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他一生追随鲁迅,成了万人景仰的大师

他是有名的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著名诗词专家叶嘉莹的老师。叶嘉莹回忆顾随说,“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周汝昌口中的顾随:“正如名角登场,你没见过那种精气神,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

他主张,“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使很多人受到启发。

冯至先生说他“多才多艺,写诗、填词、作曲,都创有新的境界;小说、信札,也独具风格;教学、研究、书法,无一不取得优越的成就;只是他有一时期说禅论道,我与此无缘,不敢妄置一词。但除此以外,他偶尔也写点幽默文字、调侃词章,既讽世,也自嘲”。

顾随,1897年出生在河北清河县,初名顾宝随,后改名为顾随,字羡季,号苦水,晚号驼庵。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和书法家。

蔡元培说他中文太好,建议在北大读英文系而不是中文系

他一生追随鲁迅,成了万人景仰的大师

他出生时,家里有一百亩地,开着一个银号,资本是一万吊钱。到二十岁时,家里已有地两百亩,资本一万元。那是1917年,而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工资才是每月8元。

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清代的秀才,所以顾随从小就被关在家塾里学文言文,直到10岁那年终于获得父亲的大赦,进入高小读书。

他一生追随鲁迅,成了万人景仰的大师

18岁时,顾随毕业投考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看过他的考卷后,觉得他的古典文学功底如此之好,似乎不需要再在中文系浪费时间,就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以求中西贯通。于是顾随先到北洋大学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创作、翻译、研究方面,都与鲁迅联系紧密

顾随的创作以旧体的诗词曲最为著名,解放前出版过好几本集子;他的研究则以诗词鉴赏方面的《驼庵诗话》、《东坡词说》、《稼轩词说》等等蜚声学界,现在已被公认为国学大师;无论在创作、翻译还是在研究方面,他同鲁迅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顾随早年曾经打算做一个小说家,但实际上写得甚少,五四时期试作过几篇,都没有拿出去;此后也只发表过四篇,它们是:《反目》、《失踪》、《佟二》和《乡村传奇晚清时代牛店子的故事》。其中《失踪》一篇后来被鲁迅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顾随在大学里读的是英文系,外语水平很高,但很少从事翻译,有之,则也同鲁迅颇有些关系。例如他译过俄国作家安特列夫的《大笑》;稍后又作《关于安特列夫》,说明自己是在读了鲁迅翻译的《暗淡的烟霭里》以后开始喜欢这位俄国作家的,所以努力收集其作品的英译及中译的来读。

1942 年,顾随翻阅鲁迅的译作《译丛补》时,就感动不已,说出这样的感慨:“《译丛补》自携来之后,每晚灯下读之,觉大师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页上那方图章,刀法之秀润,颜色之鲜明,也与十几年前读作者所著他书时所看见的一样。然而大师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师那样地努力过而死,大师虽未必(而且也决不)觉得满足,但是后一辈的我们,还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吗?想到这里,再环顾四周,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惭愧。”

他一生追随鲁迅,成了万人景仰的大师

在课堂内外,顾随多次讲过鲁迅。

从1926年秋季开始,顾随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教书,那时没有统一的课本,当权者要求讲四书五经,而顾随自定的讲课内容却完全以鲁迅为中心。北京解放之初,顾随准备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他又筹划在辅仁大学学生中建立鲁迅研究会,可惜也没有实现。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若干纪念和研究鲁迅的讲话和文章,其中多有新意,给人们很深的启示。

顾随同鲁迅没有个人间的直接交往,尽管他有不少朋友同鲁迅关系密切。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是他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山东、天津等地工作,而等到他1929年回到北京执教于燕京大学等校时,鲁迅又已经南下了。另一个原因是他多年来醉心于旧体诗词的创作,而这与鲁迅是距离比较遥远的。

他一生追随鲁迅,成了万人景仰的大师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顾随,但是很多人知道诗词学家叶嘉莹,知道红学家周汝昌,知道文物鉴定家史树青,知道古典文学研究家吴小如……他们都是顾随的弟子。用周汝昌的话说,顾随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他桃李满天下,但身后却鲜有人知,一度被称为是“隐藏”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