,眾人求助於光,於是光就到嵩嶽池邊燒香請雨,馬上就天降甘霖,百姓皆受利。時天下已亂,爾朱氏舉兵北伐,向僧尼徵稅以充軍餉,並且定立嚴刑,有敢諫阻者斬。慧光當時任僧官,看到這種情形,就冒死進諫爾朱世隆:“如果這樣徵收稅,天下僧尼將沒有活路,國家也必將傾危。”終於阻止了徵稅,這件事足以看出其為人的剛正。初在京都洛陽時任“國僧都”。後北齊時,召入鄴都,因為處理僧亂有功,轉為“國統”(北齊最高僧官)。將終前日,乘車前往官署辦公,剛要出寺門,屋脊自裂,於是就坐下來處理公事。房上的瓦塊就掉落在手邊,但慧光視若無睹,知道自己將要化寂,並不感到奇怪。一個多月後,圓寂於鄴城大覺寺,時年七十歲。

光只願生佛境,而不立宗派,氣息將絕時,大見天宮來下,於是投誠安養,遂溘然長逝。自從慧光進入佛門,就勤學精進,不為外界所擾,生活簡單樸素,一心向道,財產全部散施。他所學雖偏重行宗,但有四威儀,道德高尚,言行堪為典範,已超越宗派之別,為僧眾所敬仰。自佛教傳入東土,弘法釋經的高僧以道安為先;而論改革僧律,弘揚光大正法的功績,則慧光緊隨其後。所撰註疏有《勝鬘》、《遺教》、《溫室》、《仁王》、《般若》等;又作《四分律疏》,被後代引為範本;並刪定《羯磨戒本》,廣為傳誦;又著《玄宗論》、《大乘義律義章》、《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文旨清肅,見重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