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枚市徽產生於太原市

我們到達太原後就一直窩在屋裡忙於工作,無暇上街,再加上天冷,因此一直都沒有遊覽觀光的行動。

我早就知道太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史傳太原的開拓者臺駘,是黃帝的五世孫、少昊的玄孫,為帝嚳的治水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大禹時期分天下為九州,太原屬冀州,為華夏九州之首。殷商時代太原為北唐古國,考古學家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定名為“許坦型文化”的商代文化遺址。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佔據今太原一帶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咎如,將其納入晉國版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三分晉國,因此韓、趙、魏三國又稱為“三晉”,是山西稱三晉之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三十六郡,太原郡治晉陽。漢代有十三州,幷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幷州之始。歷史上的趙國、前秦、北漢、北齊、唐朝、武周、後唐、後晉、後漢等九朝曾以太原為都城或陪都,可以說太原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市內有晉祠、永祚寺、雙塔、蒙山大佛、文廟、純陽宮、晉陽古城遺址以及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龍山石窟等眾多名勝古蹟,對於第一次到太原的我來說這些名勝古蹟都應該去看一看。

當工作告一段落後東道主決定放鬆一下,安排一、兩個景點讓我們去看看。在徵求意見時,有人說可以就近看汾河晚渡或者到永祚寺看雙塔,這兩處都是太原八景中的景點。太原八景是指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凌霄、巽水煙波、崛圍紅葉、土堂神柏、天門積雪、蒙山曉月等八大景。

太原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就在我們駐地不遠處汾河邊,是汾河最為經典的一幅畫面。明代詩人張頤遊覽汾河看到當時渡口繁榮的景象後,即興作了一首《汾河晚渡》,將太原古城的絕美風景流傳了下來:

山銜落日千林紫,渡迴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清,沙際紛紛雁行起。遙憶橫流遊幸秋,當時意氣誰能儔。樓船簫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

張頤看到的是一幅古代的自然風光。現在汾河兩岸早已高樓林立,河中也沒有了搖櫓的帆船,也許在天氣晴和的時候去汾河晚渡追憶一番古時的意境還是可以的。不過現在是冰天雪地的季節,汾河早已結冰,到那裡去滑冰還差不多。

永祚寺依山而建於太原市區東南約3公里的郝莊村南山崗上,因寺內有文峰、宣文二塔俗稱雙塔寺。與眾不同的是先有塔,後有寺。關於雙塔和永祚寺的修建當然有一番來歷。

自從晉陽城被趙光義焚燬後,雖在其遺址東北二十多公里的汾河東岸又重建了一座太原城,但已不能與晉陽古城同日而語,以致歷經遼、金、元三代,直至明萬曆年間的幾百年太原一掃漢唐雄風,人才凋零,後繼乏人。太原城的縉紳學士們認為太原城西北高於東南,主文運的“奎星”東南方位地勢較低,文運難以興盛,屬“左痺不勝右”之勢,只有在府城的“巽方”造塔,以“輔之不足”,才能開創文運,多出人才。於是,太原的紳民決定在城東南五里的郝莊村南、向山之巔,建一座高塔改變太原城的地形缺陷,以“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 年),太原士紳一致推舉賦閒故里的老臣傅霖為首事,總理建塔事宜。傅霖(1533-1602年),字應期,祖籍大同,後遷忻州,再遷陽曲,以陽曲籍得功名。傅霖在明嘉靖、隆慶、萬曆年間累官壽州(安徽壽縣)知州、大名府(河北大名)同知、河南及湖廣(今湖南、湖北)僉事,為官十七載耿正清廉,秉公執事,政績頗著。但在山東布政司參議、兵備遼海(今遼東半島)任上卻被心懷叵測、忌恨日深的同僚和上司以“擁兵拒調”、“抗上忤逆”的罪名彈劾、革職為民而歸返故里,賦閒於太原。傅霖不負眾望,率眾捐款,自己傾囊,三年後塔成,得名文峰塔。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晉穆王朱敏淳以“舊塔微側,更建新塔”為由在文峰塔旁續建新塔,萬曆四十年(1612年),新塔拔地而起,這是一座藏有舍利子的佛塔。因佛塔由信佛的萬曆皇帝母親慈聖宣文皇太后李氏出資,於是就用她的尊號命名為宣文塔。文峰塔高54.76米,宣文塔高54.78米,兩塔均為13層,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的建築。由於雙塔坐落於高山之上,彷彿凌空於雲霄,也稱“凌霄雙塔”,歷代的地方誌書都把雙塔作為太原的八景之一,為太原的標誌。明代詩人李溥登臨雙塔後就曾賦詩一首以證其有凌霄之勢:

三晉樓城俯首看,一聲長嘯倚欄杆。振衣絕頂青雲溼,酌酒危峰白日寒。矗矗蒼龍擎宇宙,綿綿紫氣發林巒。我來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覺世界寬。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枚市徽產生於太原市

凌霄雙塔

由於雙塔高聳于山上,我從石家莊到太原進入市區時就遠遠的看到了它的身影。雖然煤塵很嚴重,但突兀的雙塔還是在灰濛濛的天際之間傲然屹立,彷彿全城都在它們的俯瞰之下,遠望又似迎賓衛士。據說解放戰爭期間,地勢較高的南山崗成為太原外圍的重要防禦據點,閻錫山的第43軍軍部就設在這裡,並將炮兵觀察哨設在塔上。1949年4月,雙方發生激烈交戰,為遏制閻軍炮兵火力,解放軍用重炮轟擊南山崗防禦陣地,宣文塔中彈,二到八層被炸飛半邊。從此,殘破的宣文塔與日漸傾斜的文峰塔在一個個暮日斜陽間挺立了三十多年,終於在1984年被修復。1985年4月15日,太原市將雙塔定為市徽,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枚市徽。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枚市徽產生於太原市

太原市市徽

太原市的市徽就是以雙塔為主體,加入太原簡稱並的元素,圖案中的火代表能源,而火焰向上,有如初升的太陽,象徵著蒸蒸日上的新氣象,下部的黑底色則象徵太原地下豐富的煤炭資源。

永祚寺原名永明寺,初始是緊靠文峰塔而建供百姓燒香拜佛的幾間簡陋寺舍而已,信佛的晉穆王朱敏淳覺得簡陋的永明寺與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稱,便邀請當時在全國頗有些名氣的建築家福登和尚來太原主持擴建永明寺。福登和尚接到邀請後欣然來到太原主持修寺建塔,在慈聖皇太后李氏出資佐助下,用了四年的時間,於萬曆四十年九月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與舊塔文峰塔、新塔宣文塔形成了“兩峰插天”、“樓閣巍然”的大觀。新寺以《詩經•大雅•既醉》中“君子萬年,永錫祚胤”之意改名永祚寺。《爾雅•釋古》說:“永,長也;永,遠也。”《說文解字》說:“祚,傳也;祚,福也。”《晉書•樂府》說:“永祚,猶遠祚也。”可見永祚一詞,是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意思。

福登和尚計劃中的寺院規模非常宏偉,除三座大殿外,還要建天王殿、後院門庭、前院諸殿和山門的殿堂,然而,終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於萬曆四十年九月抱病返回五臺山,不久即圓寂於臺懷鎮顯通寺,無法完成其計劃。這個未完工的永祚寺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才由陽曲縣繼任知縣劉江召集工匠,砌起從東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圍牆,並闢建一簡陋之極的山門而草草收場。

永祚寺和雙塔雖然也有深厚的人文歷史,也是太原的八景之一,而且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枚市徽的圖標原型,但我覺得畢竟是明代的建築,還是不能代表太原久遠的歷史文化;而汾河晚渡更因時代的變遷,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因此應該在有限的寶貴時間裡挑選一個更有歷史淵源又有文化積澱的景點參觀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