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既然明朝号称不割地,那明朝灭亡的时候怎么就剩汉地13省?

专杀明狗


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来看,一是明朝有没有割地,二是明朝为什么只剩下汉地十三省。

明朝是否割地

这个问题回答很明确,明朝没有割地。所谓割地,是指通过条约等法定形式,将原属于本国某一部分领土的主权主动转让于他国,一般含贬义,用在战败等一方无力对某部分土地行使主权的条件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朝只是因为战争失败丢失了大片土地,如明朝中期的河套地区,新疆哈密卫,后期的辽东,以及台湾岛,而并没有主动转让该部分土地的主权。所以,明朝统治区域的减少,与并不是因为割地,而是由于战争失败被夺取。

明朝的国土面积到底有多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张最常用的明朝疆域图


这张地图是明朝全盛时期的控制区域,即永乐年间的控制范围,权威的答案是997km^2。西至西藏全境,东至辽东,南至越南北部,北存疑,确切讲,东北存疑。由于本图将东北只划到了外兴安岭,但按图中所表示,继续向东北还是明朝控制的区域,所以,有的图直接进将明朝东北边境划到了白令海峡沿岸的东西伯利亚地区。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奴儿干都司管辖的范围最多到达库页岛以北过一点的地区,这就是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控制范围。也就是说,明朝对东北的控制范围并不是一直到白令海峡,而是到库页岛往北就截止了。下面所列的地图,显然是不正确的。明朝从来没有控制过勘察加半岛和楚科奇半岛。


再说西藏。元朝和清朝对西藏是有实际统治权的,但明朝只拥有名义上的统治权。这表现在,明朝对西藏没有驻军,西藏拥有独立的军队;再者,通过《明史》各皇帝本纪可以发现,会出现 某某年,乌斯藏进贡的字样。乌斯藏,即明朝对于西藏的称呼,这表明西藏是对明朝进贡的,所以明朝和西藏的关系,更类似于宗主国和藩属,而不是中央与地方,因为地方不会对中央“进贡”。且,乌斯藏与蒙古的关系,比其与明朝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

越南,在永乐年间短暂地被明朝统治过,但在朱瞻基宣德年间又独立了出去,所以其在明朝版图内的时间很短。

而西域的哈密卫,则于1514年,即正德十一年被吐鲁番汗攻占,自此,明朝退守嘉峪关,其对于今天新疆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而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则一直被蒙古人所骚扰,在弘治,正德年间,也被蒙古人所逐步占领。

最后,随着建州女真占领辽东全境,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宣告结束。

这张地图,便是明朝实际建立牢固统治的范围,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汉地13省。

综上,明朝的确没有割地,但其牢固统治的区域,并没有多么辽阔。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明朝的领土共分为两部分,顾诚先生指出:

帝国的整个疆土是分别隶属于行政系统即六部——布政使司(直隶府、州)——府(直隶布政司的州)——县(府属州),军事系统即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直隶都督府的卫)——卫(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两大系统的。

通常所说的两京十三省是指行政系统管理下的明代疆域,这也就是通常对明代疆土产生误解的地方,明代除两京十三省之外的领土(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等)属于都督府管辖下的军事控制区,也就是说明代国力强盛的时候就是明朝实际控制的领土,如果国势不振就容易被外族侵占。

明代的卫所归纳成四种类型:1.沿边卫所;2.沿海卫所;3.内地卫所;4.在内卫所。

在内卫所是指两京(南北直隶)的卫所。沿边卫所、沿海卫所、内地卫所相对于两京又被统称为在外卫所。内地卫所是指十三省的卫所,沿海卫所顾名思义。

沿边卫所是一个很大的地理范畴,从东北到西北,以至西南的边疆地区,这些构成大约半个明帝国疆域的地方,在明代(特别是在明初)一般不设行政机构,而由都司(行都司)及其下属卫所管理。例如东北地区在明代分隶奴尔干都司和辽东都司。奴尔干都司的辖地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库页岛和今吉林省等地方;辽东都司则管辖今辽宁省大部分地方。永乐七年在辽东都司治所(今辽阳市)设自在州,在三万卫、辽海卫治(开原城)设安乐州。

网上现在最火的一个地方叫辽东,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明代辽东属于山东省,归辽东都司管。

在洪武时期大宁都司也是明朝的领土,只不过永乐以后为了将宁王撤回内地,另酬兀良哈蒙古对朱棣靖难的支持,将大宁都司内撤,其属地归于兀良哈管理了,这些地区设置羁縻卫所进行管理。乌斯藏都司,关西七卫也是如此。

明中后期,大量羁縻卫所与明政府关系很微妙,明朝已经很难对其进行管理了,努尔哈赤的建州卫就是明证。如果以1644年北京的陷落为标志,那么明朝控制的地区连十三省也达不到了。


孝陵卫小校


这种问题是典型的外行话,不过还很常见,简称就是“地图开疆”。

其实,中国古人对于领土疆界的概念与今天并不相同,也没法做到像今天一样精确,可以说,中国的疆域的精确划定,还是新中国之后的事情,在那之前的晚清和民国,仍有一堆未定、未勘的地盘。

回到古代的概念,什么是王朝的疆域?

要分成两个部分:

1,本部;

2,羁縻。

所谓本部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编户齐民”,也就是百姓进入国家行政管理的系统,即地图、版籍上于国家,也就是有区域,有户口登记,有税收。

所谓羁縻,《新唐书》描述得挺清楚: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也就是说,羁縻区域是向朝廷臣服,然后首领领受朝廷下赐的官职,可能会定期、不定期朝贡来送贡物,但是治下的户口、地盘,归其自行统治。

而我们看到的历史地图,往往是将上述两者都画在一起的,比如明朝的奴儿干都司,到明朝灭亡的时候,一部分受封为卫所官的部落还保存着明朝下赐的官印,但是这部分卫所官,只能算是“羁縻”卫所,与明朝本部的卫所并不相同。

事实上,明朝与前代还有不同,户部系统下治民户,掌握民籍、土地之外,还有五军都督府系统下治理世袭军户的管理序列。

这部分世袭军户所在的治理系统,一样是“有土”、“有籍”。

“羁縻”的关系,外扩,就是所谓的朝贡“属国”,比如阿拉伯人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之时,波斯王子俾路斯远赴长安向当时统治中国的大唐要求提供军事协助。大唐于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都护府。

按照地图来说,绿色部分,都属于大唐的疆域,但是大唐完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管理,也没有什么“地图、版籍”上于户部、兵部,不过就是臣服册封的关系罢了。

如果说把这种关系视为领土,那么明代在东南亚的疆域应该是到马六甲的,但是肯定不能算,历朝历代,真正能够实现管理的,都是本部地区,具体到明朝,也就这么大:

事实上,明朝本部地盘,在西南方向已经比唐、宋扩张了很大一块了。至于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除了明朝初年,靖难之役后,朱棣主动弃守的一部分北方土地,以及明朝中期丢失在蒙古人手中的河套地区,整个明帝国确实没有割地,但是历史地图上那广阔的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身就没有全部实际统治、管理过,少的,可能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东西。


刘三解


这是个语文问题,不是历史问题。

1644年清军都入关了,明思宗都自缢身亡了,能保得住全部国土崇祯还会上吊?



割地一词通常和“求和”连着用,割地求和代表的是一种愚蠢屈辱无奈丢脸的态度。用《史记》的话来说就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打不过别人被人抢了地盘和主动把地盘送给别人求安稳是两回事。

所以这个问题是词语的理解,不是个历史问题。


每日数码汇


胡说八道。


都懒得去辩驳。


拿无知当有趣。


张子曰


丢地与割地两码事。而且明朝及此前大部分汉人正统王朝的基础版图就是那二京十三省(也称汉地十八省)所涵盖的那些地区。


行省是元制,明初曾沿袭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后分设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军、司法权力,后逐渐被巡抚制度代替,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原汉地二京十三省被拆分为十八省。

清朝将领土分为原明朝内地的二京十三省(后调整为十八行省)和外围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五部分。将内地十八行省,强行规定为汉人的法定居住地区,其范围和历史上的中国正统王朝的主要统治区大体一致。

在清朝末年,内地十八省被一些中国人称为“中国本部”,意指历史上中国的心脏地带,或相对于不断变动的中国外围之边疆地区(包含亚洲内陆地带与其它地方)。

该名称的出现,具有政治意味,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党人亦以中国本部的十八省作为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范围。这个范围,也是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九州为基础的,历史上汉族政权的版图,基本上是以禹贡九州为蓝本的,经过历朝演变,尤其是外族政权的扩展,形成了现在的样子。秦始皇的秦长城,基本上是按照九州的北部边界修筑的。在汉族执政时期,九州以外的土地,基本上是以番国的形式存在,中央政府基本不参与治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居住地域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清朝末年汉族人口大量移民东北,东北也被看作也看作中国本部的一部分,如《中共二大决议》中的中国本部就包括东三省。


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对汉人的居住范围的限制逐渐取消,汉族的居住地域扩大,以及政治家的同化民族统一全国的需要,中国本土的概念被较少提及。

英国人威廉·温特博特姆在1795年介绍清帝国统治下之中国的书中,提出了“China Proper”(现代才由某些人翻译为“中国本部”)的概念。在第二章“中华帝国概述”的起始,他说“为试图对这个庞大帝国做一概括描述,应进行下列解构:


一、“中国本部”(China Proper);

”温特博特姆将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归入中国本部;

二、“中属鞑靼”(Chinese Tartary);

包括西伯利亚、满洲(东北)、蒙古、东鞑靼(含今天的新疆、阿富汗、北巴基斯坦等)等地。

三、“中国的册封属国”(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

包括西藏、朝鲜、琉球、安南、暹罗、吕宋等。

现在对少数知道中国本部这个词语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本部一词具有冒犯性,因其暗指中国的部分领土并非“本部”、“本土”,“中国本部”一词由此可作为分离主义者的论据。此外,支持台湾、西藏、新疆或内蒙古独立者则倾向于作出这样的区别,且更习惯于以“中国”直称。

回到问题,在明朝庭看来,明朝本土就是指的所谓二京十三省,其它都是是归化地区,得失均不伤国本,也算不上割地,这是其一。其二是山海关以外部分地区因战失利而丢失,但并不是割让,因此也不算割地。这点与宋朝的割地求和,苟且偏安有本质区别。宋钦宗时期由宰职大臣拿着圣旨带着金军去接收割让的城池,宋哲宗为了友邦亲善主动把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千万将士浴血奋战从吐蕃手里抢回来的土地拱手送人,这叫割地,妈的,想想就生气。


众里寻她仟百渡


题主,明朝全盛时是1100万平方公里。

题主,你说明朝灭亡的时候只有汉地13省,那你看看历史,东汉灭亡到三国,东汉还有一片土地吗?你能说它把土地全割出去了吗?我们现在所指的割地专指向中华民族以外的民族或国家以条约的形式向世界承认放弃土地所有权的行为。


明朝的土地在灭亡时的流失主要有三个方向

1.臣服于明朝的边境少数名族占据

2.起义军,反抗军占领。

3.满清占据

用毛主席的话说这些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把这些原因扣上割地的帽子岂不是在说清朝,少数名族都是外国人吗?天子守国门,明朝还真没有与其他国家签订过卖国条约。

明成祖时期明朝最大疆域(1424年)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110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都是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因此边境略有南移。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明朝疆域(1435年)东北

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东北南部)。明朝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女真部落,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共辖130多个卫所。1434年废弃,明朝军队全部退守辽东,将东北北部防务交与隶属明朝的少数民族部族,至万历年间该辖区内卫所增加至384个。明末,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北部的统治,并进占辽东。

东北邻国高丽,及后来的李氏朝鲜,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明朝虽招抚了鸭绿江图们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却不保护女真人利益,满足于朝鲜的“事大至诚”,任凭朝鲜将鸭绿江东岸图们江南岸的女真领地尽收囊中。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在前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将历代属于中国的咸兴以北地区划归朝鲜;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李氏朝鲜开疆拓土空前绝后,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

明朝疆域(1583年) 西北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

西南

1381年,明朝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恢复黎氏王朝。

东南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但明政府对葡萄牙人可进行管理,依然拥有澳门主权。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正式收复台湾。


二次元的流星雨


小编典型的智商有问题!割地和失地是一个性质的词汇?割地是丧权辱国的行为,失地现在指没有能力丢失的土地!这是一个概念吗?那当年日军侵华我们失了多少土地也是割地了?基本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在推翻前代的基础上成立的,当然不包括篡位。那依你这个逻辑每个朝代都是在割地的基础上亡国的?

Ps:学好语文再来讲历史可以吗?


采菇凉的小王子


其实很简单,当时的辽东地区在成祖时期被加强了统治,到了仁宣之后开始逐渐废弃,放弃了辽东地区的直接控制,而是派遣当地的部落首领来进行管理,所以在真个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就随着王朝的国力逐渐削弱,加上后来的大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直接导致之后努尔哈赤的“开挂”般的疯狂占领。

其次:看当时的西藏地区则是主要实行的是羁索制度,形成的并非是直接驻军、由中央派遣官员前往进行管理。

最后:则是当时的西北地区、古时的西域地区则是因为明朝长达数百年和北元(瓦剌、鞑靼)的长期对峙,就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形势,仅仅只能控制西域地区的部分,在地理范围内算得上一直保持和北元(瓦剌、鞑靼)等政权的平分秋色。

这几天都无疑随着大明王朝的时间越来越长,长期消耗明朝国力。自然就不能真的长期对其几个有控制力。

相对澳门则是类似长期出租的形势。所以明王朝可以说是一直在维持,在经历了抗倭援朝战争、和后金之间的战争后,其战略收缩肯定是必然的,不放弃也不可能长期占领。而明朝能维持那么久也足见其强大之处了。在王朝灭亡前还能保持相当大的传统统治区已经是很不错了!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观点了。


90大历史


清朝灭亡时,清朝能控制的“领土”就只剩下紫禁城了,不知道清吹有什么脸来嘲笑明朝。😂而且明朝的失地都是起义军与边境少数民族所占领,说白了还是属于中华民族;而清朝的失地一部分让起义军所占领,还有部分“赔”了外国人,说白了那些土地已经不属于中华民族了。而且连自己的番属国都打不过:

名称

清缅战争

地点

中缅边境

时间

1762年—1769年

参战方

清朝,缅甸贡榜王朝

结果

缅甸获胜,双方签订和约,清军退回云南

参战方兵力

清朝 63000人

缅甸 52000人

伤亡情况

清朝 伤亡19,000余人,死亡14,000余人

缅甸:伤亡11,000余人,死亡4,000余人

主要指挥官

乾隆皇帝,明瑞,傅恒;孟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