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有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折射出了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的心态,甚至古人也会如此!

比如,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什么是忧愁的滋味,没有愁也强说愁;人到中年后,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也大,见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深刻体会到了人间忧愁的滋味,心中纵使无限感慨,但一句话也不想说。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正如作家张爱玲曾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毋庸置疑,中年人需要外界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自救,正所谓“天不渡人,人自渡”是也!

曾国藩人到中年的时候,也非常迷茫和彷徨,他在日记中不断反省,不断呐喊,甚至骂自己是“禽兽”、“不是人”。读《曾国藩日记》,我们会发现中年时期的曾国藩也浑身上下都是毛病,但是他通过强大的自律性,一点点改过自新,直至成为了圣贤、完人。

人到中年,做好这“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中年人,戒掉这三样东西,更有可能成大器!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第一:戒浮躁;

曾国藩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27岁时考中进士,然后当了2年的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储备干部,也是不怎么受到重用。道光二十年(1840年),29岁的曾国藩被授为翰林院检讨,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在翰林院打打杂,仍然不受重用,而且这种状况整整持续了3年。

从27岁考中进士到32岁第一次升官,这5年间属于曾国藩人生的蛰伏期,也可以算是人生低谷。他天天迷迷瞪瞪,不知道干什么,内心也非常浮躁,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

但是后来他得朋友指点了一句话:“需静坐,坐得有些端倪时,觉万事俱不如静坐也”,原来朋友是力劝曾国藩戒掉浮躁的习惯。曾国藩虚心接受批判,坚持每日焚香静坐半小时,让内心静下来,继而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感悟便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从此,曾国藩慢慢戒掉浮躁心态,立志做圣贤,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踏踏实实做学问和做人。终于在道光二十三(1843年),曾国藩迎来了人生好运,3月份参加翰林院大考,取得了二等第一的好成绩;7月份被道光皇帝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份补授翰林院侍讲,官升四级。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年人,戒掉浮躁的心态,内心宁静,心平气和做人做事,才能有所得。正如《大学》中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第二:戒争斗;

孔子在“君子三戒”里面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中,中年人正好对应着第二戒——戒争斗。

中年人,血气方刚,身强力壮,精力旺盛,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精力也要用在点子上。中年人切不可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与人争斗上面,而是要多花时间提升自我:充电学习、锻炼身体、和谐人际交际等等。

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不争”才能做大的“争”,中年人要多学点智慧方式解决问题,最好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

一个人的争强好胜心越重,人际关系会差,越容易招致祸患。中年人更应该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在外和睦,人缘越来越好,机会也会多一点;在内和睦,家和万事兴,一团和气,身心也更愉悦。所以说,人到中年,戒争斗,多心平气和,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第三:戒妄语;

佛家常云:“出家人不打诳语”,这句话对于普通人也很受用,因为不说大话和假话,我们才能身心合一,表里如一,对外尊敬他人,对内尊敬自己,身心富足,幸福感也强。

曾国藩中年时期就经常说妄语,而且话非常多,还喜欢开玩笑,但事后又后悔不已,所以他总是在日记中批评自己。他发现这样做人很累,还不如返璞归真,做一个真诚的正人君子。于是他力戒妄语这个恶习,最后终于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挣扎和救赎,他克服了妄语的习惯,磨掉了内心的骄傲之气,话慢慢变少,说话也更加真诚。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一个人去掉身上的虚伪和机巧,更加接近天道,用拙诚来取得胜利。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所以说,人到中年,戒妄语,要寡言,说真话,做真人,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许可以大器晚成

《了凡四训》云:“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句话是中年时期的曾国藩最喜欢最常说的一句话,而且他名号“涤生”也和这句话有关,正如他解释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人不怕身上有毛病,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中年人不怕事业未成,先做好这三戒——戒浮躁、戒争斗、戒妄语,只要肯立志,坚持不懈努力,一切都可以做到。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曾国藩就是最好例子;只要你想变好,努力去做了,就会变好。朋友们,您觉得呢?

今日话题:

您是怎么看以上“三戒”呢?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发表您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